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民主體觀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思想。建黨百年的歷程,也是人民主體觀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文章基于建黨百年這一縱向歷史視角,以1921-2024年歷次黨代會報告、領導人的著作、文章和講話為文本,利用文本分析方法研究建黨百年人民主體觀的主題特征演進。文章發現,從主題特征看,人民主體觀具有異質性,同時又具有連續性;從歷史維度看,人民主體觀貫穿于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引領著黨帶領人民實現輝煌成就的偉大實踐。文章的研究結論對已有的人民主體觀理論形成有益的補充,對新時代黨堅定初心、站穩人民立場提供現實指南。
關鍵詞:人民主體;文本分析;主題特征;歷史演進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5)05 — 0095 — 07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1]中國共產黨建黨百余年的歷史,也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歷史。正是黨始終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使其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支持;正是廣大人民對黨的擁護與支持,使其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堅定的領導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因此,探討建黨百年人民主體觀主題特征的演進歷程,可以對已有理論進行有益的補充,對新時代黨堅定初心、站穩人民立場提供現實指南。
在此背景下,有關人民主體觀的研究是當前學界的熱點議題。已有研究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展開:一是人民主體觀的內涵研究;二是以人民主體觀為視角對某一具體問題展開研究;三是人民主體觀與某一問題的關聯。然而,以上研究多是定性分析,集中于某一特定歷史時期,鮮有量化分析從建黨百年這一縱向歷史視角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建黨百年這一縱向歷史維度,以1921-2024年黨的報告、公報、決議文本及領導人的著作、講話為樣本,分析人民主體觀主題特征的歷史演進。
一、文獻綜述
本文重點關注三類文獻:人民主體觀相關文獻,黨中央領導人的講話、著作,歷次黨代會報告。“人民”是人民主體觀的核心概念,對于“人民”的理解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人民”一詞起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禮·官記·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圖,輿其人民之數”。可知,民本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戴立興,2019)[2],為人民主體思想的文化溯源提供了可能,學者(陳昌豐,2018)[3]從近代中國變遷角度梳理“人民”一詞的含義;另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興起后,“人民”的概念才具備科學意蘊。《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4],是“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根基[5]。“工人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6],馬克思恩格斯對人民主體觀的理論來源進行了高度概括,列寧在此基礎上對人民觀進行繼承并發展,提出“哪里有群眾,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7]。同時,也有學者(周康林、郝立新,2019)[8]認為,馬克思恩格斯雖并未明確提出“人民主體”這一概念,但他們的思想都貫穿著這一主題。以上兩種觀點產生分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把馬克思主義牢牢扎根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沃土,才會更好地理解“人民”的內涵。黨的二十大報告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以中國的具體國情為現實依據,提出“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的觀點,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特色。
除了對“人民”一詞內涵的理解,更多研究基于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對“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人民主體觀”相關理論和實踐進行梳理。從黨的根本宗旨看,1939年毛澤東在給張聞天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這一經典演說,系統闡述了該思想[9]。學者(鄭謙,1995)[10]將鄧小平與毛澤東有關人民主體觀的思想作了對比研究,江澤民時期形成了具有整體性特征的人民群眾利益觀(張陟遙,2012)[11]。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從多維度達成了對“為人民服務”的創新與發展[12]。學者們在此領域展開一系列具有價值的探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朱文琦,2020)[13]、習近平人民中心觀內涵(歐健、邱婷,2019)[14]、人民主體觀的意義(羅文東,2018)[15]、全過程人民民主(張明軍、李天云,2023)[16]、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國際傳播(宋雄偉,2024) [17]。
以上研究表明,人民主體觀的內容隨著歷史進程不斷豐富和發展。但在這一框架下,未能展示人民主體觀的傳承演進,這就影響對其的理解和把握。鑒于此,有學者開始從歷史維度縱向分析人民主體觀的歷史演進。王敏、徐艷玲(2019)[18]這兩位學者從不同歷史時期和內在動因分析了中國共產黨人民主體觀理念嬗變。沿著同一路徑,后來的研究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現實邏輯、人民情懷等多維梳理“以人民為中心”這一命題的發展變化(程丙,2020[19];梁偉,2020[20])。
綜上所述,不管是對“人民”內涵和起源的闡釋、還是某一特定歷史時期,亦或縱向歷史維度對人民主體觀這一主題的研究都十分豐富。不過,這些研究多是質性研究,缺乏客觀性和說服力。而黨領導人的著作、講話及歷次黨代會報告、決議和公報是一定歷史時期內關于國家行動方略最權威、最凝練的文字材料具有法定效力的正式官方文件[21]62。已有學者以黨代會報告為線索分析某一主題內容:社會主義文化建設40年(姬會然,2018)[22]、黨的理論和實踐(趙匯、蔣玲,2019[23])、民主話語體系變遷(董石桃、楊麗嬌,2019[24])、建黨百年思想政治工作(葉銳、陳懷平,2023[25])、江文路、張小勁[21]64通過黨代會報告探究人民主體觀的演進與特征。本文以時間序列的形式呈現其結果來作為反映人民主體觀演進的客觀依據,在邏輯上具有合理性與客觀性。截至目前,黨領導人的著作、講話及歷次黨代會報告為樣本分析尚屬探索性研究領域,利用其來分析人民主體觀這一主題具有重要意義。
二、數據搜集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建庫
本文的研究樣本為1921-2024年中國共產黨歷次代會報告、決議、會議公報、領導人著作和文章①,總計247份,源自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②。在該數據庫提取歷次黨代會報告的相關內容,將其保存為TXT格式的文本數據庫。初步整理發現,人民主體觀相關文本總字數約50萬字。1921-1928年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有關人民主體思想闡釋的文獻較碎片化,未讀取出來,將在分析中具體闡釋。1929-2024年整體段落數和字符串長度起伏較大,文本數據年度分布不均勻。1982年和2024年文本字數較多,分別是54890字和67880字;1934年文本字數較少,只有3000多字。文本長度與各個時期的背景存在相關關系: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開始長征,這一時期有關人民主體思想的文本明顯減少。1982年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階段,這一時期有關人民主體思想的文本增多。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一時期的文本明顯增加。以上分析可知,若采用人工的辦法對相關文本解讀,難以抓住重點,可采用文本數據分析方法。
