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與高水平開放三者間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動能。高質量發展作為核心目標,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創新驅動和可持續性;全面深化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為經濟注入強大動力;高水平開放則為高質量發展拓展外部空間,引入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國際競爭力。這一有機整體目前面臨一系列復雜且嚴峻的現實問題,需要統籌兼顧、協同發力,通過制度創新、開放平臺建設和內外循環互促等政策措施,構建多維度支撐的有機整體。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和開放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關鍵詞] 高質量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 "高水平開放" "系統觀念"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 F124"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5)02-0086-10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大藍圖中,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與高水平開放緊密交織,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共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大動力。深入剖析其邏輯關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國家發展戰略的內在脈絡。
一、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與高水平
開放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路徑
1. 核心目標錨定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無疑是這一有機整體的核心目標。它不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而是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創新驅動和可持續性。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要致力于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推動產業從低端向高端邁進,以創新為引領驅動發展,同時兼顧綠色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共生。這意味著傳統的要素驅動型增長模式,需要向依靠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內生增長模式轉變,提升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為人民群眾創造更高品質的生活。
2. 全面深化改革筑牢高質量發展的制度根基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源,其核心作用在于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改革的目標在于構建一套更加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以此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目標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旨在打破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壁壘,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例如,在經濟領域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措施,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改革與高質量發展之間形成了一種動態的互動關系。一方面,改革為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通過破除阻礙市場主體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創造活力,優化資源在不同產業和領域的配置,從而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不斷涌現的新需求和新挑戰,又反過來推動改革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邁進。例如,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原有的監管制度和政策體系面臨新的挑戰,這就促使相關部門加快改革,完善數字經濟監管制度,以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3. 高水平開放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外部動力
高水平開放不僅是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它如同連接國內外資源與市場的橋梁,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外部動力。高水平開放與高質量發展緊密相連。通過開放,能夠引入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學習借鑒國外優秀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模式,提升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配置效率,增強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更為重要的是,開放為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資源。例如,我國的汽車產業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通過與國際知名汽車品牌的合作,引進了先進的制造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自身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如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取得顯著成就,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地位。開放與改革之間也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開放為改革提供了外部壓力和動力,當我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與合作時,為了適應國際規則和市場競爭的要求,必須不斷調整和完善國內的制度和政策。例如,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為了更好地吸引外資和促進技術創新,我國不斷加強知識產權立法和執法力度,完善相關制度體系。而改革則為開放提供了制度基礎,只有通過改革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高效的政府治理體系和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才能營造良好的開放環境,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源和市場主體參與我國的經濟建設。
在新形勢下,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與高水平開放三者形成方向一致性的合力,是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一是積極增強政策協同性。圍繞優化政策“組合拳”,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協同,形成政策合力。例如,通過財政政策支持科技創新,貨幣政策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產業政策推動產業升級,共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通過加強頂層設計與系統集成,以系統觀念謀劃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開放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例如,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加快建設海南自貿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二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提升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對外開放水平,發揮區域優勢,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加快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三是鼎力推動制度型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例如,在數字經濟、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等領域深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通過制度型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吸引外資,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二、發展、改革與開放三者間的
辯證統一關系
