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D2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7-0001-03
引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這表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離不開黨的領導。同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又是凝聚力量、匯聚民心的基礎,是新時代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前提,各級黨組織在堅持黨的領導原則之中,更為重要的是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正確認識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價值定位,并積極探索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實現路徑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中國式現代化和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內涵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
現代化一詞始于西方,向前溯源世界現代化進程,可追溯到十五世紀的西歐。當前,學界對于現代化的概念已然形成共識:“現代化是指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多方面的過程”[1]。現代化是一個囊括萬象的統一體,雖其發展方向具有相似性,但具體到某個國家,其發展模式又各不相同。中國式現代化便是眾多現代化模式中最具特色的一種。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后便著手探索現代化建設事業。1934年毛澤東指出我國“在將來向前發展過程中,它將實行國家工業化政策”[2],這是黨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早期設想。雖然并未深入地提出現代化目標,但是這時的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目標已經有了基本認識。新中國成立之后,1964年周恩來提出中國的四個現代化是“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3]。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首次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并為中國式現代化提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的建設思路。此后,江澤民將政治文明這一理念融入現代化建設中,形成“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目標,胡錦濤將這一目標納人現代化建設中,進一步形成“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這一要求,最終形成了一個包含生態文明在內的“五位一體”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
中國式現代化目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有著本質的區別。中國式現代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跨越了先發現代化國家的固有矛盾和陷阱,從而實現了有序發展。可以說沒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式現代化就無法得到穩步推進。
(二)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內涵
在現代漢語中,“集中”意為把分散的人、物或事集合在一起,“統一”意為把部分聯成整體,把分歧歸于一致。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集中統一”有著更為深厚的內涵要義,是建黨一百多年來總結的寶貴經驗,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進步的重要法寶。
1921年黨的一大通過的綱領規定“凡是有黨員五人以上時,必須成立委員會”[4],其中“成立委員會”體現的是一種最直接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方式。1922年黨的二大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央執行委員會由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五人組織之,并選舉候補委員三人”[4],這是中央層面對集中統一領導原則的組織設置。同時黨章還規定“地方有兩個干〔支]部以上,推舉三人組織該地方執行委員會[4]”由此可知,黨章要求地方層面也必須組織執行委員會,以便于實現高效決策和集中統一。這是建黨初期黨中央為貫徹集中統一領導,而對各級黨組織提出的機構設置要求。
1945年,黨的七大通過的黨章明確要求“黨的政策一經決議以后,即須服從,并須無條件地執行。4]”其中“無條件執行黨的決議”深刻體現著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這一原則。1982年,黨的十二大通過的黨章進一步對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原則進行了細化,強調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內容包含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2022年黨的二十大通過的黨章從組織制度、機構設置、議事規則等各個方面,對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原則進行強調。
以黨章修改為線索,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對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原則的堅持與完善。在機構設置上,黨的委員會是各級黨組織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組織保證;在議事規則和辦事流程上,民主集中制是各級黨組織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保證。除此之外,黨章中還有許多關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原則的相關制度,如請示報告制度、監察制度、巡視制度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在建黨過程中為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內在要義。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價值
(一)堅持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
黨中央曾明確強調“堅持黨的領導,首先是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是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5]”同樣地,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堅持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亦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著眼于我國現代化事業的發展歷程,現代化建設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在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1942年毛澤東針對黨內存在的宗派主義現象,在《整頓黨的作風》中強調“要建設集中統一的黨,使全黨步調整齊劃一。[6]”1948年毛澤東提出要建立請示報告制度,以便于進一步落實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改革開放以后,為了制止黨內存在的忽視黨的領導的思想蔓延,鄧小平提出全黨必須嚴格服從中央,這充分證明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地位。
新時代,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各級黨組織既是人民群眾的利益代表者,又是帶領人民群眾建設現代化的領導力量。它既能集中群眾智慧,實現政策科學化民主化,又能匯聚各方力量,推動惠民利民政策精準落地。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理應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7]。堅持黨的領導既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總結的寶貴經驗,又是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統的,整體的。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社會各領域提出深化改革要求,包括改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法治體系、健全文化事業、完善社會保障體制、建設美麗中國、建設平安中國和提高黨的領導水平等。這些領域的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維度、多層面,其內部各環節相互聯系,牽一發而動全身。而改革本身又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所以不管改什么、怎么改,推進改革這個系統工程,都離不開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新時代,黨中央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目標更高,相應地要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務更重,所需協調性更高,難度更大。要想解決當前改革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協調各部門各領域共同深入改革,以達到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必須進一步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三)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顯著優勢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有利于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囊括了社會各領域各環節的體制機制。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黨中央把“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置于國家治理體系的首位[8],充分說明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所在。
