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溫室栽培是冬棗提早上市,提升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方式之一。扣棚前后管理是冬棗栽培中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樹體生長發育和最終產量品質。結合多年實踐經驗,總結了日光溫室冬棗扣棚升溫前后管理技術。
1扣棚前管理技術
1.1樹體整形與修剪霜降之后,冬棗葉片逐漸凋落,此時是進行樹體整形與修剪的理想時機。依據簡約化樹形(主干形、開心形、Y字形)整形要求,結合疏枝、短截、回縮等多種修剪手法,對冬棗樹進行冬季修剪。修剪的基本原則是充分利用空間,合理布局枝蔓,確保大枝透光、小枝繁茂、老枝更新,每枝都能獲得充足的光照,保障樹體通風透光條件和結果枝組合理分布。
1.2徹底清園修剪結束后,徹底清理溫室內枯枝落葉、病蟲殘枝以及修剪枝,帶出棚外集中處理。對于較大的剪口和鋸口,使用過氧乙酸或辛菌胺等殺菌劑進行消毒處理。然后全園噴施1次殺蟲殺菌劑,殺蟲劑可用甲維鹽·高氯,殺菌劑可用50% 多菌靈600~800倍液或過氧乙酸800~1000倍液。
1.3施好基肥近年來秋季氣溫偏高,冬棗休眠期有所推遲,落葉時間相對較晚。建議適當推遲秋季施肥時間,避免過早施肥引發秋梢生長,導致樹體養分過度消耗。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每畝施 5~6m3 充分腐熟的廐肥(牛、羊、雞糞)和100~150kg 氮磷鉀三元復合肥。采用溝施法,在冬棗行間挖深寬各 30cm 的施肥溝,將有機肥和復合肥混合均勻后施入,覆土整平,隨后大水漫灌。
1.4溫室設施檢查與維護在扣棚之前,對溫室進行全面檢查和維護。檢查溫室的骨架、立柱是否存在斷裂、扭曲變形的情況,焊接口是否牢固,如有損壞應立即修復;檢查溫室墻體是否有坍塌、損壞跡象,后坡是否出現破損漏風情況,出現問題及時修補;檢查棚膜、棉被、卷簾機、卷膜器等是否有破損或老化現象,如有問題及時修復或更換。
2扣棚后管理技術
2.1強迫休眠冬棗的需冷量約為 319h ,當外界平均氣溫在 10% 左右時,通過白天覆蓋棉被、夜間揭開棉被的方式,使棚內溫度保持在 0~7% 范圍,約 20d 以滿足冬棗的低溫需求。
確定冬棗完成強迫休眠的時間需要綜合考慮溫室冬棗的生長周期、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及設施的保溫和降溫性能。在人為可控的條件下,要確保棚內溫度符合萌芽前休眠期要求。近年來在強迫休眠過程中,部分棗農因棚溫過高導致樹體休眠時間不足,升溫后出現新萌發葉片發黃、棗吊蕾發育不良、落蕾、形成空棗吊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溫棚冬棗的產量和效益。根據棗農的栽培經驗,溫室冬棗的強迫休眠時間一般在11月中旬,可用休眠記錄儀自動記錄低溫累積時長,確保滿足冬棗需冷量。
2.2升溫管理
2.2.1升溫時機渭北地區通常在12月中下旬扣棚升溫,具體時間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冬棗生長狀況靈活調整。如果11月份氣溫較常年偏高,可適當推遲3~5d;反之,如果氣溫較常年偏低,則提前3~5d扣棚。扣棚時間不宜過早,以免連陰雨雪、低溫寡照等災害性天氣對冬棗設施促早栽培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前期升溫應緩慢進行,避免過快過猛,影響到花蕾分化,造成蕾弱、蕾小、落花,降低坐果率。還應注意棚內前半夜溫度不能過高,特別是使用加溫設施的冬棗大棚,如果夜間溫度一直在 20% 以上,會導致棚內溫度、濕度、光照不平衡,夜間呼吸消耗大,營養積累少,后期導致棗吊無蕾。
2.2.2 環境調控
1)溫度調控。扣棚后應根據冬棗不同生長階段溫度需求精準調溫,具體見表1。轉色成熟期外界溫度較高,需注意防范高溫日灼,高溫時段可在樹下滴灌或樹上噴水,以水調溫。出現極端高溫強光時,應在12:00—16:00在棚上覆蓋遮陽網。
2)濕度調控。根據天氣和冬棗物候期合理調控棚內濕度。萌芽前期,棚內相對濕度保持在 80% ,低溫弱光時段應適當降低濕度,高溫強光時段適當增加濕度。棗吊伸長和現蕾期,棚內濕度保持在 60% 280% 。花期濕度管理尤為重要,一般控制在 70%. )80% 為宜。如果花期遇上低溫連陰雨天氣,棚內濕度應低于 70% ,避免霉花。
3)通風調控。通風是調節棚內溫濕度的有效方式。前期要緩慢打開通風口,避免溫度下降過快。花期應盡早通風排濕,同時要保持溫度緩慢升高。
2.3 水肥管理
1)施肥管理。溫室冬棗應根據目標產量結合土壤肥力、樹冠大小、樹勢強弱科學施肥。全年施肥總量:每生產 1000kg 冬棗,施純 20kg?K20 26kg ,其中秋季基施占 50% 。豐產棗園結合灌水全年追肥3~4次,分別在萌芽前、開花前、幼果膨大期和果實迅速生長期進行。注重有機肥、微生物菌肥的施用,嚴格控制化肥,尤其是氮肥的施入量。
2)灌溉管理。升溫前冬灌,萌芽后根據土壤情結合施肥滴灌,低溫期注意在晴天灌溉,避開陰雨天。
參考文獻
[1]韓蓓蓓,李東,雪婷,等.大荔冬棗的自然休眠和需冷量 初探[J].陜西氣象,2020(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