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后延時服務作為學校教育的拓展與延伸,為小學科學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實踐空間。本文聚焦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學科學課后延時服務項目式學習的設計與開發,闡述了 STEAM 理念在此領域的關鍵價值,剖析了在當前的設計與開發進程中面臨的難點,并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旨在為小學科學教育開拓創新實踐路徑,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 小學科學;STEAM教育理念;課后延時服務;項目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2" " 0083-03
隨著《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頒布實施,課后延時服務在小學教育階段全面落地推行。小學科學作為培育學生科學素養與創新能力的核心學科,如何在課后延時服務中實現更高效的教學效果,已經成為落地中的關鍵問題。STEAM理念有機整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多學科知識,高度注重跨學科融合與實踐應用,為小學科學課后延時服務項目式學習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STEAM教育理念對課后延時服務項目式學習的價值
(一)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
小學科學課程內容涵蓋廣泛,涉及多個領域知識,但傳統教學模式常將各學科知識孤立傳授,使得學生難以建立知識間的內在聯系。STEAM理念下的項目式學習打破了這種學科壁壘。以航模社團開展的“自制航模飛機”項目為例,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在科學知識方面,學生要了解空氣動力學原理,明白飛機如何依靠機翼的特殊形狀在氣流作用下產生升力,實現飛行;還要掌握力學知識,分析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的受力情況,如重力、拉力、阻力等。這些知識,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航模飛行的基本原理。
(二)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小學科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STEAM理念下的項目式學習為此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以“生態瓶制作”項目為例,學生需要動手準備各種材料,如容器、水草、魚蝦、砂石等;接著按照科學原理設計生態瓶的生態系統結構,親手布置和調試。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會使用各種工具,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并且通過不斷嘗試和調整,解決遇到的問題。這種親身體驗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實踐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鍛煉。
(三)激發學生創新創造意識
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關鍵時期。STEAM理念強調在跨學科融合的實踐中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在“創意環保機器人設計”項目中,學生從科學角度研究環保需求,運用技術設計機器人的功能,結合藝術進行外觀創意設計。項目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嘗試。在探索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被充分激發,他們不斷提出新的創意和解決方案,創造出各具特色的環保機器人。這種創新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創造的樂趣,進一步增強了創新創造意識。
(四)增強學生團隊協作精神
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團隊協作能力要求越來越高,STEAM理念下的項目式學習通常以小組形式開展,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團隊協作平臺。如,在“校園植物調查與分類”項目中,小組成員需明確分工,有的負責實地觀察記錄植物特征,有的負責查閱資料進行植物分類,有的負責數據整理和報告撰寫。在合作過程中,學生學會傾聽他人意見,發揮各自優勢,共同解決遇到的問題。當項目取得成果時,學生能體會到團隊協作的力量,增強團隊認同感和責任感,從而有效提升團隊協作精神,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
二、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課后延時服務項目式學習設計存在的難點
(一)項目主題選擇與課程標準融合度不夠
在設計項目式學習時,部分教師選擇項目主題未能充分考慮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以小學中低年級階段為例,課程標準重點強調培養學生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簡單認知能力。然而,有的教師設計了“創意手工編織”項目,雖然融入了藝術元素,讓學生學習編織技巧,制作一些簡單的手工藝品,但在科學知識的滲透方面較為薄弱。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無法從這個項目中有效鞏固和拓展科學課程中關于動植物、物質變化等知識體系。這就導致項目式學習與日??茖W教學脫節,學生在項目中難以將所學科學知識與實踐活動建立有效聯系。例如,在學習了植物的生命周期后,學生參與“創意手工編織”項目時,無法將植物知識與編織活動相結合,影響了學習效果,使得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
(二)跨學科知識整合的深度和廣度不夠
在實施基于STEAM理念的項目式學習時,教師往往難以把握跨學科知識整合的尺度。以“簡易機器人制作”項目為例,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雖然項目涉及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等學科,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簡單地讓學生了解機器人的基本結構和運動原理。在數學算法方面,只是簡單提到一些基本的運算,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如何通過編程算法控制機器人的運動軌跡和動作;在編程技術方面,只是教授了一些最基礎的指令,沒有拓展到如何利用編程實現機器人的智能交互;在機械工程原理方面,沒有深入講解機器人各部件之間的力學關系和傳動原理。由于小學生的基礎知識有限,這種淺嘗輒止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停留在表面,無法充分發揮STEAM理念的優勢,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
(三)項目實施過程中資源配置不合理
