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外來文化的涌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幼兒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階段,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具有重要意義。立足幼兒教育體系,利用文獻研究法等方法,從推動幼兒全面發展、豐富幼兒教育資源兩方面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融入價值,從經史文學、書法繪畫、詩歌樂舞三方面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融入形式,從顯性教育、隱性教育兩大方式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融入方式。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幼兒教育;文化自信
幼兒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點,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幼兒通過感知、體驗和實踐,逐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和價值觀。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智慧,將其融入幼兒教育,不僅有助于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培養幼兒的文化素養和民族自信。因此,如何立足幼兒教育體系,構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融入方式,已成為當下幼兒教師研究和思考的重點。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融入價值
(一)推動幼兒全面發展
學前教育是幼兒的教育啟蒙階段,在這一階段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首先,傳統文化中的美德故事、道德倫理等內容,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塑造他們的精神品質和道德觀念。其次,在幼兒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開闊幼兒的文化視野,讓幼兒接觸到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和藝術形式,如水墨畫、書法等,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最后,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成語等語言元素,可以豐富幼兒的語言積累,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誦讀和表演傳統文化故事,幼兒可以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1]。綜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能夠提升幼兒的精神品質、道德觀念、審美能力、創造能力、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等關鍵素養和能力,推動幼兒全面發展。
(二)豐富幼兒教育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基礎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將其融入幼兒教育,能夠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形式。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蓋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多個領域,將這些內容融入幼兒教育,可以讓幼兒接觸到廣泛的文化知識與藝術形式,極大地拓展教育內容。將傳統文化中的寓言、成語等融入課程,能提升課程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2]。除此之外,可以將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結合,創新教學方法,如通過多媒體展示、游戲化教學等方式呈現傳統文化內容,使幼兒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立足幼兒教育體系,幼兒園還可以開展各種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特色教育活動,如傳統服飾展示、傳統手工藝制作、傳統節日慶祝等。此類活動不僅能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還能夠增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融入形式
(一)經史文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融入是一個重要而富有意義的教育實踐,能夠有效培養幼兒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經史文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經”是指儒家經典及其闡釋,如《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這些經典蘊含豐富的哲理、道德觀念和歷史知識,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石;“史”是指歷史典籍和史書,如《史記》《漢書》等,它們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英雄事跡和治國理政的智慧;“文學”涵蓋詩詞、散文、小說、戲曲等形式,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這些文學作品富有藝術價值,反映了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精神世界[3]。
(二)書法繪畫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繪畫在幼兒教育中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可以激發和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在幼兒教育中融入書法繪畫,主要是指通過教授基本的書法技巧與繪畫技能,引導幼兒接觸和欣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書法和繪畫藝術。書法教育可以從基本筆法入手,對于幼兒來說,這是接觸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點、橫、豎、撇、捺等基本筆法,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哲學思想、美學觀念。書法中的?“中鋒運筆”,?要求毛筆的筆鋒始終運行在筆畫的中心線上,這樣墨汁會從鋒尖著紙處向兩旁滲開,使筆畫顯得扎實而有力度。此種運筆方法體現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學理念,注重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形神兼備”?是書法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書法作品不僅外形要美觀、多姿,內在也要奕奕有神,達到一種高雅藝術的境界。此種美學觀念強調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體現了中國美學中“形與神”的和諧統一[4]?。?
(三)詩歌樂舞
詩歌樂舞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著培養藝術素養、審美情趣和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詩歌教育主要包括古詩詞學習和詩詞創作,相關文化資源能體現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和情感表達[5]。具體而言,古詩詞以其獨特的韻律和節奏展現了漢語的獨特魅力,有助于幼兒感受語言的韻律美,加深對漢語的理解和熱愛。古詩詞常以簡練的語言表現深邃的意境,能使幼兒在想象與聯想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此外,古詩詞中蘊含豐富的情感,如思鄉、懷古、詠物等,通過學習和理解這些詩詞,幼兒能夠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培養情感共鳴能力和同理心。
