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PDCA循環在混合式線上線下教學質量監控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抽取2022年9月入學的“4+2”社區護理方向的兩個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整班隨機抽樣,1班為試驗組,采用PDCA管理教學,2班為對照組,采取傳統教學方式。結果:試驗組的學生在五大系統章節的知識掌握、線上學習中表現、實訓成績以及最終的期末考試成績表現均顯著超越了對照組。結論:PDCA循環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增強護生專業知識、臨床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提高教學滿意度,可為混合式教學質量管理提供借鑒。
關鍵詞:PDCA管理;課程教學;質量控制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application"effect"of"PDCA"cycle"in"mixed"online"and"offline"teaching"quality"monitoring.Methods:Two"classes"of"students"in"the"\"4+2\""community"nursing"direction"who"enrolled"in"September"2022"were"selected"as"the"research"subjects.The"entire"class"was"randomly"sampled,with"Class"1"as"the"experimental"group"using"PDCA"management"teaching"and"Class"2"as"the"control"group"using"traditional"teaching.Results:The"experimental"group's"students"significantly"outperformed"the"control"group"in"terms"of"knowledge"mastery"in"the"five"major"system"chapters,performance"in"online"learning,practical"trainingnbsp;scores,and"final"exam"scores.Conclusion:The"PDCA"cycle"is"beneficial"for"improving"teaching"effectiveness,enhancing"nursing"students'"professional"knowledge,clinical"practice"ability,communication"ability,and"teamwork"ability,improving"teaching"satisfaction,and"providing"reference"for"blended"learning"quality"management.
Keywords:PDCA"management;Course"teaching;Quality"control
信息技術成為推動現代課堂教學變革創新的重要推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傳統的課堂生態,而課堂生態系統是隨著教育教學發展而不斷進化的[1]。研究者應該以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新生態。混合式教學是要把傳統學習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因而混合教學能賦予師生更多信息化、個性化、自主化、探究化的空間與機會。面對如今新的教學生態,用生態學的視角審視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困惑,有助于當前課堂教學改革回歸教育的本真。目前高校課堂混合式教學開展廣泛,但與之相對應的課前、課中、課后的線上線下教學管理缺乏規范性,教師針對教學反饋、教學質量管理等方面表現出不嚴謹,學生在預習、課堂學習及復習方面亦存在管理意識的缺乏。面對新的課堂新生態,如何應用信息化手段和管理方法,將網絡學習和傳統教學相結合,探索出符合現代課堂生態的課堂教學模式有著重要意義。
PDCA循環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首先提出的,由戴明改進并推廣,是一種維持管理活動的基本方法[2]。質量管理過程按照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的順序循環往復運行,使工作質量在檢查、反饋與改進循環反復的過程中得到提高,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教學管理中[36]。對于應用PDCA管理教學活動來講,教學過程就是一個PDCA循環:完成一輪的教與學的準備、實施、反饋、反思,暴露出的教與學的問題被解決,進而提升教學質量,如此循環往復。因而將PDCA管理模式引入教學具有相近的切入點,但目前高職院校將PDCA管理理念應用于護理專業課程教學的較少。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2年9月入學的“4+2”社區護理方向的兩個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4+2”銜接模式是中高職聯合培養技能人才的一種辦學形式,即學生在完成4年中職教育基礎,且均完成8個月的臨床實習上,再接受2年高職教育,畢業后均取得相應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學歷證書及護士職業等級資格證書)。通過整班隨機抽樣,1班為試驗組,采用PDCA管理教學,2班為對照組,采取傳統教學方式。試驗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對象對本研究方案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對照組教學方案
對照組進行“內科常見疾病臨床救治與護理”課程的常規教學,具體方案如下:課前發布預習及課堂活動,任課教師將課程教學目標、考核要求以及要完成的任務模塊告知學生。
1.2.2"試驗組教學方案的優化與實施
計劃階段(Plan)。學生此前已完成內科護理的基礎知識學習,并積累了長達8個月的臨床實習經驗。為此教師在課前針對試驗班級的學生,依據系統章節進行了詳盡的問卷調研。通過對調研數據的深入分析,把握學生在既往學習及臨床實習中的薄弱點,根據調研結果,結合教學案例,制定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并巧妙地將這些措施融入高端模擬教學的實訓課程中。此外,設計的教學實施方案,涵蓋了學習通平臺的自主學習、小組互動討論、情景模擬以及電子實訓報告等多個環節,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實際操作能力和臨床應變能力。在方案執行過程中,學生需積極參與課前調研、教學反饋、案例研討與模擬訓練等,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能得到充分準備和深入理解。
實施階段(Do)。教師根據前期調研的結果,對課程進行細致的調整與優化。通過理論授課與操作示范相結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內科常見疾病臨床救治與護理的理論知識;同時,通過指導角色演練、多情景模擬、有聲思維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理論,提高臨床技能。學生則按照實訓目標及計劃,積極參與團隊合作,認真完成每一項實訓任務,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升。
檢查階段(Check)。每次課程結束后,教師進行課后評估,以了解課程改進措施的實際效果是否與預期相符。同時,教師再次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溝通與解決。學生則需認真完成每次實訓課程的技能掌握和反思報告,對實訓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出寶貴的意見與建議,并通過學習通平臺及時反饋給授課教師。
