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薩滿文化;“本土化”深耕;“國際化”傳播;文化交流【中圖分類號】G127;H315.9 【文獻標識碼】A【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5.023【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5-0076-03
薩滿文化是一種古老的宗教文化現象,廣泛分布于北亞、東北亞等地區,包括滿族、蒙古族、錫伯族、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民族中。長期以來,薩滿文化以其神秘的儀式、奇異的法術以及動人的神話傳說,吸引著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目光。然而,由于語言隔閡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西方學者難以深入探究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英譯版《中國北方民族薩滿教與神話》以極高的翻譯質量問世,為世界薩滿學界深入了解我國北方地區薩滿文化開辟了新窗口。本文將圍繞英譯版在結構調整、文化內涵深度翻譯等方面展開全方位的評述。
一、《薩滿教與神話》英譯為《中國北方民族薩滿教與神話》
《中國北方民族薩滿教與神話》(ShamanicandMythicCulturesofEthnicPeoplesinNorthernChina[)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19JHQ030),2021年由商務印書館授權Routledge出版。英文版以富育光所著的《薩滿教與神話》[2為母本,分為卷I《中國北方民族薩滿文化與神話——神靈與儀式》(ShamanicandMythicCulturesof
EthnicPeoplesinNorthern China-ShamanicDeitiesandRituals[3])和卷II《中國北方民族薩滿文化與神話——占卜、神話與神偶》(ShamanicandMythicCulturesofEthnicPeoplesin Northern China-ShamanicDivination,Myths,andIdols[④),譯著由大連民族大學梁艷君翻譯團隊完成。卷I由梁艷君和劉瑩翻譯,卷II由梁艷君和吳春曉翻譯,兩卷都經薩滿教專家DanielA.Kister校對。
從《薩滿教與神話》到英譯版《中國北方民族薩滿教與神話》這不僅是書名的簡單變更,更是一次對薩滿文化研究與傳播的精準定位和深度拓展。原著《薩滿教與神話》是富育光薩滿研究的開山之作,其根據對北方民族大量調查以及資料考證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整理撰著。英譯版根據原著作最新研究,進行了增補與修訂,回應了目前國際學術界前沿問題,增強了本書的理論色彩。譯著在原作六章的基礎上修訂為十二章,系統闡釋薩滿教信仰與神偶體系、薩滿教與薩滿神話的淵源與辯證關系及其薩滿教在我國北方民族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與學術價值(見表1)。
從章節題目來看,英譯版將原本寬泛的主題細化,主要圍繞中國北方民族的薩滿文化與神話展開,使得研究更具針對性和指向性。明確“中國北方民族”這一限定,有助于國際讀者將薩滿文化置于具體的民族文化語境中去理解,避免因概念模糊而產生誤解。同時,分卷形式的設置進一步優化了內容結構。卷I著重神靈與儀式,卷II聚焦占卜、神話與神偶,這種分類方式使內容層次分明,更加全面、深入地呈現了中國北方民族薩滿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滿足了不同讀者對薩滿文化各個層面的研究與探索需求。
二、英譯版對薩滿文化的“本土化”深耕
薩滿文化是中國北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翻譯團隊對英譯版薩滿文化的文化內涵和細節的呈現對于維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深入挖掘薩滿文化內涵
英譯版《中國北方民族薩滿教與神話》在薩滿文化的“本土化”深耕方面,極為注重對薩滿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儀式作為薩滿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現形式,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英譯版對各種薩滿儀式的目的、意義和象征等都進行了深入剖析。例如,祭祀儀式不僅是對神靈的供奉和禮拜,更是一種強化民族認同感、傳承文化記憶的方式。在祭祀儀式中,人們通過特定的程序和動作,向神靈表達敬意和感恩之情,同時祈求神靈的庇佑和恩賜。這些儀式程序往往有著嚴格的規定,從祭品的選擇、擺放,到參與者的服飾、動作,每一個細節都承載著特定的文化意義。以滿族的祭祖儀式為例,儀式前,族人會精心準備各種祭品,包括新鮮的水果、糕點等,代表著對祖先的敬重和感恩。儀式過程中,薩滿會身著特制的祭服,手持神鼓,邊唱邊跳,通過獨特的舞蹈動作和咒語與祖先進行神靈溝通。其中,參與者按照輩分和性別依次行禮,整個儀式莊嚴肅穆,充滿了神圣感。這種祭祀儀式不僅是對祖先的緬懷,更是滿族的家族觀念、孝道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的重要途徑。
通過對薩滿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英譯版不僅揭示了薩滿文化的豐富內涵,更讓讀者深刻認識到薩滿文化是北方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與自然、社會相互作用的產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價值。
(二)細致呈現薩滿文化內涵
英譯版《中國北方民族薩滿教與神話》在薩滿儀式的細節呈現上,從儀式場所的布置到儀式用品的制作與使用,都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儀式場所的選擇通常具有特殊的意義,可能是在氏族部落的中心廣場、神圣的山林或洞穴等地。在布置儀式場所時,人們會根據儀式的類型和目的進行精心設計。例如,在舉行大型祭祀儀式時,會搭建專門的祭臺,祭臺的大小、形狀和材質都有特定的要求。祭臺上會擺放各種祭祀用品,如香爐、燭臺、供品等,這些物品的擺放位置和順序都遵循著嚴格的傳統規范。儀式用品的制作工藝和象征意義也是英譯版關注的重點。以薩滿的服飾為例,其制作工藝極為精湛,融合了多種傳統技藝。薩滿的帽子通常采用特殊的材質制作,上面裝飾著各種羽毛、珠子、金屬飾品等。不同的裝飾元素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比如羽毛可能象征著神靈的使者或自由的靈魂,珠子則代表著吉祥和力量。薩滿的法衣上繡有各種神秘的圖案,這些圖案多取材于神話傳說、自然現象或氏族圖騰,每一個圖案都蘊含著深刻的寓意。例如,法衣上的龍紋圖案可能象征著強大的神靈力量,而云紋圖案則與天空和神靈的居所相關聯。
