[摘 要]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促進勞動教育變革,為高校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新動能。為深入推動高校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首先需要明晰其邏輯主線,即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遵循勞動教育的基本理念,發揮數字技術的育人功能。在此基礎上,圍繞當前高校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面臨的技術能力薄弱、數字化勞動“學與用”結合不足、教師適應性較弱、評價機制不完善等現實困境,提出以下破解路徑:強化數字賦能勞動教育,促進技術與教育的適配;鼓勵學生參與彈性數字勞動,在實踐中提升勞動素養;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水平,構建靈活性的勞動教育模式;完善評價機制,健全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保障體系。
[關鍵詞]高校;勞動教育;數字化;邏輯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5) 03-0019-04
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要求針對技術發展、產業變革產生的勞動新形態設計勞動教育體系,注重新興科技的應用。黨的二十大報告當中也特別強調“推進教育數字化”。隨著教育數字時代的深入發展,高校勞動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成為必然趨勢。高校作為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將數字技術手段融入勞動教育中,充分加強數字技術手段在勞動教育工作中的應用,是目前高校加強勞動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著力點。面向教育數字化趨勢,為了更高效地推動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需要進一步明晰高校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邏輯,并圍繞當前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破解路徑,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已成為各領域的主流趨勢,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勞動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順應這一趨勢,利用數字化手段提升教育質量。尤其是現代社會對勞動者的數字化技能要求不斷提高,相關技能需求日益增長。對此,亟須通過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培養學生的數字化素養,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
當前,國家已將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戰略,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教育數字化轉型,為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政策保障。隨著互聯網和智能設備的普及,大部分高職院校已具備基本的數字化基礎設施,虛擬現實(VR)、在線學習平臺、增強現實(AR)等技術日益成熟,為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教育技術支持。此外,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接受了數字化教學培訓,具備了使用數字化工具進行教學的能力。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教育效果、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技術、政策、師資等方面,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已具備較高的可行性。
二、高校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邏輯主線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馬克思將勞動稱為人的“類特性”,將其定義為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1]。勞動不僅創造了人本身,還是社會關系以及道德準則形成的基礎。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深刻影響了人類的勞動方式,勞動的內涵和外延隨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數字技術成為不可或缺的勞動工具,引發了勞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雖然勞動的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但是勞動的本質沒有改變,數字經濟時代的勞動仍然沒有脫離馬克思所定義的勞動范疇[2]。面向數字化時代涌現出的多樣化勞動形態與業態,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高校勞動教育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基礎上,加快勞動教育的數字化轉型,以更好地面向時代發展,引領時代進步,培育時代新人。
(二)遵循勞動教育的基本理念
高校開展的勞動教育不應是簡單地由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勞動實踐的過程,而是通過勞動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形成系統化勞動價值觀念、提升勞動素養的教育活動。[3]因此,高校勞動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必須遵循勞動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通過勞動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二是將勞動教育與真實的勞動生產活動緊密結合。具體而言,不僅要發揮數字化時代勞動教育對學生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勞動精神品質等方面的正向引領作用,還要強調勞動教育中“知行合一”的重要理念,將個體的勞動水平提升與社會發展大方向統一起來。
