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世紀初,中國農村呈現出衰敗的趨勢。黃炎培秉持“富教合一”的大職業教育理念,在江蘇昆山徐公橋進行了六年的鄉村建設,取得突出效果。
在帝國主義人侵之下,民國的鄉村社會受到重大打擊,鄉村社會問題不斷惡化。黃炎培等先進知識分子希望通過鄉村建設運動來改善鄉村社會。目前學術界對黃炎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職業教育思想,而對其鄉村建設實驗的研究不足。本文擬對黃炎培在徐公橋開展的鄉村改進實驗進行探討。
一、黃炎培開展鄉村建設實驗的緣起
中國歷來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占據主導地位,但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農村經濟卻出現了衰落的景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西方列強向中國輸送大量的廉價工農業品,傾銷性質的產品在市場上占很大比重,導致大量農民破產。科舉制廢除后,士紳階層逐漸沒落。這不僅造成鄉村教育陷入停滯,更促使知識精英向城市遷移,從而加大了城鄉差距。與此同時,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變遷。
黃炎培作為近代中國較早覺醒的知識分子,在辛亥革命后出任江蘇教育司長。他在教育調研中發現,當時學校教材內容脫離實際,學生所學知識難以應用于實際生活。這也促使他逐步形成了具有實踐導向的職業教育思想。
黃炎培于1917年創立中華職業教育社。為挽救日益衰敗的農村經濟并推廣職業教育,該社專門設立了農業教育研究會,并聯合其他社團共同制定了農村教育推廣計劃。鑒于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要推進農村教育,必須首先改善農村經濟狀況,健全農村組織體系。就像梁漱溟所說:“于是我們的職業教育中之農業教育就變成到農村去工作,一種整個農村改進運動了。”1925年,黃炎培著手選擇鄉村建設試驗區,并制定了選拔標準。他在計劃書中寫道:“就交通便利的地方,劃定一村,或聯合數村,其面積以三十方里為度,其人口以三千至五千為度,地方治安,取其可靠者,水旱偏災,取其較少者;先調查其地方農產及原有工藝種類,教育及職業情況,為之計劃。”這份計劃書后來成為鄉村改進實驗的基本指導思想。
二、黃炎培在徐公橋的鄉村建設實驗
徐公橋位于江蘇省昆山,因徐公修建橋梁而得名,后周邊地區被劃為徐公橋鎮。在開展改進運動前,徐公橋鎮與當時全國多數農村狀況一樣,民眾文化程度低,交通落后,垃圾遍地,賭博成風,甚至有公開販賣鴉片者,社會風氣嚴重敗壞。中華職業教育社將徐公橋選定為首個實驗區,黃炎培對此認為:“環顧從事鄉村改進運動的,也還寥寥。或者可以說絕無僅有,所以希望進行順利些,免使新芽遽受摧折。”
(一)發展教育事業,推廣實用教育
徐公橋地區教育資源匱乏,民眾識字者少,大多數人從事農業生產,少數人經商。民眾受教育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經濟困難、學校距離過遠,以及從事農業生產而沒有時間學習。中華職業教育社首先關注學齡兒童的教育問題,他們通過爭取教育局的資金補助與籌款,建立了數所小學,并開展識字掃盲運動。
中華職業教育社在徐公橋地區推行了多元化的教育措施。首先,職教社張貼了“十大信條”,向民眾宣傳教育的重要性,特別強調教育平等理念,宣傳“男女享有同等受教育權利”的思想,并且申明“女子與男子地位同等尊貴,不應完全依附男子,而男子亦不可輕視女子”。針對超齡失學群體,職教社組織露天演講會,召集村民集中學習,挑選一些常用文字進行教學。為提升教學效率,當地被劃分為“五區六校”,采用自編的千字課本,并講授珠算。
考慮到農民白天務農,中華職業教育社還開辦了夜校,由村長擔任校長,每晚上課兩小時,向農民傳授農業生產技術和公民常識,遇到農忙時節會停辦。每學期末組織考試,合格者頒發證書。職教社還開展了通俗教育活動,內容雖然淺顯,但是很有趣。他們選擇茶館等日常休閑場所作為教學點,定期派人前往輔導農民認字,并代寫代認書信。
(二)富教合一,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中華職業教育社認為改造農村地區,必須首先改善農民的經濟生活,然后將鄉村經濟和鄉村教育聯系起來,解決實際問題。中華職業教育社在傳播致富方法的同時,也向農民傳播一些實用知識。首先是推廣優良的農作物品種,傳授正確的耕種方法。例如,他們推廣了金陵大學研發的26號小麥,助力農業取得大豐收;還自行采購外國優良品種,并以較低價格售予農民,進一步提高了農作物產量。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中華職業教育社在農民心中的威望,還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當時,農村的人均耕地面積較大,農忙時期勞動力短缺。為解決這一問題,黃炎培積極推廣新農具,以提高生產效率。他引進了抽水機、冰鐵犁、種稻機等多種新式農具,但這些新農具價格高昂,單個農戶難以承擔。黃炎培提出由農戶共同出資購買農具,再以租賃方式供需要的農戶輪流使用。這一做法既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又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
中華職業教育社積極開展公益事業,在多方面助力農村發展。為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該社修建了公共廁所、公共花園和公共體育場,同時著手建立公共衛生事業和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此外,中華職業教育社還成立了養魚合作社,組織農民開展合作養魚。這些舉措使得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提升。該社還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著手修筑道路,“調查此間河道縱橫,交通極便,而旱道小路亦極多,但全系泥土小徑,遇雨泥濘難行,殊感不便,似應設法建筑費省工簡之道路,以利交通,沿路并當栽植蔭樹,以資點綴”。