三、英譯版對薩滿文化的“國際化”傳播
薩滿文化擁有一套獨特的專業詞匯體系,這些詞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特定的歷史背景。為了準確傳達這些信息,英譯版在專業詞匯的處理上進行了精心的增補與修訂。
翻譯是其傳播的關鍵環節[5。翻譯團隊除了對原著在結構上進行了調整外,在面對大量具有濃厚本土特色的詞匯和概念時,采取了精準且靈活的翻譯策略。如原作中的專有名詞、學術術語、少數民族語詞匯等,譯者以詞典性釋義方式補充了大量的腳注,將“以信文本、深度翻譯”的原則貫徹英譯文全文。
(一)專業詞匯的增補
英譯版中,為了更準確地傳達薩滿文化的豐富內涵,增補了一系列專業詞匯。例如:“薩滿”一詞在英文中被譯為“shaman”,但為了更精確地體現其在中國北方民族中的特殊含義,譯者增補了“NorthernChineseshaman”這一表達,以區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薩滿概念。在神靈信仰方面,北方民族崇拜的自然神、祖先神等概念在英文中沒有直接對應的詞匯。譯者通過深入研究,增補了“naturedeities”和“ancestralspirits”等詞匯,并結合具體的民族和文化背景,進一步細化為“NorthernChinesenaturedeities\"和“Northern Chineseancestral spirits”,使西方讀者能夠更準確地把握這些神靈的特征和地位。在儀式用具方面,北方民族薩滿使用的鼓、杖等具有特殊意義的工具,在英文中也需要更精確的詞匯來描述。譯者增補了“shamanicdrum”和“shamanicstaff”等詞匯,并根據其在儀式中的具體用途和象征意義,進一步細化為“ceremonialshamanicdrum”(儀式用薩滿鼓)“healingshamanicstaff\"(治病用薩滿杖)等,使讀者能夠更清晰地了解這些用具在薩滿儀式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詞匯與術語的修訂
英譯版中,對一些原有的詞匯和術語進行了修訂,以提高譯文的準確性和專業性。例如,對于薩滿文化中的“巫術”一詞,原譯使用了“witchcraft”或“sorcery\",但這些詞匯在西方文化中帶有負面含義,與薩滿文化中的巫術實踐并不完全對應。因此,譯者將其修訂為“shamanicpractices”或“shamanicrituals”,更準確地反映了薩滿文化中巫術的宗教和文化屬性,避免了文化誤解和偏見。在描述薩滿與神靈溝通的過程中,對于薩滿文化中的“占卜”一詞,原譯使用了“divination”,但這一詞匯在西方文化中較為寬泛,無法充分體現薩滿占卜的特點和方法。譯者將其修訂為“shamanic divination”或“NorthernChineseshamanicfortune-telling\",使讀者能夠更準確地了解薩滿占卜的具體實踐和文化內涵。在神話傳說的翻譯中,對于“創世神話”“英雄神話”等概念,原譯使用了“creationmyth”和“heromyth”,但這些詞匯在西方神話學中已有固定的含義和解讀框架。譯者對其進行了修訂,增補了“NorthernChinesecreation myth\"和“Northern Chineseheromyth\"等表達,以突出北方民族神話的獨特性和文化價值。
除上述幾個方面外,翻譯團隊還對一些無法直接用英語表達的詞匯,如“薩滿”“瑪虎神”等,采用了音譯加注釋的方法,既保留了原詞的發音和文化特色,又通過注釋向讀者解釋其確切含義。通過對詞匯的增補和修訂等,英譯版不僅提高了譯文的準確性和專業性,還為西方讀者提供了一個更加全面、深入和準確的薩滿文化認知框架,進而促進了薩滿文化的國際化傳播。
四、結語
綜上所述,英譯版《中國北方民族薩滿教與神話》是我國薩滿教學者200年來走向世界的第一部薩滿教本土研究專著。英譯版的出版,不僅是薩滿文化在“本土化”深耕與“國際化”傳播上的一次成功實踐,也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成果之一[6]。通過向世界展示中國北方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可以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話語權,提升中國在國際文化舞臺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Fu Yuguang.Shamanic and Mythic Cultures of EthnicPeoples in Northern China[M].Liang Yanjun,Liu Ying,Trans.London;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21.
[2]富育光.薩滿教與神話[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10.
[3]Kister.Shamanic and Mythic Cultures of Ethnic Peoplesin Northern China-Shamanic Deities and Rituals[M].Liang Yanjun,Liu Ying,Trans.London;New York :RoutledgePress,2021.
[4]Kister.Shamanic and Mythic Cultures of Ethnic PeoplesinNorthern China——Shamanic Divination,Myths,andIdols[M].Liang Yanjun,Wu Chunxiao,Trans.London;NewYork:Routledge Press,2021.
[5]梁艷君,鄭丹,馬慧芳.論翻譯在兩宋時期民族文化交融過程中的作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06):43-48.
[6]高荷紅“本土化”和“走出去”的薩滿史詩研究——評《lt;烏布西奔媽媽gt;研究》英文版[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6):64-68.
作者簡介:
王金梅(1998-),女,云南紅河人,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民族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數民族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