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設施園藝作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的重要手段,其在園藝技術專業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設施園藝技術課程作為園藝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不僅承載著傳授理論知識的重要任務,更肩負著培養學生實踐技能、職業素養,以及對接行業需求的使命。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行業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傳統教學模式逐漸顯現出與崗位實際需求脫節、與職業技能競賽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不融通等問題。為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教育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對設施園藝技術課程進行以“崗課賽證”融通為導向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討當前設施園藝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與挑戰,并提出以“崗課賽證”融通為導向的課程改革要求與實踐路徑,通過重構教學內容、開發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方法及改進教學評價體系等措施,構建一個與行業需求緊密對接、與職業技能競賽和證書考核深度融合的教學體系,從而培養出既具備扎實理論知識又掌握精湛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一、設施園藝技術課程教學現狀
(一)“課”與“崗”不對接
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非常重視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設施園藝技術課程實踐教學的課時并不少于理論教學課時。然而,部分高職院校在編寫課程標準或組織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缺乏對行業、企業的深入調研,沒有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案例陳舊,實踐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崗位需求脫節,導致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對行業發展認知不清。
(二)“課”與“賽”“證”不融合
教育部為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制定了兩大關鍵策略,即推行職業技能競賽和革新“ 1+X: 1證書制度,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然而,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落實相關舉措的過程中面臨以下挑戰。一方面,技能競賽的籌備與日常教學之間呈現出明顯的割裂狀態,這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備賽負擔,還無法有效發揮競賽對教學成效提升的反哺作用,不利于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 1+X′ ”證書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同樣陷入了類似的困境。具體而言,考取證書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無法與既有的課程體系實現無縫對接,導致學生在完成常規課程學習之后,還得額外花費時間去準備證書考試,這與該制度的設計初衷背道而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 1+X ”證書制度優勢的發揮,以及該制度對人才培養的助力效果。
二、以“崗課賽證”融通為導向的設施園藝技術課程改革要求與實踐
(一)“崗課賽證”融通的內涵與要求
“課崗”融通旨在確保課程內容與崗位實際需求、工作流程及職業規范緊密對接,同時吸納行業內的新知識、新技術和實踐方法,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崗位需求之間的無縫對接。為此,設
基金項目:2023年度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校級教改項目“ 1+X ”證書制度下園藝技術專業‘崗課賽證’融通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編號:JYZX202317);2023年度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校級教改項目“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群建設與治理研究”(編號:JYZX202318)
作者簡介:陸曉燕(1986—),女,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業高職教育;穆淑紅(1988—),女,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業高職教育;董燦興(1983—),男,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業高職教育。
施園藝技術課程應深化校企合作,圍繞園藝技術員的核心崗位需求,對課程內容進行全面重構與優化。
“課賽”融通要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技能大賽的競賽項目及評判標準相契合,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各級各類技能競賽,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園藝技術專業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全國職業院校智慧農業種植大賽、全國職業院校林草技能大賽中的林草病蟲害識別與防治技術賽項、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花藝賽項等高水平賽事,以此作為檢驗和提升學生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徑。
“課證”融通強調課程內容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核要點及要求保持一致,確保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之間的順暢銜接。在園藝技術專業領域,國家“ 1+X ”設施蔬菜生產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該專業唯一的“ 1+X′ ”證書,其考核內容緊密貼合園藝技術員等崗位的實際工作需求,全面檢驗并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與專業技能水平。
(二)以“崗課賽證”融通為導向重構教學內容
課程團隊從職業崗位要求出發,對標全國智慧農業種植大賽、全國林草病蟲害識別與防治技術賽項的比賽內容和評價標準,以及“ 1+X′ ”設施蔬菜生產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認證要求,設計“崗課賽證”融通的教學內容。整個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基礎知識、實操訓練和實際應用三個模塊。基礎知識模塊旨在讓學生掌握設施園藝的基礎理論知識,包括設施園藝的類型、覆蓋材料、園藝設施的環境條件等。實操訓練模塊旨在讓學生進行各種設施園藝技術的技能訓練,包括設施環境調控技術、無土栽培技術、育苗技術、灌溉技術、施肥技術、病蟲草害防控技術等。實際應用模塊主要引導學生進行常見蔬菜、花卉和果樹的設施栽培等。
(三)以“崗課賽證”融通為導向開發教學資源
教材是課程實施的載體。鑒于目前高職院校缺乏融人“崗課賽證”融通理念的《設施園藝技術》教材,課程團隊積極利用校企合作的資源和優勢,攜手行業及企業領域的專家,共同編寫了一套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校本教材。教材內容緊密貼合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同時借鑒了全國智慧農業種植大賽的競賽內容和“ 1+X′ ”設施蔬菜生產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標準。在此基礎上,將專業教學目標、技能大賽要求和“ 1+X′ ,證書考核目標進行有機融合,確保教學任務既滿足專業教學標準,又全面覆蓋競賽及證書要求。
此外,在編寫紙質教材的基礎上,課程團隊利用學校的智能化教學平臺,精心整合了“崗課賽證”融通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并推出了設施園藝技術在線課程。在線課程集教學講解、虛擬實訓操作、在線測評、數據統計分析及反饋評價等多功能于一體,實現了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同時,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個性化定制,并對教學流程進行優化升級,從而切實提升教學質量,助力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與技能,實現全面發展。