(三)實施效果
中華職業教育社通過普及義務教育、開辦夜校等多種方式,有效提升了農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這些措施不僅使農戶掌握了基礎實用漢字,還將文化教育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有效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全區現有小學五,均系初級程度,內公立者三校,私立者兩校,凡七教室,學生三百八十七人,全年經費三千五百二十六元六角四分。”這可見徐公橋地區的教育水平顯著提升。
中華職業教育社大力推動鄉村衛生事業發展,提升了農民的身體素質,營造了良好的鄉村環境。針對農村存在的鋪張婚嫁、聚眾賭博等問題,該社采取勸誡與行政處罰相結合的方式,切實推動了社會風氣改良。
三、黃炎培鄉村改進實驗的價值意義
(一)大力發展實用教育,培養本地人才
中華職業教育社開展識字掃盲運動,努力實現兒童教育全覆蓋,向農民傳授農業知識以及工具使用方法,同時大力開展社會文化改革,致力于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在中華職業教育社的不懈努力下,該地區的受教育率不斷提升。此外,中華職業教育社還招收具有文化基礎的本地青年進行專業培訓,不僅為當地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又加強了與村民的聯系。受中華職業教育社的影響,農民群眾逐漸轉變觀念,開始自發參與家鄉建設與改造。
雖然鄉村改進實驗并未完全實現預期目標,但它在提升農民文化素養、建立鄉村教育體系、推廣農業生產知識以及培養當地人才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
(二)發揮農民主動性,建立鄉農組織
中華職業教育社的鄉村改進實驗能夠持續開展多年,關鍵在于獲得了農民的廣泛認可。作為農村的主體,農民最了解當地實際狀況。職教社在推進鄉村改進時,始終注重與農民共同商議對策,主動傾聽民意、順應民情,從而有效提升了農民的自主參與意識。正如改進者自己所說:“用科學方法來增加生產,抱犧牲精神去建設農村,這是他們改善鄉村的標語。”中華職業教育社充分發揮了民眾的積極性。
(三)加強農村衛生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實現鄉村文明化是中華職業教育社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徐公橋地區,中華職業教育社采取了一系列移風易俗的措施,這些舉措極大地改善了鄉村的生活環境。他們修橋筑路,方便村民出行;禁絕煙賭,凈化社會風氣。通過這些努力,農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更有保障。經過中華職業教育社的改進,徐公橋地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民的娛樂活動更加豐富多樣,鄉村的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四、結語
黃炎培開展的鄉村改進實驗頗具開創性。他立足中國現實狀況,把職業教育推廣至農村,向不識字的農民傳播文化知識,推廣新農具,推動移風易俗,使農村地區的落后面貌得以改變。從長遠視角審視,這一實驗并非單純的教育實踐,而是對農村發展道路展開的早期探索。
鄉村改進實驗盡管在局部地區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整體社會環境尚未根本變革的歷史情況下,民間團體的力量終究有限。更關鍵
的是,中華職業教育社對農村貧困問題的制度性根源認識模糊。正如黃炎培后來反思所言,中華職業教育社的這些舉措,以今日眼光來看,只能說是改良主義的嘗試。
參考文獻
[1]代偉,李建國.“浮槎東渡考學務”—張騫、黃炎培日本教育考察的比較與啟示Ⅲ].教育與職業,2024(14).
[2]張艷芳,邵倩.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對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啟示.中國軍轉民,2024(15).
[3] 田建冬,何桂芳.基于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以數字化技術助推高校建筑類專業群轉型發展研究[J].職業教育,2024(22).
[4] 郝思寧.張窨與黃炎培產教融合思想的借鑒與創新教育科學論壇,2024(21).
[5] 梁漱溟.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M].北京:村治月刊社,1932.
[6] 中華職業教育社編.黃炎培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7] 王華斌,王燕子.著名民主人士傳記叢書一黃炎培[M].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
[8] 朱考金,姚兆余.“富教合一”:徐公橋鄉村改進實驗初探].中國農史,2007(4).
[9] 姚惠泉,陸叔昂.試驗六年期滿之徐公橋[M].北京:中華職業教育社,1934.
[10]陸叔昂.三周歲之徐公橋[M].北京:中華職業教育社,1931.
[11]凌莘子,徐因時.參觀徐公橋新村記[].江蘇教育通訊,19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