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科學是小學生接受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學科,對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具有推動作用。在課堂生成性資源驅動下,教師應從教學設計和課堂管理入手,構建一個支持學生自主探究和創造的教學環境。在課前,激發學生興趣、提出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探索欲望;在課中,設計實驗、互動討論等活動,捕捉學生的創新思維并給予引導;在課后,通過反思總結和創新實踐,延伸課堂學習成果。最終促進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的增強。
〔關鍵詞〕" 小學科學;課堂生成性資源;科技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2" " 0004-03
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把教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此指引下,課堂生成性資源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具有良好的適應性。課堂生成性資源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通過互動、討論或實踐活動動態生成的、具有教育價值的資源。其并非教學預設內容,而是在課堂實時情境中自然涌現的,如學生的即時提問、討論中的獨特見解、實驗中的意外發現等。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此教學方式強調動態生成和靈活調整,能夠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點和思維動態,引導其在實踐中探索科學問題,提出創新見解。系統探討課堂生成性資源驅動下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的培養路徑,將為教師提供具體的實踐路徑,助力學生增強科技創新意識。
一、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驅動價值
(一)激發學生科學興趣
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動態性和靈活性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其一,生成性資源來源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觀察的現象和課堂討論,貼近學生生活經驗,易于引發其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其二,生成性資源的運用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單向性,教師可根據學生即時反饋靈活調整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其三,學生發現自身提問和想法被認可時,其學習參與感和探究動力將顯著提升,進而形成對科學學習的積極態度。上述特點共同作用,將促使小學科學課堂富有吸引力,持續激發學生對科學問題的興趣,為其科學探究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課堂生成性資源為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契機。首先,其不確定性和開放性來源于課堂互動中的即時產出,為學生多角度觀察和解決問題創造了條件。其次,生成性資源驅動的教學強調動態生成,能夠引導學生擺脫固化思維,嘗試從不同視角分析問題,發展發散性思維。最后,生成性資源中常包含對已有觀點的挑戰和補充,能夠激發學生批判性思維,促使其在探索新知識時提出新見解。通過在未知情境中適應與創新,學生將逐步培養起科技創新意識,這既是創新能力發展的核心,也是未來創新力的重要基石。
(三)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生成性資源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能夠推動實踐活動走向高階,顯著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其一,生成性資源的即時性和真實性,能夠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接觸鮮活的科學問題,避免機械模仿與重復操作。其二,生成性資源的運用能夠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調整實驗方案、優化解決路徑,深化對科學原理的理解,增強應變能力。其三,生成性資源驅動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設計新方案或探索新方法,通過多次迭代提升科學實驗的創造力與信心。在探索性與創造性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夯實科學基礎,還能夠為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堅實支撐。
二、發揮課堂生成性資源在教學中的驅動作用
本文以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光是怎樣傳播的》一課為教學主線,通過實驗操作、問題探討和現象解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在課堂生成性資源驅動下,此實踐可分為課前激發與產生、課中生成與引導、課后總結與延伸三個環節。教學如下。
(一)課前:激發與產生
課前階段,教師可通過現象展示、問題設計和任務引導等具體措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為課堂生成性資源的產生提供條件。首先,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展示探照燈光束在夜空中形成的直線光柱,生動再現光傳播的獨特現象,并提出問題:“光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路徑?它是如何傳播的?”此展示貼近學生的日常觀察,既能激發其對光傳播規律的興趣,又能引導其將熟悉的現象與科學探究聯系起來。其次,教師可播放一段光與聲音傳播特點的視頻,清晰展示聲音能夠繞過障礙傳播,而光卻只能沿直線傳播的現象。通過對比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提出更深入的開放性問題:“為什么光不能像聲音一樣繞過障礙?是否可以通過實驗驗證這一規律?”此問題將引導學生初步思考光傳播的獨特性。最后,教師可分發任務單布置課前觀察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現象中發現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手電筒照射不同的障礙物,觀察光束是否發生彎曲或擴散現象,同時要求學生記錄光的傳播特征,并嘗試描述和提出自己的疑問,如“為什么光被遮擋后會完全消失?”“光是否能夠繞過障礙或通過其他途徑到達目標?”激發學生對光傳播規律的進一步探究興趣。再如,教師還可以在任務單中設計提示性問題,如“透明與不透明的材料對光傳播的影響有何不同?”“光斑的形狀和位置與什么有關?”為學生的觀察提供具體方向,幫助其在探究過程中積累科學思考的素材。學生在帶著問題進入課堂的同時,會產生主動探索的動力,為在科學實驗中提出假設、驗證規律以及發現新的現象提供有力支撐,使生成性資源在教學中發揮最大效用。
