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25)06-0005-12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新時代教育發展與教師隊伍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2014年9月,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時,提出教師要做“四有\"好老師,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2016年9月,在北京市八一學校看望慰問師生時,進一步提出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2021年4月,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提出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全國優秀教師代表的信中,首次提出并深刻闡釋了“教育家精神\"這一概念。在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群體中涌現出一批教育家和優秀教師,他們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由此可見,教育家與教育家精神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育家作為一種帶有榮譽性的稱謂,并不是個人的自我標榜,而是來自社會的廣泛認可。只有那些獲得較高社會認同的教育從業者,才能稱之為教育家。[]
教育家精神不是兩個詞語的簡單組合,而是“教育家\"和“精神\"結合而成的一種精神特質。在黑格爾(Hegel)那里,這種“精神特質\"是理性的產物,是一種“被理解的意義世界\"3,而理解的關鍵在于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勞動實踐活動。也就是說,教育家精神既不是抽象的主觀意識,也不是純粹的客觀事物,而是二者的統一體,是一代又一代扎根我國教育事業的人民教育家及廣大優秀教師在長期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中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集中展現了教育家及優秀教師的理想信念、崇高人格和專業能力。可以說,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的精神底色,具有教育家精神是獲得社會廣泛認可、成為教育家的前提條件。
近代中國深陷民族危亡之中,為了救亡圖存,謀求民族復興,眾多杰出的教育家投身于教育救國運動,如南開大學創辦者張伯苓、平民教育家晏陽初、“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等。他們始終將個人為之奮斗的教育事業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實踐中不斷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去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人生價值。其中,黃炎培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一位。作為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的先行者,黃炎培知識淵博,學貫中西,勇于革新,創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職業教育團體—中華職業教育社(以下簡稱“中華職教社”),為我國傳統教育的改革、職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也為后世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因此,深入挖掘黃炎培教育家精神,并將其傳承下去,有利于豐富教育家精神的內涵意蘊,有利于充分發揮教育家精神對職教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的引領作用,從而為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提供精神力量。
二、黃炎培教育家精神的內涵意蘊
鄉試中舉,興辦學校,人同盟會,域外考察,投身職教黃炎培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跌宕起伏。豐富而多舛的人生經歷不僅是黃炎培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還涵育了其極具個人色彩與時代特征的教育家精神。黃炎培終其一生所秉持和堅守的“求生求群、自愛愛群\"的理想信念;“鬻字療貧、食力傭書\"的道德情操;“尊重個性、手腦并用\"的育人智慧;“知行合一、求真求是\"的躬耕態度;“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仁愛之心;“人類一體、世界眼光”的弘道追求,集中彰顯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意涵。
(一)“求生求群、自愛愛群”的理想信念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從國家、民族的高度提出了教育家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努力奮斗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深刻揭示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所蘊含的家國情懷。理想信念是個人自我實現、成就事業不可或缺的基石。雅斯貝爾斯(Jaspers)說:“一個人自身能夠成為什么樣的人,這一點作為狀況,取決于他在生命旅途中所遭遇的他人以及召喚著他的種種可能的信念。\"4可見,理想信念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對于教師而言,其應具備的理想信念就是在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過程中將個人的職業發展融入教育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之中,即將“小我”融人“大我”之中,在為“大我”的不斷奉獻中升華和實現“小我”。這里所說的“大我”,不僅包括學生、學校、集體,還包括更為宏觀的民族、國家乃至人類社會。就其本質而言,“大我”是對個人主義價值觀的超越,是始終將人民幸福、民族尊嚴、國家利益擺在首要位置的一種集體主義價值觀。作為教師,只有心懷“國之大者”,才能培養出心懷“國之大者”的人才。[5]
在黃炎培的教育家精神中,“小我\"與“大我\"之間的關系集中體現為個人之“求生”與“求群”。黃炎培認為,“求生\"與“求群\"是人之為人的最根本的需要。“求生\"即解決個人的生計問題;“求群”即為集體、社會、國家等貢獻個人的力量。他們二者之間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人群進化到今日,每一個人須盡彼所有力量,依適當的有定的方式,貢獻給群或群的某一部分,使構成整個的力量,用以保障全群。而每一個人亦須向接受彼貢獻者取得生活之所需求的權利;同時亦即負有協助每一個人,使獲得生活權利的義務。而整個的群,尤應擔負著使人人獲得此權利的義務。\"在黃炎培看來,“有生而愛其身,愛其群,因生生相倚,而愛其家,愛其族,愛其國”。也就是說,對于人的培養,首先就是要通過教育來使其獲得謀生的知識和能力,在此基礎上,涵育其“自愛愛群”的情感態度,即所謂的“廣其知而大其愛”。這不僅是黃炎培職業教育觀的核心內容,更是他終其一生所踐行的理想信念。正如他在《我之人生觀與吾人從事職業教育之基本理論》一文中所說的,“我恃群以生,須減少個人一切打算,對群謀盡量的貢獻”[8]。
