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將地域文化資源整合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科學的辯證思維。大連文化資源豐富,在綜合實踐課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本文基于文化資源,提出三個層級的課程開發模式,包括基礎層的文化認知類活動、拓展層的主題探究項目和創新層的文化創生實踐,以實現地域文化的有效轉化。本文還探討了以“大連老街文化探秘”為主題的綜合實踐課程實施路徑,并提出了師資培訓、家校協同等實施保障措施,以保障課程的順利推進。
〔關鍵詞〕" 綜合實踐活動;大連地域文化;文化資源轉化;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6" " 0007-03
小學階段是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關鍵時期,如何將地域文化資源有效地融入綜合實踐課程,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大連地域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
大連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主要包含歷史遺產、自然生態資源和民俗藝術等方面。歷史遺產上,以旅順口為典型代表,有眾多戰爭遺址。學生可以從這些遺跡中了解歷史的發展。大連還擁有大量保存良好、風格各異的歷史建筑群體,這些建筑集中了哥特式、新古典主義等風格,學生從這些建筑中不僅能提升對本地文化空間的認知,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工程意識與設計思維。在自然生態資源方面,大連得天獨厚,如金石灘等地為人們親近自然提供了絕佳場所,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自然之美,增強環保意識和探索自然的興趣。在民俗藝術上,大連方言、漁家號子、剪紙和皮影戲等形式,展現了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文化認同感。
二、地域文化資源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轉化路徑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教師可以從三個層級將地域文化資源融入教學過程。這三個層級分別為基礎層的文化認知類活動、拓展層的主題探究項目以及創新層的文化創生實踐。
(一)基礎層:文化認知類活動
第一層主要強調教師通過課堂講解、文化展覽參觀等方式,讓小學生對地域文化有初步的認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大連自然博物館,系統了解大連獨特的地質構造、巖層分布及礦產資源,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教師還可帶學生游覽大連中山廣場,讓學生觀察具有代表性的近代建筑群,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折中主義、古典復興風格、現代功能主義等建筑風格的演進,剖析這些結構邏輯與設計理念,例如如何通過拱券結構實現承重、如何借助對稱布局實現視覺均衡。這類活動能幫助學生將觀察視角由“看文化”轉向“解構技術”,培養學生的理科思維。
(二)拓展層:主題探究項目
在上一層基礎上,教師以某一特定的文化主題為切入點,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教師可以圍繞“大連城市建筑特色”“歷史街區空間布局與功能演變”等設計主題,引導學生開展分組探究。如以中山廣場建筑群為研究對象,探究建筑的功能分區,磚石、鐵藝、木材等材料選擇和各種類型的建造工藝,分析這些與當時城市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還可繪制建筑結構草圖,加強空間概念。另一方向可聚焦于大連濱海建筑的抗風結構設計,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和實地考察,了解如何通過坡屋頂、重心布置等方式提升建筑的穩定性。這些主題項目更強調從“科技視角”出發觀察文化空間,引導學生關注建筑的工程美、技術邏輯與功能性,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創新層:文化創生實踐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入創作實踐,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如讓學生以“未來大連老街更新方案”為主題,設計具有文化傳承意義同時具備現代功能的建筑模型,運用環保材料構思綠色建筑設計。學生還可以制作結構簡易但具表現力的建筑模型,強調采光、抗震等基本建筑功能模塊的實現過程。通過這些創生實踐,學生不僅能提升動手能力,更能在項目中逐步形成系統建構意識。這些活動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和跨學科融合素養。
三、實踐案例設計——以“大連老街文化探秘”為例
本文針對小學四年級學生,以“大連老街文化探秘”為主題,探討了該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路徑。
(一)課程背景
小學四年級學生處于具體運算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對直觀形象事物的興趣非常強烈,并且樂意參與合作、探究性的活動。在此階段開展以“大連老街文化探秘”為主題的綜合實踐課程,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
(二)課程目標設計
本課程是為了引導學生全面了解大連老街的發展脈絡與代表性街區的位置布局,學生需要重點掌握各時期老街建筑風格的主要特征:哥特式、折中主義和新古典主義建筑在立面造型、結構構造、材料運用等方面的具體表現,從中認識建筑設計與城市發展演變之間的關聯。教師帶領學生開展搜集相關資料、進行實地觀察、圖文記錄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在建筑結構、空間布局與設計邏輯方面的信息分析與處理能力,強化學生科學觀察、批判思維和技術表達技巧。同時,課程注重引導學生在建筑調查與創新設計實踐中形成對本地空間文化的認同感和工程意識,認識到建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科學與藝術融合的成果,激發學生尊重歷史、保護文化遺產、參與未來城市建設的使命感。
(三)課程實施流程
本課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引導準備—分組探究—實地調研—成果展示。
1.引導準備階段
