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其風險也日益凸顯,技術漏洞、業務違規、制度滯后等 問題交織,給金融市場穩定和投資者權益保護帶來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探索互聯網金 融風險管控的有效路徑,構建科學合理的風險管控體系,已成為保障互聯網金融健康、可 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本文聚焦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旨在剖析現存困境并提出優 化策略,為行業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現行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體系面臨困境
監管制度層面 當前我國金融監管體系仍以“分業監管”為 基礎架構,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 督管理委員會等部門各司其職,對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 業態實施分類管理。然而,互聯網金融的典型特征是“混業經 營”,平臺借助技術手段將支付、信貸、理財、保險等業務高度 融合,形成復雜的生態閉環。
穿透式監管要求透過金融產品的表面形態,識別其業務本質 和風險屬性,但現行監管手段在技術應用上有待提升。一方面, 監管部門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數 據采集標準不統一,跨部門信息共享機制缺失。另一方面,穿透 式監管需要依托高效的算法模型和算力支持,但當前監管科技的 研發投入不足,部分地方監管機構仍依賴人工篩查和事后處置, 難以應對高頻、跨境的互聯網金融交易。
機構治理層面 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風險準備金是抵御信用風 險的重要防線,但目前行業缺乏統一的計提標準。以網絡借貸為 例,部分平臺為吸引投資者,刻意壓低風險準備金比例,甚至挪 用資金池進行關聯交易;另一些平臺則因計提比例過高而推高運 營成本,被迫通過高息攬客維持盈利。
互聯網金融依賴智能風控系統進行信用評估與反欺詐監測,但算法模型的高度復雜性和不透明性引發了 “黑箱”爭議。一方面,平臺出于商業機密 考慮,拒絕公開算法邏輯和訓練數據,導致 監管機構與用戶均難以驗證模型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算法決策的不可解釋性可能掩蓋 潛在風險。部分模型過度依賴歷史數據,忽 視宏觀經濟波動對借款人還款能力的影響, 導致風險預警失效。
技術應用層面 區塊鏈技術因“不可篡 改”特性被廣泛應用于電子合同存證,但其 法律效力仍面臨挑戰。我國電子簽名法雖認 可區塊鏈存證的合法性,但司法實踐中存在 舉證責任不清、認證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此 外,私有鏈與聯盟鏈的節點控制權集中化, 可能削弱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優勢,甚至 被平臺操縱數據。
互聯網金融依托大數據征信評估用戶 信用,但數據的過度采集與濫用引發了隱私 保護悖論。一方面,平臺通過爬蟲技術、 SDK嵌入等方式獲取用戶社交、購物、位置 等非金融數據,形成“數據繭房”,用戶可 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讓渡隱私。另一方面, 數據孤島問題導致征信覆蓋面有限,部分平 臺為彌補信息缺失,違規購買黑市數據,進一步加劇隱私泄露風險。隱私保護與數據利用的平衡困境,不僅 威脅用戶權益,也增加了機構的合規成本。
互聯網金融風險管控路徑的優化策略
構建“雙金字塔”監管架構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使其業 務范圍不斷拓展,涉及支付結算、網絡借貸等多個金融領域。因 此,構建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 管理委員會的宏觀審慎與微觀監管雙支柱協同機制至關重要。通 過建立跨部門的監管協調機制,能夠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形成監 管合力。例如,在P2P網絡借貸領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負責 對網貸機構的日常監管,證監會則對涉及證券類業務的網貸平臺 進行監管,央行則通過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管理,維護金融市場 穩定。
互聯網金融風險具有地域性和行業性特點,需要構建中央、 地方、行業協會的三級響應體系。中央層面負責制定統一的監管 政策和標準,地方層面則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細化監管措施,加 強屬地監管。行業協會發揮自律作用,制定行業規范,加強會員 管理,促進互聯網金融企業合規經營。以第三方支付領域為例, 央行制定支付業務許可證管理辦法,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負責對本 地支付機構的日常監管,支付清算協會則通過自律公約,規范支 付機構的業務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技術創新應用路徑"聯邦學習是一種分布式機器學習技術, 能夠在不共享數據的情況下,實現多方數據的聯合建模。在互聯 網金融風險管控中,基于聯邦學習的聯合風控模型可以有效整合 不同機構的數據資源,提高風險識別的準確性。銀行和電商平臺 可以通過聯邦學習建立聯合風控模型,銀行提供用戶的信用數 據,電商平臺提供用戶的消費行為數據,通過模型訓練,能夠更 準確地評估用戶的信用風險,降低違約率。
智能合約是一種自動執行的合約條款,可應用于互聯網金融 的資金托管業務。通過智能合約,能夠實現資金的自動劃轉和監 管,降低資金挪用的風險。
知識圖譜是一種語義網絡,可用于構建互聯網金融的反欺詐 模型。通過知識圖譜,可以整合用戶的多維度數據,識別異常行 為和欺詐模式。監管機構通過構建用戶的行為圖譜,能夠發現用 戶之間的關聯關系,識別團伙欺詐行為。同時,知識圖譜還可用于風險預警,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點,采取 相應的管控措施,有效防范金融欺詐風險。
制度供給改革方向 沙盒監管是一種創 新的監管模式,允許金融機構在一定范圍內 進行創新試點,同時接受監管機構的監督。 建立沙盒監管的常態化機制,可以為互聯網 金融的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央行可以 設立金融科技沙盒,允許互聯網金融企業在 沙盒內進行新產品、新業務的試點,監管機 構則對試點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及時發現和 解決問題,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
API接口是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重要技術 支撐,制定API接口的國家技術標準,可以 規范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數據交互和系統對 接。央行可以制定支付API接口標準,規范 支付機構與銀行之間的數據傳輸和業務流 程,降低技術風險和操作風險。同時,國家 技術標準還可以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技術 交流和合作,推動行業的發展。
電子證據在互聯網金融糾紛中具有重 要作用,完善電子證據司法認定規則,可以 提高互聯網金融糾紛的解決效率。最高人民 法院可以制定電子證據的司法解釋,明確電 子證據的合法性、真實性和關聯性認定標準, 規范電子證據的收集、保全和提交程序。
總之,互聯網金融風險具有“技術-業 務-制度”三重屬性,其技術風險源于互聯 網金融對信息技術的高度依賴,可能引發系 統漏洞和數據泄露等安全事件;其業務風險 則體現在期限錯配、杠桿失控等現象;而其 制度風險則與監管套利、牌照缺失等問題相 關,從而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水 平。因此,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管控路徑需要 綜合考慮技術、業務和制度三個層面,實現 科技監管與合規監管的協同發展。
作者單位:新泰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