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數與等腰三角形相結合的探究題常作為中考壓軸題出現,此類問題將函數與幾何相結合,考查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知識梳理,整合解法,結合實例掌握解題思路.
方法探究
以二次函數為背景的等腰三角形探究題,將函數與幾何相結合,具有“數”與“形”的雙重特性.解析時,學生可采用數形結合思想,根據具體圖形分析幾何特性,通過函數運算精準定位.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兩點:一是等腰三角形構造的一般思路;二是等腰三角形解析的常見方法.
1.構造思路
對于二次函數背景下的等腰三角形問題,解題關鍵在于構造等腰三角形.常見情形: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一條線段,需要構造等腰三角形.解題思路:利用“兩圓一線”作圖法,分別以線段的兩個端點為圓心,線段長為半徑作圓,再作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利用其特性構建等腰三角形.
2.解析方法
二次函數背景下的等腰三角形存在性問題,具有鮮明的探究屬性,此類問題常與動點相結合,綜合考查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常見解析方法有兩種:一是代數法,側重于利用點坐標來分析推導;二是幾何法,側重于探索其中的幾何性質.
學生可通過梳理代數法和幾何法的構建思路,形成解題策略.下面,筆者以探索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等腰△ABC為例,演示構建過程.
(1)代數法
第一步,設定未知數,表示點A,B, c 三個頂點的坐標;
第二步,利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分別表示線段 AB ,BC和AC的長度;
第三步,結合等腰三角形的特性要求,分別討論三種情形: AB= BC, BC=CA , AB=AC
(2)幾何法
第一步,設定未知數,表示點A, B , c 三個頂點的坐標;
第二步,利用等腰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質,以及三角函數來表示線段 AB ,BC和AC的長度;
第三步,結合等腰三角形的特性要求,分別討論三種情形: AB= BC, BC=CA , AB=AC
模型示例
二次函數背景下的等腰三角形問題,可以從幾何、代數兩大視角出發,分別構建解題思路,上述解析方法演示了兩種解法的構建過程.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坐標系建構模型,引導學生感受解題過程,掌握解題策略.
1.題目呈現
在圖1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存在點A(1,1),點B(4,3),若 x 軸上存在能使△ABC為等腰三角形的點C,試求點 C 的坐標.
方法1 幾何法 “兩圓一線”定位
應用幾何法分析等腰三角形頂點 C 的坐標,教師應注重作圖定位的思路講解,利用“兩圓一線”來推理點 c 的位置.
第一階段—作圖定位,如圖2所示
(1)以點A為圓心, AB 為半徑作圓,與 x 軸的交點即為滿足條件的點 C ,此時有 AB=AC
(2)以點 B 為圓心, AB 為半 徑,與 x 軸的交點即為滿足條件的 點 c ,此時有 BA=BC
(3)作 AB 的垂直平分線,與 x 軸的交點即為滿足條件的點 c ,此 時有 CA=CB
第二階段一一點位計算,構建模型
在此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圖形,構建模型分別計算滿足條件的點坐標.通常借助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數來解題.
方法2代數法—線段長推導
對于 C5 ,學生可采用代數法來推理計算,把握垂直平分線條件,首先利用其性質推導出等線段關系,然后利用兩點之間的距離公式構建方程解題.如圖4所示,可分四步進行思路構建,教師應注意每一步驟核心內容的歸納.
第一步,表示關鍵點,設點 C5 的坐標為 (m, 0) ,又A點坐標(1,1),B 點坐標(4,3);
第二步,表示線段,則
(2號第三步,建立方程,根據 AC5= BC5 可得
(204號第四步,解方程,可得
,由此可推導得出點 C5 的坐標為
2.復盤總結
對于二次函數背景下的等腰三角形問題,關鍵是討論等腰三角形的個數,學生可采用分類討論策略,結合“兩圓一線”作圖法來確定點的位置.
過點 A 作 x 軸的垂線,設垂足為 點 H ,如圖3所示,則 AH=1. 可求 得 ,而 C1H=
,從而可求得
(204號 同理可求出點 C3 , C4 的坐標.
后續則根據具體的等腰情形,從“代數”與“幾何”兩大視角出發進行分析推理.教師可用PPT展示思維導圖(圖5),指導學生梳理總結解題策略.
因此類問題常與動點相結合,教師可以分情形展開剖析,重點關注三種動點情形.
情形1兩定一動,此時動點可能在直線上,也可能在拋物線上,需要綜合分析;
情形2一定兩動,則兩動點之間必然存在某種關聯,此時可設點坐標參數,推導線段長,分析線段之間存在的關聯;
情形3三動點,此種情形一般存在特殊角或特殊邊,可以此為突破口.