(二)“鬻字療貧、食力傭書\"的道德情操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從人之社會性的視角揭示了教育家應具有的高尚道德與品性,突出了教育家的社會責任與擔當。我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注重“德性\"的國家。所謂“德性\"由“德”與“性\"組合而成,其中“德\"指的是道德;“性”指的是品性。一個人的道德來源于他的品性,一個人的品性是其道德的具體體現。在這個意義上,“德\"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要求和規范。對于教師來說,具有道德是其為人、為師的先決條件。對此,明末思想家黃宗羲曾給出“以為茍無其德,寧虛其位,以待后之學者,不可使師道自我而壞也\"的警示。可見,無論是教育家還是普通教師都應致力于在其個人道德修養上下功夫,不斷將外在的社會規范、行為準則內化為自己的操守、自律和品格。“性”是人最為本質的精神內核,是人之行動所要遵循的內在邏輯。作為教師,只有具有高尚的品性,才能充分發揮師者之于學生的引領示范作用。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作為“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的典范,其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感化著學生。這種影響和感化很多時候是一種“無言之教”,“是以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過示范的方式來直接影響勞動對象\"9]。
在黃炎培的教育家精神中,道德與品性集中體現為“須得清清白白地有計劃地做人\"[的人生原則。黃炎培早年就讀于南洋公學,年少時便高中舉人,有著高官厚祿與大好前程。但他卻在南洋公學被解散后,回到家鄉創辦了川沙小學堂、開群女學,由此開始獻身于教育事業。由于辦學經費緊張,他堅持不取分文薪酬,僅靠江南鄉試中舉的“朱卷\"收取的報酬維持清貧、儉樸的生活。1917年,中華職教社成立之后,黃炎培積極投身職業教育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為了保障中華職教社的正常運行,他四處奔走,到處化緣,用籌集來的經費為中華職教社建造了辦公大樓,而自己卻在一所逼仄的小樓里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抗日戰爭勝利后,黃炎培寓居上海,因不滿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作《吾心》一詩,用“誰仁誰暴終須何,那許西山托采薇\"勉勵自己,并拒絕出仕,以伯夷、叔齊自比,堅決不與反動當局同流合污。在這一時期,由于國民黨政府超發貨幣嚴重,國統區的物價飛漲,黃炎培的生活日益艱難,因而決定靠賣字來維持生計。1946年10月14日,他以《鬻書》為題,作詩一首:“老來鬻書是何因?不諱言貧為療貧。早許明山題詠遍,未妨墨海結緣新。傷廉茍取誠漸愧,食力傭書亦苦辛。八法唯心先筆正,臨池白首學為人”。這首詩充分體現了黃炎培寧肯“鬻字療貧、食力傭書”,也不愿降低自己的道德標準去“傷廉茍取\"的氣節和風骨,是其“清清白白做人\"的現實寫照。
(三)“尊重個性、手腦并用\"的育人智慧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從教師職業特性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家應具備的高超的職業能力,明確了教育家所應追求的教育境界。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類實踐,教育活動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復雜性,要求教師既要具有扎實的教育理論知識,又要具有高超的教育實踐能力。這種知識和能力具體體現為教師對教育本質、教育價值的深刻認識和體悟,對教育規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系統把握和遵循。對于教師來說,只有具備這樣的知識和能力,即善于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差異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啟發誘導的方式開啟學生的心智,才能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機會與發展的可能。正如英國思想家約翰·密爾(JohnMill)所說的:“人在本質上不是一架機器,…他毋寧像一棵樹,需要生長并且從各方面發展起來,需要按照那使他成為活東西的內在力量的趨向生長和發展起來。\"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是一個籠統的、群體性的概念,而是無數個千差萬別、個性鮮明的獨立生命存在。作為教師,不能以固定化的思維、一成不變的模式對學生實施帶有普適性的教育,而要基于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具體情況來探索適合的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自身教書育人的能力。
黃炎培教育家精神中的“育人智慧\"集中體現為“尊重個性\"與“手腦并用\"兩個方面。在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中,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最為基本的理念和原則。他認為:“教育專屬個人而忽略社會,與僅顧社會而忘卻個人,是一樣錯誤的。一個社會,人人有職業,有與其個性相適應之職業,則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會無有不發達者,要做到人人得事,事事得人,則辦職業教育者,必須注意于個性之發展。\"2為此,黃炎培在其所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中率先踐行“尊重個性、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理念,積極倡導依據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和多樣化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著力改變過去那種同質化的、固定化的教育教學模式。此外,針對傳統學校教育中“學生所學”與“社會所用”相互脫節的“頑疾”,黃炎培在職業教育的實踐探索中極力推崇“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的教育教學理念。他指出:“職業教育應是‘做學合一’,理論與實習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如只注重書本知識而不去實地參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職業教育目的乃在養成實際的、有效的生產能力。欲達到此種境地,須手腦并用。\"[3因此,在職業教育的辦學實踐中,他十分重視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知識積累與技能實訓的同步,全力為學生創造實習實踐的條件和機會,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正如他在《職業教育該怎么樣辦》一文中所說:“要使動手的讀書,讀書的動手,把讀書和做工兩下并起家來。使人們明了,世界文明是人類手和腦兩部分聯合產生出來的。\"[14]
(四)“知行合一、求真求是\"的躬耕態度
