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不僅是塑造學生良好品格與道德觀念的基礎,還是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動力[]。然而,傳統的德育方式大多傾向于單一的說教與灌輸,難以充分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成長需求。這種教育模式具有局限性,制約了學生品德素養的提升。因此,探索并實踐一種新型、有效的德育模式,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野趣童心”節氣活動課程將自然性、趣味性融于一體,不僅是一種傳統文化教育方式,還是創新德育的有效手段。
一、設計理念與目標定位
設計理念在課程開發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能為整個課程的設計指明方向。在“野趣童心”節氣活動課程的設計之初,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三實驗小學(下文簡稱“學校”)便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強調尊重學生的天性與發展需求,致力于構建一個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課程體系。該課程強調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融合,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與道德觀念。在目標定位方面,該課程明確指向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融合自然野趣,培育純真童心
自然環境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能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廣闊的空間,滋養其純真童心。融自然野趣于德育中,旨在通過引導學生親近自然、感受自然,回歸本真,培育其純真善良的品性。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蘊含著無盡的生命智慧與生存哲理,是學生認知世界、感悟生命的最佳媒介。組織各類戶外自然觀察活動,可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會尊重生命、珍惜資源,培養質樸無華、純真自然的道德品質[2]。
例如,春分時節,學校精心策劃了“春分立蛋,探索自然”活動,旨在通過“立蛋”這一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習俗,引領學生投入自然的懷抱中,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探索欲。活動當天,整個校園被裝點得生機盎然,教師提前在草坪上設計了多個自然探索區,每個區域都充滿了探索樂趣和教育意義。昆蟲觀察區內,一排排顯微鏡整齊排列,學生小心翼翼地觀察蝴蝶翅膀上令人驚嘆的細微紋理,聽著教師生動講解蝴蝶的生命周期。植物認知區里,各種花卉爭奇斗艷,學生親手觸摸不同質感的葉片,學習怎樣根據花瓣、葉片等結構來分辨不同種類的花卉,感受大自然的多樣性和神奇。天文觀測區吸引了大批學生駐足,聽著教師講述春分時節的天文現象,學生對浩瀚的宇宙充滿了無限遐想。活動的重頭戲“立蛋”挑戰將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學生或站或坐,全神貫注地嘗試將雞蛋豎立在課桌上。
每當有人成功“立蛋”,現場都會響起一片歡呼和掌聲。這一看似簡單的游戲,實則鍛煉了學生的耐心和專注力,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
(二)立足節氣文化,深化德育內涵
在德育課程中引入節氣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深化德育內涵、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每個節氣都蘊含著特定的習俗、故事與哲理,這些文化元素與德育目標緊密相連,能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通過節氣文化的學習與實踐,學生不僅能增進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還能在參與節日慶典、習俗體驗中,學會感恩、尊重與承擔責任,塑造健全人格。
例如,學校舉辦了獨具特色的“冬至餃子宴”,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巧妙融合,為學生獲得了一次溫馨而深刻的節日體驗。活動當天,民俗專家為學生帶來了一場關于冬至傳統文化的講座,通過生動的講述和豐富的圖文資料,讓學生了解了冬至的由來、各地冬至習俗以及餃子的象征意義。講座結束后,學生迫不及待地包餃子,在教師的指導下分組合作,從和面、搟皮、調餡到包,每一步都做得有模有樣。雖然包餃子的過程中不乏手忙腳亂,但更多的是歡聲笑語,包餃子的成就感和喜悅是無法言喻的。特別的是,每個小組都充分發揮了創意,設計了獨特的餃子造型,如小魚、花朵等,寓意著年年有余、生活美滿,這既營造了良好的節日氛圍,也展現了學生的創造力。
可見,明確的設計理念與目標定位,為“野趣童心”節氣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奠定了理論基礎。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這些理念與目標始終發揮著引領作用,指導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評價體系的構建[3]
二、活動內容與形式的創新
活動內容與形式的創新是提升課程實效性的核心驅動力。在“野趣童心”節氣活動課程的設計過程中,學校深入分析了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以及認知規律,以此為出發點,開展了一系列既富有教育意義又充滿樂趣的創新活動[4]
(一)節氣故事講述,童心舞臺展現
講述節氣故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故事情境傳遞道德觀念,寓教于樂。童心舞臺則是一種將節氣故事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生動載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情景再現等方式,在親自演繹故事的過程中,可加深對節氣文化的理解,學會團隊合作、表達自我,培養審美素養與創新能力。
例如,學校利用童心舞臺舉辦了一次富有意義的清明詩朗誦活動,旨在通過節氣故事講述和詩歌朗誦的形式,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緬懷革命先烈,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自豪感。活動當天,學生身著傳統服飾,或身著校服佩戴白花,以飽滿的熱情和真摯的情感走上了舞臺。他們深情朗誦《清明》《英雄贊歌》等詩歌,將自己對先烈的敬仰與緬懷之情融入每一個字句中。活動結束后,學生還自發組織了“網上祭英烈”活動,在線上平臺向英烈獻花、留言,表達對先烈的緬懷。這一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深刻理解了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
(二)野趣實踐探索,德育情景模擬
野趣探索強調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通過參加實踐活動,學生能在真實的環境中挑戰自我、發現新知,從而培養勇敢、堅韌、獨立的品質。通過模擬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沖突與抉擇,學生能學會分析問題、權衡利弊,做出符合道德規范的決策。這種基于實踐的德育方式能增強學生的道德認知與判斷能力,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的自覺養成[5]
