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與汽車產業變革帶來的專業升級,專業群將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多方資源建設教學資源,滿足人才培養需求,為汽車產業專業轉型升級提供資源。為此本文以面向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建設十個資源模塊,涵蓋多個專業方向,適應產業需求培養復合型人才,推動教育變革實現廣泛學習為目標,提出涵蓋調研論證規劃架構、遵循標準開發資源、滿足用戶需求、共建共享帶動變革、產教融合打造資源、持續更新推廣應用等建設思路。對專業群組群邏輯與課程體系構建方式,以及匯聚資源促行業發展、優化教研環境推動教學改革、凝聚多方力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打造多功能平臺滿足個性化需求、深化技教融合提升信息化水平等多方面取得的預期成效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汽車智能技術 專業群 教學資源
1 建設背景
隨著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快速市場化,“汽車+IT+通信”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短板明顯,產業需求與人才供給矛盾突出,迫切要求相關專業不斷轉型升級,為汽車產業發展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持。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將充分發揮我校汽車特色優勢和專業積累,依托“汽車智能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聯盟”,整合兄弟院校和企業資源,建設“對接汽車產業鏈、懂車強電、兼顧新舊能源”的教學資源,搭建好汽車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的橋梁,通過標準引領,建設開放共享的專業群教學資源,發揮優質資源“能學”“輔教”的功能,滿足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需求,適應生源多樣的要求,探索靈活多元的教學,從而滿足汽車智能技術群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迫切需要。
2 建設意義
2.1 為汽車產業相關專業轉型升級提供資源支撐
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教學資源建設實施過程中,將聯合一批在汽車領域高水平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圍繞汽車智能主線,提供符合專業群中各專業的教學標準、覆蓋專業基本知識點和技能點的課程資源,開發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高水平核心課程以及符合汽車生產實際的教學素材和課件,使開設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內相關專業的院校在專業建設中有標準可依、有案例可循、有資源可用、有標桿可比。既能夠促進專業及專業群建設的規范化、科學化,亦能促進各校的專業及專業群特色化發展和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2.2 為汽車產業相關領域終身學習者提供服務
通過資源建設,實現汽車產業鏈相關專業領域教學資源整合與共享、教改成果推廣與利用、人才信息采集與發布、職業技能培訓與認證等四大功能為一體,滿足汽車產業鏈相關專業領域職業類院校在校生、教師和社會從業人員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需求,為教師教學和提高業務能力提供支持,為社會在崗人員繼續學習提供網絡資源,一定程度推動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為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提供支撐和服務。
2.3 為創新人才培養服務“三高四新”落地提供參考
充分發揮教學資源的“能學、輔教”功能,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拓展學生學習形式,瞄準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分析“雙碳”背景下,汽車產業發展融合新能源、新材料、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從單純交通工具向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轉變的實際情況,不斷動態更新資源內容以適應本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職業崗位(群)知識、能力和素質新需求,助力“懂車強電、數智融匯”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服務湖南“三高四新”、制造強國等戰略實施。
3 建設目標
以服務汽車強國建設和湖南“三高四新”戰略為目標,準確把握新能源與智能網聯行業發展趨勢及人才需求,面向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建設,依托聯建院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果,完成“一館二平臺三空間四中心”(汽車數字博物館、“1+X”融合平臺、技能競賽平臺、創新創業空間、課程思政空間、虛擬仿真空間、專業中心、課程中心、素材中心、培訓中心)等十個資源模塊的建設,建成“導學、能學、督學、輔教”,展示專業特色、內容豐富、結構優化的專業群教學資源。資源涵蓋汽車電子技術、汽車智能技術、智能交通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移動互聯應用技術5個專業方向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法、新標準。適應車聯網產業發展需求,面向車聯網電子類關鍵器件制造、汽車的智能化、智能交通環境、智能汽車整車制造、車聯網的信息通信等領域,培養從事產品裝調與檢測、診斷與維修、程序設計與產品設計、監控與管理等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以及滿足從業人員培訓、社會人員學習需求。通過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資源建設,推動群內專業課程與教育信息化建設、教學模式變革;讓學習者樂學、授課者善教、行業企業踴躍參與、社會訪客暢游其中,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目標。
