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科學是一門具有探究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學生通過學習科學課程,能拓寬知識視野,了解更多新奇事物,逐步提升動手操作能力。《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在科學教學中,要以探究為核心。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提倡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因此,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有利于激發學生知識探究熱情。本文詳述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科學課堂上的應用策略,旨在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小學科學;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6" " 0016-03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而在傳統的科學教學模式下,很多教師往往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影響了學生綜合能力發展,不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受到關注的學習模式,將其應用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凸顯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究。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小學科學教師要積極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方法,幫助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形成良好合作精神,提升綜合素養。
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應用的意義
(一)有利于落實素質教育
盡管當前小學科學已經成為一門必修課程,但是由于其不是主要科目,很多學校往往忽視科學教育,不主動組織與開展科學項目,即使建立了科學教育項目,也只是流于形式,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科學素養,這種教育方式與素質教育要求相悖。而將小組合作學習合理應用到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提升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有效落實素質教育。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會密切溝通交流,教師也會堅持學生主體地位,與學生合作,這將有利于提升學生思維能力,鞏固學生科學學習基礎,使學生在今后學習中形成團結協作精神,這與素質教育要求相符。
(二)有利于提升科學課堂教學效率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小組合作學習,將從根本上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想在科學課堂學習中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是一件較難的事情。而如果教師在科學課堂教學中積極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間相互學習、積極合作,則可以明顯提升科學學習的趣味性,促使學生主動集中注意力。同時,小組合作學習能大大降低科學課堂教學枯燥感和乏味感,學生在相互交流與合作學習中探索科學理論知識,能放松身心,緩解無聊情緒。此外,在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科學教師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學習狀態等構建個性化課堂,引導小組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學習需求等選擇實踐場景探索和學習理論知識,進而在相互配合中構建高效課堂。教師也可以為小組科學安排合作學習任務,要求小組內部明確分工,保證學生在相互合作中完成既定學習任務,這將為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應用的策略
(一)劃分合作學習小組,明確小組成員分工
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中,劃分合作學習小組,明確小組成員分工是重要步驟。從表面上來看,分組十分容易,而實際上卻是一件有難度的工作,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具體來說,小學科學教師在分組過程中,要重點考慮學生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動手能力等,真正做到科學分組,從而更加全面地發揮小組合作學習作用。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心智發育還不夠完善,因此在分組后很容易出現混亂的局面,為此教師要將小組成員數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一般情況下,小組成員數量控制在5~6人,組內應包含學優生、學困生以及有潛力的學生。這樣,學優生就能積極引導帶動學困生,有潛力的學生更能發揮學習潛能。同時,教師要將動手操作能力強和動手操作能力弱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學習小組,從而真正實現優勢互補,提升小組整體實力。在每個小組中,要保證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其中包含小組長、記錄員、操作員等角色,小組長負責領導整個小組學習,操作員負責進行科學實驗操作,記錄員負責記錄實驗中產生的數據和實驗現象等。明確了這些角色分工,學生就能在合作學習中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也能從根本上提升課堂學習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初期,教師要全面發揮引導作用,保證小組成員能夠適應自身的角色。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需求等會發生變化,這時教師要適當調整小組成員的角色,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而且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傊谛W科學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教師科學劃分學習小組,明確小組成員分工,可以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有序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科學知識,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二)制定目標,提升小組合作學習針對性
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制定合作學習目標是必要的環節。明確的合作學習目標可以提升小組合作學習針對性和科學性。小學科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用科學方法探索和認知世界,了解世界中未知的自然現象。在具體課堂教學中,為提升小組合作探究有序性,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及時發現問題,開展合作學習,清晰認知和落實合作學習目標。此外,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結論開展其他實驗。在科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制定合作學習目標。
以教學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熱脹冷縮》一課為例。本節課主要講解了熱脹冷縮定義、原理、實驗探究和應用等內容,為有效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教師首先要結合教學內容制定明確合作學習目標,以增強小組合作學習有序性和針對性。小組合作學習目標可以包括以下內容:第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描述熱脹冷縮現象,解釋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通過實驗總結不同物質熱脹冷縮顯著程度;第二,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能力、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第三,引導學生形成不盲目自信、堅持主觀判斷的品質,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增強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明確了小組合作學習目標,學生不僅可以有效學習熱脹冷縮科學原理,而且還能在小組合作實踐中形成批判性思維,提升解決問題能力,為后續學習科學知識創造有利條件。
