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5)18-0083-03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校本研修是教師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當前,由于學校推行課后托管服務,教師的學習和科研時間被大幅壓縮,導致其專業發展動力不足,反思沉淀的機會減少,校本研修也因此陷入瓶頸。為了推動教師形成“以科研促教研”“教科研一體化”的思維意識,突破校本研修困境,學校通過“三課聯動\"研修新路徑,以項目化學習為抓手,從課題明方向、課堂推落實、課程重反思三個維度構建起一個新的校本研修樣態,以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成長。
一、理論依據
項目化學習是基于課程標準,圍繞驅動性問題,在真實性情境中進行持續探究,創造性地解決真實問題并形成相關項目成果的學習方式,具有真實性、實踐性和創造性等特點。
(一)真實性 項目化學習意在真實學習
項目化學習的真實性,一是體現在汲取真實情景的要素,即項目可以在常態課堂中得以實施,能讓學生看到知識和生活的某種聯系;二是指學生習得的知識和能力是可以在真實生活中運用的,學生解決某個問題的思路在現實生活中是可以遷移的。
也就是說,項目化學習強調學習實踐和思維方式的真實。
(二)實踐性—項目化學習重在解決問題
項目化學習以問題為導向,始于開放性、挑戰性的問題或任務,引導學生主動探尋答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深人開展文獻閱讀、信息檢索、數據分析、批判性思考等探究活動,并通過討論、辯論、角色扮演、小組匯報等形式,在交流互動中碰撞思想火花,共同提升綜合素養。
(三)創造性—項目化學習旨在創新素養
項目化學習還強調知識的創造性轉化。學生需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具體的項目成果產出過程中,如撰寫研究報告、創作劇本、制作電子書等,并通過公開演示、分享交流等方式展示學習成果。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還鍛煉了他們的溝通表達和演講能力。
二、“三課聯動\"概念及構建思路
課題、課堂、課程三維聯動,以課題為研修目標導向,明確研究內容和研究路徑;通過課堂教研,探討、論證、完善課題設計,深人開展學科項目化學習,促進學生開展深度學習;以課程形式展示學科項目化學習成果,幫助教師反思、總結,從而更有效地反哺課堂教學。基于此,學校構建課題(為什么做)課堂(怎么做)課程(做得如何)“三課聯動\"的項目化校本研修樣態(見圖1)。
三、“三課聯動”校本研修實施路徑
(一)課題定位:明方向,提升理論素養
在申請的課題“指向核心素養的學科項目化學習的課堂行動”被立為縣重點項目后,學校圍繞課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校本培訓,旨在提高全體教師的理論認知水平,明確研究方向。
1.理論式研修
學校構建了自上而下的學科項目化學習實施組織架構,以教科室管理方式為主,促進教研組、骨干組教師開展實踐研修,從而達到人人卷入的目的,形成“一字開花\"的研修路徑。一是通識培訓。學校積極購入相關的閱讀書籍,組織教師利用周前會開展讀書分享交流活動,使其了解項目化學習的基本概念,熟悉項目化學習設計與實施的一般流程和原則等,以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同時,學校還圍繞課題制訂項目化學習課堂行動三年規劃,意在讓全體教師達到思想認知上的高度統一、理論和實踐目標上的一致認識。二是教研組研學。教研組既是重要的研修單位,又是課題實施的重要推進單位,其中教研組長是學科項目的第一負責人。因此,提高教研組長的科研素養是重點,學校首先要對各學科教研組長開展重點培訓。三是課題組互研。在課題的引領下,學科組結合課程標準,深度解讀教材,開展項目化學習研究及各學科組交流互動的項自化研學活動,以實現學科組的業務學習日常化、日常教研制度化、教研內容系列化、教研結果網絡化,并在學科組內選出骨干項目組成員。
2.項目式研修
一方面,建立導師團同盟。學校依托縣名師工程,將名師、骨干教師結成同盟,以導師團同盟的形式組建項目設計研討小組,靈活采用課例研討、問題會診、專題研討、沙龍座談等研修形式,提高教師的學科項目設計能力。另一方面,聘請專家論證。
學校特聘杭州教育學院副所長陳萬勇為顧問,杭州市富陽教研室特級教師葛素爾全程指導。在項目設計和課堂教研中,專家可以提供更精準的指導,完善研修方案,扎實有效地推進課堂實施,并指導學科組教師形成科研成果。
(二)課堂落地:穩推進,創新課堂教學范式
學校基于項目化學習流程六步法,設計了學科項目化學習的基本流程,即“項目籌備一項目討論一試教研磨一課堂展示一項目成果”,并設計了學科項目化研修內容(見圖2)。
1.審辨式研修:學科項目化學習設計