解題指導
教學中建議結合實例進行解題思路指導,使學生深刻理解并掌握解題策略,以便在今后的學習中加以靈活運用.
1.問題呈現
例題:如圖6所示,拋物線 y= 與 x 軸交于點 A(-1,0) ,B (4,0),與 y 軸交于點 C. 連接 AC BC ,點 P 在拋物線上運動.
(1)求拋物線的表達式;
(2)如圖6(1)所示,若點 P 在
第四象限,點 Q 在 PA 的延長線上,當
∠CAQ=∠CBA+45° 時,求點P的坐標;(3)如圖6(2)所示,若點 P 在
第一象限,直線 AP 交BC于點 F ,過點 P 作 x 軸的垂線交BC于點 H ,當△PFH為等腰三角形時,求線段 PH 的長.
2.思路分析
本題為二次函數與幾何相結合的綜合題,涉及動點、角度關系、等腰三角形存在性等內容,考慮采用數形結合策略來解題.需注意解析題目中蘊含的幾何關系,利用點坐標推導線段長,再結合幾何特性來推理解題.
第(1)問為基礎問題,根據待定系數法求解即可;
第(2)問則需解析角度關系,首先結合點 c 的坐標,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推導出 ∠ACB=90° ,進而有 ∠ACO=∠CBA. 接著在 σX 軸上取點E (2,0),連接 CE ,易得 ΔOCE 為等腰直角三角形,則 ∠OCE=45° ,進一步可推導出 ∠ACE=∠CAQ ,由∠ACE=∠CAQ 可推導出 CE//PQ. 緊接著,求出直線 CE 和 PQ 的解析式,最后聯立直線與拋物線的方程,求得交點 P 的坐標.
第(3)問是關于二次函數背景下的等腰三角形問題,題目并未設定等腰三角形的腰,故需分三種情形進行討論,并結合等腰三角形的“等腰”特性來構建關于線段長的方程,進而求出點 P 和點 H 的坐標,方可求出線段 PH 的長.
3.過程構建
(1)拋物線的解析式是 y=
(2)根據上述分析思路,可得 直線 PQ 的解析式為 y=-x-1 ,與 拋物線的解析式聯立,則有 從而解得
x=-1, x=6, 或 點 P 在第四
y=0, y=-7,
象限,則坐標為(6,-7).
(3)綜合運用數形結合、分類討論和方程思想,指導學生掌握此問的構建過程.
設直線 AP 與 y 軸交于點 G ,如圖7所示,因為 PH//y 軸,可得∠PHC=∠OCB , ∠FPH=∠CGF. 如果 ΔPFH 為等腰三角形,則 ΔCFG 也為等腰三角形.
由 c (0,2), B (4,0)可得直線 BC 的解析式為
,由A (ε-1,ε0) ,可得直線 AF 的解析式為 y=mx+m
通過聯立直線 BC 和 AF 的方程,可得點 F 的坐標為 從而可得 CG2=(2-m)2
根據分析可知,當 ΔCFG 為等腰三角形時,可確保△PFH也為等腰三角形.下面,分三種情形進行討論.情形 ① :當 CG=CF 時,則
可得
(舍去負值),此時可確定直線 AF 的解析式,將其與拋物線解析式聯立,可得點 P 的坐
此時點 H 的坐標為5-√5,
則
情形 ② :當 FG=FC 時,則
可得
(舍去不符合的值),參考情形① ,可得
情形 ③ :當 GF=GC 時,則
可得
(舍去不符合條件的值后),同理,可得
(20號綜上可知,當△PFH為等腰三角形時,滿足條件的線段 PH 值有3個,分別為
,
和
(204
4.復盤總結
上述第(3)問為核心之問,是關于二次函數背景下的等腰三角形探究.解析過程的特殊之處在于構建4 ΔCFG 與 ΔPFH 之間的關系”,從而將問題轉化為分析 ΔCFG 為等腰三角形.后續則綜合代數法與幾何法,利用等線段關系來構建方程、求解參數、推出直線方程.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數形結合的分析方法,把握二次函數的圖象性質,靈活運用分析策略來定位、求出點坐標.
結語
二次函數背景下的等腰三角形問題,融合了幾何、函數、方程等內容,問題形式多變,作為壓軸題在中考中出現,確實能夠全面考查學生的能力.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方法講解,構建示例模型,便于學生理解解題策略.實例講解時,教師應注意思路分析與引導,合理設問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充分體會問題轉化、思路構建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