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與高水平開放是中國新時代發展的三個重要方面,三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高質量發展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實現,而改革又能為開放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同時,高水平開放又能反過來促進改革和提升發展質量。總的來說,高質量發展是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手段,高水平開放是條件,三者共同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戰略布局。
(一)高質量發展與全面深化改革的辯證統一關系
在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大敘事中,高質量發展與全面深化改革宛如緊密交織的兩條主線,彼此關聯、相互作用,共同推動國家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1. 全面深化改革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引擎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要掙脫傳統發展模式的桎梏,打破路徑依賴,尋求更具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路徑。而全面深化改革,無疑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核心驅動力,為高質量發展筑牢制度根基,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從資源配置層面來看,改革能夠優化資源的分配格局。在傳統發展模式下,資源可能存在錯配現象,一些低效產業占用過多資源,而新興產業、關鍵領域卻面臨資源短缺。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能夠引導資源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領域流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例如,在要素市場化改革中,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能夠更加合理地在不同產業、不同地區間分配,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是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關鍵體現。各類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全面深化改革通過放寬市場準入、簡化行政審批流程、加強產權保護等一系列舉措,降低市場主體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強其創新意愿和發展動力。民營企業在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中,能夠更積極地投入研發創新,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進而推動整個經濟體系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而改革為其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撐。通過科技體制改革,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能夠加速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同時,產業政策改革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培育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例如,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政策引導、技術創新與市場機制改革協同發力,使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崛起,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2.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指引與行動指南
高質量發展所強調的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創新驅動以及可持續性,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清晰的方向,要求改革必須堅持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要求改革注重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的含金量。這意味著改革不僅要關注經濟增長的速度,更要聚焦于增長的質量。例如,在財稅體制改革方面,通過調整稅收結構,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稅收優惠,引導資源向高附加值產業集聚,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創新驅動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涵之一,這就要求在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方面進行深化改革。在教育領域,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人才儲備。科技體制改革則致力于打破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壁壘,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通過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高端創新人才。例如,一些地區為吸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提供住房補貼、科研啟動資金等,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是關鍵。這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市場分割,加強市場監管,完善市場規則,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例如,推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體制改革,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鼓勵企業通過創新提升競爭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3. 全面深化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形成良性互動循環
改革與高質量發展并非單向的作用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動循環。改革通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打破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枷鎖,為高質量發展釋放巨大的動力。市場主體擺脫不合理的行政干預和制度束縛,能夠更自由地參與市場競爭,更積極地開展創新活動,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例如,“放管服”改革大幅簡化了企業辦事流程,提高了政府服務效率,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又為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反饋,推動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新的問題和挑戰不斷涌現,這促使改革不斷調整和優化。例如,隨著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等新業態的興起,原有的監管體制可能無法適應其發展需求,這就要求加快相關領域的改革,創新監管方式,以適應新經濟形態的發展,推動改革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拓展。
(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開放的辯證統一關系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下,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開放已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塑造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推動我國經濟行穩致遠。
1. 高水平開放為高質量發展拓展廣闊天地
高水平開放如同打開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為高質量發展帶來豐富的資源與廣闊的空間,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外部動力。一方面,它有力促進了資源要素的跨境流動與優化配置。在全球資源的大舞臺上,高水平開放使我國能夠吸引全球高端投資。外國企業的投資不僅帶來了資金,更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設備,為我國產業升級注入新活力。例如,一些跨國科技企業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帶來了前沿的技術研發理念和方法,推動我國相關產業的技術創新。同時,先進技術的流入,能讓我國企業快速借鑒吸收,縮短研發周期,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高層次人才的匯聚也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他們帶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專業技能,促進了知識的交流與創新。另一方面,通過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合作,我國得以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在全球產業鏈中找準定位,有助于我國企業學習國際先進生產標準和管理模式,提升自身競爭力。以制造業為例,我國企業通過與全球頂尖企業合作,不斷提升制造工藝和產品品質,從最初的代工生產逐步向高端制造、品牌運營等環節攀升,從而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實現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2. 高質量發展推動開放層次與水平的躍升