(三)發揮數字技術的育人功能
數字技術的運行機理與人類的思維過程有很強的一致性,實質上是對人類思維過程的模擬與實踐應用。勞動屬于人的本能范疇,人類的所有思維過程都是基于自身勞動實踐的本能反應。就此而言,數字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類本能的延伸和拓展,與勞動具有一致的育人屬性,即增進個體發展的育人屬性。[4]高校加強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需要充分彰顯和發揮數字技術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在勞動育人中的功能,提升勞動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現實困境
(一)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技術能力薄弱
高校勞動教育數字化資源的開發與轉化,需要數字技術的支撐。然而,當前部分高校的數字資源開發能力、數字技術引進能力、數字技術應用能力等方面相對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步伐。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內部的技術生態系統缺少更新。硬件設備陳舊和信息系統更新緩慢阻礙了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步伐,使轉型目標很難實現。并且,高校引入的技術系統更多的是為了服務于專業教學,并未建立數字化的勞動教育生態體系。[5]另一方面,高校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水平區域不均衡問題較為突出。數字技術的應用水平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呈現正相關關系,我國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數字化技術發展水平較高,區域內高校所擁有的數字化勞動教育資源也較為豐富;而處于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數字化技術水平相對較低,所在區域的大學生能夠享受的數字化勞動教育資源非常有限。不同區域之間數字化勞動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大學生數字化勞動能力兩極分化的問題嚴重。
(二)數字化勞動“學與用”結合不足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參與勞動的機會越來越少。按照高校勞動活動的具體內容,大學生能夠參與的勞動實踐主要包括個人事務性勞動、公益服務類勞動、職業素養類勞動、模擬性勞動等。[6]具體而言,大學生參與勞動活動的分類、形式、功能、現狀以及“參與不足”的后果如表1所示。目前來看,高校在數字化勞動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學與用”不足的問題,學生在課堂當中學習的知識,與勞動實踐無法實現有效銜接,不僅不利于大學生的社會化,也不利于培育大學生的公共精神。在高校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數字化勞動的指導難度增大,教師群體會出現集體失語的狀態。[7]這種狀態直接影響大學生參與數字化勞動活動的積極性,導致數字化勞動教育效果不佳。
(三)教師對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適應性較弱
在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當中,教師作為學生參與勞動活動的引路人,需要引領學生在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指導下開展數字化勞動活動。但是由于部分高校教師尚未熟練掌握相關數字技術,并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制約,以及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缺失,導致教師難以適應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難以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動教育指導工作。并且,勞動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對于傳統的師生之間的關系產生較大的影響。在傳統勞動教育中,學生對于教師指導的依賴程度較強,教師也是學生獲取勞動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主要來源。而數字化勞動教育更多依托信息化手段開展,為學生開拓了全新的數字化勞動領域,弱化師生關系,造成師生主體關系失衡,對于教師的主體性產生一定的沖擊,對于部分教師而言,很難適應數字化帶來的這種師生關系變化。
(四)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評價機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圍繞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尚未建立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現有的評價方法有待創新。傳統勞動教育評價更傾向于結果性評價,主要關注點集中在學生的測試成績、勞動實踐技能水平等,對于學生過程性表現缺乏關注。隨著高校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推進,傳統評價方法由于缺乏實證論證,所得到的評價結果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片面性,難以全面反映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實效。并且,圍繞勞動數字化轉型實施評價缺乏多元主體的參與,導致評價結果公信力不強。
四、高校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破解路徑
(一)強化數字賦能勞動教育,促進技術與教育的適配
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需要強有力的數字技術支持。對此,高校要不斷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勞動教育的力度,加快完善數字化勞動教育的基礎設施設備,促進技術與教育的適配。在高校層面,通過多樣化的渠道籌集資金,用于修建智慧勞動教室、構建智慧勞動信息系統、引入AI數字勞動實驗室,強化對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技術的投入,并對學校現有的信息系統進行更新與升級,提升校園信息化水平,建設數字校園。同時,可以聯合區域內的其他高校、企業、政府部門等,建立勞動教育數字化資源共享平臺,打破信息壁壘,實現勞動資源和勞動數據的整合與共享,促進勞動教育多元化參與主體之間的交流合作,搭建起勞動教育信息交流的橋梁,形成助力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教育生態系統。在區域層面,由地方政府牽頭增強對落后地區高校數字化技術升級的支持力度,縮小不同地區高校之間的數字化差距,消解不同區域、不同院校之間的數字鴻溝,提升區域數字教育水平,發揮數字技術對高校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支持作用,提升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效率。