例如,學校開展了“夏至捕蟲記”活動,旨在通過實踐探索和德育情景模擬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和責任感。為了確保活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班主任與科學教師緊密合作,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活動當天,校園內外設置了多個捕蟲點,每個捕蟲點都配備了專業的捕蟲工具和昆蟲觀察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安全、有趣的探索環境。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分組前往捕蟲點,學習怎樣識別不同種類的昆蟲,如何正確使用捕蟲工具。每一次成功都讓他們興奮不已。在學生捕蟲的過程中,教師還穿插講解了昆蟲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奧妙。捕蟲結束后,學生對昆蟲進行了仔細觀察和記錄,了解了不少昆蟲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感受了生命的多樣性。最后,學生將捕捉到的昆蟲放歸自然,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繪制了“夏至生態圖”,展示了他們眼中的生態之美。
內容與形式上的創新,為“野趣童心”節氣活動課程增添了獨特魅力。這些創新性的活動設計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展現自我、提升能力的平臺。
三、實施策略與效果評估
實施策略的制訂與效果評估是兩個重要的環節。為了確保“野趣童心”節氣活動課程的順利實施與有效推廣,必須制訂一套科學合理的實施策略,建立一個全面、客觀的效果評估體系。
(一)分層分步實施,跟蹤反饋調整
德育的實施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采取分層分步的策略。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不同的現實,學校制訂了相應的教學目標與內容,確保德育工作的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實施過程中,學校注重對課程進展的跟蹤與反饋,通過收集學生的建議,及時發現不足。基于反饋結果,學校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進行了適時調整,確保課程貼近學生實際,滿足其發展需求。這種動態調整,提升了德育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例如,學校在組織“立夏農耕體驗”活動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制訂了詳細的實施方案。活動中,低年級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認識各種農具及其用途,學習農耕的基本知識;中年級學生走進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體驗除草、施肥等農活,感受勞動的艱辛和樂趣;高年級學生參與更復雜的農事活動,如播種、灌溉等,了解農作物生長的過程。為確保活動的科學性和安全性,學校還邀請了農業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和答疑解惑。在專家的指導下,學生不僅學會了正確使用農具和農事操作方法,還了解了農作物生長的基本原理和科學管理的方法。活動結束后,教師及時收集了學生的反饋意見并改進活動方案:針對低年級學生在農具認知方面存在的困難,在后續活動中增加了農具模型展示和互動游戲環節;針對高年級學生在農事操作方面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在后續活動中增加了田間實習和現場指導環節。這些改進措施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農耕文化的探究興趣。
了水果稱重、分類等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了確保活動評估的準確性和客觀性,教師采用了問卷調查、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收集學生的建議。通過認真分析量化結果和定性分析內容,學校對后續的活動內容和流程進行了改進。如:針對學生在水果分類環節出現的容易混淆水果種類的情況,增加了“水果分類大賽”,通過游戲化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水果種類的理解;針對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缺乏團隊合作的問題,增加了團隊協作游戲和互動環節,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通過這次活動,學生體驗到了勞動的意義,學會了珍惜勞動成果。
科學的實施策略與效果評估機制,對于“野趣童心”節氣活動課程的持續優化與改進有重要的作用。制訂并執行科學合理的實施策略,能確保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與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為課程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綜上所述,對“野趣童心”節氣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不僅為小學德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還豐富了德育的內涵與形式。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野趣童心”節氣活動課程中巧妙融入自然元素和傳統文化元素,設計一系列既有教育意義又充滿趣味性的活動,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培養道德觀念。
(二)量化定性結合,持續優化課程
采用量化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是確保德育課程持續優化的途徑。量化評價通過設定明確的指標和評分標準,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客觀測量;定性評價則側重于對學生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判斷與分析。將量化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可以形成對德育課程的全面、客觀評價,為課程的持續優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這種評價方式還能促進教師對學生的深入了解與個性化指導。
例如,為了組織“霜降采摘節”活動,學校提前與農場聯系,做了周密的籌備,制訂了詳細的評估標準,包括學生參與度、活動滿意度、知識掌握程度等方面的量化指標和定性分析內容。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走進果園,親手采摘各種成熟的水果,感受豐收的喜悅。在采摘的過程中,教師講解了水果的生長習性、營養價值等知識,還引導學生進行
[參考文獻]
[1]孫翠英,張春風.基于學科融合的德育主題活動課程建設:上海市金山區朱涇第二小學“愛無痕”課程開發與實施[J].現代教學,2023(18):23-29.
[2]朱冰.生態體驗式德育在學生行為養成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以海聯路小學為例[J].教育觀察,2021,10(15):50-52.
[3]王飛.鄉村小學德育活動課程化探索[J].甘肅教育,2024(7):24-27.
[4]范莉,戴治伊.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德育活動課程一體化的建構與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23(4):30-34.
[5]盧麗麗,“雙減”背景下學校德育校本資源開發與整合探索[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2(7):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