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微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的教學方法,其核心特點在于將學習任務細化為短期、具體且易操作的“微項目”,從而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通過合作進行探究式學習。本文基于小學科學課程,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從“微主題”選擇、“微目標”設定、“微活動”策劃以及“微評價”實施四個方面探討如何在實踐中有效開展微項目式學習,以期推動微項目式學習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微項目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2" " 0022-03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科學教育應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操作,培養其科學思維和實驗能力。微項目式學習作為這一理念的具體實施形式,將學習內容轉化為短期、具體的項目任務,為學生提供了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探究與實踐的機會。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學科核心素養要求,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項目任務,并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每個微項目都能有效推動學生的學習進程,并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圍繞學科素養要求,精準確定“微主題”
“微主題”是微項目式學習的核心起點,其設計的科學性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方向的有效性。在確定“微主題”時,教師應以《課程標準》中的大概念為指導,將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有機結合,確保主題內容具有邏輯嚴密性。與此同時,“微主題”的選擇應突出目標導向,教師需要在科學性和趣味性之間找到平衡點,確保“微主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相關的科學問題。設計過程中,教師應注重主題內容的邏輯性和系統性,使之能夠形成結構化的學習任務鏈條,確保學生能夠在完成項目過程中發展批判性思維。
例如,《熱空氣和冷空氣》一課屬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認識空氣”單元,重點講解了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熱空氣上升等科學概念,是“物質科學”領域的核心內容。此外,本課主要內容還包含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如實驗設計、觀察、記錄、推理和總結等,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多維度的學習框架。在確定“微主題”時,教師可選擇“熱氣球”這一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且趣味性強的現象作為切入點,確定項目主題為“我們來做‘熱氣球’”。在設計活動時,教師需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學習差異。三年級學生對“熱空氣”和“冷空氣”可能已有初步的感性認識,但對于其流動規律和物理原理尚不清楚。因此,教師需設計實驗和觀察活動環節,幫助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逐步構建起科學的概念框架。教學活動從簡單的實驗現象入手,鼓勵學生通過親自設計實驗、觀察氣球的上升、記錄實驗結果等方式,探索熱空氣的特性。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需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幫助學生通過探究逐步理解熱空氣上升的本質原因:熱空氣的密度低于冷空氣,導致其上升。同時,教師需設計課堂討論和反思活動,引導學生將實際現象與科學原理進行對比,使學生逐步從表層的現象認識,過渡到對熱空氣和冷空氣流動原理的深刻理解。
二、立足真實探究情境,科學設定“微目標”
微項目式學習的目標設定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向。合理的“微目標”既是學生努力的方向,也是教師評價的依據。在設計“微目標”時,教師應從學科核心素養出發,結合《課程標準》中的大概念,明確每個項目的具體學習目標。教師需首先確立整體框架,明確最終學習成果,進而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分解為逐步實現的子目標。每個目標應具有可操作性、可測性,并具備挑戰性,以此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可根據目標完成情況調整教學策略,以確保每個階段的目標都能夠順利實現,并推動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
以《種子發芽了》一課為例,教師應根據學科核心素養要求,結合《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設定課程目標:借助真實的探究情境幫助學生逐步掌握種子發芽所需的條件。教師需從整體目標出發,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掌握的知識框架,并將其拆解為多個階段性的“微目標”,確保教學目標的層層遞進與逐步實現。
認識種子的特點和發芽的基本過程。在教學初期,教師需幫助學生掌握種子的基本知識,如種子的外形、種皮、胚芽等重要部位的功能以及種子如何為發芽做好準備。此階段的核心目標是確保學生對種子的基本構造和發芽條件有清晰的認識,為后續的探究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了解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教師利用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初步提出影響種子發芽的因素,如水分、溫度和空氣等。基于學生的猜測,教師設計實驗,驗證這些條件對發芽的影響。此階段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確保學生能夠直觀觀察并記錄實驗數據,明確每一變量對發芽過程的作用。
運用對比實驗驗證影響因素。教師設置多個實驗組,分別控制不同的變量(如水分、溫度等),讓學生通過對比實驗來驗證種子發芽的條件。此階段的目標是學生能夠獨立進行實驗設計和數據記錄,并能結合實驗結果得出合理結論,培養其科學推理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根據目標完成情況靈活調整教學策略。若某一小組的實驗未能如期得出預期結果,教師需適時提供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原因,重新調整實驗設計,進而確保每個“微目標”的順利實現,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思維深度。
三、聚焦協作學習過程,精心策劃“微活動”
有效的微項目活動應具有目標明確、過程清晰和形式多樣的特點,同時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創造性。在設計微活動時,教師應圍繞既定的“微目標”,設計與學科核心素養緊密相關的任務情境,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探究過程中深度參與。此外,協作學習是微活動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應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差異,合理分組并明確分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合作中發揮其特長。為了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架支持,如提供實驗指導、提出問題引導、提供資源等,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順利完成任務,提升其綜合素養。