“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從知與行的關系視角提出了教育家應具有的知識素養和行為邏輯,彰顯了教育家精神鮮明的實踐屬性。教育作為一項具有長期性的偉大事業,不僅需要立足當下,更需要著眼未來,主動承擔起為未來社會培養符合其需求人才的重任。面對這一重任,那種完全依賴“以不變應萬變\"的知識系統和能力系統來教育學生的教師,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被時代所淘汰。在當前這個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技術迭代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人們在學校教育和過往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已不足以應對現代社會中的種種問題和挑戰。作為教師,必須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將人類最新的知識內容、科技成果融人自己的知識體系,那么他們所教授給學生的知識、技能就極有可能是陳舊的、不能因應時代所需的;如果不能用最先進、最科學的教育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那么他們就很難以適宜的方式方法將知識與技能高效地傳授給學生。由此而造成的對于學生個人乃至社會、國家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所要強調的就是教師在面對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時應始終秉承的知識觀和實踐觀。
黃炎培教育家精神中的“躬耕態度\"集中體現在“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行必踏實\"[5這十二個字之中。這十二個字中蘊含了黃炎培對于“知與行的關系”及“如何知”“如何行”的認識和思考。在黃炎培的知行觀中,知與行之間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無論是學習和做事,還是思想和行動,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體之兩面,二者之間能夠彼此促進、相輔相成。他尤為反對“把學問和事功劈開。造成知是一件事,行又是一件事”[,并明確指出“求學與習事,初非兩橛。以實地功夫求學,以科學方法習事,互相印證,其樂無窮。若歧而二之,不唯習事無有是處,即求學亦無有是處”[7]。對于“如何知”與“如何行”,黃炎培認為,無論是為學還是行事,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須從遠處看,從近處做\"[18],切不可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同時還要能夠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凡事認為應該做的,立刻就做。不應該做的,立刻不做,只要看清楚事情應該不應該立即向自己的目標,不斷地努力邁進。\"[9特別是在辦職業教育這件事上,他更為主張“須下決心腳踏實地,用極辟實的功夫去做不許用一分茍且功夫\"[20]。
(五)“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仁愛之心
“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從教育的情感之維提出了教育家所應具有的社會情感能力,凸顯了教育家精神的情感溫度。所謂“仁愛”,由“仁”與“愛\"耦合而成,最早將二者聯系在一起的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論語·顏淵》中,孔子在回答其弟子樊遲“何為仁”的問題時,將“仁\"定義為“愛人”。孔子口中的“愛人”,并不是愛所有的人、全部的人,也不是僅僅愛自己,而是一種對于他者的愛。2基于此,仁愛之心就是人所具有的一顆愛他人的心。對于教師來說,仁愛不是那種短暫的、隨機的、個別化的“小愛”,而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大愛”。教師的仁愛本質上是對學生個體生命存在的終極關懷與生命價值的無限珍視。教師的仁愛之心體現為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對教書育人工作的樂此不疲和執著追求,對每位學生無差別且不求回報的關心與關愛,是將教師、學生、教育聯結為一個整體的關鍵所在。
黃炎培教育家精神中的“仁愛之心\"源于他對底層百姓生存與發展的深切憂慮與深刻思考。在傳統儒家“仁民愛物”思想與近代以來“教育救國”思想的雙重影響下,黃炎培對于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一直有著深厚的感情,畢生都在致力于使他們能夠過上安定、幸福且有尊嚴的生活。他曾說:“凡有利于我國家民族者,吾從之。否則任何脅迫,任何勸誘,吾必不從。\"22正是基于這種價值追求,黃炎培深刻認識到了當時教育的弊端:“吾儕所深知確信而敢斷言者,日今吾中國至重要至困難問題,厥惟生計;曰求根本上解決生計問題,厥惟教育;曰吾中國現時之教育,絕無解決生計問題之希望;曰吾中國現時之教育,不惟不能解決生計問題,且將重予關于解決生計問題之莫大障礙。”[23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黃炎培積極倡導辦職業教育,特別是辦面向廣大平民階層的職業教育。他指出:“如果辦職業教育而不知著眼在大多數平民身上,他的教育,無有是處,即辦職業教育,亦無有是處。\"24因此,為了使職業教育能夠切實服務于底層百姓,他明確將職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終極目標設定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25,并在創辦中華職業學校時特意將校址選在上海市西南部的平民聚居區,對來求學的寒門學子減免學費。
(六)\"人類一體、世界眼光\"的弘道追求
“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家應具有的世界觀,彰顯了教育家精神的宏達格局與國際視野。幾千年來,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不絕,且至今仍充滿活力,與其“志于弘道”的精神追求密切相關。“弘道”一詞出自《論語·衛靈公》中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為對“道\"的弘揚和光大。對此,朱熹認為:“弘,廓而大之也。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2王夫之指出:“天地之道雖無為而不息,然圣人以裁成輔相之,則陰陽可使和,五行可使協,彝倫可使敘,贊之以大其用,知之以顯其教,凡此皆人之能。\"[27可見,所謂“弘道\"指的就是要孜孜不倦地去弘揚“道\"所承載的精神品格與價值意義,包括探尋世間真理、遵循萬物規律、明確價值追求等。弘道的目的在于成人,在于突出人的主體性、激發人的創造性,使人能夠更好地成為人,進而實現自身的全部價值。對于教師來說,弘道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韓愈在他的名篇《師說》中所說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不僅將弘道作為教師的天職,同時將其置于知識傳授、技能訓練之前,以突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作為一名肩負弘道使命的教師,必然要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修齊治平”的生命追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人生目標。
