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16;F5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6-0164-03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1]。民族聲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各個民族的歷史、民俗、思想及審美情趣等,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展示和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國大力倡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亟須探討如何將民族聲樂應用于文化旅游開發中,以推動民族聲樂與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1民族聲樂在文化旅游開發中的應用現狀
民族聲樂源遠流長,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民族記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能為旅游目的地增添獨特的文化魅力,對推動文旅產業發展、活躍區域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反過來,文旅開發應用民族聲樂有利于更直觀、更生動地展示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對弘揚、傳播和發展民族聲樂藝術大有裨益。然而,當前一些地方在將民族聲樂應用于文化旅游開發中時,存在民族聲樂文化挖掘深度不足、地標性民族聲樂作品欠缺、特色民族聲樂類旅游項目單一等問題,既不利于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文旅產業興旺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族聲樂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2民族聲樂在文化旅游開發中的應用策略
2.1創作地標性民族聲樂作品,夯實文化旅游開發基礎
民族聲樂是中國民族音樂的重要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聲樂作品在語言、風格、內容、節奏、旋律等方面呈現出一定差異,它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音樂庫,為我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在文化旅游開發中,應加強對當地經典民族聲樂作品的挖掘梳理,創作出具有當地民族特色且符合現代大眾審美的地標性民族聲樂作品,并且將其合理融入文旅產業中,使其成為當地文旅產業的特色項目,為當地文化旅游產業持續發展增光添彩。
首先,深度挖掘本土民族音樂元素,構建創作素材庫。本土民族音樂作品是創作現代化地標性民族聲樂作品的素材與基礎,音樂創作者可以通過實地采風、走訪民間音樂藝術家/歌唱家、查閱文獻資料、觀賞民族聲樂表演現場或錄影帶等方式,獲取更多當地民族聲樂作品信息,通過對現有作品的整合、分類及數字化處理,形成一套集音頻、樂譜、影像等多元內容為一體的民族聲樂資源庫,為后期查閱、研究以及創作地標性民族聲樂作品提供寶貴素材。
其次,立足現代審美情趣,創作地標性民族聲樂作品。打造融入民族聲樂的新興文旅業態,我國文化創作者要秉承“守正出新”的理念,一方面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則著眼于當下和未來,通過加入和聲、創新內容等一系列方式,創作出既蘊含傳統文化精髓又符合現代人審美偏好的地標性民族聲樂作品,確保民族聲樂作品不僅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性,還能夠獲得現代民眾的認同與喜愛,使其為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助力[3]。如今,已有一些城市通過打造和推廣地標性民族聲樂作品的方式吸引游客,使游客在感受當地音樂文化氛圍的過程中獲得獨特體驗,提高游客滿意度,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賞、體驗,對當地旅游產業發展大有裨益。例如,武漢推選出了《東湖美》《江之岸》《紅色家園姚家山》等多首融人東湖、長江、黃鶴樓、古城等武漢地域特色元素,涵蓋經典、民謠、通俗、流行、說唱、戲曲等多類音樂風格的音樂作品,為構成立體式“武漢音樂地圖”、展現武漢城市文化底蘊等提供了重要窗口,也為推動當地文旅產業發展、弘揚民族音樂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4]。
2.2打造特色化民族聲樂項目,提升文化旅游吸引力
創作地標性民族聲樂作品是將民族聲樂應用于文化旅游開發的重要基礎,結合文旅產業主題打造特色化民族聲樂項目則是提高文旅產業吸引力、吸引游客觀賞體驗的有效路徑。因此,在將民族聲樂應用于文化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各地應根據當地文旅產業特色及民族聲樂作品的內涵、表達形式等,合理設計民族聲樂觀賞或者體驗項目,形成“聽聲樂、品文化、游場景”的文旅新業態,使其成為文旅產業的一大亮點,由此吸引更多人前來當地觀賞和體驗,助力當地文化旅游產業興旺發展。
首先,策劃主題性民族聲樂演藝項目。主題性民族聲樂演藝項目是民族聲樂應用于文化旅游開發的生動形式,也是充分展現民族聲樂的魅力、打造差異化文旅IP的有效手段。在文化旅游開發中應用民族聲樂元素,可以結合不同民族聲樂的特點以及各民族的地域文化、民風習俗等,策劃主題性民族聲樂演藝項目,使游客在主題豐富、內容各異的民族聲樂演藝項目中,深刻感受當地厚重的文化底蘊、獨特的藝術形式,從而不斷擴大游客規模,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興旺發展。例如,在2025年4月,“‘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中心”音樂廳內,陜西民族樂團和陜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聯合舉辦了大型民族交響音樂會《云橫秦嶺》,以五個樂章將秦嶺的自然風光與民樂的獨特韻味完美結合,演繹出一部“聽得見”的秦嶺史詩,使在場的觀眾沉浸式感受傳統民樂及秦嶺文化的古韻。省文旅廳領導及專家們認為,《云橫秦嶺》充分融合了陜西的地方特色,展現了強烈的地域文化自信,是陜西民樂與文旅融合的成功典范。我國各地在推進文旅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借鑒陜西文旅的做法,將塤音、竹笛、絲弦等傳統樂器應用于現代民族聲樂作品中,同時融合中西樂器,打破了傳統的民樂邊界,使創作出來的現代民族聲樂作品既具有東方的含蓄,又兼具史詩般的張力,再通過舉辦音樂會、國內外巡演、納入文旅主題線、新媒體傳播等多元方式,使其成為獨特的音樂文旅IP,為文旅產業創新化、持續化提供強大支持[5]。
