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成立歷史緣由的社會解讀

2025-04-22 00:00:00陳明輝?李傳奇
社會科學動態 2025年3期
關鍵詞:社會

摘要: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的成立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演變的必然產物。隨著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和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漲推動了體育救國思潮的發酵和國人體育主權意識的覺醒,國人紛紛要求收回體育權,建立自辦自管的全國性體育組織。近代中國的留學運動及國內新式教育的興起促進了中國本土體育人才的成長,在熱心體育事業的社會名流及一批受過體育教育的體育專業人才的共同努力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于1924年應運而生。換言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的成立有賴于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為其提供的客觀需求、 政治條件、 群眾基礎和領導群體等前提,為我們認識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及體育與社會變遷的互動關聯提供了一個獨特窗口。

關鍵詞: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成立;歷史緣由;社會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政治社會史視角下中華體協對外體育交往研究”(2662024MYPY005)

中圖分類號:K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5)03-0070-06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1924—1949)(以下簡稱“中華體協”)是民國時期規模最大、組織最完善且影響力最大的全國性體育組織,是全國社會體育的總樞紐和中國的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實際承擔起領導全國社會體育的重任,推動了民國時期社會體育的制度化、社會化、國家化及國際化進程。然而,中華體協的成立并非一蹴而就,一路坦途,而是一波三折,經歷了一個比較復雜的發展過程。目前,學術界對中華體協成立的過程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考察(1),但對中華體協成立的社會歷史背景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有鑒于此,本文擬從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視角考察中華體協成立的社會歷史背景,梳理中華體協成立的社會歷史條件。

一、西方近代體育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19世紀中葉,伴隨著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西方近代體育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隨著西方近代體育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國內外體育賽事不斷增多,在客觀上要求成立全國性的體育組織來統一領導國內體育事業和代表中國參加國際體育賽事。尤其是“因為參加國際間的運動競賽,深切感覺必需要有一代表全國人民的體育組織來主持一切,俾能代表整個國家的民眾團體,自動的參與國際的體育活動”(2)。曾任中華體協董事的袁敦禮更是直言,“本會成立和組織的基本原動力,不是因為全國各地已有許多體育團體需要此種全國聯合的中心體育機關,而是由于國際的關系不得不有此組織。所謂國際的關系最初不過就是遠東運動會”(3)。此語雖略顯武斷,但亦可見遠東運動會(以下簡稱“遠運會”)的發展對中華體協產生的促進作用之大。換言之,中華體協的產生主要是中國參與遠運會的客觀要求。一方面,遠運會的召開和發展在客觀上要求中國必須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正式的體育組織代表中國主辦或參與國際體育賽事,對內審定運動員資格,選拔、訓練運動員,翻譯、審定國際運動規則、審定全國運動項目最高紀錄;對外組織中國代表團參加遠運會。另一方面,1924年中華體協成立以前,中國先后共參加了六屆遠運會,結果并不盡如人意:除了第二屆奪取總分第一外,其余幾屆均落人后。尤其是由中華業余運動聯合會(以下簡稱“中華業聯會”)主持的中國代表團在第六屆遠運會上鎩羽而歸后,國內體育界人士開會反思,認為中國失敗之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國選手平時無聯絡的機會及充分的準備”與“中國無提倡及主持體育的機關”。因此,體育界人士認為必須改變過去那種放任自流的態度和做法,迅速組織由國人自行管理的全國性的合法的體育機關,以為“積極提倡體育及加入第七屆遠東運動會之準備”(4)。中華體協正是在此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可以說,中華體協的成立是順應國內外體育發展的需要,尤其是“代表國家對外的需要”(5),即參加遠運會、爭取國際榮譽的迫切需要而產生的。

近代西方體育傳入中國,不僅促進了中國國內外體育賽事的發展,而且推動了各地體育組織的建立和發展,為中華體協的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近代中國較早成立的地區性體育組織主要有:1904年在廣州成立的“廣東體育協會”及在蘇州成立的“華東大學體育聯合會”;1908年在香港成立的“南華體育會”;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體育會”;1912年在北京成立的“北京體育競進會”;1923年,湘、鄂、皖、贛四省體育組織聯合成立的“華中體育聯合會”等。這些體育組織的建立不僅促進了當地體育事業的發展,而且為不同地區體育事業的聯系提供了橋梁,推動了各地體育組織之間的交流和地區性體育賽事的興起,“成為全國運動會的小組織”?!叭珖w育界雖還沒有固定的行政及組織系統,但無形中已有了相當的聯絡?!保?)可見,這些地區性體育組織的建立,為全國性體育組織的建立奠定了組織基礎。

