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文章以大數據分析技術應用課程為例,引入“明確目標—挖掘元素—創新方法—完善評價—持續改進”實踐路徑,探索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技術倫理意識及社會責任感,為培養德技并修的大數據人才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關鍵詞:大數據分析;課程思政;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12-0159-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0 引言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為課程思政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方向指引。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2]。經過幾年的發展,課程思政建設在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體系建設等方面不斷完善,在育人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通過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和做事。
大數據分析技術應用課程是大數據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通過“明確目標—挖掘元素—創新方法—完善評價—持續改進”的實踐路徑,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中,培養適應行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1 明確育人目標,構建思政設計
針對大數據背景下的數據分析崗位能力要求,對接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數據分析賽項及“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入新規范、新技術,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將立德樹人確定為課程的根本任務,升級改造傳統教學內容。通過全流程任務“數據獲取→數據預處理→分析與建?!P驮u價與優化”重構教學內容。在課程內容重構中,圍繞育人目標,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高職大數據分析技術應用課程為例,優化課程導向、改善教學方法、融入思政元素、激發創新精神,實現知識傳遞的同時達到科學育人的目的,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守職業道德。
在課程導向方面,要與時俱進,結合行業最新需求重構課程導向,在正向傳授課程知識點的同時,還要反向設計課程目標,結合《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國家職業技術技能標準》和區域數字經濟發展需求,構建“數據分析基礎能力→行業應用能力→創新實踐能力”三級能力矩陣。將課程體系按遞進式的模塊劃分,由基礎的Python數據處理模塊,到核心的數據可視化模塊,最終遞進到綜合的項目實戰模塊,并引入健康碼數據流、北斗衛星軌道數據、敦煌壁畫數字化保護等一系列真實案例,帶領學生了解技術前沿、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方面,須創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原有單一的授課模式下,融合項目驅動教學法,以長江經濟帶“生態—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可視化分析,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分析等實際案例為導入,實施“任務發布—數據采集—算法建?!梢暬尸F—報告撰寫”五步教學流程。打造“大數據分析技術平臺+Jupyter Notebook”雙位一體的智慧教學空間,實現代碼實時運行、數據實時可視化的效果,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在課程思政方面,圍繞課程育人目標,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在收集數據時強調隱私數據保護的重要性,在設計算法時考慮科技倫理的合理性,在成果應用時培養社會責任與民族主義精神。結合“健康碼數據流”實例,剖析其背后的價值取向,挖掘思政要素,形成“技術痛點—倫理沖突—價值引導”的教學鏈條。
在創新精神方面,設置“頭腦風暴”環節,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探尋新的解決辦法,提高算法性能,降低復雜度,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勇于打破傳統固有模式的精神,帶領學生參與技能大賽,與各大高校學生同臺競技,碰撞火花。
2 挖掘思政元素,實現自然融入
在大數據分析技術應用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須遵循“鹽融于水”的原則,實現知識習得、技術賦能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通過系統梳理課程項目知識點,深度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精準提煉教學融合點,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教學單元知識體系。教學單元知識點對應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3 創新教學設計,增強育人實效
本課程圍繞大數據技術綜合能力培養,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接職業能力標準與行業崗位需求,組建校企雙元主體聯動的“雙導師”協同育人團隊,基于數據分析工作過程,實施雙線任務七步能力訓練,對接崗位、競賽、證書、新技術及新規范,同時融入家國情懷、科技強國、科學精神、規則意識、責任擔當、文化自信、系統觀念、法律意識、實踐創新、求真務實等思政元素,形成“認知探析→方法建構→實踐遷移→創新應用→價值內化”五階能力培養路徑。
