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育視野下融合教學實踐對于培養高職學前教育人才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為學生在知識學習與未來成長鋪墊堅實的基礎。本文以“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為研究對象,結合美育視野對高職學前教育音樂教學實踐展開探索,以美育教學實踐的現實意義為基礎,立足學情分析,對高職學前課程“童聲合唱與指揮”的美育實踐路徑提出思考與論證,以期能夠激發高職學前合唱音樂課堂的活力,實現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審美趣味的教學目標,最終為深化高職學前教育課程建設、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發揮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美育;學前教育;音樂教學;“童聲合唱與指揮”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5)04-0043-03
美育以審美教育結合學科教學為實踐途徑,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鑒賞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美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學生的思想素質、人文素養以及審美感知等方面達成有效的提升效果。
在高職學前教育教學的實踐探索中,音樂屬于學前五大領域中的藝術領域,在美育視野下,融合音樂類課程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審美體驗。比如,“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融合美育實踐,可以借助節奏、音準等不同組合元素增強學生對音樂基礎的感知能力。同時,在培養學生音樂認知的基礎上,有效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并通過調動審美感官(聽覺、視覺等)引導他們表達內心情感,幫助其建立良好的內心秩序,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平衡發展。
總而言之,構建美育教育與課程建設的有效融合,能夠提升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通過審美體驗的感知幫助學生建立更加豐富的創造性思維,在音樂實踐中促進文化理解與技能培養,以更加全面的音樂教學實踐模式,培養具有文化底蘊、扎實技能與創新意識的綜合性人才。
一、美育視野下“童聲合唱與指揮”教學實踐的意義
童聲合唱,被譽為“天籟之音”,它既是高雅藝術的一種表現及表演形式,又是一種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的極佳方法。童聲合唱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影響著兒童的身心成長,是所有藝術中一朵耀眼奪目的花蕾。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能夠有效地融合美育實踐,提升學生音樂專業技能、審美觀念,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培養出具有高尚品格與正確人生理想價值觀的時代青年。
(一)提高聲樂演唱水準
在高職學前教育“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中融入美育元素,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于聲樂作品的演唱水準。合唱作為多聲部演唱的集體藝術,具備豐富的表現力,隨著合唱曲目排練的反復實踐,學生能夠系統地受到聲樂訓練,對音準、節奏以及和聲具備更加專注與準確的表達,從而提升學生的聲樂演唱技巧。同時,通過引入作品創作背景與時代意義,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內涵,結合個人內心的感受賦予演唱更加豐滿的情感體驗,最終呈現出動人心弦的優秀作品。
(二)提升音樂審美趣味
童聲合唱相較于獨立演唱的兒歌表演,顯示出聲部豐滿、音域寬廣的特點,教學過程會涉及更多不同風格與類型的聲樂曲目。在這些作品的學習與表演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更加多樣的審美風格,拓寬個人對于音樂審美的眼界,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趣味,引領他們感受音樂之美、傳遞音樂之美。
(三)培養高尚品格與人生理想
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通過集體努力所完成的音樂作品以及帶來的愉快體驗,能夠培養高尚品格的人,合唱是最使人受益的科目之一”。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兒童合唱教學,需要學生團體性的協作與配合,在集體學習與訓練中不斷感受合作的意義,感受不同作品所帶來的審美感受與人生體驗。通過美育實踐,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滋養每個學生的心靈,從而樹立良好的品格與正確的人生理想。
