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A教育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和先導,小學生在科學課上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和表達欲望,但表達低效率、低水平、碎片化。筆者聚焦解決1~2年級“低效表達”問題,以激發學生表達欲望、優化表達習慣、推動表達實效、促進表達升華、記錄表達生成為策略,全過程驅動學生表達能力進階。
〔關鍵詞〕" 小學科學;表達欲望;表達習慣;合作;論證;留痕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7" " 0010-03
表達,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表情、行為、圖示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作為思辨能力的體現,表達能力需要在反復實踐中獲得。學生的表達欲望是與生俱來的,但隨著年級的升高,表達能力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課堂研討活動看似熱鬧,實則浮于表面,大多數學生選擇沉默,課堂成為少數積極分子或教師的一言堂,教師長期的教學與培養方式是其重要原因。面對1~2年級學生低效化、碎片化的表達,教師若一味性急地代勞,而不注重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學生將逐漸懶于思考、閉口不言。
如何在科學課堂上有意識地逐步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真正指向高效表達?筆者基于蘇教版科學一年級上冊新教材教學展開了思考和實踐探索。
一、融入,激發表達欲望
“生活教育”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論,教師若創設能夠激活學生表達興趣的生活情境,就可以利用生活教育提高學生的表達意愿與技巧。對比新舊教材中為科學概念提供支撐的教學案例,在引導學生認識科學家、工程師工作時,新教材將研究水稻、研究黑猩猩、維修機器、調試產品等“高大上”的工作案例替換成觀察動植物、混合液體、拆玩具、挖水溝等學生親身經歷的生活探究、科學設計,引發共鳴;認識感官時,學生眼睛看的不再是遙遠的森林場景,而是熟悉的校園環境;感官總動員時,他們面對的也不再是陌生的茶葉,而是餐桌上每日可見的果蔬……不難發現,新教材的案例修改得更接地氣、更生活化、更情境化。確實,只有將科學概念與生活密切聯系,才能讓學生充分調動生活科學的知識儲備,變得有話可說,共鳴之下擁有更多表達欲望,從死記硬背順利轉向主動內化、應用。
遵循這個原則,教師可在科學教室開辟“科學交流區”,分設“問答墻”“回憶錄”和“分享區”,促進學生進一步將科學與生活雙向融入,為表達提供素材庫。在“問答墻”上,學生可以借助寫有問題的便利貼隨時提問,亦可化身小老師為他人答疑解惑;“回憶錄”中留存著學生往期科學概念的思維導圖、課堂上的實驗瞬間、實驗記錄單,這些是他們長期學以致用的有效載體;“分享區”則是學生課后家庭實驗、研學收獲打卡、問題解決、科學延伸的展示平臺。
常聽語文教師感嘆,科學課堂是學生作文的靈感來源,哪怕是一只蠶寶寶、一個放大鏡都能為學生的生活增添了不起的發現??茖W教師大可與班主任聯手,在日常教室中創建“科學交流區”,在為學生的課間休息增添一抹科學亮色的同時,還能順利地與多學科鏈接,真正實現跨學科教學。這些實實在在發生在他們身邊的生活科學,正是學生科學探究過程的物化支撐,潤物細無聲地促進學生主動交流、積極表達。一段時間后,學生再翻看、回顧以往的科學記錄,他們將會驚喜于自己的成長,沉淀過后的科學神經元也將會在某一個應用場景中被瞬間激發,迸發出新的科學火花。
二、傾聽,優化表達習慣
正所謂“聽得明白”比“說得明白”更為重要,傾聽是信息輸出和接收的必備條件,良好的傾聽習慣在促進表達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表達自我前先學會傾聽,清楚“何時聽”“聽誰說”“怎樣聽”,這樣才能促使高效表達的產生。在課堂上,很多學生還未完全聽完整教師或同學的發言,一知半解下就急切地渴望表達想法、展示自我,但實際卻答非所問、不知所云,這種表達往往是無效的、偏離的,無法為之后的探究奠定基礎。1~2年級學生還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小組交流時這種無效溝通問題尤為明顯。對此,教師可以巧用小道具,提供一個漂亮的小話筒來增加表達的“儀式感”。于是,拿著話筒的學生暢所欲言,其余學生則下意識地等待、傾聽,隨著話筒的傳遞,思維也在靜靜傾聽中有效生成。