(二)研究方法:文本數據分析法
人民主體觀的相關文本多是文字性的表述,即非結構化文本。將非結構化文本轉化為結構化文本,進行自然語言分析的方法,就是文本數據分析法。它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內容分析方法。其理論基礎在于:一般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傾向主要通過他經常使用的文字反映出來,經常使用的文字處于人認知的核心地帶[26]。一定時期內文字的使用頻率多少反映著人對事物的重視程度及認知的改變。
三、人民主體觀主題特征的歷史演進分析:1921-2024
(一)歷史階段劃分
本文比較分析不同歷史時期文本中的人民主體觀主題特征的演進歷程,需要對建黨百年的歷史階段、黨領導人的著作、講話及歷次黨代會報告的內容進行整體把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內容越來越來豐富,對其解讀難度較大,首先需要進行階段劃分。已有學者(李敬煊,2022[27];蔣紅,2021[28];燕連福,2021[29])對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階段的劃分多是基于重大歷史事件劃分。目前,黨的百年歷史明確劃分為四個歷史時期:1921-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49-1978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78-2012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2012年至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依據此劃分階段分析人民主體觀,歷史脈絡更為清晰,主題特征更為鮮明。
(二)四個歷史階段人民主體觀的主題特征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1-1949):領導工農運動,組織斗爭和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人民主體觀的萌芽與起步時期。據統計,文本中出現頻次較高的詞語依次為組織(1056)、革命(978)、工人(954)、階級(814)、農民(693)、群眾(644),表明這一時期人民主體觀的主題集中體現為領導工農運動,組織斗爭和革命。由圖1可知,其主題特征圍繞以下三方面展開:
第一,在革命斗爭中發動群眾。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就已經認識到發動群眾的重要性。黨的一大明確指出,“要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為深入推進以工農為主體的革命群眾運動,黨的四大再次號召“工人、農民、手工業者組織起來”。這些動員為黨進行革命斗爭奠定了群眾基礎。1927年,早期領導人尚未認識到農民的重要地位給革命帶來嚴重危害。因此,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批駁了黨內不重視工農運動的論調,指出農民在工農運動中的重要作用。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明確提出要發動群眾、爭取群眾。1934年《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進一步指出,“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30]136。1945年,黨的七大再次號召“要放手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力量”。
第二,在指導思想上教育群眾。這一時期黨的宣傳工作和對群眾的思想教育,是取得革命勝利的法寶。早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就指出“黨應在工會里灌輸階級斗爭的精神”。《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號召要“十分注意對于民眾的政治宣傳,勿失去一個宣傳的機會”。為進一步喚醒農民投身革命,1924-1926年,黨先后召開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1929年《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明確闡述紅軍打仗的目的之一就是宣傳群眾。1938年《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著名論斷,積極開展抗日動員,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群眾基礎。
第三,在切身利益上保障群眾。黨這一時期充分貫徹“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31]。1922年,黨的二大提出建立“工人和貧農與小資產階級”的聯合陣線[32],“黨在聯合戰線里的奮斗目標之一就是保障工人、農民的利益”。黨的三大再次強調,要時刻牢記擁護工人農民的切身利益。此外,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中,多次強調要切實保障農民利益。1926年劉少奇在《廖仲愷先生與工農政策》中也指出,“一定要真切地為工農利益而奮斗,繼續不斷地增加工農群眾的利益……”黨的六大指出,“只有切實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才能為革命勝利注入群眾力量”。1935年,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進一步指出,“人民共和國首先代表工人和農民的利益”[30]159。以上都是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到的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彰顯。
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多方位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人民主體觀的修復與調整時期。據統計,文本中出現頻次較高的詞語依次為人民(917)、社會主義(876)、經濟(722)、民主(635)、工業(614)、文化(541),表明這一時期人民主體觀的主題集中體現為多方位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由圖2可知,其主題特征圍繞以下三方面展開:
第一,開展經濟建設,保障人民物質生活。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工人和農民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力量”,因此要保障好工人和農民的物質生活,調動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積極性。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是當前的主要矛盾,解決辦法就是要積極開展經濟建設,滿足人民的需要,同時提出走工業化的道路,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1958年,周恩來在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強調,在擴大建設規模的同時要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開展政治建設,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人民……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深刻闡述了黨與人民的關系,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此后,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在制度保障下得以提升。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具有制度上的保證。1954年,第二屆全國政協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給予民族黨派充分的民主監督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使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實現。這一時期黨制定一系列人民民主相關制度,持續探索實行人民民主的有效方式。