(二)課中:生成與引導
在課堂階段,教師可通過實驗設計與問題情境創設,為學生提供生成性資源的機會,并通過動態引導推動其創新意識的培養。
在實驗設計階段,教師可向學生展示實驗材料,包括三張矩形卡紙、夾子、手電筒和屏幕,并詳細講解實驗操作步驟,確保學生清晰了解實驗目標和方法。在實驗階段,學生可按實驗步驟加以操作:第一,學生需在每張卡紙的同一位置打一個直徑約1厘米的小孔,并用夾子固定卡紙,保持所有小孔在一條直線上。第二,學生需關閉教室燈光,確保手電筒作為唯一光源,將其放置在離最近卡紙約10厘米的位置,觀察光線是否能夠順利穿過小孔并在屏幕上形成光斑。第三,學生需記錄觀察結果,包括光斑的形狀和亮度。第四,學生需將中間一張卡紙向左或向右移動5厘米,觀察屏幕上的光斑變化,記錄新的現象。通過精確的實驗操作,學生不僅能夠直觀驗證光的直線傳播特性,還能夠生成與現象相關的初步問題,如“為什么光無法繞過障礙?”“光的傳播是否會因路徑的改變受到限制?”這些問題將成為課堂討論的重要生成性資源。
在實驗完成后,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圍繞實驗現象和結果分析光直線傳播的科學規律。在此階段,教師需設置明確的討論方向,如“當小孔完全對齊時,光斑完整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中間卡紙移動后光斑會消失?”學生需結合觀察數據和實驗操作過程,分析光無法繞過障礙的根本原因,推測其傳播路徑呈直線的特性。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基于實驗生成新的假設,如“光是否可以通過反射改變路徑?”“改變卡紙的材質是否會影響光的傳播?”在此基礎上,學生可通過繪制光路圖直觀展示光的傳播過程,并進一步探索其他可能的實驗路徑。為深化學生的思考,教師可對討論過程中生成的資源進行及時反饋和擴展。例如,當學生提出“光的直線傳播是否與其波動性有關”這個問題時,教師可以補充演示反射和透射現象,引導學生設計后續驗證實驗,激發其探索光傳播特性更深層次的可能性。此外,針對不同小組生成的假設,教師可鼓勵學生分工合作,通過增加變量或改進實驗設計進行驗證。通過動態調整教學策略,教師能夠在捕捉生成性資源的同時為學生提供進一步實踐和創新的方向,使其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提高主動思考和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課后:總結與延伸
課后階段,教師可通過任務總結與延伸活動,引導學生鞏固知識,并將生成性資源轉化為實踐成果。
其一,教師可要求學生整理實驗記錄,全面回顧課堂上光傳播實驗的過程和現象。學生需要在實驗記錄中詳細描述光斑的變化過程,包括當卡紙小孔對齊時光斑完整、當中間卡紙移動后光斑消失的具體觀察結果。同時,學生應總結出光沿直線傳播的核心結論,結合實驗現象繪制光路圖,直觀展示光的傳播路徑。此外,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記錄中撰寫對實驗現象的科學解釋,如“光無法繞過障礙,說明其傳播路徑呈直線”或“屏幕上的光斑消失是因為光無法穿透中間卡紙的阻擋”。整理活動將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使其在總結過程中加深對實驗方法和光傳播規律的理解。
其二,為持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的課外任務,鼓勵學生利用生活中的簡單材料制作“光傳播裝置”,進一步探究光傳播的特性。學生可以使用手電筒、鏡子、卡紙和透明塑料板等材料,通過設計實驗展示光的直線傳播或反射現象。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自行構思裝置設計,如利用鏡子改變光的傳播路徑,或通過調整卡紙小孔的位置觀察光斑的變化。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改進裝置,驗證不同材質對光傳播的影響,如比較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作用。完成任務后,學生需記錄整個制作過程及實驗現象,并思考光的傳播規律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開放性任務將拓展課堂知識的應用范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動手實踐能力。
其三,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分享,給學生提供展示課外實驗成果和觀察記錄的平臺。在分享會上,學生可通過講解實驗裝置的設計思路、展示制作過程的圖片或視頻,以及分享實驗中的意外發現和改進方法,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評價和比較彼此的設計思路,如分析哪種裝置更能直觀展示光的傳播路徑,或討論改進裝置后實驗結果的科學性。分享會還可結合生活實例討論光傳播規律的實際應用,如潛望鏡、激光定位等技術原理,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此種交流活動將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光傳播規律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表達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課堂生成性資源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驅動作用,為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的培養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契機。通過課前的激發與問題導向、課中的生成與探究實踐、課后的總結與延伸活動,學生將在動態參與中不斷深化對科學知識的理解,發展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未來,教師應進一步優化生成性資源的捕捉與利用方式,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為小學科學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培養適應未來科技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璇,王飛,龔大潔.中小學科學課堂生成性學習資源的利用策略[J].中小學科學教育,2024(3):42-47.
[2]趙宇華.小學科學課堂中生成性教學資源運用的調查與對策[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21.
[3]黃小梅.巧妙捕捉與利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生成性資源[J].學子(理論版),2015(20):79.
[4]彭小燕.科學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巧妙捕捉與應對[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