在蘇教版科學一年級上冊“使用放大鏡觀察大拇指”活動前,教師讓學生交流放大鏡的使用注意事項。一名學生急切表達,卻長篇大論地講述起自己使用放大鏡觀察物品的經歷,使課堂活動偏離軌道。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若采取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結果就會大相徑庭。為增加課堂開放度與包容度,教師在出示放大鏡之前,先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主動讓他們分享自己相關經歷和發現,調動生活經驗時再借機追問使用“心得”,將表達關注點聚焦到使用的注意事項上,師生互動的整個過程指向性明確、極為有效。當然,教師在提問的同時可以實時請學生評價前面發言者的回答,請其他學生評判是否有相似發現。這樣,不僅能表現出對表達者的尊重,久而久之,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三、合作,推動表達實效
交流研討是科學課堂的重要環節。在研討時,學生圍繞教學目標,基于科學猜想或實驗現象,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充分表達想法,這是總結、反思、應用和遷移的過程,也是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深度融合。
例如,在進行蘇教版科學一年級上冊“鉛筆加長器”的項目制作時,教師發現有學生嘗試用吸管將多個短鉛筆串聯起來,意圖做成“導彈頭”式的拼接鉛筆,但受到材料、時間、能力等限制,難以實現目標。教師在肯定學生想法后,建議學生更換目標,采用書本建議的方法,但學生仍不愿更換,反復嘗試。結果,小組同伴靈機一動,提出了簡單卻有效的建議:將兩段短鉛筆尾部拼接,借助吸管固定并延長,將難題輕松化解。
此案例中,教師所代表的成人功利性強、思維固化,總是想在最短時間內實現目標,讓學生“少走彎路”,順利走向標準答案,但自主想法明確的學生通常并不一定會采納教師的建議。學生的固執恰恰也是他堅持的動力,只有相同思維模式的小伙伴才能讀懂他的想法,并給出最佳意見。教師要適時采取“探究-交流”的教學方式,將伙伴協同的力量發揮到最大化。
在現實中,無論是小組實驗還是交流展示,話語權都掌握在科學素養較高的部分學生手中,組內其他成員則成了旁觀者,甚至游離于課堂活動之外。考慮每個學生個性不同,有外向的,也不乏害羞內斂型的,教師可以豐富表達形式,鼓勵學生采取情境模擬、角色扮演、辯論比賽等方式快速融入,鼓勵人人開口。在了解“中醫診病”的活動中,中醫四診對于1~2年級學生來說較為陌生,教師請2位學生開展小組合作,通過扮演“小醫生”和“小病人”角色,促進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沉浸式感受多種感官協同發揮作用的重要意義,這樣,每位學生都有話可說、有事可做,研討環節的參與度也得到了保障。
四、留痕,記錄表達生成
1~2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教師需要提供物化載體以支撐他們思維發展。有的教師習慣性騰出板書的一角,用來記錄學生課堂上自主生成的語言,這些碎片化的詞匯雖然只是只言片語,卻是非常有用的總結工具,為表達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引導學生進一步加工、提煉,推動思維的生成。在開展實驗探究時,學生需要用語言表述實驗過程與現象,用實驗記錄單來記錄實驗數據,但這樣的留痕方式較為抽象和單一。除了運用文字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圖畫形式輔助描述,實現表達內容的“關聯”,氣泡圖、圓圈圖、統計圖等不同的呈現方式,都可以讓抽象的數據有對比性,為后續的討論和分析奠定堅實基礎。此外,教師還可以引進“十字架”“韋恩圖”“三折頁”等不同形式的記錄單,呈現學生思維過程,為有效表達搭建臺階。
