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進一步規范了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加強了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的管理?!半p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轉變思維方式,在吸收傳統作業的優勢下,改善不足之處,創新作業形式與內容,實現語文作業的最大價值,促進教學過程的良好發展,促使學生能通過作業提升語文能力?!半p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與實施,旨在通過提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實施的有效性,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和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實施策略
一、目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和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重基礎,輕素養提升。傳統的作業設計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如生字和生詞的書寫、背誦篇目的背誦與默寫等,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提升語文思維能力類的作業設計相對來說較少。第二,重內容,輕綜合運用。學習的過程不僅僅需要語文課本中的知識,學生的生活經驗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起到促進的作用。傳統的作業往往重視語文學科知識的鞏固和提升,對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貫通各個學科等綜合運用方面的設計較少。第三,重書面,輕實踐操作。因實踐性和操作性的作業在反饋和評價方面存在一定難度,傳統的作業設計上,教師更愿意讓學生不斷地書寫。這就意味著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較長,付出的體力較大,大大降低了學生參與作業的意愿。第四,重統一,輕個性差異。傳統意義上的作業往往形式單一、內容統一,忽略了個體間的差異,難以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這就導致學困生完成作業存在一定難度,學優生又難以通過作業有進一步的提高。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重視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既要考慮提高作業質量又需考慮教材的需要,落實各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并做到銜接課堂教學內容后再進行拓展練習,達到最優的作業設計。其一,明確單元語文要素和教學目標?,F行的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重視學生在語文核心素養方面的訓練和落實,每個單元都有獨立的人文主題、單元語文要素和單元習作要求。教師需要深入研讀教材,明確單元語文要素和單元習作要求,據此制定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此基礎上設計各個與達成單元語文要素和課時教學目標息息相關的教學環節和課余作業。其二,銜接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拓展?,F行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每一單元都是緊緊圍繞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而開展的知識系統,各個環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把作業設計納入單元教學和課時教學的教學設計中去,銜接課上和課下的關聯要求,避免作業布置的后置性和隨意性,使得作業設計和教學設計形成密切統一,達到互相促進和提升的效果。
(二)著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其一,知識鞏固和素養提升并重。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應不僅重視布置基礎訓練類的作業,更應注重引導學生在實際運用語言文字方面、語文閱讀和寫作積累方面的能力訓練,讓學生通過參與作業開闊視野,能夠將語文與生活聯系在一起,能更好地通過語言文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語文學科從課堂走向生活。例如,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中,有借助生活中常見的蔬菜圖片進行識字的內容安排。教師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布置讓學生到菜市場認識不同蔬菜,并積累不同蔬菜的名字的作業,也可以讓學生在外出就餐時,留心觀察菜品中出現的蔬菜,并與家人進行確認的作業。其二,書面作業與實踐探究并重。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應不僅重視布置書寫的作業,更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靈活地結合班級和學校開展的活動和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注重聯系各個學科的知識來設計作業,打通教材與生活實際、各學科之間的屏障。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主要圍繞“留心觀察”和完成觀察日記開展教學。教師可以結合班級綜合實踐活動課上關于“垃圾變廢為寶”的“堆肥”及“淘米水”進行作業設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以上兩個活動進行實踐和觀察,以拍照、錄制視頻、繪畫和文字的方式記錄每天的觀察情況,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圖文并茂的觀察日記,進行小組間的展示和評比。其三,分層設計作業。教師應改變傳統意義上統一的作業形式,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分層的作業設計,可以區分為必做作業和選做作業,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感興趣的作業,在參與作業時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選擇權。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實施策略
設計科學合理、符合小學生發展需求的作業后,作業的實施過程同樣關鍵。良好的作業實施策略能夠激發學生參與作業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形成良性循環。這需要教師搭建各類平臺進行學生作業的展示,進行自評、他評、師評和家長評等多元的評價,使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更為順暢和科學,從而使學生在參與作業后有更多的收獲和樂趣。
(一)搭建平臺,展示作業
教師應注重調動各方力量,搭建作業的展示平臺,讓學生通過作業展示實現與同學、老師和家長間的溝通與交流,了解自身和他人的學習狀態,樹立參與作業的信心和興趣。
1. 搭建校內平臺進行作業展示:教師在校園內應搭建各類展示平臺,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業成果,實現校園范圍內的作業溝通和反饋。教師可以利用班級文化墻進行學生書面類作業的展示,以優秀作業展示的形式進行表彰和反饋,是激發學生參與作業的有效方法。
2. 借助信息技術進行作業展示: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校內作業展示外,教師還需要借助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家校間的作業展示和交流,加強家校溝通,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例如,利用學校公眾號,發布優秀學生的作業作品;借助班級微信群或與家長私信進行優秀作業的展示和反饋。
(二)多元評價,激發興趣
在小學語文作業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避免僅僅使用傳統的、單一的教師評價模式,應拓寬評價主體的范圍,實現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家長參評的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參與作業的興趣,提升作業的實效性。
1. 自我評價促總結: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自我評價的積極性和可能性,讓學生有一個自我審視的過程。通過自評,學生大致“了解”自己的作業水平,對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有整體感知,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調整不足。
2. 生生互評促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作業的評價和反饋能讓學生對他人的學習情況有所了解,吸收他人的優勢和方法,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更好地調整自己完成作業的策略,實現同學間互相的促進和成長。
3. 教師評價促診斷:教師應以等級、評語等形式給學生充分的專業意見和建議,提高學生對完成作業的重視程度,讓學生通過參與作業真正有所收獲,找到改進的渠道和方向。
4. 家長評價促溝通:教育教學的過程不僅僅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全力參與,更需要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尤其是“雙減”背景下學生的作業都在學校完成,家長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單一渠道也受阻,家長在作業方面進行家校溝通的情緒更為高漲。因此,教師應實現良好的家校溝通。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微信群展示優秀作業,并提示家長可以在群內寫一小段評價文字,或者單獨以鼓勵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口頭作業評價。
參考文獻:
[1]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2]方臻,夏雪梅.作業設計:基于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