小學科學課后延時服務項目式學習需要一定的資源支持,而在實際操作中,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情況較為常見。以“植物栽培與研究”項目為例,小學生需要充足且適宜的種植工具和寬敞的種植場地開展實踐。然而,部分學校提供的種植工具簡陋,如只有簡單的小鏟子、小鋤頭,對一些精細的種植操作無法滿足,且種植場地空間有限,可能只是在校園角落劃分出一小塊區域,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種植需求。實驗材料的采購也存在不及時的問題,例如在種植過程中需要的種子、肥料等,不能按時到位,導致項目實施進度受阻。此外,在信息技術資源方面,部分學校的計算機設備陳舊,運行速度慢,軟件資源不足,無法滿足學生開展數據分析、模擬實驗等需求。小學生正處于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階段,這些資源不足的情況限制了項目的開展,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四)學生個體差異在項目設計中的考量欠缺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知識基礎都存在差異,而在進行項目式學習設計時,教師往往難以兼顧。以“橋梁設計與搭建”項目為例,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如果統一設置項目難度,會出現諸多問題。對于低年級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理解橋梁的結構原理和搭建方法本身就有很大難度,完成任務更是困難重重,這容易讓他們產生挫敗感,打擊其學習積極性。而對于高年級基礎較好的學生,項目又缺乏挑戰性,無法充分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此外,不同學生的興趣點也不同,有的學生對力學原理感興趣,有的學生對外觀設計更有熱情,但統一的項目設計無法滿足這些個體差異,不利于全體學生在項目中獲得成長和進步,無法做到因材施教。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課后延時服務項目式學習設計策略
(一)精準對接課程標準,優化項目主題選擇
教師在設計項目主題時,應深入研究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各年級的教學目標和核心知識點。以小學低年級學生為例,課程標準側重于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自然現象,培養其對科學的興趣。教師可以結合“物體的特征”這一知識點,設計“有趣的積木搭建與物體分類”項目。讓學生在搭建積木的過程中,觀察不同形狀積木的特點,運用數學知識比較積木的大小、數量等,同時從藝術角度設計搭建造型,融入簡單的美學概念。對于高年級學生,可以結合“能量的轉換”知識點,設計“小型風力發電裝置制作與測試”項目,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深入理解電磁感應原理、能量轉換關系等科學知識。同時,讓其運用技術手段制作發電裝置,通過工程設計優化裝置結構,利用數學知識計算發電量和效率等。通過這種方式,使項目主題緊密圍繞課程標準,而且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滿足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需求。
(二)深化跨學科知識融合,構建知識體系
教師要加強對跨學科知識的研究,提高整合能力,在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其深入探究各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以“智能家居設計”項目為例,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在科學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其深入了解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如溫度傳感器、光線傳感器等如何感知環境變化,并將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在技術方面,教授學生簡單的電路連接和編程技術,讓學生能夠編寫程序控制智能設備的開關、調節等功能;在工程方面,指導學生設計智能家居的整體架構,考慮設備的布局、線路的走向等;在藝術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外觀設計,使智能家居設備不僅實用,還具有美觀性;在數學方面,幫助學生計算能耗和成本,通過數據對比選擇最節能、最經濟的方案。
(三)合理規劃資源配置,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學校應根據項目式學習的需求,合理規劃資源配置。一方面,加大對硬件資源的投入,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例如,為“3D"打印創意設計”項目配備足夠數量且適合小學生操作的3D打印機、豐富多彩的打印材料以及相關的設計軟件。同時,建設專門的3D打印工作室,提供寬敞、安全的操作空間。另一方面,優化軟件資源,引進適合小學生的專業教學軟件,如簡單易懂的編程軟件、科學模擬軟件等,建立數字化學習平臺,方便學生在線學習和交流。
(四)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分類教學
教師在設計項目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知識基礎,設計分層分類的項目任務。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可以設計一些簡單、基礎的項目任務,如在“電路連接與簡單電器制作”項目中,讓他們先從認識基本的電路元件、學習簡單的串聯和并聯電路連接開始,逐步掌握知識和技能。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挑戰性的任務,如設計具有多種功能的智能電路系統,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同時,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不同類型的項目分支。例如,在“校園建筑模型制作”項目中,對于對藝術設計感興趣的學生,引導他們注重建筑模型的外觀設計和美學表達;對于對工程結構感興趣的學生,讓他們深入研究建筑的結構穩定性和力學原理。
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學科學課后延時服務項目式學習為小學科學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學校和教師應持續關注基于STEAM理念的項目式學習的發展動態,不斷完善項目設計與開發,充分發揮其獨特優勢,為學生提供更優質、更具個性化的科學教育。
【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項目,項目編號:2023B190,項目名稱:落實“雙減”政策優化課后延時服務的路徑研究——以桂林市中華小學為例】
參考文獻
[1]王學秀.讓探究之花開遍課后服務:“雙減”課后服務科學探究活動的實施方案研究[J].華夏教師,2024(1):55-57.
[2]陳秀鴛.踐行“雙減”政策"拓展科學教學:探析小學科學課后服務資源建設[J].華夏教師,2023(33):40-42.
[3]史加祥.“雙減”背景下科學教育加法的學校理解與實踐[J].教學與管理,2023(26):10-14,26.
[4]蔡斌,馬駿.指向科學思維發展的課后服務課程開發策略:以小學科學玩具類社團為例[J].甘肅教育研究,2023(6):11-14.
[5]孫百才,紀元.中小學課后服務:政策分析及科學循證[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2(4):29-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