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5)18-0096-03
數字化資源是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各個領域所創造的數字化信息、數據、知識、文化遺產、人才等可用于數字環境下存儲、管理、傳播和利用的各類資源。數字化資源是數字化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與創新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教師正確、高效、靈活地運用數字化資源,不僅能提升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還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心理需求。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數字化資源的優勢,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一、數字化資源助力心理測評
1.識別心理危機學生
數字化資源的運用,可以促進知識和信息的共享與交流,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進步。如通過在線問卷和心理量表等數字化心理測評工具,為學生提供一個自我探索與反思的平臺,幫助他們深入剖析自己的心理狀態,使教師可以迅速而精準地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迅速識別可能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同時,通過對學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的評分進行統計和分析,教師可以發現哪些學生的得分異常偏高,從而及時關注并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這些干預措施包括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溝通、提供心理咨詢、與家長交流合作等,旨在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通過數字化心理測評工具的應用,教師不僅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還能夠為后續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筆者選擇了一款心理量表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這款心理量表包含多個維度,如外向性、情緒穩定性、開放性等,每個維度都有相應的題目和評分標準。在活動開始前,筆者先向學生介紹心理量表的作用,引導他們了解每個維度的含義,再讓學生利用電腦或紙筆進行作答。心理量表的設計簡潔明了,學生在作答過程中能夠清晰地理解每道題目的要求。最后,筆者收集學生完成的心理量表,并利用工具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生成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報告。報告以圖表的形式展示學生在各個維度的得分情況,幫助他們更加直觀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在后續的班級活動中,筆者利用性格特征報告進行個性化的心理輔導,使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還能在活動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增強自信心和歸屬感。
2.建立心理健康檔案
數字化學習環境創設,提升了心理健康檔案建立的便捷性和效率。通過收集與整理學生的心理測評數據,教師可以輕松地為每位學生構建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檔案。這些詳盡的檔案不僅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全面跟蹤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窗口,更為后續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
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先利用數字化心理測評工具,對學生進行定期的心理健康評估,并將學生的測評數據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存儲和整理。隨后,教師根據這些測評數據,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和行為特征,為每位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檔案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學生的心理健康測評結果、個人特征描述、心理問題分析及干預建議等。教師可根據檔案中的信息,為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如提供心理咨詢、引導其參與放松訓練等。通過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教師能夠更加系統地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并應對學生潛在的心理問題。同時,檔案的建立也為家校溝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家長可以通過查閱檔案,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與教師共同制訂教育策略,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新學期開始時,筆者利用學校引進的數字化心理測評系統,對全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評估。這個系統包含多個心理量表和多份調查問卷,能夠全面評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測評完成后,系統會自動生成每位學生的心理健康報告。筆者根據生成的報告,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為每位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如某位學生在多個量表中顯示出較高的焦慮水平,為了更深人地了解他的情況,筆者查閱了他的檔案,發現他在過去也曾表現出類似的焦慮癥狀。于是,筆者主動與他溝通,了解到他近期面臨較大的學習壓力和家庭變故。基于這些信息,筆者為他制訂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安排他參加學校組織的心理咨詢活動,引導他學習一些放松技巧和情緒管理方法,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數字化資源助力心理課堂建設
1.人機交互,增強體驗感
在數字化資源的助力下,教師可設計出豐富多樣、富有創意的心理課堂活動。這些活動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為學生呈現直觀、有趣的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以虛擬現實技術為例,這一前沿的數字化手段為心理健康課堂的開展帶來了變革。教師可以利用虛擬現實設備,為學生打造模擬真實場景的學習環境。在這個虛擬環境中,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各種心理情境,如面對挑戰的緊張心理情境、解決問題獲得成就感的心理情境等。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心理素養。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設計一系列有趣的、虛擬的現實心理體驗活動。如創建“情緒小島”,讓學生探索不同的情緒區域。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憤怒、悲傷、快樂等不同情緒帶來的心理變化,從而更好地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如學校就餐、家庭勞動等。在這些場景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心理挑戰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鍛煉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模擬的學校場景中,教師可設置應對考試壓力的挑戰任務,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體驗考試前的緊張氣氛,學會運用心理健康知識應對壓力。通過豐富多樣的心理健康課堂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深入地學習心理健康知識,還能夠在實踐中提升心理素質,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