目前,關于哪個體育組織是近代中國最早建立的全國性體育組織學術界尚存爭議。(7)主流觀點認為,近代中國最早建立的全國性體育組織是由基督教青年會專任體育干事美國人??怂辜{聯合中國政界、學界知名人士唐紹儀、伍廷芳、王正廷、張伯苓等于1910年10月18日發起組織的 “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中華體協成立后,亦追認其為“本會之雛形”。(8)遺憾的是,這是一個以國內外基督教青年會人士為主的“臨時性之組合”,“有事則集合同志,共忙一時,事畢又各奔東西,自行工作。既無固定之會址,又無完整之系統”。(9)

為在全國范圍內選拔優秀選手參加遠運會,體育界人士于1919年第四屆遠運會結束后,聯合成立了“全國運動聯盟”。1921年,“全國運動聯盟”利用第五屆遠運會在上海召開之機,于6月4日召開第一次全國性體育代表會議。與會代表一致同意成立一個籌建全國性體育組織的籌備會。1922年4月3日,在籌備組的努力下,“中華業余運動聯合會”在北京青年會會所正式成立。然而,由于選出的9位臨時職員皆為基督教青年會人士,中華業聯會被認為是由基督教青年會人士把持的,而非代表中國民眾的體育組織。

在第六屆遠運會上,由中華業聯會主持的中國體育代表團大敗而歸。我國一些體育界人士和熱心于體育事業社會名流,如盧煒昌、聶應臺等,更加不滿于中華業聯會把持中國體育并籌辦在武昌舉辦的第三屆全國運動會,遂開始積極籌劃建立由中國人自行管理的全國性體育組織——中華體育協會。遺憾的是,中華體育協會籌備處雖多次召開籌備會議,但終因號召力有限,“手續尚欠妥善,未獲結果”(10)。最后,轉而與中華業聯會合作,幾經努力,終于共同籌劃成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可見,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同盟會粗具中華體協雛形,而中華業聯會則在組織宗旨、組織設置、組織職能及其組織活動等方面為中華體協的成立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中華體育協會籌備處積極籌建中華體協,更是直接推動了中華體協的成立??梢哉f,中華體協正是在中華業聯會和中華體育協會兩者聯合的基礎上產生的。(11)

二、民族危機籠罩下體育救國思潮的興起與發展

西方近代體育傳入中國并逐漸被國人廣泛接受,是與當時中國的社會歷史背景緊密相連的。自鴉片戰爭后,近代中國長期處于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之中。為挽救民族危機,擺脫落后挨打的困境,部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主動向西方尋求救亡圖存之道,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西方近代體育作為國人尋求救國圖強的世界先進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為國人所提倡。身體的改造逐漸被視作為國家改造的前提并與國族存亡相關聯,使得剛剛脫離家庭和禮教體系的身體,迅速走向國家化。

鴉片戰爭等一連串的軍事失敗使得國人逐漸認識到,必須改變重文輕武的思想,積極整軍經武,強兵尚武,方能抵御外來侵略。為解決內憂外患和實現“自強”,洋務派開始引入西方“體操”,訓練新軍。甲午戰爭失敗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為,教育是國家強弱興衰的根本,欲挽救民族危亡,必須改變中國的教育狀況。作為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以其具有強身健體、自衛衛國的特性亦被時人認為是振衰起頹、救亡圖存的重要手段。體育救國思潮亦由此產生了。(12)

體育救國思潮最初表現為以尚武精神為內核的軍國民教育。蔡鍔、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是這一主張的主要代表人物??涤袨檎J為,“欲強國必須強民,欲強民必須強體”,主張以體育來鍛煉國民體魄。(13)梁啟超將體育與德育、智育并重,并在《論尚武》《中國之武士道》等文章中,極力鼓吹尚武精神,主張通過體育來實施軍國民教育。(14)嚴復一面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一面積極主張通過體育訓練來“鼓民力”,以實現自救救國。(15)然而,清末民初的軍國民體育實踐不僅沒有實現“體育救國”,而且推崇軍國民體育的德國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并且戰敗,使得國人開始反思軍國民體育。尤其是那些深受美國實用主義體育思想影響的留美學生強烈反對呆板、強制、枯燥的軍國民主義體育,主張采用自然、個性、活躍的實用主義體育,并以德國戰敗為由,要求修改教育宗旨。

