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D26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7-0010-03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人為本”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公平。持續完善全階段學生資助育人工作,不僅對資助育人工作有引領作用,也為高校資助育人新模式、新形態提供建設性指導。高校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共同的目標成為“黨建 + 資助育人”工作的基礎[1]。在持續深化和拓寬“以生為本”的理念下,黨的示范性和引領性得以彰顯。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進程下,全面發展高校黨建資助育人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文章中的調查研究以H學院為例,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方式,針對H學校中的XX學院學生進行相關調研,旨在根據當前資助育人工作現狀,發現當前資助育人工作所存在的問題,并優化基層黨建工作,助力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實施路徑。
一、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助力資助育人工作的意義
(一)豐富基層黨建工作,發揮基層黨建職能
一是有利于把黨的思想精準傳遞到基層,在高校辦學治校全過程發揮黨的領導作用[2]。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而資助育人工作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僅凸顯了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又展現了資助育人工作的服務性和精準性[3]。學校基層黨組織對資助育人工作的支持日益提升,表明了黨對教育公平的堅決態度,通過精準扶貧,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切實需求,為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培養學生敬黨、愛黨的意識,堅定不移跟黨走。這既達成了思政教育的意義,也貫徹落實了黨的教育目的。二是對基層黨組成員的反向考察。考察學生的服務意識、管理能力以及榜樣引領作用。在服務同學的過程中歷練自己,加強黨性修養,也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有效幫扶。
(二)優化資助育人工作,完善頂層工作設計
黨建工作要時刻以人民為中心,資助育人工作要與全院師生保持緊密聯系,學生黨員要培養主動服務意識,將幫扶政策落到實處,將多方關懷傳遞給學生。公平、公正、公開是資助工作的原則和底線,黨員在資助工作中能夠實現監督與自我監督的雙重職能,既能對資助工作進行監督,又能對自身的廉潔自好、堅守使命等進行監督[4]
(三)創新資助育人工作,提升資助工作質量
首先,順應新時代下資助育人工作發展趨勢。在發展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創新資助育人工作模式是高質量完成資助育人工作的新要求,先進的思想引領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改善的必要條件,高校基層黨建助力資助育人工作為高校育人質量的提升增加了新動能。再者,高校是培養新時代高質量人才的主陣地,應全方位了解當下學生的多元化需求,而傳統資助工作的模式單一、適配性較差等問題逐漸顯露,因此構建“黨建 + 資助育人”的工作模式,既能形成多方教育合力,又可緊密的連接黨員與群眾,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5]
二、新時代高校基層黨建助力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調研分析
這次調查研究選取H學院XX學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旨在更深人地了解此類學生的致貧原因、真實需求以及對學院目前資助工作的態度等問題。截至2023年底,H學院XX學院共有在讀學生1434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372人,占學生總數的 25.94% ,此次共發放問卷372份,回收370份,其中有效問卷367份,有效回收率98.66% 。依據調研數據與內容,發現問題如下:
(一)資助方式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
目前傳統資助育人模式,主要分為激勵型資助與保障型資助,兩種資助形式對于學生的自尊心與接受程度產生不同影響。保障型資助主要包含國家助學金或其他補貼;激勵型資助主要包含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校友會獎學金以及其他社會類獎學金等。在訪談中得知,大多數學生更傾向于獲得激勵型資助,即通過自身學習、工作等方面的努力,從而得到相應的獎勵,這也是對其學習態度、學習成果的肯定,進而提升其自信度、對學習、生活的積極性。但在此模式之下,同樣要讓受助學生意識到,保障型資助與激勵型資助并無尊卑之分,避免使僅獲得保障型資助的學生產生自卑心理。這就需要在傳統的資助育人工作上進行融合創新,利用受助學生身邊的黨員同學進行不定期的心理疏導,積極發揮黨員的幫扶作用。
(二)志愿服務的目的產生偏頗