二、高職學前教育“童聲合唱與指揮”教學現狀分析
(一)學生學情分析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系統地學習童聲合唱知識和提升合唱排練、指揮實踐等各方面的技能,對其未來的職業發展以及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會起到重要的作用。“童聲合唱與指揮”這門課程通常開設于高職學前教育的第三學年,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音樂素養,包括識譜、音準以及聲樂基礎等。
盡管學前教育音樂教學課程安排較為緊密,包括樂理與視唱練耳、鋼琴基礎、聲樂與兒歌表演等,但部分學生在擇選專業之前并未接受過音樂的專業訓練,學科基礎不夠扎實,因此在合唱指揮相關內容的學習時會表現得較為吃力。以合唱課程教學所涉及的聲樂訓練為例,由于聲樂教學的特殊性,音樂類專業院校多采用一對一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教學,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課程則多采用集體課或者小組課的形式,導致部分學生因無法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與技巧,而不能融入集體合唱的排練與實踐。這種狀況的出現也要求教師結合學前專業的特性,及時發現音樂教學中的共性問題,注重不同基礎的學生學情,并制訂更加完善教學方案,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二)教材使用與曲目編訂
教材作為教學實踐的依托,需要貼合實際學情,經受教學的檢驗。學前教育專業所培養的學生,在面向擇業時更多會偏向幼兒園、早教機構以及藝培中心,面向的群體更多集中于3~6歲的幼兒。這一現象要求學前教育相關的音樂教材需要同時兼備生動性與實用性。
自“童聲合唱與指揮”被納入高職學前教育音樂專業課程體系以來,隨著專業課程地位的不斷提高,教材內容也較之從前有了新的補充和豐富,整體教學質量也有所提升,但不可忽視的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目前大多書目內容編寫偏向理論化,合唱意義、聲部排列、聲樂曲譜編訂相關內容的篇幅占比較大,與學生在未來面向童聲合唱實踐指導中所遇到的現實問題有所脫節,缺乏較為完整詳細的實踐指導內容,會導致整體授課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中,“童聲合唱與指揮”相關教材的曲目編訂,包括經典兒歌、傳統兒歌、中外名作等不同類型的聲樂作品。但由于教材版本更新的速度較為緩慢,對于當代新創兒歌曲目的收納較少。在授課過程中由于教材曲目未能及時跟隨當代審美的進步而作出調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合唱排練的興趣與積極性。最終,由于學生所接觸的曲目類型相較局限,在未來工作中不易辨別與擇選符合當代兒童審美價值的作品,容易影響學習內容與工作實踐之間的順利銜接。
(三)課程內容設計與教學模式
“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設計涉及合唱與指揮兩個板塊的學習內容。盡管目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已經提高了對童聲合唱課程的重視程度,但在課程內容的進度設計方面,兩個板塊的內容關聯性并不強,甚至在有些教學中會將其分為教學進度中的兩個環節。在此類課程內容中,合唱與指揮應當互為依托,合唱為指揮提供重要的實踐,指揮為合唱提供專業的指導,共同構建起“兒童合唱與指揮”的教學體系。課程內容進度設計不夠完善,導致目前大多數相關教學會出現內容銜接不夠連貫的現象,難以保證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效果的一致性。
目前在高職學前音樂教學中,“童聲合唱與指揮”通常由聲樂主修方向的教師擔任授課任務,通過融合合唱指揮基礎理論與實訓排練進行由淺入深的講解。在依托教材的情況下,目前高職學前音樂教學依然存在教學模式單一、難以結合專業特點實現多元化創新的現象。
傳統模式的授課方式盡管能夠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教授學生對于合唱指揮的知識理解與提供相關技能的訓練,卻無法將兒童合唱的特點深入融合到專業課程建設中,該現象進一步影響了課程真正價值的發揮。由于學前專業的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中真正需要教授的對象主體為兒童,如果合唱排練與指揮練習局限于課堂,那么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于兒童合唱的理解與探究,難以發揮課程的靈活性與創新性。
三、美育視野下學前教育“童聲合唱與指揮”的實踐路徑探索
(一)尊重學情,凝聚美育教學意識
課程建設深入融合美育視野的前提是強化教師的美育觀念認知,培養美育素養。“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作為學前專業中藝術教育的重要一環,任課教師要在尊重學生學情的情況下,具備良好的美育教學意識,并將其恰當轉化與課堂相匹配的美育路徑,才能真正有效提高相關課程的教學質量。
由于該門課程中需要學生具備扎實良好的音樂素養,而學前專業學生大多并未受過系統化的專業訓練,音樂基礎較為薄弱,因此部分學生難以達成對課堂內容的深入理解。面對課程目標與現實學情之間的落差,教師需要重視且把握美育教學的課堂形態,了解學生、走近學生,根據學前專業的特點,制訂符合學生基礎的學習方案與教學方式。同時,凝聚美育意識,達成美育教學的共識,還需要教師積極引導,重視課堂知識的傳授與課后實踐的輔導,實現教與學之間的良好互動,如不過于強調聲樂專業技巧、不過于干擾中斷學生的演唱狀態等,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被認可與尊重。