4 建設思路
4.1 調研論證,科學規劃總體架構
遵循“整體設計、統一管理、合作開發、開放共享、邊建邊用、持續更新”的建設理念,以“能學、輔教”為功能定位,按照“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顆粒化資源”,持續更新的建設要求,滿足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內專業“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的需要、服務國家戰略和地區行業發展,聯合行業協會、職業院校及龍頭企業,開展廣泛的科學調研,按照“一館二平臺三空間四中心”等十個資源模塊設計思路,科學規劃總體架構。
4.2 遵循標準,系統開發專業資源
專業資源內容建設符合專業群人才培養需要,課程內容遵循國內外相關技術標準。組建專業群資源審核與建設團隊,系統化、結構化地建構資源認證標準,編撰《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教學資源標準化建設手冊》,資源認證標準內容包括:資源概述及介紹、學習目標(能力)、評價與測量標準、相關教學資源、學習活動與學習者互動、學習工具支持等。
4.3 導學督輔,精準滿足用戶需求
在內容和體系建設方面采用分層建設的思路,同時考慮資源使用的便捷性。針對不同學習者用戶的需要,在課程中設計不同內容的資源學習模塊,設計良好的學習路徑,避免網絡學習中迷航現象的發生,指導學習者了解學習的內容,實現“導學”服務,使學習者樂學(能學)。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進度進行及時提醒,實現“督學”服務,授課者善教(輔教)、行業企業共享眾籌、社會訪客充電提升(個性化導學)。
4.4 共建共享,有效帶動教學變革
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信息化水平。開展信息化教學研究和交流活動,以資源建設為抓手,有效推動教學信息化建設,提高專業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校企課程建設研討會,為教育現代化提供優秀案例和教學示范,加大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支撐力度。
4.5 產教融合,全力打造優質資源
充分發揮行業企業作用,爭取多方支持,讓資源由學習者、職業院校、資源提供者、行業企業等主體聯合開發使用。借助先進的智慧校園平臺,為廣大用戶提供最優質的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資源。
4.6 證書引領,拓寬人才成長通道
持續拓寬人才成長通道,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通過多渠道鼓勵學員參與職業技能證書考試,對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學員,依據學分轉換制度,按照證書等級和類別申請免修部分課程,在完成規定學習內容,獲得相應學分后頒發學歷證書,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創新創業能力)。
4.7 持續更新,積極穩妥推廣應用
建立健全資源建設、管理、應用、推廣模式與保障長效機制,通過多主體間的合作,促進資源質量持續提高;以“便捷、成效、促用”為構建目標,重在“促用”上。通過各種渠道對資源建設與推廣應用進行推介,保持資源庫的持續更新。
5 專業群課程體系
5.1 專業群組群邏輯
車聯網是汽車、人工智能、電子、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等行業的深度融合,以智能汽車制造為核心,以智能終端、雷達、傳感器等關鍵器件為基礎,以智能交通環境構建為支撐,以無線傳感、信息通信等為紐帶的相互協同的新興產業形態。本專業群由汽車電子技術、汽車智能技術、智能交通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移動互聯應用技術5個專業構建,各專業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汽車電子技術專業對接電子電器、智能終端的生產制造領域,汽車智能技術專業對接汽車智能化領域,智能交通技術專業對接車智能交通環境領域,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對接整車制造領域,移動互聯應用技術專業對接信息通信領域,群內專業相互滲透、交叉融合。
5.2 專業群課程體系
在廣泛調研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技術發展現狀的基礎上,以學生職業成長為主線,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產教融合為抓手,基于崗位能力要求和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規范,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依托產教深度融合平臺,校企共建了“底層共享、中層融合、高層互選”專業群課程體系和培訓體系,實現了群內專業在專業課程、專兼教師、數字資源、企業案例、實驗實訓基地、技術創新平臺、實習就業崗位、第二課堂活動等全面共享,對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進行系統設計,構建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核心課程體系。