治國理政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過程制度化、治理方式民主化。而如何實現這種高水平的治理現代化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經驗來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保證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共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因此面對復雜的治國理政系統工程,首先要堅持的就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同時實現治理現代化目標需要完善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的好壞直接決定治理的成敗。中國共產黨各屆領導集體在百年執政過程中,早已形成集中聽取民意、協調各方意見、做出科學決策的程序。因此只有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確保頂層設計得到科學謀劃,保證黨的政策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進而不斷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
三、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路徑
(一)思想建設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使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必須首先在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以實現全黨思想的集中統一。從思想層面上來說,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增強“四個意識”、抓好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有效路徑,
增強“四個意識”是各級黨組織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思想保證。其中增強政治意識,要求全體黨員以政治標準為第一標準,堅決執行黨的決策;增強大局意識要求全體黨員以全黨大局為重,做到服從大局、維護大局。增強核心意識要求全體黨員始終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學習黨中央的各項精神,貫徹黨中央的各項指示,執行黨中央命令。增強看齊意識要求全體黨員提升政治自覺,主動學習黨中央在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紀律、制度各方面的方針政策。
抓好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是各級黨組織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武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會出現新的現象,產生新的問題。各級黨組織、全體黨員只有與時俱進深入實踐,將黨的理論與具體工作聯系起來,才能有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二)組織建設
抓黨的組織建設,必須重視黨的干部隊伍建設。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既要加強領導班子隊伍建設,又要提高選人用人標準。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首先要抓住“關鍵少數”,才能管好絕大多數。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抓“關鍵少數”這一主體。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抓住“關鍵少數”就是要加強領導班子隊伍建設。一要優化隊伍結構。選拔帶頭能力強的黨員干部,合理選配各專業領域的黨員干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各領域的建設。二要加強管理和監督,落實主體責任制和問責制,完善考核評價制度,加大上級黨組織的監督力度,使各級領導班子主動承擔各自領域的現代化建設任務,將精力聚焦于本區域內的大事、難事。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更為重要的是嚴把黨員干部入口關,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優質充足的后備資源,這是建強黨員干部隊伍的重要環節。為此必須提高各級黨組織的選拔人才標準,規范選拔任用程序,按照規章制度為黨組織選拔后備干部。選拔過程中,既要著重考察后備干部的政治立場,又要嚴把現代化建設能力關。同時還應加大力度做好后備干部的培養管理工作。做好各類黨員的科學技術、業務技能的培訓,以培養各類黨員現代化建設能力。
(三)制度建設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的建立具有全局性和長遠性。從黨的十八大開始,黨中央便著重強調完善國家制度體系,致力于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關鍵任務就是要健全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
各級黨組織要建立健全高效的領導機制,強化黨的決策議事協調職能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事業是關乎全國各族人民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黨中央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核心,是對中國式現代化事業進行頂層設計和總體謀劃的主體。因而黨中央必須對各級黨組織所涉重大工作進行領導。一方面,目前黨中央已在各大領域建立了完善的領導體制,組建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中央審計委員會、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等,健全了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但堅持黨的集中統一的領導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僅黨中央有健全的領導體制不足以實現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這需要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的共同維護和服從。因此另一方面,地方和基層黨組織需要健全重大決策落實機制,確保令行禁止,使命必達。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執行,黨的政策要落實到“最后一公里”,就必須健全黨中央重大決策落實機制。地方黨組織和基層黨組織要加強落實黨中央決策的審查機制,對于沒有認真落實黨的決議、履行黨的義務、承擔應盡責任的組織和個人,全黨要加強監督問責機制,以保證黨中央的重大決策精準落地。
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應然也是必然。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屬性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有著獨特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脈絡明確表明,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離不開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同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亦有利于進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二者保持著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只有明確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價值定位在于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國家治理現代化事業,才能深入探索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優化路徑,為持續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利思路。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概念和豐富內涵[J].理論導報,2022,(10):34-37.
[2]宋學勤.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生成的歷史邏輯[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24):82-89.
[3]范希春.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探索與追求[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2,(01):4-20.
[4]本書編委會.中國共產黨歷次黨章匯編[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23:50.54.53.102.
[5]過勇.堅持黨的領導[N].人民日報,2021-12-08.
[6]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2.
[7]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J].黨的生活(黑龍江),2024,(08):12-26.
[8]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01).
(責任編輯:張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