處理階段(Act)。在這個環節師生共同對前期執行過程中發現的各種教學情況和問題進行深入的反思和總結。針對尚未解決的問題,教師會進行及時的調整和改進,并計劃下一輪的教學循環。而學生則需通過這一過程,不斷強化和提高自身專業知識、臨床應對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1.3"觀察指標
1.3.1"系統章節階段考核
學生在成功完成針對五大疾病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訓課程后,將接受一次詳盡的階段測驗(滿分為100分)。此測驗旨在全面檢驗學生對臨床常見疾病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確保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同步提升。
1.3.2"課程綜合評價
課程評價涵蓋兩大維度: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主要基于學生的線上學習成效和實訓表現,側重于評估學生的臨床評判性思維,而結果性評價則以綜合考核的方式了解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這種綜合評價方式旨在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學效果。
1.3.3"教學滿意度
設計一份無記名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教學及帶教過程的滿意度。問卷內容具體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個選項,鼓勵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感受進行真實反饋,為持續改進教學質量提供寶貴依據。
1.4"數據分析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于計數資料,以百分比(%)的形式進行表示。對比試驗組與對照組在階段章節測驗和課程總體評價上的差異,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當P值小于0.05時,認為兩組數據之間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系統章節階段考核
由表1的數據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試驗組的學生在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以及血液系統章節的知識掌握表現均顯著超越了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的(P<0.05)。這一結果充分展現了試驗組學生在這些系統章節的知識掌握和應用情況。
2.2"兩組課程總評價
從表2的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試驗組學生在線上學習中的表現、實訓成績以及最終的期末考試成績均超越了對照組學生,且這一優勢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意義(P<0.05)。這一結果不僅凸顯了試驗組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成績的提升,同時也進一步證實了所采取的教學策略或方法的有效性。
2.3"兩組教學滿意度
從表3中數據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明確地發現,試驗組的滿意度數據顯著超越了對照組,這一明顯的差距不僅印證了試驗效果的有效性,更提示著學生在參與這一過程中獲得了更為深刻的體驗與感受,從而顯著提升了他們的學習獲得感。
3"討論
3.1"應用PDCA管理能有效提升“內科常見疾病臨床救治與護理”教學效果
通過全課程中應用PDCA循環管理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臨床實習經驗,系統地分析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而制訂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在實施階段,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如理論授課、操作示范、多情景模擬等,使學生能夠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中得到全面提升。在檢查階段,教師和學生共同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發現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在處理階段,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和評估結果,對前期的教學情況進行總結,為下一輪的教學循環提供經驗借鑒。從表1、表2中可以看出試驗組學生在各系統專業知識、線上學習中的表現、實訓成績以及最終的期末考試成績均超越了對照組學生。
3.2"PDCA管理教學在培養學生臨床實踐能力中的作用
在實訓環節,通過應用高端模擬教學為學生創設臨床情景,過程中學生需要參與課前的調研、課中的實境演練和課后的反思,這種全程參與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將PDCA管理融入實踐教學各個環節,并以案例研讀分析、課堂實訓演練、課后反思等環節為抓手,教師能有效了解課程教學效果,學生則能夠更有意識和直觀地了解臨床救治與護理的實際操作過程,同時發現自身知識、技能的不足,從而增強臨床實踐能力,提升評判性思維。此外,學生在完成實訓任務的過程中,還需要與小組成員進行協作,這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3.3"PDCA管理教學在提升教學滿意度中的作用
從表3中可以看出,試驗組學生對教學結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這主要得益于PDCA管理教學過程中,能全過程增進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在提升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臨床實踐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PDCA管理教學,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課程內容,掌握臨床救治與護理的基本技能,從而提高對教學的滿意度。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能夠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教學質量,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教學滿意度。
3.4"進一步應用PDCA管理教學的建議
PDCA管理教學作為一種科學的管理方法,能有效融入護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具有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前景。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一步推廣和應用PDCA管理教學。
3.4.1"加強教師管理方法培訓
教師是教學實踐的主體,他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因此,為了推廣和應用PDCA管理教學,我們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讓他們深入理解PDCA管理教學的理念和方法,掌握其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技巧。同時,還需要鼓勵教師積極嘗試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