教師將大連老街的圖文、視頻片段等整理成教學資料,讓學生初步建立對這些建筑演變的整體認知。教學內容圍繞大連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展開,重點介紹老街區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體,帶領學生探索大連老街建筑的獨特魅力。教師可以選擇以中山廣場的近代建筑群為講解對象,介紹這些建筑的風格特征、結構布局、立面設計及材料運用等內容。過程中應重點分析不同建筑風格的形成背景,揭示這些風格背后所蘊含的技術發展邏輯和社會變革。如可以探討早期歐洲風格建筑的引入與大連對外開放的歷史背景以及后來中西合璧風格與當時的技術和文化是如何關聯的。通過這些分析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大連的城市文化積淀及其在建筑上的表現,進而加深對城市老建筑的理解,為后續的實踐活動奠定基礎。
2.分組探究階段
教師將學生根據興趣分組,每個組確定不同的探究主題。具體可以分為:1.建筑組:重點探究老街建筑的風格類型、結構布局、裝飾細節與材料應用,分析不同建筑風格的技術特征與設計理念;2.功能演變組:探究老街建筑在空間布局、功能分區及適應性改造方面的變化,比較老街建筑與現代城市街區在結構與使用功能上的不同。每個小組需在校內制定詳細調研方案,明確調查問題、資料來源、任務分工等內容。教師在此階段起到策劃指導與資源協調的作用。
3.實地調研階段
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前往大連老街進行實地調研。教師可以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建筑的風格與設計特色。比如,引導學生關注建筑門窗造型、立面結構、墻體材質、構造節點與功能布局,分析不同風格建筑在造型比例、細節處理及材料運用上的技術特點。同時,鼓勵學生使用拍照設備記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細節,并編寫觀察筆記,便于后續的資料分析。學生還可查閱歷史照片、舊地圖與建筑圖紙,了解建筑功能的演變與設計優化的過程。
調研前,教師可以先布置觀察任務單,讓學生圍繞“建筑結構這樣設計體現了哪些功能需求?”“歷史建筑在材料和工藝上有哪些特點?”“當前保存狀態用到了哪些保護技術?”等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考察,培養學生科學觀察、工程分析與空間推理的能力。
4.成果整理與展示階段
各小組從觀察筆記、照片素材中提煉核心內容,繪制手抄報來展示成果。展示內容應突出典型建筑的造型特征、立面結構、功能布局與設計理念分析,并表達小組成員獨特的理解。學生還可以提出針對歷史建筑保護與結構修復的改進建議,鍛煉應用型思考能力。為加強交流效果,可舉辦“建筑探秘展示會”,由各小組輪流匯報調研成果,還可以邀請其他年級的師生參與互動交流,共同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分享中獲得更為深刻的學習體驗。
(四)教學反思
教師應首先反思自己在活動設計和執行過程中的規劃與組織能力,關鍵在于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在前期的資料準備階段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以確保實地考察的效率。同時,教師也需要考慮在實地考察環節中,是否提供了充分的引導,幫助學生從文化、歷史、科技等多個維度進行觀察和思考。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重點思考是否足夠關注學生的實際表現和成長,以及是否及時給予反饋,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應反思自己在整個活動中的學習態度、合作能力和主動性。他們需要思考是否在資料搜集、實地考察和團隊協作中發揮了最大潛能,是否在探究過程中主動提出問題并有效地尋求解決方案。通過這些反思總結,為后續的課程實踐優化提供方向。
四、課程實施保障機制
(一)師資培訓
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市、區兩級的教研培訓和交流活動。這樣的互動交流有助于教師之間分享教學經驗,開闊專業視野,進而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同時,學校也可以提倡教師利用網絡研修平臺研討交流,以提升專業水平。
除了培訓,學校還可以積極組建跨學科教師團隊,匯集不同學科的教師,共同設計綜合實踐課程,促進教師之間的專業交流與合作。這種協同教學模式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另外,學校可以建立教師交流平臺,讓教師分享在課程開發中的經驗和困惑,共同探索解決方案,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二)家校協同
學校還可以鼓勵家長參與到課程活動中來,形成教育合力。在具體執行上,學校可定期舉辦家長開放日、親子實踐活動等,邀請家長與學生一起探索地域文化,這樣在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還能拓展學生的學習體驗。另外,學校可以建立家校溝通平臺,分享學生在實踐課程中的表現,并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家長的積極參與能將教育影響延伸至家庭,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綜上,構建課程三級開發模式和創新評價體系,做好師資培訓、實施家校協同等保障機制,可以有效促進地域文化資源的課程轉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科學辯證思維和實踐能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周婕.淺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地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名師在線,2023(36):67-69.
[2]楊雪琴.基于地域文化的綜合實踐課程探析:以“固始根親文化”主題實踐活動為例[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10):35-37.
[3]張彥隆.挖掘地域文化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思考[J].智力,2021(6):19-20.
[4]黃波雁.基于STSE的地域文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20.
[5]成永新,黃佩琳.依托地域文化資源推進綜合實踐活動常態化[J].漢字文化,2019(24):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