樂舞教育主要包括傳統舞蹈和傳統音樂的教學。樂舞作為傳統文化中節奏感和韻律美的體現,可以讓幼兒感受到中華文化對美的獨特追求。在學習傳統舞蹈的過程中,幼兒能夠感知肢體與音樂的協調;在學習傳統音樂的過程中,幼兒可以領略到其中蘊含的韻律美,從而培養對音樂的熱愛和欣賞能力。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融入方式
(一)顯性方式
1.立足一日生活,融合傳統文化教育
在幼兒教育中,一日生活是顯性教育的主要內容,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一日生活相結合,能夠有效培養幼兒的文化認同感。幼兒教育中的一日生活?是指幼兒在幼兒園中一天內的所有活動安排,涵蓋入園禮儀、晨練操、游戲活動、安全教育、進餐、個人衛生、課外活動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切入點[6]。幼兒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一日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以為幼兒提供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為文化的代代相傳奠定基礎。
例如,在入園環節,教師可帶領幼兒采用傳統的問候方式,如雙手合十鞠躬或作揖,同時配以簡單的傳統問候語。幼兒還可以穿著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服飾入園,學習傳統禮儀動作,如行打恭禮。在晨練操環節,幼兒園可編排一套融合傳統武術或民間舞蹈元素的晨練操,如太極拳、五禽戲、民族舞,配合古箏、笛子等傳統樂器伴奏,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在游戲活動中,可引入傳統兒童游戲,如跳房子、踢毽子、滾鐵環等,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樂趣。在安全教育環節,可以通過講述古代寓言故事或民間傳說向幼兒傳遞安全知識,可以利用傳統圖案或符號(如太極圖、八卦圖)設計安全標志,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在繪畫活動中,可提供傳統文化元素作為繪畫素材,如風箏、皮影、剪紙等,鼓勵幼兒創作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作品,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認同感。在歌舞學習活動中,幼兒園可邀請民間藝人、舞蹈團體來園表演傳統藝術,如京劇、民間舞蹈、地方戲曲等,讓幼兒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進餐環節中,可以為幼兒提供傳統小吃,如元宵、粽子、月餅等,并講解相關文化背景,讓幼兒了解傳統飲食文化。午睡前,教師可以為幼兒朗讀傳統文化故事或經典啟蒙讀物,如《三字經》《百家姓》,讓幼兒在文化的熏陶下進入夢鄉。在課外活動中,可帶領幼兒參觀博物館、古建筑、傳統村落等文化場所,讓幼兒感受傳統文化的價值。在眼保健操環節,可設計一套結合中醫理論的穴位按摩操,不僅能保護幼兒的視力,還能讓他們初步了解中醫養生知識。
2.立足主題活動,促進文化拓展
主題活動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心設計的主題活動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幼兒,從而增強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和興趣點,選擇具有代表性、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文化主題,如傳統節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并在主題的引導下開展實踐類活動、綜合類活動等。例如,在傳統節日主題下,可根據節日特色開展慶祝活動,如在春節貼春聯、放鞭炮,在元宵節猜燈謎,在端午節包粽子,以及在中秋節賞月、做月餅等。在歷史故事主題下,可開展情境模擬或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扮演歷史人物,重現歷史場景,如孔子講學、孟母三遷等。在民間傳說主題下,可以讓幼兒學習并講述民間傳說故事,如《白蛇傳》《牛郎織女》等,還可以引導幼兒根據歷史故事制作相關手工藝品,如七夕節的鵲橋模型、“嫦娥奔月”的月宮模型等。
(二)隱性方式
1.應用文化元素,裝扮幼兒教室
教室是幼兒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其環境與氛圍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影響。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來裝扮教室,可以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例如,在教室的墻壁上繪制山水畫、花鳥畫、歷史故事場景等,這些畫作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能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在教室的角落可以擺放一些傳統樂器,如古箏、琵琶等,讓幼兒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體會傳統音樂的美妙。在教室的圖書角可以擺放一些傳統文化繪本,如《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讓幼兒在閱讀中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在傳統節日期間增添具有節日特色的裝飾品,如春節的紅燈籠、窗花和福字,中秋節的月餅和桂花元素等,讓幼兒在節慶氛圍中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和習俗。
2.突出文化教育,創新公共區域
公共區域環境是指幼兒園內部教室之外的所有空間,包括走廊、活動室、休息區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公共區域的環境設計中,可以為幼兒創造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空間,讓幼兒隨時隨地接受文化熏陶。例如,在公共區域設置多面文化墻,展示寓言故事、歷史人物以及傳統節日等主題的壁畫或圖片,讓幼兒在欣賞過程中了解中華傳統文化;設置互動式文化體驗區,如傳統手工藝制作區、傳統樂器體驗區等,鼓勵幼兒通過親身實踐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幼兒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傳統文化中的藝術元素也能激發幼兒的審美興趣,有效培養其審美能力。例如,在公共區域中展示中國傳統繪畫、書法、剪紙等藝術作品,能讓幼兒在視覺欣賞中感受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激發他們對藝術的興趣。教師還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藝術活動,如繪畫比賽、書法展覽、剪紙體驗等,讓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提升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熱愛。
結語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文化自信視域下如何立足幼兒教育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當下幼兒教師研究和思考的重點。本研究結合文獻研究與教學經驗,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于幼兒教育的價值與形式,從顯性教育、隱性教育兩大途徑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融入方式,以期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徐小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4(8):281-284.
張超凡.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J].嘉應文學,2024(14):179-181.
史春艷.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的實踐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4,8(17):125-128.
張晶晶.京劇臉譜和現代時尚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融合運用研究[J].玩具世界,2024(3):143-145.
李雅涵.安順地戲在中職幼兒教育專業中的教學應用探索與分析[J].戲劇之家,2024(1):42-44.
陳瑋.幼兒C-STEAM教育的探索和實踐:以廣州市S幼兒園“廣州灰塑”項目為例[J].教育觀察,2023,12(30):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