高質量發展對開放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動開放從傳統的商品和要素流動型向制度型轉變,促使我國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提升開放的制度化與規范化水平。傳統的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主要側重于商品、資本、勞動力等要素的跨境流動,而制度型開放則強調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層面的開放。我國在自貿試驗區進行的一系列制度創新,如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不斷優化,大幅提高了市場準入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這正是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體現。通過制度型開放,能夠營造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優質外資,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與此同時,高質量發展的成果為高水平開放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競爭力支持。高質量發展意味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提高。當我國企業在高端制造業、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果時,其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上就更具競爭力。以我國的 5G 技術為例,憑借在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的領先優勢,我國 5G 相關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上受到廣泛歡迎,不僅推動了我國通信產業的國際化發展,也提升了我國在全球數字經濟領域開放合作中的話語權。
3. 二者相互促進構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高水平開放與高質量發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進,共同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高水平開放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通過開放,我國企業能夠獲取全球范圍內的原材料、技術、人才等資源,滿足企業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國際市場的廣闊空間為我國產品和服務提供更廣闊的銷售渠道,激勵企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創新能力,以適應國際市場的競爭。而高質量發展又推動開放向更高水平邁進。隨著我國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增強,我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能夠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例如,我國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標準,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不僅為我國企業拓展了國際市場,也推動我國開放向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展。這種相互促進的關系,構建了一個良性循環,使我國經濟在開放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進一步提升開放水平,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全面深化改革與高水平開放的辯證統一關系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全面深化改革與高水平開放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緊密關聯、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著國家不斷向前發展。正確認識和把握二者的關系,對于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1. 全面深化改革為高水平開放筑牢制度基石
全面深化改革猶如一場深刻的制度變革,通過優化國內制度環境,為高水平開放搭建堅實的平臺,創造有利的條件。簡政放權改革是其中的重要舉措之一。以往煩瑣的行政審批程序猶如一道道關卡,限制了企業的活力與市場的效率。通過簡政放權,政府將不必要的權力下放或取消,大大縮短了企業辦事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這不僅降低了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還使得市場機制能夠更加充分地發揮作用。例如,在企業注冊登記方面,許多地方推行“一站式”服務、“多證合一”等改革措施,企業辦理相關證照的時間大幅縮短,能夠更快地投入生產經營。這種高效的政務環境,極大地改善了我國的營商環境,使得國際投資者看到了在中國投資的便捷性與高效性,從而增強了對國際資源的吸引力。與此同時,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同樣意義重大。在傳統體制下,要素市場存在價格扭曲、流通不暢等問題,制約了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讓市場在要素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各類要素能夠依據市場需求和價格信號自由流動,實現高效配置。例如,在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中,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舉措增加了土地供給的靈活性,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土地資源選擇。這不僅有利于國內產業的升級與發展,也使得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布局中更具優勢,為吸引國際高端產業和投資奠定了基礎。
2. 高水平開放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外部動力
高水平開放如同打開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門,不僅帶來了外部的資源與市場,更引入了國際競爭機制和先進經驗,成為倒逼國內改革深化的強大動力。在參與全球經濟合作的過程中,國際競爭機制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市場的不斷開放,國外企業紛紛進入,與國內企業展開激烈競爭。這種競爭壓力促使國內企業不得不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管理能力和產品質量,以在市場中立足。例如,在汽車行業,隨著外資汽車品牌的大量涌入,國內汽車企業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為了應對競爭,國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制造工藝,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實現了從模仿到創新的轉變。同時,開放也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國外企業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如精益生產、供應鏈管理等。國內企業通過與外資企業的合作、學習,不斷引進和吸收這些先進經驗,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此外,為了適應國際規則的要求,我國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國內的法律法規、監管體系等制度安排。在國際貿易領域,隨著全球貿易規則的不斷演變,我國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改革,并推動自貿試驗區建設,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知識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例如,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我國不斷加強立法和執法力度,提高知識產權侵權的違法成本,營造了更加良好的創新環境,這不僅有利于吸引外資企業加大在華研發投入,也推動了國內企業加強自主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3. 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良性循環
改革與開放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共同構成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強大動力。改革越深入,對開放水平的要求就越高。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國內市場的活力與潛力不斷釋放,企業對國際市場、資源和技術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這就需要更高水平的開放,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空間,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使國內企業能夠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例如,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也在不斷提高。放寬外資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允許更多的外資參與國內金融市場業務,不僅能夠引入國際先進的金融理念和技術,促進國內金融行業的競爭與創新,也有助于我國金融市場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體系,提升我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影響力。開放水平越高,對改革的促進作用就越大。高水平的開放帶來了更多的國際競爭、先進經驗和技術,這些外部因素不斷沖擊著國內現有的體制機制,促使我們審視自身的不足,加快改革步伐。例如,在數字經濟領域,隨著全球數字貿易的快速發展,我國在數據跨境流動、數字服務市場準入等方面面臨新的國際規則挑戰。為了適應這種開放環境,我國加快數字經濟相關領域的改革,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數據治理體系,推動數字貿易創新發展,從而提升我國數字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三、踐行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與
