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7-0199-03
引言
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蘊藏著無盡的發展契機。推進數字化與智能化進程,為中國會計領域的革新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不僅開拓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亦帶來了相應的挑戰[1]。在當代社會的革新浪潮下,新興商業科學理應突破傳統認知限制與思維方式的束縛,通過實施跨學科整合與深度交匯策略,加速傳統商業科學的現代化進程與體系重構。從新商科的維度出發,鑒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普及趨勢,會計專業人員的核心能力應著重體現在專業知識與數字智能技術的有機融合上。在此背景下,財務管理的創新與數字化轉型變得至關重要,其不僅能夠顯著提升經濟體系的整體效率、穩定性和持續性,而且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基于此,數字化轉型不僅對會計專業人士提出了全新的期待,亦加速了高等教育領域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革新步伐。
一、“數智化”背景下財務會計專業人才需求分析
(一)會計職能發生轉變
云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顯著推動了財務會計領域的信息化與智能化進程,奠定了管理會計在企業實施的技術根基。伴隨“互聯網 + ”與會計行業的深度融合,“大會計”概念日益凸顯,正引領會計行業邁向新時代[2]。當前,會計領域正經歷著信息技術、會計人員角色與職能等多個維度的革新。借助數智化技術手段,會計工作能夠全面反映和有效控制業務活動,提升決策支持能力。具體而言,通過互聯網與云存儲技術的集成應用,會計系統能夠實時追蹤并監控跨地域、跨時間的業務變動情況,極大地提高了數據收集與處理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此外,物聯網、虛擬現實(VR)及傳感器技術的應用,實現了業務流程的全真模擬與實體業務場景的還原。在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AI)與區塊鏈技術的引入,進一步提升了會計工作的深度與廣度。AI技術能夠從價值結果出發,追溯至業務動因,深入分析各業務間的內在邏輯與結構關系,從而輔助評估業務活動對價值創造與實現過程的影響及效率。
(二)能力需求發生轉變
會計專業人士必須熟練處理大規模數據,以增強工作效能和精確度,并強化風險管理能力,以便預見并解決企業的潛在問題,為財務規劃、預算編制與控制過程提供決策支持。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推進,對會計領域的專業人才提出了更為嚴格且具體的要求[3]。特別地,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溝通能力、審計技能、學習能力以及財務共享服務經驗被視為至關重要的素養。
(三)就業環境發生轉變
當前全球經濟環境的復雜性與多變性顯著地影響了會計就業市場的動態。一方面,企業對財務管理及風險管控的需求日益提升,從而增加了對專業會計人才的需求量。另一方面,經濟的不確定性導致企業采取成本削減策略,進而減少了招聘活動,加劇了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伴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低端會計職位面臨著被自動化和智能化取代的風險,這使得僅僅掌握基本會計技能的從業者面臨失業威脅,同時為具備高級會計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才創造了廣闊的就業空間。高級會計職位逐漸成為企業核心管理層的關鍵角色之一。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會計專業的畢業生數量呈現增長趨勢,這無疑加重了就業市場的壓力。在這一背景下,會計領域的入門級崗位數量減少,企業對于能夠提供綜合分析、風險管理以及稅務規劃等高級服務的專業人才需求顯著提高[4]。為了適應市場變化,普通會計人員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專業能力與技能的提升,以確保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保持競爭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自動化軟件的涌現,極大地重塑了會計行業的生態結構。以基礎會計職能,如記賬和核算為例,過去這些任務主要依靠人工手動執行,而現今,自動化軟件承擔了大部分此類工作。具體而言,某大型企業引入了一款高級智能財務系統,顯著提高了運營效率,并有效減少了人為錯誤和潛在的欺詐風險。這一技術變革導致了對傳統基礎會計職位需求的下降,許多原有角色面臨被淘汰的挑戰。
二、“數智化”背景下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配套設施更新不及時
課程設計在應對現代財務會計發展趨勢時存在局限性,亟需革新以融入“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輔助教材,并擴充內容以囊括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及創新財務會計實踐教學。目前,財務會計課程主要聚焦于理論基礎與證書培訓,這可能使畢業生在實際操作技能方面存在不足,難以有效銜接從傳統會計模式向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的過渡。鑒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進步及其對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機構應優化課程架構,合理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的比例,加強計算機技術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的整合與應用。
(二)課程教學創新意識不足
傳統教育體系的核心在于傳授教材中的理論內容,其教學過程通常由教師在課堂上的“輸出”信息主導。評估系統主要關注于評價學生對會計專業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常見的評估手段通常是書面考試形式[5]。然而,此種傳統的線下評價方法已難以滿足會計專業學生在就業實踐場景中面臨的真實需求,也無法充分適應企業對高效管理及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高標準要求。
近年來,盡管會計專業實習活動在形式上有所創新,從傳統的手工賬務處理向電子化轉型,顯著減少了對紙質會計處理的需求,從而大幅降低了工作量。然而,這一轉變并未徹底引發企業管理系統層面的根本性變革,特別是在大數據驅動的信息處理與決策支持的應用領域。因此,構建一個全面、系統性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旨在培養具備數智化和管理型技能的會計人才,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關鍵任務。
(三)教師教學思維轉型效果不佳
在傳統教育體系中,課堂教學主要圍繞教材展開,教師通過板書或電子教案作為輔助工具,以講授為主導,引導學生分步驟學習知識。然而,現實中仍存在部分教育工作者對新技術的接受度不高,不愿意深人探索并有效應用“互聯網 + ”教學法的情況[6。這不僅與其對技術的全面理解不足有關,更深層次地反映了教學觀念的滯后。在教學新模式下,教師角色需進行適應性轉變,以擁抱革新化的教學策略與技術工具,此過程不僅強調轉型的必要性,亦關注于探索其實施路徑以期最大化教學成效。
(四)人才培養目標不匹配
當前階段,學校在財務會計教育領域傾向于教授基本會計原理與操作技能,教學活動主要圍繞會計準則與實務指南展開,旨在確保學生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然而,這一教育模式在實踐應用方面有所局限,主要集中在紙質賬本管理上,未能有效提升學生在現代數字化環境下的應用能力。現有教育目標未能充分關注創新教學方法、自主問題解決能力及自我驅動學習習慣的培養,與現代社會對財務會計專業人才的期望存在偏差。
三、“數智化”背景下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創新策略