黃炎培教育家精神中的“弘道追求”集中體現為“人類一體\"與“世界眼光”兩個方面。在黃炎培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中,全人類的團結與凝聚對于消弭仇恨、免除爭斗、正絕廝殺具有重要作用。他提出“將免除全人類之慘變,惟有凝和全人類為一體\"的觀點,并給出了具體的實踐路徑,即“全世界人類間,若欲盡散之而重使凝成一體,…則惟有就我固有結合與他結合間,先從某局部、某事項構成生活上之聯系,日擴大之,日加密之,使漸漸構成生活的整個聯系。必有全體凝和之一日”。[28這一思想與當前我國在國際社會上積極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此外,黃炎培在興辦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十分強調具有“世界眼光\"的重要性,反對盲目自大、閉門造車。他指出:“吾人以世界眼光,觀察我國乃至任何國家;以全國眼光觀察一問題乃至任何問題,所獲概念,必有不同于管窺蠡測者。吾人亦既決心求盡國民天職,一切工作專為國家、民族前途求出路,至少必須閉著眼對世界大勢、全國大勢,如示諸掌,然后根本明了國族前途真實危險情形,從內心發出熱烈的情緒,來擔當救亡圖存大任。\"[29為此,他系統研究考察了美國、日本、菲律賓、朝鮮等國的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同時結合我國清末以來興辦新學的經驗和教訓,形成了大量的關于中外職業教育比較研究的報告,體現了他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先進教育理念以探索適合于本國國情之教育進路的宏觀視野。
三、黃炎培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特征
國無精神不強,人無精神不立,教育家精神是對抗教育功利性和工具化的精神支柱,也是教育活動走向個性與創新的精神指引。[30黃炎培教育家精神是對其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的提煉與升華,蘊含著其本人高尚的精神境界及對教育的深刻思考,具有崇高性、示范性、包容性等核心特征。
(一)熱愛祖國與造福人民緊密結合,彰顯了黃炎培教育家精神的崇高性
“吾們是有信仰,唯一的信仰,就是愛國,報國。吾們想以生產報效國家,想以科學開發生產,想以人才運用科學。顧名思義,一切一切,靠的是中華,一切一切,為的是中華。\"3這是黃炎培對于愛國之情、報國之志真切而生動的詮釋。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黃炎培旋即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運動之中:與中華職教社同仁共同成立抗日救國研究會;赴南京向國民政府陳述對時局的看法,要求其出兵抗日;創辦《救國通訊》(后改名為《國訊》)雜志,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思想;親赴綏遠慰問抗戰將士在中華職教社成立二十周年之際,黃炎培明確宣告職業教育之目的,本社工作之目標:“往遠處說,是在實現一個民生幸福的社會。在那社會里,確切達到了‘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的目的。就近處說,本社的使命,是在以最高的積極性,參與抗戰建國的努力。吾們確信,職業教育,只有在民族解放、民權平等、民生幸福的社會里,才能實現他的造福人群的理想。\"[32抗日戰爭勝利之后,全國各族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統一的呼聲空前強烈,黃炎培堅持同中國共產黨并肩作戰,積極參與人民解放運動,始終秉持民主進步的政治立場。1949年2月,黃炎培在中共地下黨的協助下,從上海經由香港轉赴解放區到達北平,參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與召開工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炎培對于國家、民族的深厚感情,不僅是其為教育事業奮斗終身的內在驅動力,還是其教育理想得以超越時代局限而影響至今的根本所在。
黃炎培出身于清朝末年一個家道中落的知識分子家庭,14歲喪母,17歲失父,飽經生活之苦難,深知底層百姓之疾苦。他的青少年時期正值國家瀕于危亡、人民深陷水深火熱的時代。由于自小在家塾中接受舊式的蒙學教育,從儒家學說中汲取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人本主義思想,黃炎培早年就懷有深切的愛國熱忱,立志以救國救民為己任。他考入南洋公學后,師從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并在蔡元培“教育救國”主張的影響下,決心獻身于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之中。經過調查研究,他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的學校教育完全脫離社會經濟與平民生計的實際需要,不僅無法造福于民,為平民提供謀生的知識與技能,還在一定程度上荼毒了他們的思想,使其熱衷于出仕做官,不愿從事具體的生產勞動工作。因此,黃炎培主張興辦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職業教育,將職業教育視為救國救民的根本,并提出“辦職業教育須下三大決心,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決心就是為大多數平民謀幸福\"[33]。為此,他不畏任何艱難險阻,帶領中華職教社的同仁深入社會底層,為流浪街頭的兒童舉辦貧兒職業教育;為衣食無著的鄉民舉辦農村職業教育;為貧困家庭的婦女舉辦家庭工藝教育和女子職業教育。人民性是教育家精神的價值底色。黃炎培教育家精神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其教育思想根植于人民,其辦學實踐服務于人民。
(二)德性修養與實踐探索深度融合,彰顯了黃炎培教育家精神的示范性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記載著魯國穆叔與晉國范宣子之間的一段對話。范宣子先是向穆叔提出了一個頗具哲理性的問題:何謂“死而不朽\"?穆叔并沒有回答。范宣子接著說,自己的祖上在虞舜之前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龍氏,在商朝是豕韋氏,在周朝是唐杜氏,到了自己這一代也是稱霸中原的晉國的范氏,這應該就是所謂的“不朽\"吧?穆叔說:“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同時,穆叔以魯國大夫臧文仲來舉例,說他不在人世以后仍被世人所傳頌,這才是真正的“死而不朽”。穆叔由此進一步引用古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說法,并最終得出“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的結論。這就是被中國古代讀書人一直推崇和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由來。對于“三不朽”,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對其進行了逐一注解:“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中國古人的最高生命追求。黃炎培從小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其一生“抱一而式”,將德性修養與實踐探索深度融合在了一起,在立德、立功、立言上均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堪為人師之典范。