高水平開放“三位一體”面臨的挑戰
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與高水平開放“三位一體”,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前行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驅動力。然而,當前這一有機整體仍面臨一系列復雜且嚴峻的現實問題,亟待通過精準有效的措施加以破解。
1. 高質量發展層面
其一,如何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我國在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仍深陷“卡脖子”困境,嚴重制約了我國產業向高端化邁進,阻礙了高質量發展的步伐。為此,必須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政府應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構建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同時,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打破產學研之間的壁壘,促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緊密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比如,設立專項科研基金,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集成電路技術攻關項目,共享研究成果。建立健全科技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應對體系,為科技發展裝上“預警雷達”和“防護盾”。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加大對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培育自主可控的科技產業鏈,降低對外部技術的依賴,如建設國家級的集成電路研發平臺,提升自主研發能力。
其二,如何消弭供需不平衡?當前經濟領域最突出的問題是有效需求不足,總需求疲軟導致價格信號偏弱,市場活力難以充分激發。消費市場不振、投資信心不足、出口面臨外部不確定性增加等因素,共同制約了經濟的健康發展。為此,必須通過外生性政策刺激需求。一是穩定房地產市場。這對于穩定經濟大盤至關重要,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二是穩定財政支出,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民生領域等的投入,形成拉動效應。例如,加大對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投入,帶動建筑、裝修等相關產業發展。三是從供給端發力,化解產能過剩問題。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與附加值,滿足消費者不斷升級的需求,如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
其三,如何弱化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我國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長期存在,并且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區域板塊分化重組加劇,人口跨區域轉移速度加快,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進一步凸顯。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質量等方面存在顯著差距,城鄉二元結構依然較為突出。為此,必須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是當務之急。加強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政策支持,引導產業向這些地區梯度轉移,推動其加快開放步伐。例如,設立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示范區,給予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吸引東部地區企業投資。加強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落后地區的發展基礎。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城鄉居民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醫療等資源,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如實施城鄉教育一體化工程,通過師資交流、遠程教育等方式,提升農村教育質量。
其四,如何降低綠色低碳轉型壓力?我國能源體系長期高度依賴煤炭等化石能源,這種能源結構使得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面臨巨大壓力。高能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也不符合全球綠色發展的趨勢,制約了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此,要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出臺一系列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為綠色轉型提供政策支撐。例如,對新能源企業給予稅收優惠,設立綠色發展基金支持環保項目投資。推動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引導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和工藝,降低能耗和排放。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逐步優化能源結構。完善碳市場交易制度,通過市場機制激勵企業減少碳排放,如對鋼鐵、水泥等傳統高耗能產業進行綠色技術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全面深化改革層面
其一,如何攻克重點領域改革“硬骨頭”?目前許多重點領域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諸多“硬骨頭”亟待啃下。國有經濟布局結構需進一步優化調整,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國有企業在部分領域的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與民營企業的市場競爭環境還需進一步公平化。為此,必須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例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侵權行為,鼓勵企業創新。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優化國有經濟布局,提高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通過放寬市場準入、減輕企業負擔等措施,增強民營企業活力,如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營資本,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其二,如何催生改革方案生成與落實?現在改革進入深水區,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需要科學制定改革方案并確保有效落實。以往的改革方案在制定過程中可能存在調研不充分、考慮不周全的情況,導致改革方案實施效果不佳。同時,改革落實過程中存在執行不力、監督不到位等問題。為此,必須優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加強前期調研,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集思廣益。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改革方案進行科學評估和模擬,確保改革方案科學合理、切實可行。例如,在制定重大經濟改革方案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市場主體需求和經濟運行態勢。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建立健全改革落實的監督考核機制,加強督促檢查。對改革任務進行細化分解,明確責任主體和時間節點,確保改革部署落地見效,如成立改革專項督查小組,定期對改革任務進行檢查和評估。
其三,如何通過制度型開放優化營商環境?在高水平開放的背景下,我國營商環境仍需進一步優化,市場基礎制度有待完善。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比,我國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還存在差距,影響了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話語權和競爭力的提升。為此,必須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國有企業、數字經濟、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等領域深化改革,提高我國經濟制度與國際規則的兼容性。例如,在數字經濟領域,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數據跨境流動規則。加強公平競爭審查,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建立公平競爭審查的長效機制,確保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如定期對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文件進行公平競爭審查。
