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昆蟲文化;混合式教學;觀賞昆蟲;害蟲防治
中圖分類號 G642.0;S1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12-0119-03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28
Reformand practice of blended onlineand offline teaching for Insect Culture course
DUAN YaniDING Chaoyang WANG ChengyangTANG Qingfeng (School ofPlant Protection,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23Oo36,China)
AbstractTo further promote insect culture and enhance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a blended teaching reformand practice ofonline and ofline Insect Culturecoursewas carried out.In termsof teaching reform,the knowledge,ability,andliteracygoalsofthecourse weredeterminedbasedontheschol'spositioning,talentcultivation objectives,and students’learning situation;basedon the course objectives,constructed course content and resources, anddynamicallyupdated the knowledge systemaccording totheforefrontof the disciplineand theneedsof social development,continuouslyupdated and enriched course resources;carefully organized teachingactivities,used platforms suchassmart classrooms to carryoutbelended online and ofline teaching,andadopted heuristic teaching methods to achieve pre class preview,in class teaching,and post class consolidation; optimized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adopted a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regular scores ( 60% )and final exam scores( 40% ).Practice had shown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is course hadachieved certain results,and the course objectives hadbeenbasicalyachieved.Theself built Insect Culture MOOC had beenrecommendedas the third batch of national onlin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by Anhui Province,and thenumber of course takers has exceeded 35800.This article provides a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course constructthe national onlin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Keywords Insect Culture; blended teaching; ornamental insects; pe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昆蟲種類多樣,是一種珍貴的自然資源。昆蟲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還影響人們的文化藝術、精神生活、民俗活動等,并逐漸形成了昆蟲文化現象]。
昆蟲文化課程作為一門公選課,可以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其創新意識。王竹紅2對該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討,提出加強教學內容建設,增加科學性和趣味性,開闊學生視野等對策,例如,通過網絡資源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昆蟲民俗風情、詩詞歌賦等資料,下載含有昆蟲行為、形態特征的經典視頻片段,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昆蟲多樣性的意識和熱情。劉霞等研究提出,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汲取昆蟲文化等措施,以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進步和慕課(MOOC)等教學手段的逐步普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應用逐漸廣泛,成為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4-5]。顧天滋等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對資源昆蟲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內容進行規劃與編排,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整合線上優質教學資源,并逐步優化課程評價體系,以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復合應用型農林人才。
本文對昆蟲文化課程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結合辦學定位、人才培養自標及學生學情,確定課程目標;依據課程目標進行課程內容與資源建設,對教學活動進行精心組織,優化課程評價方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宣傳推廣昆蟲文化,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昆蟲文化(如昆蟲、觀賞昆蟲、昆蟲文化)、昆蟲物質文化(如益蟲利用和害蟲防治)昆蟲精神文化(如昆蟲與語言、昆蟲與文學、昆蟲與藝術、昆蟲與娛樂、昆蟲與俗信、昆蟲節日)等章節。依據學科前沿動態與社會發展需求及時更新知識體系。如關于昆蟲起源時間,在教學時參考Misof等的研究結果;關于昆蟲分類學,選用權威的分類系統;關于昆蟲的食用,融入Hazarika等8和Van等的觀點和研究結果;關于昆蟲與仿生,參考名師示范課并結合最新文獻修訂內容;關于害蟲防治,融入熱點害蟲的識別與防治內容;關于昆蟲精神文化,跟蹤最新研究內容;等等。
1.2.2課程資源建設 在教學中結合具體知識點運用相關資源,當前課程資源包括自建的MOOC、自編的云教材、多媒體課件、教案、參考書、電子圖片庫、視頻庫、習題庫、思政案例庫、討論主題庫等,并不斷加以更新和豐富。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進行課程資源建設,如積極申報各類項目,以項目促建設;積極參加各種教學競賽,以競賽促建設;在科研標本的采集過程中注重積累,并注重將課題組最新的科研成果融人教學,以科研促建設;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學生參與促建設;等等。
