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機關與獨董工作的目標是一致的,在新的制度環境下,把握好獨董的雙重特性,理性界定、劃分其責任,并與獨董實現有效的良性互動,將有助于更好地發揮獨董作用,提升監管質效
截至今年7月, 新公司法施行已有一年。對獨董而言,新公司法通過細化忠實及勤勉義務的認定標準、強化董事責任追究條款等規定,對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的規范化與董事信義義務的履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疊加此前出臺的《關于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管理辦法》,我國獨董履職面臨全新的制度環境。制度升級往往也伴隨著實踐挑戰,完善獨董監管機制,有助于新公司法施行階段獨董作用更充分地發揮。
把握好獨董的“雙重性”
近年來,獨董被監管機關問責的案例屢見不鮮。其中,康美藥業財務造假案充分反映了我國現行制度下獨董權責失衡的問題。
在我國,獨董多為高校教授或者知名專家學者,往往扮演著多種社會角色并兼任多家公司,難以有時間與精力去充分、深入地了解每一家上市公司的信息。此外,獨董的外部性特征決定了他們與上市公司之間必然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獨董在履行職責時,賴以判斷的信息主要源于公司提供的文件、獨董與管理層的溝通。信息獲取渠道的匱乏使得獨董所獲取信息的全面性、真實性與及時性難以得到保障。
在此種情況下,獨董判斷的準確性受到嚴重影響,一旦判斷失誤,他們很可能面臨較重的賠償責任。這種高風險的履職環境與獨董所獲得的薪酬之間形成巨大落差,且相較于內部董事,獨董的薪酬水平本就不高,往往難以承擔高額的賠償。所獲薪酬與所擔責任的不平衡使得獨董成了高危職業,嚴重影響獨董履職的積極性。
對監管機關來說,獨董具有雙重性。一方面,獨董作為監管對象,是“被管理者”;另一方面,獨董也是其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的得力助手,是其與上市公司之間的橋梁。監管機關與獨董工作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促進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的規范化、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唯有二者齊心協力,才能實現1+1>2的效果。監管者應當理解獨董履職的困境,而不是將自己置于獨董的對立面。監管者應當有溫度地執法,站在獨董的角度換位思考,充分考慮其履職困難,避免執法僵化,實現監管機關與獨董之間的良性互動。
理性界定、劃分獨董責任
監管部門在對獨董進行監管時,應秉持適度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同時應為其履職提供充分、切實的保障。在對獨董責任進行界定與劃分時,應綜合考量其履職能力水平、是否切實履行忠實勤勉義務、客觀條件的限制等多重因素,具體可從四個方面進行。
第一,監管機關在對獨董進行追責時,應當考慮到獨董信息獲取的難度與勤勉盡責的程度。若有證據表明獨董在其能力范圍內已盡最大努力,窮盡所有方法仍未能發現問題,確實已盡到忠實勤勉義務,但因為被管理層欺騙或信息獲取渠道受限而做出錯誤判斷,那么對其應當予以責任豁免,避免獨董因不可控因素而誘發的錯誤被過度追責,確保責任認定符合公平客觀原則。
第二,針對不同背景的獨董,應當厘清其在公司治理過程中的不同角色和職責,并結合其專業領域進行責任標準的設定,以免強人所難。例如,對于財會背景的獨董,不應苛責其對法律領域的信息做出準確判斷,而應專注于其在自身專業領域是否盡責。
第三,在劃分責任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獨董的主觀過錯程度。對于因主觀故意導致違規的獨董,應當根據法律法規從嚴從重處罰;對于因過失導致違規的獨董,則應從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避免“一刀切”的機械執法。
第四,在對獨董進行處罰時,應當遵循比例原則,綜合考量其個人經濟負擔能力與從公司所獲薪酬水平,防止出現賠償金額過高、遠超其承受范圍的情況,確保責任承擔與其所獲收益相匹配。
推動獨董、監管機關有效溝通
在實踐中,獨董與監管機關之間往往缺乏溝通、聯系的渠道,導致獨董難以第一時間反饋問題。建議從三個方面實現兩者的溝通常態化、有效化。
一是拓寬溝通渠道,加強監管機關與獨董之間的交流。可以通過在監管機關內部設立專門與獨董進行工作對接的部門,或定期組織獨董召開座談會、設置問題反饋窗口等多種方式,實現溝通常態化,保障獨董信息反饋渠道的暢通。
二是對于獨董提出的風險與問題,監管機關應當及時進行查證與反饋。經查證情況屬實的,可視情況予以一定的獎勵與鼓勵,以提高獨董履職的積極性。
三是為了避免溝通工作流于形式,應當指派專人對獨董提出的問題進行查證與技術指導,并將其對獨董的幫扶成果納入績效考核指標,以推動工作落實,為獨董履職掃清障礙。
作者陳岱松系華東政法大學教授、上市公司獨立董事,陳語童來自華東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