(四)以“崗課賽證”融通為導向優化教學方法
好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準確有效地傳授知識,而且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課程團隊實施了任務驅動教學法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完整的工作流程作為依據來構建學習任務,同時對學習場景進行精心策劃,以此保障“教、學、做”三者緊密融合。具體而言,就是圍繞一個明確的任務目標,對教學流程進行重構,使其與完成該任務所對應的實際工作過程相契合。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到相關專業知識,還能強化職業技能。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進行學習,讓學生通過完成真實的工作任務,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進而有效提升他們的綜合職業素養及崗位適應能力,為其今后順利步入職場、適應崗位工作要求奠定堅實基礎。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將智能化教學平臺與數字化教學資源有效結合,構建覆蓋課前、課中、課后的全流程教學體系。課前學習階段主要在線上進行,教師依托智能化教學平臺發布學習資料和任務清單,學生在線完成知識預習與任務探索。平臺實時追蹤學生學習軌跡并生成學情分析報告,幫助教師精準捕捉學生知識盲區,動態調整課堂教學內容與重難點。課中學習階段以課堂為載體,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轉變為學習引導者,針對課前學情反饋進行講解,同步開展實操指導與個性化答疑,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課后學習階段主要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由教師在平臺發布相應的在線任務或測試,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調研、項目實踐等線下方式將知識運用于實踐,也可借助平臺資源庫進行碎片化復習與鞏固拓展。
(五)以“崗課賽證”融通為導向改進教學評價體系
在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構建科學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成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課程團隊立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創新性地建立了多元協同、全程覆蓋、虛實結合的設施園藝技術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為“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的實施提供了重要支撐。
多元協同評價機制是該體系的核心特征。該體系突破了傳統課程考核以教師為單一評價主體的局限,構建了“四位一體”的評價共同體。具體而言,專業教師團隊著重評估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來自設施農業企業的技術專家則注重評價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行業考評員依據“ 1+X′′ (204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對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進行認證評價;學生互評環節則通過相互評價小組協作任務的完成情況,考查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多元評價主體的協同配合,既保證了評價的專業性和全面性,又確保了評價結果與行業實際需求的契合度。
全程覆蓋評價機制是該體系的創新亮點。課程采用7:3的權重分配,將 70% 的評價比重放在過程性評價上,結果性評價占 30% 。過程性評價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課前階段通過智慧教學平臺記錄學生的在線學習軌跡,如教學視頻觀看時長、預習測試完成情況等;課中階段重點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表現,如溫室環境調控方案設計、設備操作規范等實踐能力;課后階段則通過生產實踐報告和企業實習評價,檢驗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結果性評價對接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行業競賽要求,理論考核從“ 1+X′ ”證書題庫中抽取試題,實操考核則模擬真實生產場景設置任務要求,確保評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虛實結合的“雙軌”評價機制為該體系提供了技術保障。課程開發的設施園藝虛擬仿真實訓系統能夠精確記錄學生在模擬環境中完成各項操作的關鍵數據,如環境參數設置的合理性、設備調試的準確性等。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對學生在真實溫室中環境調控過程的實時監測和數據采集。智慧評價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自動生成包含知識掌握度、技能熟練度、職業素養在內的多維度個性化評價報告,為教學改進提供數據支撐。這種“虛擬仿真 + 實境操作”的“雙軌”評價機制,既拓展了評價的時空維度,又提高了評價的精準度和科學性。
三、以“崗課賽證”融通為導向的設施園藝技術課程改革成效
(一)學生對課程改革的評價
學生既是教學評價主體之一,又是教學改革最直接的感受者和受益者。課程團隊通過問卷調查了106名學生對課程改革的滿意度情況。結果顯示,學生對教學內容設置的滿意度為 95.3% ,對教學資源建設的滿意度為 93.4% ,對教學方法實施的滿意度為 96.2% ,對教學評價方式的滿意度高達 97.2% 。學生認為課程改革對自身專業知識的掌握、實踐技能的提升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均起到了較好的效果,滿意度分別為 90.6% 、 94.3% 和 93.4% 。學習興趣是學習的良好開端,雖然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學習興趣提高的滿意度只有 84.9% ,但與教學改革前相比,已有了較大提升。
(二)企業滿意度調查與反饋
為了進一步了解課程改革的成效,課程團隊通過實地走訪或電話回訪的方式,調查了15家用人單位對學生的滿意度情況。結果顯示,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較高,認為學生具備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能夠滿足崗位需求。企業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操作技能水平、團隊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職業素養、安全意識和服務意識的滿意度均超過了 93.3% ;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滿意度為 86.7% ,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滿意度為 73.3% 。
綜上所述,通過實施以“崗課賽證”融通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學生對設施園藝技術課程教學的滿意度較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也得到了提高。同時,企業對學生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以及職業素養表現出較高的滿意度,這意味著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夠契合企業實際用人需求。由此可見,課程改革切實提高了設施園藝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效,為高職院校園藝技術專業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方面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李琳,楊澤輝.“崗課賽證”融通為導向的軟件測試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6).
[2]蔡天舒,李瑋瑋,徐英輝,等.基于“崗課賽證”四元融通的“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教學改革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23(7).
[3]沈曉鵬,曹斌,張鴻,等.“互聯網+\"背景下動物病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9).
責編: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