(二)教學重構,優化課堂創新模式
1.深析教材,擇選合適合唱作品
教師只有深析教材,備好每一堂課,才能實現對美育元素的發掘與弘揚。教師應當依據教材的基礎,及時反饋教學應用的真實效果,為教材編訂與優選提供正向的循環。
為了更好地實現美育滲透學科教育的融合與發展,教師應當在全面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分析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結合合唱排練與指揮實踐,讓書面知識變得更加生動與有趣,讓學生能夠在合唱音樂的體驗與感悟中學習知識,共情美育。
由于該門課程具備較強的實踐性,需要學生在不斷的合唱活動中練習與體會,合唱作品的擇選也變得尤為重要。作品的擇選需要以傳統經典的曲目為基礎,并適時增添與時代審美相融合的內容,通過不同時代、風格、題材的音樂作品拓寬眼界,帶領學生循序漸進地感受童聲合唱音樂所傳達的美感。
2.積極轉變,應用多元教學方式
“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包含合唱、指揮兩個板塊的知識,為了避免課程內容的碎片化,教師應當在合唱作品的實踐演繹中親身示范指揮技巧,并鼓勵學生輪流指揮,給予學生更多的發揮空間與表現自我的機會,體會合唱與指揮之間的相輔相成,培養學生在音樂中欣賞美、體會美與表達美、傳遞美的綜合能力。
應用多元的教學方式是優化課程品質的重要環節,為了充分貼合學前專業的特點,教師應當積極探索,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教學中可以適當使用趣味的發聲練習曲,或加入音階律動手勢,調動學生對于聲樂演唱的積極性,在反復練習中提升自己的聲樂水平。在合唱作品的詮釋中,也可以使用小樂器伴奏來增添音樂整體的動感或美感。教學模式的轉變能讓學生在課程中留有思考與感受的空間,真正達成“童聲合唱與指揮”教學的美育探索與實踐。
(三)積極探索,組織音樂實踐活動
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美育不應當僅僅體現在多元化的課堂上,更需要融合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音樂與享受音樂。“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中,教師通常以合唱與指揮理論知識為基礎,結合聲樂曲目開展合唱排練與指揮實踐教學,但要想使學生學以致用,將合唱與指揮的技能同童聲教學實踐聯系在一起,還要通過定期組織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形式,提高學生對于童聲合唱的審美感受能力與專業實踐能力。
該門課程相關的音樂實踐活動,可以通過組織童聲合唱音樂會的觀摩與入園參與兒童合唱排練進行實現。前者通過直觀欣賞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童聲合唱的魅力,感受童聲合唱所傳遞的美感,以此提高個人對于童聲合唱的審美鑒賞能力。后者則通過與學前兒童在開放式教學環境中的互動,了解童聲合唱排練的練聲、隊形與演出組織等真實情況,給予學生更多的探索空間,鍛煉學生對于童聲合唱與指揮排練組織的綜合實踐能力。
結"語
美育視野下高職學前音樂教學的實踐與探索,對于課程構建和課程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兒童合唱與指揮”作為高職學前音樂課程領域的重要一環,融合美育意識能夠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對于音樂欣賞的審美趣味,以及聲樂演唱與合唱指揮的實踐水平。通過不同作品的詮釋帶領學生感悟作品,享受合唱音樂所帶來的美好與樂趣,從而培養高尚品格與人生志趣,讓學生不僅能夠收獲專業技能,還能夠進一步欣賞、創造與傳遞美,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做到“以人為本,以美育人”。
參考文獻:
[1]馬文.童聲合唱藝術指導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
[2]李陳堯.學前教育專業《童聲合唱教學參考曲目改編技法探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1.
[3]常婧.新課程建設背景下高校合唱教學融合性開展研究——以《童聲合唱與指揮》課程為例[J].戲劇之家,2022(32):190-192.
[4]張惠倩.美育視野下學前音樂教學中兒歌表演唱的編創與實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4,40(5):55-57.
[5]王征.應用型本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核心技能在兒童合唱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藝術評鑒,2019(24):119-121.
[6]孟馨.美育視角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學創新的實踐研究[J].當代音樂,2022(9):26-28.
(責任編輯:趙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