資助育人工作不僅僅是對受助學生進行資助,更要發揮資助的育人作用,調研發現,在傳統的資助育人工作中,志愿服務職能相對弱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黨員干部隊伍龐大,但其自主服務意識較弱。其次,志愿服務側重廣度而忽視深度。最后,志愿服務目的性強,忽略內在價值。對于深處志愿服務隊伍中的家庭貧困學生而言,一部分學生更看重參加志愿服務后的個人回報,例如,綜測加分、評優評先、推優入黨等,從而忽視了志愿服務對于自身能力、品質上的提升。
(三)就業幫扶忽略思想引領
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上,要堅持站好最后一班崗,切實解決貧困學生的就業問題,但在傳統資助育人工作的模式下,在就業方面存在以下問題:首先,重物質扶持,輕思想引領。并沒有讓受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就業觀,導致部分學生存在只看重薪酬而忽略自身價值的現象。其次,重理論指導,輕就業培訓。在日常幫扶過程中,僅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例如面試技巧傳授、行業現狀分析等,忽視了受助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缺少實戰經驗。
(四)日常關注度不夠
通過調研發現,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自前一次性完成物質與獎助學金激勵的方式較常見,在此之后,需要幫扶的學生并沒有得到太多日常的關懷與持續性的關注,并不能從根本上發現這類學生的相應問題,難以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經濟資助全覆蓋的基礎上,構建道德浸潤、素質提升、精神激勵有機統一的“日常關注”資助育人工作模式。
三、新時代下高校基層黨建助力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施路徑
(一)注重心理疏導
1.關注貧困生心理生態,打造物質與心理幫扶雙融合
貧困學生受原生家庭和個人成長經歷的影響,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生態危機,在高校精準扶貧工作中,要著力構建心理幫扶頂層設計,注重貧困生的意志培養、智力提升和扶貧協同發展,打造物質幫扶和心理幫扶的雙融合。學院需要遵循學生心理變化規律,對貧困生建立“一人一檔”心理檔案,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活動,通過多種形式的心理疏導和心理教育,幫助貧困生樹立自信心,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自助水平,如開展勵志榜樣教育、團體與個人心理輔導等,激發貧困生的內生動力,實現可持續的心理幫扶。
2.強化美育浸潤功能,豐富校園文化內涵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學校要充分發揮好第二課堂美育功能,不斷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神引導,實現助學體系的育人功能。例如:通過“暖冬行,愛傳遞”愛心圍巾發放活動、陽光愛心超市、“感恩資助心向黨,筑夢青春展芳華”資助政策宣傳展、“自強杯”拔河比賽、籃球賽等品牌資助活動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神培育;開展“二十一載勤工夢破浪同行正青春”主題文藝晚會暨“先優”表彰大會,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搭建展示舞臺增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責任意識,做到知恩、識恩、感恩,增強團隊意識,使之逐步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重新塑造完善的人格。
(二)完善志愿服務
1.搭建隊伍,統籌規劃
志愿服務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載體,與資助育人工作相結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素質能力提升價值和感恩意識培育價值,可以創新資助育人體系,有效提升資助育人實效。高校在發展規劃頂層設計中,應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融入學校整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一是形成具有高校、學院特色的工作理念,對志愿服務融入資助育人的預期目標、培育計劃、預期效果等環節進行設計,同時完善制度體系,例如實施方案、考核制度、培訓制度等,對各項工作進行整體把控。二是隊伍建設方面,配備專業教師指導團隊和學工團隊,由班主任、輔導員等指導學生組織開展工作,可以成立由獲得國家獎助學金的貧困生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組建的學生工作隊伍,與相關志愿服務團隊聯動推進工作。
2.創新實踐,打造特色品牌
良好的志愿服務項自是推動志愿服務融入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載體,加強志愿服務項目化建設對于提高志愿服務活動管理水平,提升志愿服務活動質量具有積極意義。一是可在原有志愿服務項目基礎上深入開展工作,包括鼓勵動員貧困生積極參與扶貧開發、社會勞動、助殘支教、紅色傳承等多種類型的志愿服務。二是嘗試將創新創業教育融人志愿服務中,充分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綜合素養,訓練貧困生的創新思維,逐步提升其專業能力,在參與過程中充分認識社會,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6]
(三)加強就業幫扶
1.完善就業服務工作,切實提高貧困生就業質量和水平
