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分析學生在同理心、慎辨性思維與親社會能力三項心理社會能力的內涵元素。研究采用量表法進行數據收集,并結合因子分析法,對這三種能力進行元素分析,以探討其內在結構和關聯性。研究結果表明,同理心、慎辨性思維與親社會能力雖然存在一定的獨立性,但在一定條件下相互影響,共同促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本文提出了根據這些分析結果調整教育策略的建議,強調情感教育、批判性思維訓練與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關鍵詞〕" 同理心;慎辨性思維;親社會能力;因子分析;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7" " 0037-03
一、研究背景
在現代教育的背景下,單純的學術知識傳授已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標。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心理社會能力,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如今,學校教育不再僅僅關注學生的學術成績,更加注重學生在情感、社交和思維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這些能力不僅對學生的學術表現起到促進作用,更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個人成長和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
當今社會強調個體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更好地理解他人、做出合理判斷并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成了每個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課題。因此,探討同理心、慎辨性思維與親社會能力的培養,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這些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與社交技能的培養。如何設計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提升其社交與情感能力,已成為教育者面臨的重要課題。其中,同理心、慎辨性思維和親社會行為的培養,無疑是塑造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
本研究旨在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其在學生個體發展中的作用。通過對學生心理社會能力的深入研究,期望為教育者提供新的思路,幫助學生更好地在未來的社會中立足。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設計一份綜合問卷,收集學生在這三項能力方面的數據,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探討這些能力的核心元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一)問卷設計
問卷分為三大部分,每部分針對一個能力。
同理心部分:采用情感理解和情感反應的題目,評估學生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認知與反應。
慎辨性思維部分:設計針對判斷力、分析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問題,評估學生處理復雜問題時的思維方式。
親社會能力部分:評估學生在小組活動、合作學習以及社會行為方面的表現。
每部分采用Likert五點量表(1表示“強烈不同意”,5表示“強烈同意”)進行評分。
(二)數據收集與樣本
調查對象為300名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自不同背景的學校。每名學生填寫一份完整的問卷,確保數據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三)因子分析
使用SPSS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以識別同理心、慎辨性思維與親社會能力的核心元素,并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
三、結果與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結果
因子分析結果顯示,樣本數據可以有效地提取出三個主要因子,分別為情感識別、批判性思維和合作行為。這三個因子的解釋方差分別為40%,32%和28%,共計占據了整個數據的100%方差,表明這三個因子能夠充分代表原始變量的內在結構。具體結果詳見表1。
根據方差分析的結果,各因子下的具體內容評分之間未出現顯著差異。對于同理心因子中的情感識別和情感共鳴(p"="0.47)、慎辨性思維因子中的批判性分析與問題解決(p"="0.18),以及親社會能力因子中的合作行為與幫助他人(p"="0.15),均未達到統計學顯著性水平。這表明,在所研究的學生群體中,這些能力的表現差異較小,可能是由于樣本中的個體差異較為一致,或者這些能力在當前群體中的發展階段相對均衡。雖然存在一定的評分波動,但統計結果未能證明不同維度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未來可以通過擴大樣本量或進一步優化研究設計,探討更細化的因素或其他潛在影響因素,進而提高分析的敏感性和可靠性。
(二)相關性分析
在對學生心理特征及其社會行為進行研究時,相關性分析作為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能夠揭示不同心理能力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對不同能力維度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可以進一步了解這些能力是如何共同作用、相互影響,并最終表現為學生的行為特征。表2所示,是關于同理心、慎辨性思維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相關性分析的具體數據。
根據表2所示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同理心、慎辨性思維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呈現不同程度的相關性。同理心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75,表明兩者之間存在強正相關關系。這意味著具備較高同理心的學生通常表現出更多親社會行為,如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以及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等。同理心在促進學生的親社會行為方面具有顯著作用。慎辨性思維與同理心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56,表明兩者之間存在中度正相關。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反思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從而促進情感共鳴能力的提升。然而,慎辨性思維與同理心并非完全依賴,二者的關系表現為相互促進但并非決定性的聯系。慎辨性思維與親社會能力的相關系數為0.38,呈現弱正相關。這表明批判性思維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相對較弱。盡管具備批判性思維的學生可能在社會情境中表現出一定的責任感與積極性,但這種影響較為間接,且慎辨性思維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較為松散,往往在獨立情境下發揮作用。
四、討論
(一)同理心與親社會能力的關系
因子分析的結果揭示了同理心與親社會能力之間的緊密聯系。這種高度相關性表明,當學生能夠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緒時,他們更有可能展現出親社會行為,如幫助和關心他人。在小學教育中,通過情感教育和生命科學課程的結合,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同理心,進而促進他們的親社會行為。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情感故事分享等活動,讓學生置身于他人的情感世界中,從而增強他們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二)慎辨性思維的獨立性
慎辨性思維因子的獨立性表明,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可以獨立于情感層面的培養。這意味著在小學教育中,可以通過專門的教學活動來提升學生的慎辨性思維,而不必過分依賴于情感教育。例如,通過組織辯論會、案例分析等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認知層面上練習分析、判斷和反思,從而提高他們的慎辨性思維能力。這種獨立性的認識有助于教育者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全面的認知發展。
(三)教育策略的啟示
本研究的結果對小學教育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啟示。首先,教師可以通過綜合性教學活動,同時關注同理心、慎辨性思維與親社會能力的培養,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情感教育和團隊合作活動應成為課程的一部分,這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同理心和親社會能力,還能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最后,慎辨性思維的培養可以通過專門的思維訓練和解決問題的任務來進行,確保學生在批判性分析與解決問題方面得到均衡的發展。通過這樣的多維度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成長環境,幫助他們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更好地適應和發展。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與因子分析法,明確了學生同理心、慎辨性思維與親社會能力的核心元素,并探討了它們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三者在某些方面互有交集,但也各自獨立。基于這些發現,教師應設計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社會性能力的全面發展。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預防鄉村校園欺凌——基于生命關懷主題的小學生命科學教育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DEA220487】
參考文獻
[1]曹原.我國對西方校園欺凌防治項目的經驗借鑒與本土化應用策略[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6):95-100.
[2]陳俊珂,王家歡.鄉村小學課后服務:教育價值與改進策略[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23(1):64-69.
[3]吳正慧,趙占鋒,譚詠梅,等.小學生校園欺凌及其與問題行為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3(3):213-218.
[4]陽楊,熊晨.情感支持與農村青少年校園欺凌行為[J].青年研究,2022(5):45-55,95.
[5]沈亞萍,崔超.小學科學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目標體系構建與實踐要求[J].教學與管理,2022(17):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