在蘇教版科學一年級上冊《感官總動員》一課教學中,為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觀察蠟燭,教師引入圓圈圖,將蠟燭放在中間圓圈內,用多種感官觀察并記錄,交流表達時學生就會有話可說。課后,當學生想要用同樣的方法觀察、記錄身邊常見事物,只需如法炮制,他們定會欣喜于自己的發現。在組織開展“恐龍滅絕的原因”“猜測森林里發生了什么事”等活動時,教師都可以引進“十字架”記錄單(如圖1),引導學生在分析交流時將事實與猜想分別填入。清晰明了的記錄形式,不僅能幫助學生梳理科學概念間的聯系,還能讓傾聽者充分理解表達者的想法,為接下來深入研討奠定基礎。
五、論證,促進表達升華
有效的表達往往以有邏輯的科學思維為前提,表達本身也是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和實踐應用的過程??茖W探究的本質就在于針對問題提出猜想、尋找證據加以驗證,仿佛一場科學的辯論賽,學生需要不斷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證據,證據鏈的串聯也代表著科學思維的發展。但受思維邏輯、語言邏輯能力水平的限制,1~2年級學生雖頭腦天馬行空,但無法高效表達,更別說提供有力的論證。為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將論證內容可視化、條理化,引導他們基于已有概念和方法,對未知現象或問題提出假設,想方設法搜集證據,在證據之間建立鏈接,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體系,并將其清晰、準確地闡述出來。
在蘇教版科學一年級上冊“猜測森林里發生了什么事”的活動中,有小組一致認為是棕熊在森林捕獵時想要捕食猴子和小鳥,但對棕熊是否成功捕捉到獵物意見相左,從而爭論不休、各執一詞。教師沒有阻止,反而將“辯論賽”引上了課堂,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支持“捕獵成功”的小組在屏幕上圈出“大大的腳印”“被壓斷的樹枝”“地上的羽毛有棕色和藍色,但圖片里的小鳥只有棕色的羽毛”等證據;而反方“辯手”則是一一做出“只是路過”“可能是猴子壓斷的”“已經飛走了”等解釋,甚至還反問“如果發生過激烈打斗,怎么腳印并不凌亂”等問題,最終在“觀眾”的投票下反方大獲全勝,正方也被有理有據的論證說得心服口服。教師在適時引導學生總結辯論過程中圈出的就是事實,正反方都在依據事實做出猜想。學生親歷推理、論證的過程,在大膽表達的同時加深了對科學概念的理解。
新教材每節課都設置了“作業”模塊,每個單元末都新增了“單元小結”,這些探究任務為學生課后梳理、復盤收獲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在評價作業完成度時,教師就可以以“辯論”形式,請學生拿著自己搜集到的證據上臺辯一辯。這些碎片化的證據,正是學生思維、表達的有效載體。這樣用證據進行解釋、為科學探究提供支撐、以論證的方式進行表達,有力地推動了學生科學概念的深層建構和能力素養的全面發展。
以高效表達為媒介,深化學生思維型探究是一項需要持續研究的教學實踐。只有持續激勵學生大膽表達,關注學生表達欲望與能力的進階,才能培養出更多樂問、善思、會道的思維型“未來科學家”!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一般課題“家校協同模式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優化與拓展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D/2021/02/680】
參考文獻
[1]徐春建,吳中君.表達·關聯·論證:小學科學課堂深度研討的優化策略[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1(10):72-76.
[2]卞海霞,高偉.小學科學思維型學習單設計的研究[J].湖北教育(科學課),2024(4):15-16.
[3]莫曉梅.例談科學課堂深度研討策略[J].湖北教育(科學課),2024(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