在立德方面,黃炎培一生極為重視個人的德性修養,始終堅持“公而忘私”的道德準則,并將其凝練為“事閑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于錢、外圓內方\"的家訓來教育子女。他指出:“做人最小限度,須讓我做一世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人。…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具備這三個‘不字,才成一個人。才是一個具有人格的人。\"34在立功方面,黃炎培所立的乃是救國救民之功。辛亥革命失敗后,黃炎培為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于1917年5月6日聯合蔡元培、馬相伯等40余名教育界、實業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創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職業教育研究與推廣機構—中華職教社。抗戰勝利后,黃炎培全力投入到中國民主建國會的籌建工作中,于1945年12月16日與胡厥文、楊衛玉等愛國民主人士在重慶舉行了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在周恩來的勸說下,黃炎培打破了自己堅持了幾十年的“不做官\"原則,出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為國家的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在立言方面,黃炎培所立的乃是職業教育之言。1913年,黃炎培針對當時學校教育與日常生活相隔絕、與社會需要相脫節的弊端,在《教育雜志》上發表了《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一文,提出學校教育應采用“實用主義\"理念,服務于學生生活能力的提升,服務于社會生產活動的需要,為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論基礎。1925年,通過對九年多來職業教育辦學實踐的總結與反思,黃炎培提出“只從職業學校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教育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農工商職業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辦職業學校的,須同時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的溝通和聯絡;提倡職業教育的,同時須分一部分精神,參加全社會的運動\"35的“大職業教育主義”。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早期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狹隘和局限,使職業教育成為一種具有開放性、科學性、社會性的教育類型。
(三)立足中國與放眼世界有機統一,彰顯了黃炎培教育家精神的包容性
“吾們欲討論解決國家的一切問題,必須有世界的眼光,并明了世界的大勢及現狀,然后再討論解決吾國的問題。對于教育問題,也是這樣。吾們要討論解決國家的教育問題,也要有全世界的教育眼光。\"3由此可知,無論是“解決國家的一切問題”,還是“解決國家的教育問題”,黃炎培都十分強調“世界眼光\"的重要性。
作為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的先驅,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一方面來源于其多年的辦學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則來源于其對國內、國外教育狀況的廣泛考察。在1914年至1917年間,黃炎培對教育相關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查和多維度的理論研究。1915年4月,黃炎培隨游美實業團赴美國考察。在此次考察中,黃炎培不僅以《申報》記者的身份對舊金山世博會進行了采訪報道,還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里,先后訪問了美國26座城市的52所學校,特別是職業學校,同美國的教育界、實業界人士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通過此次考察,黃炎培對美國教育領域的理論、學說及變革動向都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對美國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有了十分深刻的認識,進一步堅定了他在國內提倡和推廣職業教育的信念和決心。正如他在《美國教育狀況紀要》一文中所說:“就余個人所見,美國教育足資吾人之效法者有三事。此三者,未必即美國現今教育之著眼點,殆就吾國現狀言之,急宜注意乎此。\"371917年1月,黃炎培再次赴國外進行教育考察,此次考察的國家主要是日本和菲律賓,共歷時96天。考察日本期間,黃炎培將重點放在了職業教育領域,在17天的時間里,他參觀了東京共立女子職業學校、東京高等工藝學校、橫濱商業學校等二十多所職業學校或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其他學校,對日本的職業教育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了解。通過對菲律賓職業教育的實地考察,黃炎培發現菲律賓由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就極大促進了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人民生活的改善。在國外行程結束后,黃炎培又對國內的安徽、浙江、江西、山東、河北等省的教育狀況進行了多方考察,希望從中找到改良中國教育的可行之路。在他看來,對于國內教育狀況的考察,其目的在于“尋病源也”,即發現中國教育的根本問題所在;對于國外教育狀況的考察,其目的在于“讀方書也”,即找尋能夠解決國內教育問題的道路與方法。他指出:“今后一切工作,都要注重國際性。不但許多工作,以后要變成國與國間的共同事業,并且國內國外有一種好的方法。我即效仿。閉門造車,是一件不合理的事。\"38由此可見,黃炎培教育家精神不僅有著深厚的本土淵源,還有著廣闊的國際視野。
四、黃炎培教育家精神的傳承路徑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這是在我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關鍵歷史節點上,中央針對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出臺的又一綱領性文件。《意見》指出,要“強化教育家精神引領,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深化教師隊伍改革創新,加快補齊教師隊伍建設突出短板,強化高素質教師培養供給,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黃炎培始終奉行“為國為民\"的人生宗旨,為中國職業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找尋出路。黃炎培教育家精神不僅是其個人精神品質的體現,更是推動我國職業教育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時代,傳承黃炎培教育家精神,對于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激發職業教育創新活力、培養符合國家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學習黃炎培以教育為志業,筑牢教師的信仰之基
1917年11月7日,馬克斯·韋伯(MaxWeber)應慕尼黑大學“自由學生聯盟”的邀請,在施泰尼克書店的報告廳發表了題為《學術作為一種志業》(WissenschaftalsBeruf的演講。作為當時德國知識界的精神領袖之一,韋伯在演講中對學術界所具有的神圣性進行了祛魅,提出教師應以學術為志業,并對職業與志業這兩個概念進行了辨析。韋伯認為,職業作為一種人們賴以謀生的方式或手段,是一種物質性的存在,“建立在金錢取向的前提之上\"39,只具有物質價值而沒有精神價值。如果人們僅僅將學術作為一種職業,那么他就難以對其投入足夠的熱情、作出無私的奉獻。在韋伯看來,志業更多地指向人的精神層面,它需要人們將自己所從事的學術工作“建基于信仰和生活體驗之上,具有高遠的目標、內心的激情、執著的毅力與全身心的奉獻精神\"[40],而非借此“獲得商業或技術上的成功,或是人們借此吃得更好,穿得更好,心智更開明,統治管理更成功\"[41]。很顯然,韋伯所說的“志業\"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存在,與人之信仰、激情、使命感緊密聯系在一起。它基于職業而又超越于職業,指向人對其內在價值的不斷追求。