課前環節為“情境探析+自主研學”雙線并行,聚焦低階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企業調研深度感知行業崗位需求及技術發展動態,為課堂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課中教學立足課前學情分析,對高階內容進行梯度化設計,設計為“導—析—學—練—評”五環節。同時精選典型數據分析工作任務作為教學案例貫穿全流程,實施“A/B”雙線任務。A線任務側重理論鋪墊與方法學習,通過案例教學法解析行業規范與技術原理,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課次知識;B線任務聚焦技能訓練,以小組合作、模擬競賽等形式完成實踐項目,推動理論知識向職業能力的深度轉化,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課后學生通過平臺完成作業,并根據課中B線任務的意見反饋完善本課次成果,將本課所學提升至靈活應用的層面,從而有效提升大數據分析技術應用課程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據分析技能,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大數據技術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線,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機制,實施思政相融通的混合式教學策略,將教學過程分為課前自學、課堂內化和課后升華三個階段,綜合應用任務驅動、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問題導向、合作學習等教學方法,實現知識習得、技術賦能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在各項任務的完成中主動獲取知識和能力,浸潤汲取思政營養,實現了從“教授數據分析”到“培育數字公民”的跨越,真正回答“為誰培養人”的時代命題。
4 建立多維評價,量化育人效果
4.1 評價構成
本課程采用多主體協同評價體系,包括平臺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及企業專家點評等多個維度的評價模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綜合評價考核。平臺評價實時記錄學生學習行為數據;師評與自評聚焦個體學習態度與知識掌握程度;互評通過同伴視角發現團隊協作中的優勢與不足;企業點評則引入行業標準,將實踐需求與教學成果直接對接。這一多元參與機制有效打破了傳統教師單一評價的局限,使得評估更加全面且具公信力。
4.2 評價要素
本課程采用“數據驅動、多維貫通”的評價體系,依托大數據分析平臺實現全過程數據采集。評價系統設置三大核心維度:素養發展維度重點觀測勞動精神、團隊協作及社會責任;學習效能維度重點觀測在線測試通過率、課前任務完成質量、課堂活動參與度及課后拓展成果創新度;實踐創新維度重點通過課堂展示答辯、競賽模擬實戰進行動態評估。
4.3 評價標準
評價貫穿課前、課中、課后整個過程,參考平臺數據、數據分析崗位能力要求、數據分析賽項及大數據分析(中級) “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中的評分標準、增值性評價標準綜合為本課程的評價標準。其中增值評價標準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與潛力挖掘,具體評價如表2所示。
在教學過程中制定科學化、個性化、精細化的教學評價體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多維度、多主體、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全面評估教學質量,在現有教學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形成一套更全面、更具體、更個性化的順應當前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體系,為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5 完善長效機制,推動持續改進
5.1 建立動態反饋機制
在評價課堂教學時,不僅需要考慮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還應關注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為推動課程思政的持續改進,及時反饋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智育”“德育”目標的實現程度[3],建立動態反饋機制十分重要。通過搭建專門的課程思政教學反饋平臺,教師、學生都能在此平臺上實時反饋課程思政教學的情況,教師可以分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成功經驗與遇到的困惑;學生則從自身學習體驗出發,反饋思政內容對其思想與行為的影響,以及對課程思政教學方式的喜好與建議。根據這些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課程思政教學計劃、優化教學評價標準,如發現某一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效果不佳,便組織教師團隊重新研討設計;若多數學生對某種思政教學方式反應良好,就在全校范圍內推廣。通過這種動態反饋機制,不斷完善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體系,確保課程思政教學始終保持活力與實效,真正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
5.2 加強教師德育培訓
“課程思政”重在建設,只有充分發動和組織教師積極參與,才能促進“課程思政”的全面建設和發展[4]。專業教師須持續提升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識[5],通過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專題培訓,邀請思政教育專家解讀新時代德育理念與方針政策,剖析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融合的經典案例。同時,開展校內研討交流活動,讓教師們分享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的經驗,將新技術、新規范融入專業教學中,將行業規范轉化為教學指南。通過在教學各環節深度融入已挖掘的思政元素,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培養具備扎實專業技能與高尚道德品質的大數據分析人才。
6 結束語
本文以高職大數據分析技術應用課程為例,明確思政目標、挖掘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評價并構建長效的評價體系,實現知識傳遞的同時達到科學育人的目的,為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式。未來可進一步拓展“人工智能+教育”場景,推動教學體系向更智能、更開放的方向演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6-12-07).ht-tps://yurenhao.sizhengwang.cn/a/djcgz_xsdgxdjscgz_sfgx_hbslsddxdw/200602/562507.shtml.
[2]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EB/OL].(2024-09-1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35 22.htm.
[3] 張淑輝,高雷虹,楊洋.高校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困境及改進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3):57-60.
[4]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5]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通聯編輯: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