(二)鼓勵學生參與彈性數字勞動,在實踐中提升勞動素養
數字經濟時代,市場中出現了大量新型數字勞動崗位,這為大學生以彈性方式參與數字勞動成為可能,也為大學生勞動教育數字化的“學與用”相結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高校通過鼓勵和支持學生在完成學業任務的情況下,基于一定的職業規范積極參與社會性的數字勞動,以提升學生對于當前數字勞動市場的適應能力,使學生充分感知數字勞動的社會價值,增強學生的數字勞動素養,實現學生在“做”中“學”。為鼓勵學生參與數字勞動活動,高校應加強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變革,大力開展實施數字勞動教育,創設多元化的數字勞動場景,強化對學生數字勞動的實踐訓練,提升其數字勞動素養,以便更好地支持學生參與數字化勞動,確保高效率、高質量完成彈性數字勞動項目。
(三)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水平,構建靈活性的勞動教育模式
高校教師作為數字化技術的探索者、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者、學生勞動活動的指導者,需要深入了解數字化時代對技術人才的基本要求,增強自身的數字意識,識別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高校要定期組織教師參與數字技術培訓,引導教師關注數字技術的發展前沿、數字勞動環境的變化以及學生開展數字勞動活動的特點,高效利用勞動教育資源,夯實數字技術基礎,提升數字化勞動教育能力。同時,教師需要根據高校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情況,構建更加具有靈活性的勞動教育模式,實現勞動教育內容的結構化和勞動教育手段的數字化。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高校的勞動教育既要向學生傳授勞動知識、幫助他們提升勞動技能,又要培養學生的數字化思維和創新思維,實現知行合一。在編排數字化勞動教育內容時,教師要按照以知輔勞、以勞促思和以思培德三個重要方位確定內容結構,將數字化勞動過程中需要的各類知識結構化(如表2所示)。同時,還要改變傳統勞動教育手段單一化的局面,將各類數字化技術手段引入勞動教育過程中(如表3所示),使勞動教育手段多元化,建立符合學生和教師需求的具有靈活性的勞動教育模式。
(四)完善評價機制,健全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保障體系
高校要從辦學的具體情況出發,結合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不同階段,適時修訂勞動教育方案,完善相關評價機制,為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有效保障。一是高校要構建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評價體系,明確評價指標和相應權重,制定評價方案。通過積極實行勞動教育學分制,鼓勵學生多參與數字化勞動實踐。二是擴大評價主體的范圍,積極吸納政府相關部門、企業、行業權威、家長等多元化評價主體,提高勞動教育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三是采用數字化的評價手段實施勞動教育評價。高校要依靠數字化技術,對學生的勞動數據進行收集、篩選與整理分析,提升勞動教育效果的評價效率。四是增加過程性評價監測環節,實現對學生勞動數字化學習需求的精準把控,并將相關數據應用于教師調整勞動教育方案,增強勞動教育的針對性。
總之,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為高校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方向。高校通過加強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使學生在學習技術的同時享受勞動過程,并在勞動過程當中擁抱數字技術,實現技術強人和勞動育人的和諧統一。[8]面向未來社會勞動形式的多樣化,高校要牢牢把握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主線,堅持“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人”為中心,提升學生的數字勞動素養。同時,高校在遵循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基本邏輯的基礎上,正確認識數字技術與勞動教育之間的關系,積極探索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的路徑,以培養具備較高數字化勞動素養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55.
[2]高杰.職業院校勞動教育數字化發展的價值、邏輯與進路[N].山西科技報,2024-05-30(2).
[3]李洪修,劉笑.數字時代勞動教育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79-84.
[4]王豪杰,李怡.數字勞動教育:革新、風險與實踐[J].重慶高教研究,2023(2):43-51.
[5]李蒙,程家福.高校勞動教育數字化發展的理論框架、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97-102.
[6]陳佳妮.高職勞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價值、困境和實踐進路[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48-52.
[7]徐蕾.數字勞動興起背景下的高校勞動教育[J].浙江社會科學,2023(9):89-96+159.
[8]徐冠岳.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三重維度[J].教育評論,2022(4):44-50.
(責任編輯:王義祥)
*基金項目: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數字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形勢及對策研究”(2022W148)。
" 作者簡介:李俊(1973—),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