6 預期成效
6.1 匯聚多方資源、開放共享,共促制造行業跨越發展
準確把握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行業領域發展趨勢及人才需求,以中國制造2025為引領,以新能源+智能網聯為核心,集聚聯建院校及優質企業資源,發揮各自的優勢,建設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基本資源、特色資源和拓展資源,及時將國內外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行業最新成果轉化成教學資源,保證資源的先進性,為用戶提供行業資訊、人才培養、專業實訓、培訓認證、技能競賽、科研攻關、技術咨詢、技術轉移、信息交流等優質資源服務。借助平臺為國內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相關專業基礎薄弱的職業院校提供優質資源和教學改革、教學實施樣板,為相關企業開展員工培訓、科研攻關和技術革新等提供人才支持與技術支撐,輻射帶動省內外相關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發展。
6.2 優化教研環境、產教融合,共推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借助智慧平臺,多主體優化教學與研究的環境,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增強教師與聯建院校、行業企業專家、學習者的互動交流與學習,及時改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能力明顯提升,促進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教學改革成果不斷涌現。
6.3 凝聚多方實力、協同育人,共促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凝聚校企行等多方力量,協同開發優質教學資源。以標準化課程、個性化課程、培訓課程、創新創業課程等特色鮮明的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從單純的學習者轉變為樂學者。借助虛擬軟件、虛擬場景、虛擬實訓實習項目把真實生活中無法呈現的相關工作過程、情景進行虛擬再現和仿真訓練,強化職業崗位技能訓練和職業素養養成,把學生培養成為技藝精湛、追求完美的工匠精英。通過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改革,推動傳統的、固化式的專業學習模式向現代的、生態化學習模式轉變,強化學生綜合能力提升。
6.4 打造多功能平臺、能學輔教,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針對不同類型用戶需求,建設“一館二平臺三空間四中心”10個資源模塊,開發各類課程60門,建設15000余條顆粒化資源,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企業員工培訓、社會用戶知識普及、社區終身教育服務。通過個性化學習、泛在學習、移動學習等方式,實現資源易用易得,滿足用戶“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樣樣有學”的學習需求,惠及10000名以上注冊用戶。將教學資源打造成為職業院校共建共享的教學平臺,行業企業易于參與的交流平臺,在校學習者自主學習和社會學習者終身學習的幫手,專業教師備課的得力助手,社會訪客暢游其中的空間。
6.5 深化技教融合、形式多樣,提升教學信息化水平
深化現代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基于網絡的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加快推進相關職業院校(尤其是共建院校)改革傳統教學與管理模式,廣泛運用信息化教學資源,采用微課、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現代化教學形式,推行移動學習方式,實施線上考勤與測評等信息化管理方式,推動職業院校加強教學信息化改革,推動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從基礎設施硬件建設向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便捷的獲取方式轉變,從內容和實質上提升教學信息化水平。
基金項目:2022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背景下汽車智能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研究(ZJGB2022174)。
參考文獻:
[1]徐曉宇,田高華.基于OBE理念下的“三維度四融合”顆粒化教學資源建設探究—以智能網聯整車綜合測試課程為例[J].汽車實用技術,2024,49(22):114-118.
[2]龔漢東,劉俊,等.數字教學資源建設路徑研究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4(22):118-121.
[3]喻懷義.“中文+職業技能”教學資源建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4(03):93-96.
[4]陳亮,林徐潤,劉順姬.高職擴招背景下混合式教學資源建設路徑與對策[J].現代職業教育,2021(49):96-97.
[5]趙光,劉靜,李麗穎.電子商務教學資源建設與實踐教學的融合探究[J].營銷界,2023(12):136-138.
[6]黎海凌.基于校企共享的“包裝線上博物館”教學資源建設[J].中國包裝,2022(07):33-36.
[7]胡娟.教學資源建設的一體化評價與激勵機制研究——以“電子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課程為例[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21(0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