第三,開展文化建設,豐富人民精神生活。早在1945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就提出文化建設必須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立場。1956年,黨的八大號召在文化建設上“必須大力地發展文化教育衛生事業”。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33],極大促進了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這一時期的文化建設以人民大眾為根本立場,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3.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1978-2012):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障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是人民主體觀的鞏固與優化時期。據統計,文本中出現頻次較高的詞語依次為發展(1018)、社會主義(976)、改革(924)、經濟(892)、民主(875)、人民(821)等詞語,表明這一時期人民主體觀的主題集中體現為:一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充分保障人民主體地位。由圖3可知,其主題特征圍繞以下三方面展開:
第一,一切為了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明確強調要發展生產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指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產和建設的根本目的。1992年,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提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斷改革開放工作成敗的標準之一。在此基礎上,江澤民提出“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基點是保障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34]245“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4]15。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優化人民主體思想。
第二,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鄧小平提出“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35],表明了黨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貫徹人民的意志。1980年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明確提出“黨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36],黨在改革實踐中從人民身上汲取力量,人民群眾也在黨的領導下發揮首創精神,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動力源泉。1996年,江澤民在《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中指出,“只有相信和依靠群眾,才能獲得成功”。2011年,胡錦濤明確提出,“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37],指出身為共產黨員對人民應保持謙虛的態度。
第三,強調人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揚人民民主。1978年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這一時期,強調人民民主是黨和國家重要的政治目標。1993年,江澤民在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提到,“人民是我國社會的主人,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主人”,進一步明確了人民的主體地位。1997年,江澤民強調要使人民直接行使權利,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注重激發人民主體性、主動性。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至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發展成果人民共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人民主體觀的成熟與完善時期。據統計,文本中出現頻次較高的詞語依次為改革(997)、發展(954)、民生(853)、富裕(842)、人民(781)、共享(766),表明這一時期人民主體觀的主題集中體現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發展成果人民共享。由圖4可知,其主題特征圍繞以下三方面展開:
第一,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作為自己最大的初心[38],“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39],就是黨的奮斗目標。2012年,習近平首次將人民的美好生活上升為黨的奮斗目標,深入貫徹了黨的宗旨。隨后,習近平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相結合,在會見21世紀理事會北京會議外交代表時指出“中國夢與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是相連的”。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上升到新的時代高度,指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在此基礎上,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作為黨的行動指南。“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40]無論何時黨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這一理論為根基,指出“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這一論述闡明了人民在黨和國家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關鍵作用。2021年《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把堅持人民至上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堅持人民至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將發展成果人民共享作為黨的永恒追求。黨的十八大指出“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此后,習近平在貫徹人民主體思想中始終堅持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2015年,習近平提出,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就是發展成果是否共享。2021年,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022年,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發展成果人民共享。可見,習近平“共享發展成果”的思想是人民主體觀的延續。
四、總結與結論