就業是大學生順利融入社會的關鍵環節,在新時代發展下,就業難度日益增加、就業要求不斷豐富,這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造成巨大的阻力。因而要為這類學生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就業指導,進行科學合理的課程規劃,在傳遞理論知識的同時,豐富學生經驗、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更精準的找到職業生涯奮斗目標。為此,高校應進一步完善機構設置,增設就業技能指導中心、就業政策咨詢中心等,在黨員干部與就業指導教師的共同參與下,明確工作職能、厘清工作劃分,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幫扶工作。
2.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后跟蹤服務,增強學生的發展后勁
針對已順利完成就業的家庭積極困難學生,學校應建立暢通的信息反饋渠道,定期針對其就業狀況、心理波動、生活現狀等方面與學生本人或其所在單位取得聯系,及時掌握學生動態,并提供相應幫助。這就需要基層黨組織的助力,一是選派優秀的學生模范,積極與新到崗學生溝通,了解詳細情況,并及時反饋。此外,也可以教育新入職學生,樹立自信,努力尋找自身價值,發揮長處,克服短板。二是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多方位了解學生,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職后的表現,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為解決學生當前困難以及日后校內學生職業教育提供幫助。
(四)提升日常關注
1.完善制度和體制,優化頂層制度設計
根據省和國家最新制度,及時修訂學校資助相關制度,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標體系,實現科學認定,推動精準扶貧。高校可以根據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類別和程度,實施不同的資助和幫扶措施,并持續予以重點關注。班主任和輔導員老師及學生骨干力量要加強對班級貧困生在校期間的日常關注,全方位了解他們的思想和生活狀況,并做好最新的資助政策和措施的普及和宣傳;注重心理篩查和關注,定期召開座談會,聽取學生對于資助工作的意見,形成良性反饋通道。
2.文化浸潤,精準施策
高校要把勞動育人作為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制定和完善學生資助育人體系,用文化道德浸潤心靈,把貧困生培養成為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建立符合時代需求的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依托勤工助學重要陣地,積極拓展勤工助學崗位功能,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為學生提供勞動教育平臺,積極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貧困生在勞動中獲得報酬、掌握知識、提升綜合能力。其次,高校要做好“一站式”學生社區服務中心管理服務工作,緊緊圍繞學生、關注學生、服務學生,通過線下(服務大廳)與線上(辦事大廳)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事務辦理、業務咨詢、學業互助、生活休閑等多種服務,促進學生自我監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結語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其原生家庭經濟條件的制約、心理因素的影響、綜合素質的局限等原因,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會面臨著更多的挑戰。而高校的基層黨建則直接關系到資助育人工作能否順利有效開展,基層黨組織的工作能力水平,對資助育人工作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因此,黨組織需要充分發揮示范作用,引領資助工作順利開展,高校更應將資助與基層黨建緊密結合,形成教育合力,切實提高資助育人工作的服務質量,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爽,蔣毓新.新時代高校基層黨建與資助工作融合路徑研究[J].河北開放大學學報,2023,28(05):97-100.
[2]鄺洪波,孫宗瑞.“六維一體”資助育人模式構建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04):78-80.
[3]武夏艷,黃維濤.基層黨建引領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思考——以蘭州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為例[J].西部學刊,2021,(19):110-112.
[4]陳湘陵,汪次榮.黨建示范引領下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對策及建議[J].就業與保障,2020,(14):118-119.
[5]王靜,劉爽,黃志興.新時代高校“一體三翼五聚焦”思政育人模式的構建與踐行[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4(04):82-92.
[6]鄧淑月,郝海燕.立德樹人視角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優化路徑探索[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3,39(12):21-28.
(責任編輯:張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