1昆蟲文化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
1.1 確定課程目標
學情分析發現,選修該課程的部分學生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但較為薄弱;自主學習能力、系統思維和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動手能力有待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意識有待增強。根據學情分析結果,結合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該課程目標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具體而言,知識目標: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昆蟲與昆蟲文化、昆蟲物質文化、昆蟲精神文化,拓寬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能力目標:具有專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質疑能力;具有審美觀,以及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動手能力。素質目標:提升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厚植“三農\"情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1.2加強課程內容與資源建設
1.2.1 課程內容建設 該課程內容包括昆蟲與
1.3 精心組織教學活動
該課程第1\~8章進行課堂教學,第9\~11章由學生自學。課堂教學共6節12小節,對每小節教學流程進行精心規劃與設計。利用智慧教室、雨課堂、動畫播放等開展線下教學,通過自建的MOOC、QQ群等開展線上教學;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教授法、問題探究法、任務驅動法、討論法、合作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手段,實現課前預習(包括布置學習任務,提出引導思考題,梳理討論區問題等)課中教學(包括回顧和導人新知識點,講解重難點,引出新問題等)課后鞏固(包括作業反饋,問題解答,反思改進等)。
1.4 優化考核評價方式
對該課程考核評價方式進行優化,采用平時成績 (60%)+ 期末考試成績( 40% )的考核評價體系。其中,平時成績主要由MOOC學習情況(占比 18% ,考核時長、章節測試、期末考試、討論等指標)、出勤率(占比 2% ,雨課堂簽到)檢測與互動情況(占比20% ,考核課前檢測、雨課堂隨堂檢測、互動參與等)作業練習(占比 10% ,包括識別周圍的昆蟲種類,觀察某種作物上的害蟲并提出防治方法,提交觀賞昆蟲圖片、昆蟲繪畫作品、其他昆蟲藝術作品等)、課程論文任務完成情況等構成;期末考試以開卷方式進行。
2昆蟲文化課程教學改革成效
該課程早期作為公選課面向本科生開放,后逐漸獲得校級教學改革項目、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項目、校級MOOC項目、省級MOOC項目、省級教學示范課項目、校級一流課程項目、校級數字教材建設項目、省級一流課程項目支持;2023年,獲得省級教材建設、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教材建設項目支持。經過教學改革,該課程取得如下成效。
一是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升。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大部分學生能積極認真進行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和課后復習,且學生質疑明顯增多。 90% 以上的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知識、能力、素質等課程目標基本實現。二是取得了豐富的教學成果。該課程取得的教學成果主要有MOOC十年典型案例,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第三批“拓金計劃\"示范課程,第五屆全國高校混合式教學設計創新大賽設計之星,第三屆“智慧樹杯”課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學大賽一等獎,自編的省部級規劃云教材,自建的MOOC獲安徽省推薦第三批國家線上一流本科課程。該課程符合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相關要求。三是創新實踐成效示范推廣。該課程已成為特色鮮明的高質量課程,具有示范推廣價值。課程組對創新實踐成效開展基于證據的有效分析與總結,形成具有較高推廣價值的教學新模式,截至2025年6月12日18點,自建的M00C選課人數累計3.58萬余人,被8所高校借鑒使用。
3結語
綜上,本文對昆蟲文化公選課程進行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基于學情分析結果,確定課程目標;積極進行課程內容與資源建設,對教學活動進行精心組織,優化課程評價方式。今后,課程組將持續進行課程改革與創新。例如,不斷優化課程內容和持續更新MOOC視頻,進一步增強師生互動;積極開展教材推廣及新技術應用工作,宣傳推廣昆蟲文化云教材,并計劃建設虛擬教研室、知識圖譜等。本文為建設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錢昱含,王戌勃,和秋菊,等.昆蟲文化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園藝,2018(17):182-183.
[2]王竹紅.“昆蟲文化”課程教學改革方法初探[J].武夷科學,2015,31(0):142-146.
[3]劉霞,李巧,張新民,等.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昆蟲學教學改革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23):164-166.
[4]徐清海,劉曉宇,明霞,等.新農科視域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提高化學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實踐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21(5):71-75.
[5]羅姍,項林川.高校混合式教學督導模式的探索與創新[J].高教論壇,2021(3):52-55.
[6]顧天滋,王濱,周夏芝,等.“新農科”背景下資源昆蟲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3(1):31-34.
[7]MISOFB,LIUSL,MEUSEMANNK,etal.Phylogenomicsresolves the timing and pattern of insect evolution[J].Science,2014,346(6210) :763-767.
[8]HAZARIKA A K,KALITA U.Human consumption ofinsects[J].Science,2023,379(6628):140-141.
[9]VANHUISA,GASCOL.Insects asfeed forlivestockproduction[J].Science,2023,379(6628):138-139.(責任編輯: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