其次,構建主題性民族聲樂體驗場景。在以民族聲樂助力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各地可以通過舞臺設計、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人工智能技術等將民族聲樂融人文化旅游空間中,打造“學唱地方民謠”“參與樂器制作”“參與民族舞蹈”等豐富多樣的主題性民族聲樂體驗場景,使游客在沉浸式觀賞或互動中增強參與感,提高滿意度,以促進文旅產業持續化發展。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實施,可以結合共建國家的民風習俗、民眾喜好等,構建主題性民族聲樂體驗場景,使國際游客在多元化場景中獲得豐富深刻的體驗,增進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理解與認同,促進中國文化在全世界實現廣泛傳播。例如,云南與泰國地理位置相鄰,可以在沿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以沿線相關國家或者區域的傳統音樂、舞蹈為素材,創作具有民族特色和豐富內涵的聲樂作品,通過設置“虛擬場景”“游客參與聲樂表演”“多媒體技術助陣民族民歌對唱”等多元方式,形成主題豐富、內容健康且涉及沿線國家傳統文化的“聲樂文化特色走廊”,吸引各國游客前來觀賞演出,感受不同民族的精神內涵和審美情趣。
2.3推動“聲樂+”跨界化融合,激活文化旅游新業態
民族聲樂與其他領域融合發展,既有助于豐富民族聲樂的內容和表達形式,更深入地傳遞民族文化的內涵與風韻,也能夠創新民族聲樂在文化旅游產業開發中的應用形式,拓展文旅產業發展空間,構建起“以聲賦能、以樂興業”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以進一步弘揚傳播民族文化、推動經濟發展。
第一,“民族聲樂 + 演藝產業”跨界融合。在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應用民族聲樂,可以將民族聲樂與演藝產業相結合,創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實景音樂劇、歌舞劇、文旅小劇場等民族聲樂演藝劇目,以打破各地文旅產業演出劇自雷同的尷尬局面。通過別具一格的民族聲樂演藝劇自或者相關演藝活動,吸引各地游客關注和觀賞,同時將其打造為本地文旅特色IP,使其成為文旅產業的一張亮麗名片。例如,福建在發展文旅產業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當地的古鎮、古村落等傳統文化遺產,推出以《客家山歌敘事詩》為主題的民族聲樂演藝項目,專業表演團隊以合唱的方式演繹《清清洋山河》《采茶歌》等經典民歌,而游客們則跟隨專業表演團隊緩慢地穿梭于土樓巷道之間,使游客們在“一步一景一聲韻”的特色文化探秘之旅中,通過悅耳的歌聲、宜人的景致真切感受福建客家文化及其民風習俗,豐富游覽體驗。同時,為豐富游客的觀賞體驗,福建文旅部門可以在旅游線路中增設民族音樂歌舞表演,以“采茶燈的舞蹈動作”為核心,融入民間古典樂和當地民間小調等民族聲樂元素,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且蘊含美好寓意的吉祥歌舞,使其成為福建文旅名片。
第二,“民族聲樂 + 文創產業”跨界融合。在將民族聲樂應用于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各地可以結合廣大消費者喜歡購買景點紀念品的習慣,設計并推出融入民族聲樂元素的文創產品或者文創體驗項目,豐富游客游覽體驗,真切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首先,設計民族聲樂文創產品。可以當地民族聲樂發展歷史、經典作品或名人事跡等為素材,推出以民族聲樂為主題的音樂專輯、音樂書籍、“中國民歌盲盒”,也可以推出含有民族聲樂元素的鑰匙墜、明信片、書簽、迷你版民族樂器、茶具、絲巾等,采用“線上 + 線下”雙管齊下的銷售模式,這樣不僅能夠喚起游客的美好旅游回憶,還能夠滿足游客的實際應用需求,同時可以深化游客對民族聲樂的認識與理解,對傳播和發展民族聲樂等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其次,開發民族聲樂文創體驗項目。可以開辟出專門的民族聲樂文創體驗區,增設“民族樂器演奏體驗”項目、“手繪民族聲樂主題明信片”項目、“定制個人民族聲樂CD”項目等,讓更多游客在文化旅游過程中獲得更多獨特深刻的體驗,留給游客美好的回憶,提高其參與文化旅游的次數和頻率,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6]
3結語
將民族聲樂應用于文化旅游開發時,不僅需要在傳統民族文化中汲取能量和靈感,創作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地標性民族聲樂作品,為文化旅游開發應用夯實重要基礎,還要迎合現代游客需求,推動“聲樂 +- ”跨界化融合,打造特色民族聲樂項目,以期在激活文化旅游新業態的同時提升文化旅游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觀賞體驗,推動文旅產業繁榮發展,促進民族文化傳播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泗茂.思與行:九江“三聲腔”山歌歷史與文化旅游價值開發[J].當代音樂,2017(14):37-38.
[2]平詩琦.侗族大歌在旅游音樂劇表演中的應用探究[J].旅游縱覽,2022(5):112-114.
[3]吳文君.旅游音樂劇表演中侗族大歌運用分析[J].藝術評鑒,2024(21):81-86.
[4]王儷霏.多元文化視野下我國民族聲樂的傳承發展路徑探索[J].新絲路,2024(10):124-127.
[5]藍云.藏、羌等少數民族多聲部音樂在四川旅游文化中的傳承與保護[J」.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20(2):152-159.
[6」和銀春.新形勢下我國民族聲樂發展構想:弘揚原生態民族音樂[J].青年時代,2016(7):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