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小學科學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價值,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科學教師應該不斷豐富課程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以《種子的傳播》課程案例為研究對象,將科學本質、科學思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等學習內容鑲嵌在科學課程中,為小學科學教學實踐提供有效指導,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效地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小學科學;生活化;情境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5" " 0052-03
一、《種子的傳播》教學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科學課程要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他們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了解科學發展規律,認識科學本質,發展科學思維。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遵循國家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宗旨設計科學課程,顯得尤為重要。
基于上述教育理念與目標追求,科學教學必須從學科實際出發,精選具有科學價值、與實際生活關聯的主題內容組織教學活動。《種子的傳播》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中的第七課,教材內容貼近生活,兼具觀察性與趣味性,為科學素養的生成與發展提供了極具實踐意義的教學載體。同時,四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形象思維與具體邏輯推理能力,對自然界的變化現象充滿好奇,具備一定的動手操作意愿與表達能力。本案例旨在以“種子的傳播”為具體教學切口,系統呈現小學科學教學中科學思維的生成過程與發展策略,在構建生活化、探究式、合作型教學情境的基礎上,探索如何實現科學課程中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地,為科學教育的實踐推進與課程深耕提供現實范式與理論參考。
二、《種子的傳播》教學案例分析
(一)課程導入
課程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本課在導入環節播放自然紀錄片片段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植物種子的擴散現象,借助視覺沖擊引發學生探究興趣。
(視頻播放內容包括: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蒼耳種子附著在動物身上)
師:同學們,剛才這段視頻里展現了哪些種子“旅行”的方式?誰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場景?
生甲:我看到蒲公英的種子被風吹走了,它們飄得很遠。
生乙:還有那個像小鉤子的種子,鉤在了一只小狗的腿上。
生丙:我看到有一種種子自己“蹦”出來,用力把自己彈出去了。
師:(板書關鍵詞:風力傳播、動物攜帶、自身彈射)你們的觀察非常細致。我們再思考一個問題:植物本身不會走路,為什么這些種子卻能跑到那么遠的地方生根發芽?它們到底是靠什么辦法完成傳播的?
生甲:是不是它們的外形跟傳播方式有關?
生乙:我認為和它們身邊的環境有關。
師: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思考!今天,我們就要跟著這些神奇的種子,開啟一場科學尋蹤之旅,探索它們如何巧妙地進行傳播,完成自己的生命擴散。
設計意圖:以視頻形式喚起學生的感知興趣,激發他們對自然現象的直觀關注,嵌入多種種子傳播方式的典型實例,幫助學生建立起初步的知識聯系與科學疑問。在對話中適時穿插關鍵詞板書,搭建“生活經驗—觀察描述—問題引導—科學思維”的邏輯鏈條,既保持課堂節奏的緊湊與連貫,又為學生的深入探究打下認知基礎。
(二)課程實踐
1.問題引導,構建科學思維路徑
以“植物如何傳播種子”為中心問題展開思維探究,圍繞“種子為什么要傳播”“用哪些方式傳播”“種子結構和傳播方式之間有沒有關系”遞進式問題鏈,旨在引導學生在不斷提出、辨析和深化問題的過程中構建科學認知框架。
師:我們在視頻里看到,有些種子被風吹走,有些被小動物帶走,有些甚至能自己“蹦”出去。那么:植物為什么要把種子傳播出去?
生甲:不傳播就都擠在一起,會長不好的。
生乙:它們要去更遠的地方,才能找到適合生長的環境。
師:(板書“擴大生長空間”)沒錯,植物不能移動,但它們的種子能“旅行”,這就是它們繁殖后代的本領。那么你們有沒有想過:種子是怎么傳播的?你能不能把這些方式整理分類?
生丙:有靠風的、靠動物的,還有像鳳仙花那樣自己彈出來的。
生丁:還有靠水漂的,比如椰子!
師:很好!大家觀察幾種典型植物的種子或果實圖片,想一想:這些種子的樣子和它們的傳播方式之間有什么關系?比如,為什么蒲公英的種子要長“毛”?蒼耳為什么會長鉤子?
生戊:蒲公英的毛可以讓它飛起來。
生己:蒼耳的鉤子是為了掛在動物身上讓它帶走。
師:(板書“種子結構"→"傳播方式”)大家的思考很對,說明種子的“外形設計”不是偶然的,而是和它的傳播方式息息相關。接下來,我們將要深入研究不同種子傳播方式背后的原因。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緊扣課程標準提出的理解植物傳播種子方式的多樣性與結構適應性目標,通過問題鏈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升華為科學概念。引導學生在探索中形成歸納分類能力。
2.合作討論,確認傳播路徑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種子傳播的多樣性及其與種子結構之間的關系后,教師順勢引導其進入合作探究階段,借助小組學習形式逐步建構起傳播方式與種子形態之間的對應模型。
師:我們剛剛說了,種子傳播有風力傳播、動物傳播、水力傳播和彈射傳播。現在請大家分小組,每組領到一套種子圖片卡和傳播方式卡。請大家觀察圖片,討論這些種子可能是哪種方式傳播的,把你們的分類結果進行整理后一起分享。
(學生開始分組討論,教師巡視)
生甲組:蒲公英是靠風傳播的,因為它有毛毛,像降落傘。
生乙組:蒼耳是靠動物傳播的,因為它有倒鉤。
生丙組:鳳仙花果皮干,輕輕一碰就炸開,種子就飛出來了,這就是彈射!