2.雙師課堂,師生齊受益
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一—雙師課堂。這一創新性的教學模式,通過引入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心理健康教師,為學生帶來更加專業、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雙師課堂還能促進教師之間的深人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
具體來說,學校會邀請心理咨詢師或心理健康教師,通過數字化平臺與教師進行線上或線下合作。這些專業人士不僅具備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和實踐經驗,還能夠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制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在雙師課堂中,心理咨詢師或心理健康教師會與教師共同備課、授課,通過協作教學的方式,將心理健康知識傳授給學生;利用數字化資源設計豐富多樣的心理課堂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提升自我認知和自我調節能力。除了授課,心理咨詢師或心理健康教師還會參與學生的心理健康評估工作,與教師一起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并根據評估結果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輔導和支持。這種個性化的服務模式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同時,雙師課堂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他們可以通過與專業人士的合作,學習先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案例,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和討論,共同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三、數字化資源助力家校合作
1.架起家校溝通橋梁
數字化學習環境如同一座溝通的橋梁,給家校之間的信息交流帶來便利。如通過在線平臺,家長可輕松獲取孩子在學校的心理健康狀況,與教師實現即時、有效的溝通。這種新型的溝通方式不僅能加深家校之間的信任與合作關系,更能為孩子的發展構筑全方位的支持體系。
學校可以通過家校溝通平臺,展示學生在校的學習成果,并特設心理健康模塊,讓家長能夠實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家長只需登錄平臺,便可查看教師定期更新的心理健康報告,報告中詳細記錄了孩子的情緒狀態、人際交往情況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當家長發現孩子有心理困擾時,可以通過平臺的私信功能,與教師進行一對一的溝通。教師可針對家長提出的問題,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在學校的具體表現和心理變化告知家長,讓家長能夠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情況。這種數字化溝通方式,使家校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家長不再是被動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參與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家長可以根據教師的建議,改善家庭環境,給孩子提供更為合適的支持和幫助,而教師也能從家長那里獲取更多關于孩子的信息,有助于制訂個性化的教育方案。此外,數字化溝通還有助于增強家校之間的信任。家長可以感受到學校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視和關心,而教師也能從家長的反饋中,感受到家長對教育的支持和理解。這種相互信任的關系,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設了良好的環境。
2.共享網絡優質資源
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教師可便捷地通過網絡平臺,汲取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方法和實踐案例經驗,從而不斷充實自我,提升專業素養。同時,家長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學習如何更好地關注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強后盾。
對教師而言,數字化學習環境提供了豐富的專業成長資源,可以通過在線課程、專家講座、案例分享等方式,了解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掌握先進的教育方法。如教師可借助網絡平臺學習兒童情緒管理的最新策略,并將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通過組織情緒識別游戲、情緒調節練習等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除了教師,家長也能從數字化學習環境中獲益,他們可以通過家長學校、在線講座等途徑,學習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如何識別孩子的心理問題、如何提供合適的心理支持等。如一位家長通過參加網絡平臺的家長課堂,學會運用積極傾聽、鼓勵表達等方法,增強與孩子的情感連接。同時,數字化學習環境還促進了家校之間的合作與共享。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家長分享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和經驗,引導家長更好地參與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長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向教師反饋孩子的心理狀況和需求,為教師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參考。這樣的家校共育模式,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孩子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字化資源融入教育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教師要理性分析教學需求,根據課程目標和內容要求,審慎而合理地運用數字化資源,讓數字化資源成為輔助教學的有力工具,而不是教學過程的累贅或干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數字化資源的優勢,為課堂教學增添活力與精彩,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助力。
[參考文獻]
[1]李潤華.中學地理信息化教學實踐探索[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2,31(11):103-108.
[2] 鄒衛國.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及優勢分析[J].考試周刊,2013(69):175.
(責編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