黃炎培先生以教育為志業的精神境界是其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義。傳承黃炎培教育家精神要求廣大職教教師以教育為志業,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境界,致力于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此,需要著力建構與加強職教教師的教育信仰。“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42職教教師的教育信仰是其對職業教育所承載的終極價值鍥而不舍的追求,對其教育教學活動具有內在的規定性。因此,一方面,職教教師應始終堅持職業教育的人民屬性,正確處理“小我”與“大我\"之間的關系。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職業教育也必然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中國職業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職教教師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將個人的教育活動與國家的富強、人民的福祉緊密聯系在一起,而不是將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降格為一種職業或一種賴以謀生的手段。與此同時,職教教師還應以自身的教育信仰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他們對于民族復興、國家崛起的責任感、使命感。另一方面,職教教師應不斷強化自身的職業認同,努力實現“我應該\"與“我想要\"之間一致性關系的建立。所謂職業認同指的是教師個體在將自己的職業角色內化為自我一部分的過程中,內化的職業角色和自我其他部分建立一致性關系的過程及其結果。[43有學者形象地將其描述為教師內心世界中“我應該”與“我想要\"之間的矛盾。[44其中,“我應該\"對應教師的職業角色,指向教師對于外在于己的職業規范、職業道德、職業倫理等的遵守和服從;“我想要\"對應教師的自我意識,指向教師個人的心理動向與行為邏輯。在教育活動中,如果過度強調教師的“我應該”而遮蔽其“我想要”,就會使教師的自我意識與職業角色間出現失衡,難以產生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因此,職教教師應對“我應該”與“我想要”進行有機整合,以實現外在職業角色與內在自我意識的統一。唯有如此,職教教師才能將外部世界賦予其的社會責任轉化為內在的、自覺的使命擔當,才能將作為物質條件的職業轉化為具有精神意義的志業,進而主動投身于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事業中去。
(二)學習黃炎培扎根教育實踐,涵育教師的德性修養
依據《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45],其本質上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認為,精神是人之理性的產物,只有當“理性已意識到它的自身即是它的世界、它的世界即是它的自身時,理性才能成為精神\"[4]。對于這種觀點,馬克思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見解。他認為,“‘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并且“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47由此可見,馬克思所說的“精神\"不僅僅是人的意識、思維活動與心理狀態,它還與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息息相關,其本質屬性是實踐性。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精神是寓于人的實踐之中的,而在此二者之間起橋梁和紐帶作用的就是“覺解”。“覺解\"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指的是“人自覺其是做某事,以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48的活動和過程,即人對于自己所進行的實踐活動之目的與意義的不斷追問與領悟。這個不斷追問與領悟的過程就是人在物質實踐與精神生產之間不斷覺解的過程,也是人的精神境界、德性修養不斷提升的過程。[49教育家精神作為精神之特殊性在教育領域的具體表現形態,其生成與發展同樣離不開教師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不斷磨礪與覺解。教師只有通過對教育實踐目的與意義的不斷覺解,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境界與德性修養。
黃炎培教育家精神的生成與發展與他數十年如一日扎根教育實踐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傳承黃炎培教育家精神要求廣大職教教師立足于職業教育的實踐土壤,不斷深化對職業教育目的與意義的認識和理解,進而實現自身德性修養的提升。第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實踐邏輯。對于職教教師而言,“知”與“行”的合二為一并不是通過機械的方式達成的,而是以“知”“行\"育人過程的相資、相輔、轉化為機制的。50為此,職教教師一方面要在其全部職業生涯中通過持續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認知層次、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還要將所學的知識技能、策略方法與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聯系起來,將人類最新的知識成果、技術手段呈現給學生,用最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來創新教育實踐的模式和方法,努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第二,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與榜樣。作為職教教師,“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51。這是因為職教教師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更是社會道德的標桿、社會行為良善與否的尺度,教師個人德性修養所產生的示范作用對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影響是無比持久而深遠的。因此,職教教師無論是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還是在日常的社會活動中都必須嚴于律己,用自己的人文關懷、思想情感、個人修養、寬廣胸襟,來全方位、立體化地影響和塑造學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學習黃炎培以天下為己任,拓展教師的教育視野