師:(鼓勵式反饋)你們的理由很有根據,而且觀察得非常細致!記得把傳播方式和理由寫在對照表里,等一下和大家一起討論。
(完成任務,匯報展示)
師:非常精彩的展示!現在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哪些種子的結構特點讓它適合風力傳播?哪些適合動物傳播?
設計意圖:本環節將科學探究引入合作實踐中。小組協作提升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語言表達能力,也在探討中促進了科學認知的深化。通過全班共建種子傳播結構,完成由個體發現到集體共識的知識建構過程,為后續實驗環節的驗證分析提供理論支撐。
3.實驗模擬,實現思維遷移
科學教學不僅是知識的講授,更需學生主動參與、親歷體驗、動手實踐。引入三種實驗活動,幫助學生在體驗中實現認知鞏固與思維遷移。
師:我們已經把不同種子的傳播方式整理出來了,現在我們就來做三個小實驗,驗證關于種子傳播路徑的推理是否成立。
【實驗一:風力傳播模擬】
師:請大家取一張蒲公英種子圖卡或自己制作的紙質“種子模型”(一小團棉花粘在牙簽或紙片上),用紙片扇風觀察它飄動的方向與距離,并記錄你認為它是否適合風力傳播。
(學生小組操作)
生甲:我們做的棉花種子飄得很遠,像真的蒲公英!
生乙:風越大,飄得越遠,看來它真的適合借助風來傳播。
【實驗二:動物傳播附著測試】
師:請大家使用桌上的“模擬種子”,如蒼耳果實、小毛球、小塑料鉤子,然后用毛巾、毛絨布等模擬“動物的毛發”,看哪些種子容易附著上去。
(學生小組操作)
生丙:蒼耳一下子就掛上去了。
生丁:我們試了紅豆,它根本掛不上去。
師:那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齊聲):蒼耳適合動物傳播,因為它的結構有鉤子!
【實驗三:彈射傳播觀察】
師:請各小組取一顆成熟的鳳仙花果實,輕輕按壓它的果皮,看它會不會彈出種子,并記錄種子彈出的距離和方向。
(學生觀察,教師輔助操作)
生戊:哇,一碰就“啪”地炸開了!
生己:種子飛得可遠了。
師:所以鳳仙花的果實結構是怎樣的?為什么它適合彈射?
生庚:因為它果皮干,而且一壓就收縮彈開,種子就能飛出去。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三個貼近生活的模擬活動,實現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度內化與科學思維的可視化演練,使學生的科學素養與實踐能力得到提升。
(三)課程拓展
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學習的主陣地,更應成為學生科學視野啟蒙與思維延展的出發點。通過推薦適齡科普讀物,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遷移至更廣闊的自然世界與科學文本之中,拓展知識維度,提升綜合素養。
師:今天我們通過觀察、分類、動手實驗,了解了種子的傳播方式。關于種子的傳播問題,你還想了解什么呢?
生甲:我想知道有沒有種子的傳播方式更奇特?
生乙:我想知道熱帶雨林的植物是怎么傳播種子的,那里的環境不一樣。
師:這些問題都非常精彩,課上時間有限,我們無法全部解答,老師為大家推薦幾本有趣的科學書籍,相信它們會帶你走進更奇妙的植物世界。此外,請你選擇一本推薦書籍中的一個植物種子傳播小知識,下節課大家一起來分享。
設計意圖:該環節旨在構建學生課內知識與課外閱讀之間的橋梁,通過科學閱讀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其持續學習的內驅力。
三、《種子的傳播》教學案例反思
生活是活生生的課堂。生活化情境教學將知識構建過程根植于學生的認知基礎與生活經驗中。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需突破教材的局限,深度整合與現實生活高度關聯的教學素材,借助啟發性問題鏈創設真實生活場景,運用多元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驗證假設、調整認知,形成科學解釋框架。課后,引入科學閱讀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以及思維邊界,引導他們在多文本、多情境中持續構建科學認知,真正實現從生活出發、以思維為核心、向實踐延伸的科學學習閉環。
總之,科學素養是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需不斷地嘗試和實踐,積極開展生活化、探究式、合作式教學,加強實驗教學,組織學生有效地進行科普閱讀,開展跨學科活動,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切實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喬麗.科學閱讀促進概念建構:以《食物中的營養》一課為例[J].湖北教育(科學課),2023(9):44-46.
[3]李霞,主編.新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