(三)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創設小組合作學習情境
小組合作討論為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發揮著積極作用。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與同學一道探討知識,完成學習任務,共同提高學習效果。在小學合作學習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優化教學設計。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更喜歡趣味學習情境?;诖?,小學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合作學習情境,以此提升學生課堂學習專注度,有效拓展和延伸教學。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先進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小學科學教師要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努力提升教學內容新鮮度,發揮信息技術優勢,運用網絡教育資源創設合作學習情境,如播放立體畫面,幫助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積累更多知識,形成良好科學思維。
以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石頭上的植物》一課的教學為例。本節課主要教學內容是引導學生認知地衣、苔蘚等石頭上的植物,了解石頭上的植物是如何生存的,分析石頭上植物的特殊結構。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創設小組合作學習情境,進而提升課堂教學互動性。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展示在石頭上生長的不同植物,并展示植物信息,提問:“同學們,你們見過石頭上生長的植物嗎?它們有哪些特征?”隨后,教師用電子白板展示小組合作學習主題“探究石頭上植物生長奧秘”,要求小組成員明確分工,使用放大鏡觀察石頭樣本,記錄石頭上植物的特征,發揮虛擬顯微鏡軟件作用,將苔蘚上的葉片放大,并保存放大后的畫面。接著,小組成員要將觀察到的科學現象上傳到線上學習平臺上,明確標注石頭上植物的重點特點。最后,教師用電子白板展示問題:“這些植物在沒有土壤的條件下是如何吸取養分和水分的?”要求小組學生一同交流和討論,在學習平臺上提交自己的猜想。教師根據學生的猜想播放苔蘚假根固定植物等視頻,以幫助學生理解石頭上植物的生存原理。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將科學探究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創設合作學習情境,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石頭上植物的生長條件,而且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數字化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科學素養。
(四)設計趣味教學問題,激發小組合作學習動機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缺乏學習動機,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降低了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設計趣味問題,用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強化學生合作學習動機。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課程教學內容合理設計趣味性的問題,促使學生在尋找問題答案中產生合作學習的動機,有目的地借助合作學習方式探究知識,掌握科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做個生態瓶》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趣味教學問題強化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動機,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生態系統運行原理。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展示兩個生態瓶,第一個生態瓶中的小魚活得很好,第二個生態瓶中的小魚死掉了,并提出問題:“這兩個生態瓶中蘊含怎樣的生存奧秘呢?”要求小組學生對比兩個生態瓶,大膽提出實驗猜想。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在問題的引領下產生合作學習動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科學探究帶來的樂趣。
(五)開展分組合作實驗,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驗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在實驗教學中有效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有利于提升實驗質量,讓學生在實驗中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在小組合作實驗中,教師要為學生分配實驗中的角色,讓他們在科學實驗中各司其職,獲得學習和鍛煉的機會。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聲音的傳播》一課時,為有效落實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實驗,引導學生在實驗學習中增強動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學素養。在實驗教學前,教師要準備石頭、水盆等材料。在實驗教學中,將班級學生劃分為多個合作學習小組,并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在空氣中傳播的?如何證明?”隨后,組織小組學生一同開展實驗,并明確分工,有的學生負責實驗操作、有的學生則負責記錄實驗數據,并定期變換角色,保證全員都能夠參與操作和記錄。最后,教師做出實驗總結,強調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評價小組合作學習情況,給予科學教學反饋。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有利于落實素質教育目標,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小學科學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小組合作學習應用方法,科學劃分合作學習小組,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創設合作學習情境,進而有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鄂昱瑾.小學科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分析[J].文淵(小學版),2025(1):31-33.
[2]張學良.小組合作在低年級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湖北教育,2023(16):59-61.
[3]李延凱.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未來科學家,2024(20):95-96.
[4]姚紅娟.小學科學教學中數字化實驗的應用價值分析[J].孩子,2023(35):88-90.
[5]周麗娟.小組模塊學習評價機制建構與應用[J].文淵(小學版),2023(3):586-588.
[6]羅燕儀.小學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的探索:以“土壤濕度對鳳仙花生長影響的探究活動”為例[J].成功,2023(1):70-72.
[7]張震.淺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文淵(小學版),2024(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