錢穆先生曾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要明道,要行道。道就個人身上講是德,明道、行道是明明德和修身。人類所應有的最高可能的理想生活,出發點是個人,終極點是天下,家庭和國家是此過程中兩個歇腳站。\"52這里所說的“天下”是《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必須具有天下觀,必須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必須能夠深刻認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這是因為只有具有天下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教師,才能在教育實踐中行穩致遠,即將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所取得的成果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提煉出具有學理性與實踐性的教育教學理論,并將其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進行推廣。越是具有天下觀的教師,就越是要具有開放的胸懷與包容的態度,充分吸收、借鑒古今中外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斷提高自身的育人能力,拓展自身的教育視野。
黃炎培教育家精神中所蘊含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襟懷和抱負,是其教育思想能夠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傳承黃炎培教育家精神要求廣大職教教師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深刻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意涵,不斷拓展自身的教育視野。隨著數智時代全球化的到來,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日益頻繁,合作關系日益緊密,文明交流互鑒日益深入。作為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職業教育體系的國家,中國在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既要積極學習、借鑒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也要主動將自身的經驗分享給世界。在這樣的背景下,職教教師不僅自身需要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態度,還需要著力將學生培養為具有國際視野、天下觀念且能夠應對數智時代全球化挑戰的復合型人才。為此,一方面,職教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數智時代全球化給當前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同時具備“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思維和能力。在“引進來\"方面,職教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和平臺及時了解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與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并將其以適當的方式納入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在“走出去\"方面,作為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職教教師負有將中國多年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與創新理論推向全世界的責任和義務,為世界各國教育變革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22年發布的《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ANewSocialContractforEducation)中所說的:“我們通過教育來組織知識傳承和共同創造的代際循環。它將我們與世界、與彼此聯系起來,使我們能夠接觸新的可能,加強我們對話與行動的能力。我們在這顆星球上是相互依存的。在面對影響我們所有人的全球問題時,我們是聯系在一起的。世界各地的許多人都同樣強烈地意識到,我們必須從接受多樣性和差異性開始,攜手共進,通力合作。\"53因此,職教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國際化素養,增強與外部世界對話、交流、溝通、合作的能力。
五、結語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特殊性是個性。矛盾的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個性中必然包含共性,以共性為本質。個性是共性的基礎,共性是個性的本質。個性的基礎地位不能抹煞,共性的本質特征也不可忽視。教育家精神與黃炎培教育家精神之間就是一種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教育家精神作為一種共性的存在,是對眾多教育家精神品質的歸納與凝練。[54它寓于包括黃炎培教育家精神在內的眾多個性化的教育家精神之中,并通過這些鮮活的個性表現出來。黃炎培教育家精神作為個性層面的教育家精神,不僅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一般特性,能夠生動、形象地表現教育家精神的共性本質,還具有自身獨特的魅力和鮮明的特色。可以說,黃炎培教育家精神彰顯了教育家精神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將黃炎培作為教育家群體中的典型案例,來闡釋教育家精神這個宏大的議題,一方面,可以譜寫出教育家群體所共有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精神特質55;另一方面,還可以折射出黃炎培獨具特色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質。在這個意義上,黃炎培教育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模糊的、符號化的,而是具體的、可感知的、有溫度的。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在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教師是關鍵性資源和根本性力量。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場變局中,世界各國都在圍繞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與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展開激烈競爭。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對高質量職業教育的需求相較于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由此對職教教師隊伍建設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黃炎培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精神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它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力量,是新時代職教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不可或缺的動力源泉。作為職教教師,要學習黃炎培以教育為志業,筑牢信仰之基;學習黃炎培扎根教育實踐,涵育德性修養;學習黃炎培以天下為己任,拓展教育視野,以崇高的精神境界、積極的情感態度、過硬的育人本領投人到教育強國的偉大事業中去。
參考文獻:
[1]儲朝暉.葉企孫畫傳[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6:266-267.