其四,如何解決社會激勵機制與信心不足問題?當下非經濟因素對營商環境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地緣環境的不確定性、社會激勵機制不完善以及地方政府化債壓力等問題,導致市場主體信心受挫,投資和經營積極性下降。為此,必須重塑社會激勵機制,尊重常識、尊重規律、尊重市場。通過法治建設,規范市場秩序,降低社會運行成本,為市場主體創造穩定、可預期的發展環境。例如,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提高市場主體的法律意識和合規經營水平。推進地方政府化債,通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強債務管理等方式,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改善微觀主體的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增強市場主體的抗風險能力和發展信心,如制定地方政府債務化解計劃,合理安排償債資金。
3. 高水平開放層面
其一,如何成功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如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開放創新合作生態遭到一定破壞。我國對外開放面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等諸多外部挑戰。為此,必須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展現大國擔當。推動自貿試驗區提質增效,發揮其先行先試的作用,在制度創新、貿易投資便利化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例如,在自貿試驗區試點更加開放的投資準入政策。積極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創新發展數字貿易。利用數字技術提升貿易效率,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如搭建數字貿易平臺,促進跨境電商發展。
其二,如何深化制度型開放?目前我國制度型開放雖取得一定進展,但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比仍有差距,涉外法治建設有待加強。在一些領域的規則制定和執行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為此,必須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國有企業、數字經濟、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等領域改革。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我國相關領域的制度體系。例如,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提高侵權賠償標準,加強國際合作執法。加快完善市場準入、產權保護和交易、數據信息、社會信用等方面的基礎制度,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為國內外市場主體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如建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提高市場準入的透明度。
其三,如何進一步優化區域開放布局?當前不同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水平差異較大。東部沿海地區開放程度較高,而內陸、沿邊、沿江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區域開放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為此,必須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發揮其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方面的優勢,引領全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同時,大力破除制約區域間要素流動的隱性壁壘,促進區域間資源優化配置。例如,加強區域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降低物流成本。發揮內陸、沿邊、沿江等地區的稟賦優勢,優化區域開放功能分工。如內陸地區可依托其勞動力和資源優勢,承接產業轉移;沿邊地區可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沿江地區可發揮水運優勢,發展臨港經濟。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推進三者
協同聯動
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與高水平開放需要統籌兼顧、協同推進。通過系統觀念的引領,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良性循環。堅持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發展。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高水平開放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通過高水平開放,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資源。同時,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又為改革和開放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在新時期,經濟建設面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而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與高水平開放猶如三駕并驅的馬車,共同構成推進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的關鍵力量。三者緊密聯動、相輔相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筑牢根基、激發活力、拓展空間。
(一)協同推進形成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以改革促開放,意味著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構建更加開放的制度環境。例如,在“放管服”改革的推動下,行政審批流程得到簡化,市場準入門檻降低,營商環境不斷優化,這為吸引外資、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創造了有利條件,有力地推動了高水平開放。以開放促改革,是指通過高水平開放引入國際競爭機制和先進經驗,形成對國內改革的倒逼機制。當國內企業面臨來自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時,為了生存和發展,必然會倒逼企業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也促使政府加快改革,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以提升整體競爭力。例如,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為了適應國際規則和市場競爭,在貿易政策、產業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動了國內經濟體制的完善和發展。以改革和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強調改革和開放共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改革打破內部體制機制束縛,釋放市場活力,優化資源配置;開放則引入外部先進要素,拓展市場空間,二者協同作用,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如在一些新興產業領域,通過改革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同時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實現了技術突破和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二)以系統觀念指導整體推進與協同發展
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與高水平開放需要秉持系統觀念,進行統籌兼顧、協同推進。系統觀念強調從整體出發,全面、綜合地考慮問題,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良性循環。在制定政策和推進工作時,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而是要充分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例如,在制定區域發展戰略時,既要考慮如何通過改革優化區域內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又要思考如何通過加強開放合作,吸引外部資源,提升區域的國際競爭力。通過系統謀劃、整體推進,避免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確保各項政策措施協同發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通過政策實踐構建多維度支撐有機整體