因此,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軍國民體育思潮日漸式微,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實用主義體育思想則開始走上歷史的前臺。體育救國思潮在新的基礎上又得以進一步地發展起來,其內核由以前的“尚武救國”轉變為“強種強國”。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認為,“體育之修養,此與強種保國有莫大關系”,將體育提升到強種保國、救亡圖存的認識高度,形成了“強種保國,強民自衛”的體育思想。(16)著名教育家、體育活動家張伯苓認為,欲使“我中華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適當的地位,不致受淘汰”,其藥方之一即為“注重體育,鍛煉健強之國民”。(17)所以,張伯苓大聲疾呼,“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強我種族,體育為先!”(18)著名外交家、體育活動家王正廷在1915年參觀完第二屆遠運會后,感慨道,“吾國文弱已達極點,故國家有岌岌不可終日之勢。今欲救國必先強種,既欲強種,非男女體育同時提倡,不可奏效”,如果我國“女子體育與男子體育同時發達,尚慮種族有不強者乎”。(19)

事實上,無論是“尚武救國”還是后來的“強種強國”都是體育救國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國家話語體系的內容,亦即試圖通過體育來鍛煉國民體魄,振奮民族精神,挽救民族危亡。正如王正廷所言:“救國之道,經緯多端,而行健自強,體育為亟?!保?0)正是在此背景下,時人以“體育”為“救國”之手段、方法,訓練國民體魄、智慧、行為等,以體育、體育組織及體育賽事等組織民眾、訓練民眾、動員民眾。這就在客觀上需要一個為國人認可的全國性體育組織來主持全國體育大局。

三、反帝愛國運動的興起與體育主權意識的覺醒

某種程度而言,中華體協的成立深受20世紀20年代反帝愛國運動的影響,是中國民族主義高漲和國人體育主權意識覺醒的結果。

由于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再加上西方近代體育傳入中國途徑等影響,“民國初年,各種運動會的會務和體育組織的管理權主要掌握在外國人手中”(21),尤其是全國性的體育組織、全國運動會(以下簡稱“全運會”)及遠運會。

中華體協成立以前,中國的全國性體育組織主要由以基督教青年會為代表的外國人發起和領導,其組織者和管理者實際上主要由外國人擔任?!叭珖鴮W校區分隊第一次同盟會”即是一個由時任上海青年會體育干事的美國人愛克斯納等人發起的,以青年會人士為主的臨時性組織。其有董事25人,其中外國人占12名,其余的13名中國人亦與青年會關系密切且多不問事,故該組織實際掌握在以青年會干事為代表的外國人手中。再如中華業聯會,亦是由基督教青年會干事美國人麥克樂等人發起組織的。該會9名執行委員中,有3名外國人,其余6人如張伯苓、郭秉文、袁敦禮等皆與基督教青年會組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雖說該會會長張伯苓、副會長郭秉文皆是中國人,但他們“對于會務,從不過問,且終年不開會,一切進行,均由書記葛雷博士就近向某委員略加咨詢,斷然執行”(22)。張伯苓也坦言,“余與郝伯陽、郭秉文、麥克樂、馬德等君,皆為業余運動會之臨時職員,余以事忙未負責”。

事實上,不僅全國性體育組織主要由外國人發起和領導,中華體協成立前的全運會以及國際體育賽事亦主要由外國人發起和組織。正如張伯苓所言:“以前因無機關組織,故每遇運動會等,即須請人扶助。如王正廷、唐少川等,皆曾辦過此種事務。惟若輩多不能躬身督職,故干事一職,不得不請西人代之?!币匀\會為例,1910年舉辦的“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即第一屆全運會,是由上海青年會發起組織,其籌備工作主要由上海青年會體育干事美國人愛克斯納操辦;1914年舉辦的第二屆全運會由北京體育競進會主辦,實際負責人是該會的名譽秘書、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干事侯格蘭德。正如時人所言,“以上兩次運動會,名義上雖為全國大會,實際則為基督教青年會所包辦”(23),且“會中職員,亦多屬西人”(24)。