素養的形成意味著學生能夠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在新情境中能迅速找到想要的資源并解決問題。因此,課題組教師要基于單元(項目)目標,緊扣學科項目化實踐的情境、問題鏈、任務群、評價表四個關鍵點進行重點研訓。一是單元(項目)情境創設。情境是實現價值引領的載體。教師可根據單元整合后的項目任務所屬領域,創設多角度、多形式的教學情境,初步將情境分為激趣引入的趣味型情境、以疑引入直奔主題的問題型情境、以實踐操作為主的操作型情境、以創新拓展為主的開放型情境四種類型,并圍繞四種類型情境展開研訓,建立學科教學情境庫。二是問題鏈設計。問題鏈的設計貫穿整個項目學習過程,它直接影響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教師要對問題鏈設計的原理、邏輯起點、設計依據,以及如何通過問題鏈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結構、引導學生思維深入等展開積極的思考。三是任務群設計。任務群是達成項目化學習目標的工具和腳手架。任務群的設計與問題鏈緊密聯結,要做到根據問題鏈選擇對應的學習任務材料,設置適切的學習任務形式,增補合理的學習任務數量。四是評價表設計。課題組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賦能教科研活動,組織開展線上討論,共同設計單元項目評價標準和評價量表,并上傳項目案例,集體互評。
2.論壇式研修:學科項目化學習課堂行動(1)入項課 頭腦風暴,規劃人項
人項要讓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對驅動性問題產生探索欲和求知欲,從而主動地投入項目學習中。因此,人項的情境要有創新性、體驗感和真實感,能讓學生可見可感,從而產生興趣和認知沖突。在入項課上,教師先引領學生從情境中提出問題,把問題鏈轉化成任務群,再搭建學習支架,幫助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以形成高質量的項目成果。
(2)推進課 知識與能力建構,探究做項
項目化學習是學生建構新知識、發展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提升溝通協作能力的過程。高質量的問題解決過程和成果離不開學生對核心知識與能力的掌握,項目的推進過程就是學生知識與能力建構的過程,更是教師設計學習任務、提供資源和支架、支持學生發展的過程。教師在項目推進課中要轉變一課一得的傳統授課方式,引導學生圍繞一個子任務展開探究。
(3)出項課 ——形成與修訂成果,展評出項
成果產業是項目化學習區別于其他學習方式的一個典型特征,項目化學習需要產生可見的公開成果,從而看到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不僅要強調項目化學習的過程價值,還要關注核心知識能力在成果中的轉化,從而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
(三)課程升級:勤反思,提升復盤科研能力
在課堂實踐過程中,課題組教師能夠積累豐富的經驗。因此,學校鼓勵教師系統梳理實踐成果,實現經驗向理論的轉化,并通過撰寫課題論文、開發校本課程等形式生成科研成果。
此外,學校還要對學科項目化學習的成效進行深入論證。一是形成指向核心素養的備課模板,包括核心知識與技能的梳理、情境的創設、學科目標和綜合目標的設計,以及任務鏈、任務群、評價表的制訂,體現課題組教師結構化備課的思考。二是構建“學教評一致”的評價體系。項目化學習的評價體系有指向過程性的任務評價核查表、指向成果的評價量表、指向項目實施的評價量規、指向合作的協議表,綜合體現了學評一致、過程性和增值性的評價特質。評價主體是多元的,評價通道是開放的。三是開發校本課程。在項目實施中重組教材、開發教材,形成適合本項目的學習資源、學習路徑和方式,并重新編寫了教學內容,形成適合學校資源、學生特點的課程內容,開發了校本特色項目課程。四是制作《學科項目化學習案例集》,其中包含重點學科項目化學習活動的推進和實踐內容。學校積極組織各學科組教師展開扎實而全面的實踐探索,并建立了學科項目化學習案例庫。
四、創新亮點
其一,“三課聯動”,研訓一體。有重點課題的引領,教師研究有方向、有路徑、有探討、有互助,能夠激發教師科研的熱情,讓全體教師卷入教科研行動中,讓校本研修有活力。其二,開發了校本資源。通過項目化學習的設計與實踐,充分利用校本資源開發了新的備課模板,構建了項目化學評體系,形成項目化學習案例集,為后期研究奠定了基礎。其三,提升了教師的科研素養。在本項目實踐中,教師沉浸式參與科研,提高了科研的興趣和能力,并撰寫了課題論文,獲得豐碩成果。其四,打造了學校品牌。學校積極推廣分享經驗,多次得到縣域學校同仁的認可和好評。
“三課聯動”校本研修路徑的探索與實踐,以課題為引領、以課堂為陣地、以課程為載體,構建了“研一教一評”一體化的閉環研修體系,有效破解了教師科研動力不足、校本研修碎片化等難題。通過學科項目化學習的深入推進,教師從被動執行者轉變為主動研究者,在真實情境中重構教學邏輯,實現了從知識傳授到素養培育的課堂轉型。學生則在項目探究中提升了問題解決能力、協作能力與創新思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責編 廖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