在政策實踐層面,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與高水平開放的有機整體得到了充分體現。制度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等,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同時,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例如,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出臺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加大對科研項目的資金支持,完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推動了科技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的緊密結合。開放平臺建設是推進高水平開放的重要舉措。利用自貿試驗區、自貿港等開放平臺,探索制度型開放,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與國際接軌。這些開放平臺在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進行先行先試,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引領全國高水平開放。例如,上海自貿試驗區在投資管理、貿易監管、金融開放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為我國其他地區的開放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內外循環互促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強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通,促進國內國際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擴大內需,提高國內市場的規模和質量,為經濟增長提供穩定的動力;同時,通過高水平開放,拓展國際市場,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例如,我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和投資合作,實現內外市場的互聯互通,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廣闊的空間。
綜上所述,只有三者協調聯動,才能形成經濟建設的強大合力。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與高水平開放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猶如緊密咬合的齒輪,共同推動經濟建設的巨輪滾滾向前。一是以開放促改革。高水平開放帶來的外部壓力與機遇,是推動深層次改革的重要動力。通過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找出我國經濟體制、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差距,倒逼國內改革。例如,隨著我國逐步擴大服務業開放,為適應國際競爭,金融、教育、醫療等領域加快改革步伐,完善市場準入、監管等制度,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率。二是以改革促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能夠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其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通過分配制度改革,擴大內需,促進經濟良性循環。例如,要素市場化改革使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能夠更加自由地流動,向高效益領域集聚,推動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三是以發展促開放。高質量發展所取得的成果,如強大的產業競爭力、先進的技術水平、完善的基礎設施等,為高水平開放提供了堅實的底氣與實力。我國憑借在高鐵、5G、6G 等領域的技術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提升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拓展開放空間,吸引更多國際資源與合作機會。
[參考文獻]
[1] 樊綱.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EB/OL].(2020-06-10)[2024-12-31]. http://www.cser.org.cn/news/2053.html.
[2] 何毅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四十年改革開放[N].學習時報,2019-02-25.
[3] 金碚.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8(4):5-18.
[4] 劉鶴.新時代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J].求是,2018(4):50-56.
[5] 馬茹,羅暉,王宏偉,等.中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測度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9(7):60-67.
[6] 任保平,趙通.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與政策取向[J].紅旗文稿,2019(13):23-25.
[7] 宋才發.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J].廣西社會科學,2024(5):1-10.
[8] 孫豪,桂河清,楊冬.中國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測度與評價[J].浙江社會科學,2020(8):4-14+155.
[9] 王成果.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根本遵循堅定不移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N].河北日報,2018-12-19.
[10] 王一鳴.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高質量發展[J].經濟研究,2018,53(2):28-40.
[1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 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
[15]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J].共產黨員,2024(15):24-27.
[16] 張軍擴,侯永志,劉培林,等.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和戰略路徑[J].管理世界,2019(7):1-7.
[17]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J].前線,2024(8):8-26.
[18] 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聯合出版,2022.
Providing New Impetus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eflections on the Synergistic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Reform and
Opening-up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Abstrac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s and high-level opening-up are closely interconnected, mutually reinforcing and complementary, providing strong impetus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the core objective, emphasizes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novation-driven growth and sustainability.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s offers a soli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y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stimulating the vitality of market entities,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industries, thereby injecting powerful momentum into the economy. High-level opening-up expands external space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y introducing international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s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is organic whole currently faces a series of complex and severe practical challenges, requiring coordinated and integrated efforts. Through policy measures such a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ing-up platforms,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irculation, a multi-dimensional supportive organic whole can be constructed. Promoting opening-up through reforms, promoting reforms through opening-up, and jointly dri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rough reforms and opening-up, we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s; High-level Opening-up; Systems Think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