遠運會亦是如此。“自遠東各國創辦遠東運動會之后,歷屆我國參加事宜,由伍廷芳、唐紹儀、王正廷、張伯苓諸君等主辦,其組織系競賽委員會性質,而對于實際辦事技術方面,則由外人管理之?!保?5)第一屆至第五屆遠運會均由基督教青年會外籍體育干事規劃領導,如加拿大人柯樂克、美國人麥克樂和葛雷等人均曾主持其事。

面對這種情況,我國體育界人士“對于外人之在華提倡此種事業,雖足欽佩其熱忱”,但“為求收普及之效及顧及國際尊嚴起見”,亦認為“亟須收回自營”,“蓋因循依賴,不免有失卻民族獨立精神之識也”(26)。體育界民族意識的覺醒并非偶然,更非個案,而是當時國際、國內形勢共同影響的結果,尤其與當時廣泛開展的反帝愛國運動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20世紀初期的中國,由于受俄國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運動以及列寧的民族自決理論的影響,“民族自決”的呼聲成為中國民族主義的主要內容和主要訴求。再加上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以及隨之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國人的民族意識日漸發酵,愛國主義熱情不斷高漲,收回國家權益的呼聲愈高,各種民族自決運動如非基督教運動、收回教育權運動等風起云涌。受此影響,國人的體育主權意識亦日漸覺醒,從外國人手里“收回體育主權”的呼聲日益高漲。

第六屆遠運會上,中國代表團慘敗。尤其是葛雷在閉幕式上代表中國發表講話的行為,更是引起中國運動員、旅日僑胞和國內輿論的強烈不滿,“國人均引為體育界之大恥”(27),紛紛要求收回體育權,聯合國內體育組織成立由中國人自己管理的全國性體育組織?!爸袊聭斢芍袊宿k。發起組織本會(注:指中華體協)的動機,就是為了這一句話?!保?8)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華體協的發起者中華體育協會籌備處應運而生。

1924年上半年,由中華業聯會發起和主持的第三屆全運會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大會組織競賽、裁判、報名等主要業務均由中華業聯會承擔,并明確由葛雷負責。消息傳出,國內嘩然。香港南華體育會、湖北商團總會、中華體育協會籌備處等團體紛紛表示抵制,并強烈要求聯合國內體育團體,組建全國性體育組織。經此風波,第三屆全運會改由中華業聯會、中華體育協會籌備處及武昌體育界人士等共同主持。這為中華業聯會和中華體育協會籌備處合組中華體協提供了有利的時機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體協的成立進程。正如董守義所言,“本會的成立,是由于全國民眾的自動統一團結,以及人民的國家意識的自覺而來的。”(29)進一步而言,中華體協的成立是國人企圖改變半殖民地的落后地位,爭取國家民族獨立的政治訴求在體育領域的反映,是民族主義高漲的產物。同時,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包括五四運動在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影響之廣泛。

四、中國體育人才的成長和推動

隨著西方近代體育在中國的傳播和體育活動的開展,尤其是體育教育的逐步興起,中國新的知識群體——體育專業人才也逐漸成長起來。這其中,教會學校及基督教青年會通過創辦全日制正規體育學校、短期體育訓練班、業余體育訓練班、派遣留學生等方式為中國培養了不少的體育人才。例如,1903年,上海青年體育會興辦業余體操班,指導青少年學習體操;1909年,上海青年會同時開設了以培養體育干事為目標的“領袖班”和“體育干事訓練班”;1915年,中國基督教女青年會在上海試辦了一年制體育速成科,并于1917年正式成立體育師范學校;1917年,上海青年會體育干事訓練班正式從體育訓練中心獨立出來,改制為體育學校。據統計,截至1920年,各地青年會開辦的各種業余體育培訓班培訓人數已達224197人。(30)其中,張伯苓、董守義、馬約翰、郝更生等近代中國體育界聞人皆由基督教青年會派遣出國留學;吳蘊瑞、袁敦禮、董守義、馬約翰、宋君復、郝更生、高梓、章輯五、許民輝、郝伯陽及宋如海等皆曾參加過基督教青年會舉辦的體育干事培訓班;董守義、郝更生、郝伯陽、馬約翰、宋君復、許民輝及宋如海等人還由基督教青年會選派到美國進修體育。(31)