以《紙》一課為例,教師應精準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圍繞“紙的前世今生”這一微主題,引導學生在協作與實踐中深入了解紙的性能、歷史與制作過程,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活動一:比較紙的物理性能。教師為每個小組提供不同類型的紙樣品(如普通紙、吸油紙、卡紙等),并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比較紙的抗拉強度、吸水性、透氣性等物理性能。實驗前,教師講解紙的物理性質及實驗步驟,確保學生清楚實驗的目標與操作方法。活動開始后,學生被分為若干小組,依據分工,進行紙張強度測試、吸水時間測量以及紙張彈性觀察等實驗任務。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巡回指導,提供必要的支架支持,確保每組都能夠按實驗要求順利完成任務。學生在實驗結束后,匯總實驗數據并進行比較,分析不同類型紙張的性能差異。
活動二:了解蔡倫造紙術與現代紙的生產過程。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歷史資料、圖畫及相關的圖片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古代造紙技術的原理及發展歷程,并與現代造紙技術進行對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討論蔡倫改進造紙術的背景、意義及造紙術的傳播過程。教師進行提問引導,幫助學生發現技術難點,如古代造紙如何在材料選擇和制作過程中克服困難,如何影響社會各階層的溝通與知識傳承。學生討論并展示自己的發現,進一步理解歷史背景對科技進步的推動作用。
活動三:動手制作紙張。教師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并在此過程中提供實驗指導,幫助學生理解造紙的步驟和原理。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將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利用天然材料(如樹葉、花瓣、水、纖維等)制作紙張。活動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每個小組的任務分工,分為準備原料、浸泡、攪拌和壓紙等不同小組,每組學生共同協作,解決遇到的問題,實踐并總結造紙的步驟和技巧。教師為每組提供工具,并在必要時提出指導意見,幫助學生理解如何控制紙漿的密度、濕度等要素,制作出符合標準的紙張。活動完成后,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紙張并進行評比,總結出紙張制作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遇到的困難,進一步提升自身實踐能力。
四、貫穿項目全過程,靈活應用“微評價”
“微評價”應貫穿整個微項目學習過程,涵蓋從項目啟動到成果展示的各個階段。教師在設計評價體系時,需依據學習目標和核心素養,制定具體且具有針對性的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應科學、合理,以確保評價體系能夠準確反映學生在知識、技能和素養方面的綜合進展。此外,教師應將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納入體系,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自身及他人的學習表現。在此過程中,教師可根據項目的特點,采用口頭匯報、書面報告或作品展示等不同的形式,確保評價既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又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
以《風向和風力》一課為例,教師可設計一個以“自制風向風力計”為主題的微項目,明確項目目標:制作并實驗風向風力計,幫助學生理解風向與風力的基本概念、測量方法,并能夠在實際情境中應用這些知識。項目活動分為三個階段,教師采用靈活的“微評價”策略,確保學生在各階段都能得到有效的反饋和指導,促進其全面發展。在項目的初始階段,教師需引導學生了解風向和風力的基本概念,明確風向的定義、測量方法以及風力的等級劃分,幫助學生建立起對風力和風向的整體認知。在此過程中,教師采用提問、討論和小組互動等形式,對學生的理解程度進行實時評估,及時識別學生在概念掌握上的薄弱環節。在第二階段,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結合,動手制作自己的風向風力計。教師為學生提供制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詳細講解制作步驟,并對設計和組裝過程進行指導。在此過程中,教師需關注學生操作的準確性,特別注重學生對材料的選擇、風向風力計穩定性的把控以及測量準確性。同時,教師需重點關注學生的團隊協作情況,評估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并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項目的最后階段,學生需實際測試自己制作的風向風力計,并通過小組匯報總結自己的實驗過程和收獲。此環節的評價標準為“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數據記錄的完整性”以及“風向風力計的穩定性”等。項目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幫助學生反思在項目中的表現與收獲。學生需要依據事先設定的評價標準,評價自己在項目中的學習成果,并總結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解決策略。教師根據學生的自評報告,評估其對項目內容的理解程度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鼓勵學生通過反思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明確下一步學習的改進空間。
微項目式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探究性學習與個性化發展的深度融合,為小學科學教學提供了創新的實踐路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科學知識,還能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提升科學思維、實驗能力和創新意識。在具體實踐中,教師需要持續反思并優化教學策略,更科學地平衡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學生個體差異,確保微項目式學習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長遠發展目標,進一步彰顯其教育價值。
【本文系福清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科學微項目式教學的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立項編號:FQ2023GH058】
參考文獻
[1]金怡婷.項目式學習視角下的小學科學單元整體教學[J].新校園,2024(11):33-34.
[2]盛俊秋.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中主題設計路徑研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4(11):10-12.
[3]陳娜.基于STEM理念的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J].天津教育,2024(33):82-84.
[4]黃琛.小學科學單元整體教學中項目式學習的應用[J].智力,2024(26):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