(一)完善課程教學體系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針對會計專業的教育體系構建,全面考量并增設信息化課程顯得尤為重要。課程設計應緊密圍繞行業實際需求,精確對接企業對信息化人才在技能及知識層面的具體要求。僅當需求被精準識別后,教育機構方能實施針對性課程增設策略,以確保畢業生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充分發揮其價值。新增課程應集中于大數據分析的基礎構建,涵蓋數據庫管理、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以及數據清洗技術,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增強其在大數據處理領域的競爭力,并促進會計信息化教育的發展。此外,應著重于會計領域的信息技術應用,通過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在會計信息化與財務數據分析方面的綜合能力,進而推動他們向管理會計人才的轉變。會計專業的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行業動態,深入探討新興技術的應用,實現新技術與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學生需掌握大數據技術,理解信息化對會計行業的深遠影響,并能夠熟練運用信息技術于實際會計工作中。
(二)革新教師教學意識
在智能財務背景下,學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策略需實施根本性的變革,旨在回應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此變革的核心在于融合智能化理念,構建一個整合智能技術、計算機科學、會計學與管理學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框架。教學內容應具有針對性地擴充,不僅限于傳統會計知識,還應覆蓋企業管理、財務報表分析、金融投資、財務成本管理和風險控制等領域,以確保學生能夠掌握不可或缺的專業技能,培養出能夠在智能財務環境下發揮復合型高技能的會計人才。學校在這一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通過組織教師深入企業考察和參與實踐觀摩活動,增進教師對當前社會會計領域技能需求的理解,進而促進教學模式和內容的持續優化。同時,強化對教師的智能化技術培訓,以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效果。此外,學校應加大在教學設施和設備上的投人,確保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并熟練掌握智能化技術,從而顯著增強其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最終達成智能財務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
(三)提升教師的“互聯網 + ”教學能力
基于“互聯網 + ”技術驅動的現代教學模式,特別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與微課程的興起,對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機遇。除了傳統的備課任務,教師還需深化對計算機實踐和網絡技術應用的理解,將會計專業知識與計算機科學技術緊密結合,以實現跨學科教學的創新實踐。這一過程不僅顯著提升了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也強調了跨學科知識整合的重要性。對于教師而言,這既是面對挑戰的時刻,也是提升自身創新教學能力、優化教學活動策略的寶貴契機。在新型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成為可能,從而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和實施教學創新,進而有效地提升了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
(四)以智能財務背景為前提,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1.重視企業人才需求
智能化技術確有潛力替代執行高重復性會計作業的職能,然而,其在處理需要高度分析、應變、判斷及團隊合作的復雜會計任務方面仍存在局限。為了克服這一挑戰,企業應借助數據交流平臺,集成有關運營狀況與決策支持信息,以此推動預算管控與成本優化進程。與此同時,企業內部管理架構應當注重培養具備領導力與管理才能的專業人才,以確保組織的穩定增長與持續發展。鑒于此,在會計教育領域,課程設計不僅要涵蓋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管理技能,使其能夠將管理知識有效應用于實踐,為企業的戰略規劃與決策過程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提升決策效率與質量,從而促進企業的長期繁榮與成功。
2.保障教學學科的多樣性
在財務工作領域中,采納智能技術手段能夠顯著提升財務工作的自主性與靈活性,促使企業必須配置具備深厚專業理論與多元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為此,學校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當注重并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以期產出兼具專業素養與創新思維的復合型人才。教學規劃應涵蓋多元化課程體系,不僅鞏固基礎課程,亦應適時引入反映時代需求的新課程,旨在增強學生在會計領域的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從而加速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育進程。尤其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加深學生對校內實踐操作課程的理解與實際應用,以強化其操作技能,最終目標是培育出具備高度應用能力的專業人才。
結語
數智集成時代下,財務會計課程改革既遇挑戰,亦需我們深人探索適應科技進步的創新途徑。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財務專業人士需跨越傳統專業邊界,實現向高度綜合且廣泛的知識體系轉型,以期既具備深度又擁有廣度。深度層面的轉型應聚焦于會計學、審計學、財務管理、稅務籌劃及投資決策等核心領域;而廣度層面則應涵蓋財經法規、企業經營管理、公司治理結構、內部控制機制、生產流程優化、信息技術、網絡安全以及大數據應用等多元領域。通過系統剖析數智化背景下財務會計教學的困境與策略,本文提出構建數字化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框架的創新思路,為企業與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梁雯.新商科視域下數智化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創新[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4,7(13):49-51.
[2]施書磊.“互聯網 + ”視域下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創新研究[J].科技資訊,2024,22(13):204-207.
[3]劉李福,孟禹衡.《高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創新改革研究[J].商業會計,2024,(06):125-128.
[4]吳建媛.中職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創新路徑[J].財會學習,2023,(31):137-139.
[5]吳亭,李霞.“互聯網 + ‘新經管’”視閾下案例教學創新研究—以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3,26(14):232-234.
[6]趙姍姍.基于“一理念,兩方法,三結合”思路的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創新研究[J].科幻畫報,2023,(06):248-249.
(責任編輯: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