與此同時,國人創設的體育系、體育科和體育學校也培養了不少體育人才。晚清時期,隨著興學潮的發展,新式學堂數量不斷增加,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僅小學生數量就從1902年的859人,增至1903年的22866人,1904年又增至85213人。更重要的是,1903年正式頒布推行的《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各級各類學堂都要設立體操科。這就導致教育系統對體育教師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動了以培養體育師資為主要目標的體育學校的產生和發展。該時期創辦的以培養體育教師為主要目的的體育學校有:創辦于1905年的江蘇兩級師范學堂體操科、大通師范學堂體育專修科及上海勸學會體操傳習所;創辦于1906年的四川高等學堂附設體育學堂、四川體育專門學堂;創辦于1907年的河南體育??茖W堂、中國體操學校、江西優級師范學堂體操專修科及浙江兩級師范學堂體操科;創辦于1908年的重慶體育學堂、精武體操學校及中國體操學校女子部等。

民國建立后,體育學校進一步蓬勃發展,尤其是涌現了許多體育??茖W校和設立于綜合大學、師范院校的體育系科。如成立于1915年的女子體育師范學校、四川高等師范學校體育專修科;成立于1916年的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體育專修科、廣東女子體育學校及上海愛國女子體育科;成立于1917年的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體育專修科、北京體育學校;成立于1919年的南京體育師范學校、東南女子體育師范學校;成立于1920年的四川省立成都高師體育??茖W校;成立于1921年的上海體育師范學校、私立上海兩江女子體育師范學校等。其中,成立于1912年的浙江體育專門學校,共辦學26期,畢業生達1000多人;成立于1916年的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體育專修科共培養??粕?03人,本科生199人;成立于1922年的兩江女子體育師范學校,共有畢業生1000多人;成立于1923年的中山體育專門學校共有畢業生1842人。(32)遺憾的是,1922年以前,中國主要的體育組織及體育賽事的管理權大都掌握在外國人手中,中國體育人才都處于協助地位,甚至無用武之地。直到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興起后,尤其是1922年非基督教運動及收回教育權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教會大學和基督教青年會成為眾矢之的,外國基督教勢力在中國遭到嚴重沖擊。在此形勢下,基督教青年會外籍體育干事亦紛紛回國或退居幕后,基督教青年會的體育影響力和作用力逐漸下降,客觀上為中國人獨立自主地領導體育社團、組織體育賽事創造了有利的機會,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此外,20世紀初,中國體育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不僅為中華體協的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而且通過組織多種類型的體育賽事,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運動,推動了近代體育活動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各種城市運動會、學校運動會、地區運動會層出不窮。這些體育組織的成立及其體育活動的開展,在實踐中培養和鍛煉了國人開展體育活動的能力,提升了國人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技術,為中國體育界培養和鍛煉了一批體育活動家、體育運動員、體育理論家等業界精英,“使中國人已經完全具備了可以自己獨立自主地發展和推進中國體育運動事業的能力”(33)。例如,華北運動會在五四運動以后,即逐漸開始獨立自主地舉辦運動會,并在1923年實現了完全由中國人自辦體育賽事——從賽事的發起到組織,從比賽章程到比賽規則,從一般工作人員到裁判,均由中國人負責。(34)這次華北運動會的成功舉辦開創了國人自辦大型運動會之先河,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不需要外國人的幫助,中國也可以辦好運動會,給予國人極大的自信和鼓舞。

20世紀20年代前后,這些在國內外受過專業體育教育、具備一定體育賽事經驗且熟悉體育管理事務的中國體育專業人才的出現,使得中國在客觀上具備了成立由國人自行管理的全國性體育組織的人才基礎。

綜上可見,西方近代體育通過各種途徑傳入中國后,逐漸與救國思潮相結合,形成了影響廣泛的體育救國思潮,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國內外體育賽事的發展和體育組織的建立。尤其是遠運會的日漸發展,客觀上要求中國必須成立一個代表全國民眾的全國性體育組織來主持參與國際體育賽事。受反帝愛國運動及民族自決運動的影響,國內體育組織的體育主權意識日益增強,而且逐漸走向聯合,一致要求收回體育主權,成立由國人自辦自管的全國性體育組織。同時,諸多熱心體育事業的社會名流及受過專業體育教育并具備豐富體育實踐經驗的體育專業人才的出現,使得建立國人自主管理的全國性體育組織成為可能。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華體協于1924年正式成立。這些中華體協成立所需要的前提條件皆是近代中國社會變遷所造成的。從近代中國社會發展演變的視角解讀中華體協成立的社會歷史背景,梳理中華體協得以創建的諸多社會歷史條件,對于我們準確理解中華體協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內在關系,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注釋:

(1) 李傳奇:《激蕩與變革: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成立過程考》,《體育學研究》2023年第5期;張天白:《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籌備成立始末》,《體育文史》1990年第6期。

(2)(5)(29) 董守義:《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與我國社會體育》,載重慶市體育運動委員會、重慶市總編室編:《抗戰時期陪都體育史料》,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頁。

(3) 袁敦禮:《謀全國體育協進會發展所應采取的途程》,《體育季刊》(中華體協版)1935年第1卷第1期。

(4) 《中華體育協會將開成立會》,《申報》1924年2月25日。

(6) 沈嗣良:《十年來的中國體育》,載中國文化建設協會編:《抗戰十年前之中國(1927—1936)》,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608頁。

(7) 目前,學術界關于近代中國最早建立的全國性體育組織主要有兩種看法:其一,認為是作為“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組織機構而于1910年暫設于青年會的“全國學界運動會”;其二,認為是成立于1910年,并與運動會同名的體育組織“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

(8)(9)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民國三十二年十月至三十三年十二月工作報告(節錄)(1945年10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檔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761頁。

(10)(21) 譚華:《體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272頁。

(11) 蔣湘青:《國人對于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應具有的態度》,《教育與人生》1924年第39期。

(12) 羅時銘、趙諓華主編:《中國體育通史》第4卷,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194頁。

(13)(14)(15)(16)(18) 崔樂泉、羅時銘:《中國體育思想史》(近代卷),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4、88、77—81、88、149頁。

(17) 梁吉生:《張伯苓大學理念》,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頁。

(19) 王正廷:《觀第二次遠東運動會之感言》,《進步》1915年第8卷第3期。

(20) 王正廷:《發刊詞》,《體育季刊》(中華體協版)1935年第1卷第1期。

(22) 《全國運動會之反對聲 南華體育協會不參加》,《申報》1924年4月20日。

(23) 張子奇:《全國運動會之回顧與感想》,《新中華》1935 年第3卷第19期。

(23) 張子奇:《全國運動會之回顧與感想》,《新中華》1935 年第3卷第19期。

(24) 《全會小史》,《申報》1930年4月1日。

(25)(26) 沈嗣良:《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略史》,《體育季刊》(中華體協版)1935年第1卷第2期。

(27) 《中華體育協會將開成立會》,《申報》1924年2月25日。

(28) 蔣湘青:《國人對于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應具有的態度》,《教育與人生》1924年第39期。

(30) 羅時銘:《淺談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近代體育史上的作用》,《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83年第3期。

(31) 陳明輝:《傳統與近代之間: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領導群體研究(1924—1949)》,《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32)(33) 羅時銘主編:《中國體育通史》第3卷,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56—259、350頁。

(34) 谷世權:《中國體育史》,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8頁。

作者簡介:陳明輝,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北武漢,430072;李傳奇,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講師,湖北武漢,430079。

(責任編輯 劉曉慧)

猜你喜歡
社會
公共政策角度的我國人口老齡化分析
東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0:07:15
據《樂記》考辨藝術的源流
淺論提高我國公務員素質的途徑
淺論班主任德育的時機把握
論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關系
資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40:38
《魯濱遜漂流記》之人文主義體現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綜述
大經貿(2016年9期)2016-11-16 16:26:40
民法公平原則的倫理分析
法制博覽(2016年11期)2016-11-14 10:15:41
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
河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與管理的實證研究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1: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亚洲天堂网视频|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毛片网站观看| 久草网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99re经典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福利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在线国产欧美|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视频四区|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97成人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一区|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自拍欧美亚洲| 天天综合亚洲| 91国内在线观看|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久久网| 亚洲—日韩aV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jizz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福利在线一区|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99性视频|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啪啪永久免费av|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国产新AV天堂| 综合天天色|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亚洲三级色| 成年人国产视频|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色噜噜在线观看|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五月婷婷欧美|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永久色|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