[2]和學新,張祿成.中國教育家精神的意蘊、特質及其養成[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4(2):50-62.
[3]莊振華.黑格爾精神概念辨正:以《精神現象學》為例[J].哲學研究,2016(10):71-77.
[4]卡爾·雅斯貝爾斯.時代的精神狀況[M].王德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26.
[5]盧曉中.蔣南翔高等教育思想的時代意義及對教育強國建設的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3(5):22-27,45.
[6-8][10][15-16][18-19][22][28-29][31-32][38]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3:125,16-17,16,16,101,22,16,65,67,17,1-2,138,51,115.
[9]周浩波,遲艷杰.教育哲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184-185.
[11]翎 山}.口[].,T 小:向萬·書館,1959:70.
[12-13]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263.
[14][25][35]黃炎培.職業教育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224,67,71-72.
[17][36]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3:295,321-322.
[20][23-24][33-34]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3:5,180,5,5,343.[21]石中英.孔子“仁\"的思想及其當代教育意義[J].教育研究,2018(4):127-134.
[26]朱熹.朱子全書:第六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208.
[27]王夫之.船山全書:第六冊[M].長沙:岳麓書社,2011 :397.
[30]金兢,牟凌剛.教育家精神的歷史根源、內涵特質與培育路徑[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4(1):46-54.
[37]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3:146.
[39][41]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錢永祥,羅久蓉,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9:163,174.
[40]李海青.困境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一種反思性的視角[J].哲學動態,2012(3):26-30.
[42]卡爾·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44.
[43]張麗萍,陳京軍,劉艷輝.教師職業認同的內涵與結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3):104-107.
[44]于澤元.自我統整的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12.
[4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689[46]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下卷[M].賀麟,王玖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5.
[4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48]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鄭州:河南人民2019:29.出版社,2001:471-472.
[49]和學新,張祿成.教育家精神的內在邏輯、踐行機理及主要路徑:基于教師自我修養的視角[J].教師教育學報,2024(6):52-62.
[50]郭元祥.知行合一:“知”“行”范疇的蘊含及其教育指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5):185-194.
[51]盧梭.愛彌兒[M].李平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99.
[52]錢穆.中國歷史精神[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53]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7.
[54]蔣純焦,李瀚文.論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歷史邏輯與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4(1):106-111.
[55]劉海燕.教育家精神的時代意蘊與踐行理路[J]教育研究,2023(12):121-129.
(責任編輯:張宇平)
Connotation, Core Features and Inheritance Approaches for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of Huang Yanpei
ZHANG Lucheng (Tianji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and Education,Tianjin3oo222,China)
Abstract:Thespiritofeducatorsconstitutesthefoundationalethosofeducatorsandservesasaspiritualdrivingforceforadvancingthe developmentofaneducatiopowerandachievinghigh-qualityeducationalprogressAsapionrofmodernvocational educationin China,thespiritofeducatorsofHuangYanpeiismainlyembodiedintheidealandbeliefof\"seekingsurvivalandcommunityloving oneselfandors\";oalinteifsellngllgaptolvateertyingiingtoughlb\";pdgicalis domof\"respectingindividualityandintegratinghandswithind\";thediligentatitudeof\"unifyingknowledgeandaction,pursuing truthandauthenticity\";thebenevolenceof\"enablingtheunemploedtofindworkndtheemployedtoenjoytheirwork\";andthelofty pursuit of\"humanunityandaglobalperspective\".Ithasthecorecharacteristicssuchasnobiltxemplaryandinclusiveness.ToinheritthespiritofducatorsofHuangYanpeiitissentialtotakeeducationasavocatioadsolidifytheoudatiooffaithoot oneselfineducatioalpracticedcultiateoralintegityndracesseofsponsibilitforeorld,terebybroadegd ucational horizons.
Keywords:Huang Yanpei; educator;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teacher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