本文研究發現:人民主體觀在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中歷經萌芽、修復、優化、成熟四個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人民主體觀的萌芽與起步時期,主題特征表現為領導工農運動,組織開展革命和斗爭,人民主體觀初步發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階段是人民主體觀的修復與調整時期,主題特征表現為在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中,立足多方位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人民主體觀在實踐中不斷修復與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是人民主體觀的優化與穩步時期,主體特征表現為一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充分保障人民群眾主體地位,人民主體觀不斷優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人民主體觀的成熟與完善時期,主體特征表現為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確保發展成果人民共享,新時代人民觀在一脈相承的同時又與時俱進,帶領全國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
本文結論有二:一是從主題特征看,人民主體觀具有異質性。在不同歷史時期,人民主體觀的主題特征、表現形式不同;同時,人民主體觀又具有連續性,無論在任何歷史時期,黨始終將人民放在核心地位,追求和維護人民的核心利益,始終與人民為中心。二是從歷史維度看,在建黨百年期間領導人的著作、講話及歷次黨代會報告等文本中始終圍繞“人民”二字,人民主體觀貫穿于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引領著黨帶領人民實現輝煌成就的偉大實踐。
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歷經滄桑而充滿生機、遭受挫折而最終走在世界前列,這與自身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勇于在堅守人民立場密不可分。這一立場不僅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且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凝聚了最廣泛的人民力量。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戴立興.毛澤東人民觀對儒家民本思想的超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2):26-31+159.
[3]陳昌豐,朱映雪.新世紀以來國內學術界關于“人民”概念的研究述評[J].社會主義研究,2018(3):144-152.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5]譚玉敏,梅榮政.“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源頭——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J].紅旗文稿,2018(4):4-8.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4.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3.
[8]周康林,郝立新.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的內在邏輯與當代價值[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7):41-50+59+163.
[9]王紀剛.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歷史考察[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4,31(6):42-47.
[10]鄭謙.毛澤東與鄧小平人民主體觀比較研究[J].中共黨史研究,1995(2):23-30.
[11]張陟遙.江澤民人民群眾利益觀整體性特征論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6):20-26+114.
[12]韓迎春,曹一鳴.論“以人民為中心”對“為人民服務”的新發展[J].社會主義研究,2019(5):15-21.
[13]朱文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一個系統思維的視角[J].社會主義研究,2020(5):64-70.
[14]歐健,邱婷.習近平人民中心觀的形成邏輯與基本內涵[J].社會主義研究,2019(1):20-27.
[15]羅文東.論人民主體觀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8,4(5):121-130.
[16]張明軍,李天云.全過程人民民主:民主政治的中國方案[J].中州學刊,2023(10):5-14.
[17]宋雄偉.全過程人民民主國際傳播的現狀、面臨問題與提升路徑[J].中州學刊,2024(12):5-13.
[18]王敏,徐艷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演進邏輯[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10-14.
[19]程丙.國內學界關于“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研究述評[J].社會主義研究,2020(4):159-166.
[20]梁偉.論“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生成邏輯[J].社會主義研究,2020(1):54-59.
[21]江文路,張小勁.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演進邏輯與特征——基于歷次黨代會報告的詞頻統計和語料分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9(5):62-73.
[22]姬會然.社會主義文化建設40年:基于八次黨代會報告文本的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8(8):11-17.
[23]趙匯,蔣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以黨的十二大到十九大黨代會報告為考察對象[J].鄧小平研究,2019(4):60-69.
[24]董石桃,楊麗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民主話語體系的變遷——基于十二大至十九大黨代會報告的文本計量與話語分析[J].理論與改革,2019(6):90-103.
[25]葉銳,陳懷平,趙丹丹,等.谫論中國共產黨百年思想政治工作:一種文本量化的范式[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3,35(3):32-42.
[26]CARLEY K M. Extracting team mental models through textual analysi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7,18:533-558.
[27]李敬煊,黃平森.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百年歷程、邏輯及經驗[J].思想教育研究,2022(3):3-9.
[28]蔣紅,盧俊嵐.始終不渝為人民:從百年歷程感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宗旨[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6):5-12.
[29]燕連福,王麗莎.中國共產黨人民觀探索的百年歷程、基本經驗和未來展望[J].思想戰線,2021,47(4):12-20.
[30]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3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32]康華茹.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認識與實踐[J].中州學刊,2021(5):130-138.
[3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9.
[34]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8.
[3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6.
[37]胡錦濤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32.
[38]廖小琴.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整體性推進[J].中州學刊,2024,(4):21-30.
[3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8.
[4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責任編輯:侯慶海,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