3.4.2"完善教學管理制度
PDCA管理教學的實施需要一套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來保障。學校應該建立健全的教學管理制度,明確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要求,為PDCA管理教學的實施提供制度保障。同時,還需要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監管和評估,確保PDCA管理教學的有效實施。
3.4.3"注重PDCA管理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PDCA管理教學中,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因此,我們需要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特別是教學反饋,能提出自己的問題和建議。同時,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靈活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3.4.4"加強PDCA循環在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
護理專業課堂實訓與實踐教學是專業的特色與重點,也是PDCA管理教學的重要實施環節。為了加強實訓實踐教學環節,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如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并將PDCA循環的質量管理應用到每一個環節,多增加檢查與處理的環節,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臨床救治與護理的實際操作過程。同時,還需要加強與醫院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臨床實踐能力。
4"結論
PDCA管理應用在“內科常見疾病臨床救治與護理”課程教學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PDCA管理應用于護理教學的未來發展過程中,要注意迎合課堂教學的新生態,深化細化每一個教學環節。在計劃階段,注重教學目標的細化與具體化,確保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緊密圍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展開;在執行階段,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以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在檢查階段,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通過定期的教學評估、學生反饋及同伴評估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學效果和學生滿意度;在行動階段,根據檢查結果制定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深入教學計劃的調整、教學方法的改進、師資隊伍的建設等多個方面,并持續跟蹤改進效果。通過PDCA管理教學,教師可以更加系統地分析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制訂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課程內容,掌握臨床救治與護理的基本技能;同時,PDCA管理教學還能夠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因此,建議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推廣和應用PDCA管理教學。
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PDCA管理教學的優化提供了可能。利用這些技術在教學管理中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為教學計劃的制訂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提供了科學依據[7]。同時,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教學決策和評估,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在PDCA循環質量管理中應用這
些新技術,一定能使護理教學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
參考文獻:
[1]李德方.職業教育的課堂生態了嗎?——基于一所五年制高職院校的課堂志研究[J].職教發展研究,2022(04):2940.
[2]韓芳,劉寶利,張廣中,等.PDCA循環在科研項目中期檢查中的應用探討[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24,26(04):868872.
[3]蔡雪,王川.基于課程整合的專業實訓課程教學實施報告撰寫:以“水下推進器的設計制造”項目教學為例[J].鎮江高專學報,2024,37(03):113116.
[4]胡劉芬,張東旭.基于PDCA模式的課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與實踐:以安徽大學高級財務管理課程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11):159161.
[5]趙汝巖,孟超,馮佳晨,等.基于PDCA循環的任職類精品課程建設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4(12):145148.
[6]崔均華,蔡天明.PDCA循環管理體系在工學一體化教學中的實踐應用:以數控車床實訓課程為例[J].職業,2023(23):6971.
[7]吳國華.高職院校教學智慧督導建設現存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4(09):1921+37.
課題信息:蘇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21/LX/02/473/12);2023年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2021年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項目的階段性成果;2024“絲路同源"智慧閩昌”福建省智力援疆柔性人才引進計劃;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境外研修計劃
作者簡介:秦慷(1987—"),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護理教育;蔣婧(1981—"),女,漢族,新疆昌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護理教育;朱芬芬(1982—"),女,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護理教育;宗勝藍(1984—"),女,漢族,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護理教育。
*通信作者:濮麗萍(1975—"),女,漢族,江蘇無錫人,碩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護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