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質生產力;“無廢城市”;綠色生產力;減污降碳中圖分類號:X7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186/2025.04.008文章編號:2096-9864(2025)04-0058-08
城市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項活動的中心,城市的綠色轉型與低碳發展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2]。從城市綜合管理的宏觀視角出發,實施“無廢城市”建設,為城市層面深化固體廢物管理體系改革與加速“無廢社會”構建提供了關鍵路徑,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彰顯了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促進資源循環再利用的戰略考量。2019年4月,生態環境部選定深圳、包頭、威海等11個城市,以及河北雄安新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中新天津生態城等5個特例地區,作為“無廢城市”建設的試點示范區。這標志著“無廢城市”建設正式啟動,推動中國成為全球首個開展這一創新實踐的發展中國家。習近平總書記深人剖析并系統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本質特性、核心理念、形成機理和發展策略等,為新質生產力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供了全面指導,并明確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3]。新質生產力在城市綠色轉型進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資源配置維度上,它能有效提升城市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與產出效益;在產業結構維度上,綠色技術的迭代更新有助于扭轉傳統產業高能耗的現狀;在居民日常生活維度上,則提供了既便捷又環保的生活選擇,促進了綠色生活方式的普及[4] O
當前,學界對“無廢城市”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但現階段的研究主要是政策性的解讀與闡釋、較為寬泛的問題揭示與對策研究,缺乏理論范式的指導。鑒于此,本文在闡釋新質生產力與“無廢城市”建設的內涵與要求的基礎上,揭示新質生產力對“無廢城市”建設賦能的內在邏輯,并對“無廢城市”建設的實踐路徑展開深人探索,以期為我國“無廢城市”建設實踐提供理論指引,進而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撐
一、新質生產力與“無廢城市”建設的內涵和要求
1.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征
當前,學術界圍繞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展開了多維度探討。從構成與要素來看,傳統生產力主要由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三大要素構成,而新質生產力則被視為對傳統生產力的革新與重構,其構成要素包括具備“高素質”的勞動者、采用“新質料”的勞動對象和運用“新介質”的勞動資料[5]。從發展動能上來看,新質生產力相較于傳統生產力展現出顯著差異,其“新”體現在引入了新要素、新技術和新產業,而“質”的提升則反映在高質量、多質性、雙質效;至于“力”的展現,則具體化為數字、協作、綠色、藍色和開放五大生產力[。從價值功能來看,新質生產力有助于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增強國際競爭主動權,增進人民福祉,強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從發展模式來看,新質生產力致力于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是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生產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產力。本文借鑒已有相關研究,認為新質生產力是擺脫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傳統生產方式,以新技術為驅動,以新產業為載體,以新模式為方向的綠色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
2.“無廢城市”建設的任務與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持續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固體廢物管理工作邁出堅實步伐,人們從過去的“盼溫飽”轉變為現在的“盼環保”。同時,我國面臨固體廢物高產出、低資源利用率的嚴峻挑戰,非法轉移與傾倒事件屢見不鮮,不僅嚴重污染環境,還加劇了資源浪費問題。這一現狀與民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之間存在顯著差距,亟待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予以應對。“無廢城市”建設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城市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有力突破口[8],以此達到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低碳化、綠色化的建設目標,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
其一,產廢源頭減量化。從源頭把控固體廢物的產生,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首要任務。產廢源頭減量化的關鍵舉措涵蓋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加速工業技術的綠色轉型,并強化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循環利用[9]。對于資源輸出型地區,應采取綠色開采技術,同時減少在能源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泄漏等問題。對于加工制造型地區,應推動工業綠色化轉型,鼓勵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通過設計可拆解、可回收、可循環的產品,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減少因產品更新換代帶來的廢物增量。
對于綜合型地區,應倡導綠色生活方式與消費模式,鼓勵居民優先選擇簡約包裝、耐用性強的商品,從消費端減少不必要的廢棄物產生。
其二,廢物利用資源化。將固體廢物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是“無廢城市”建設的核心環節。通過實施回收、再循環與再制造流程,充分挖掘固體廢物潛在價值,旨在降低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加速循環經濟的構建與發展[10]。一方面,應打破傳統的“線性思維”,利用創新技術提取固體廢物的殘留價值,形成能源全產業鏈式利用。另一方面,應深刻認識固體廢物的減量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化,要通過將固體廢物進行降解后再排出減少進入收運與處理系統的固體廢物排放量,減少廢物利用資源化成本,
其三,處理方式無害化。在固體廢物處置過程中不產生再次危害環境的殘余物,是“無廢城市\"建設的基礎保障。在安全掩埋固體廢物方面,應綜合利用化學技術、物理技術等多種手段,實現廢物的高效且安全處理。在生態修復方面,應采用自然修復方式,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公園、設計環境友好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凈化空氣與收集雨水的綠色屋頂,減少過多化學資源的干預,是催生自然資本增殖和社會環境根本性變革的重要基礎
其四,生產方式低碳化。通過優化生產流程降低能耗和污染,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推動力。一方面,應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形成低碳環保、創新活躍、高附加值等生產優勢,推動產業結構和產業形態的高端化與精細化。另一方面,應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僅要突破“卡脖子”技術問題,還要建立“備胎體系”,使生產技術與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相融合,解決當前質量不高、動力不足、結構不優等問題
其五,能源結構綠色化。增加清潔能源在能源構成和生產要素中的比例,是“無廢城市”
建設的重要環節。2023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達57.2億噸標準煤,其中,化石能源的占比高達73.6%,清潔能源的占比僅為26.4%[] 。這一數據直觀反映出我國能源結構對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賴,也說明了清潔能源的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釋放,這種結構性失衡亟待通過能源轉型加以改善。“無廢城市”建設要求依托技術創新與政策支持,加速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構建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推進能源結構優化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無廢城市”建設的內在邏輯
生產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可以從“要素-結構-功能\"三個維度進行理解[12]。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的新形態,不同于傳統生產力粗放的發展方式。傳統生產力將生產力看作是人對自然的征服與改造,而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產業升級為主導,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為目標,形成數字化、綠色化、創新型的高質量發展新模式[13],秉持著創新驅動、綠色低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助力形成“無廢”而美麗的空間格局,
1.要素賦能:“無廢”技術創新
從源頭上講,生產力的三要素均源于自然,維護人與自然和諧關系至關重要。新質生產力創新性地將智能化與綠色科技成果有機融入生產力要素的配置,實現了科技與生產力的深度融合,從而轉化成可持續的生產力形態,即具有環保性、平衡性、穩定性的綠色生產力。綠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無廢”領域的基礎性研究和科學技術成果的迅速轉化,
其一,賦能“無廢”技術人才培養。在推動“無廢城市”建設的進程中,戰略型、知識密集型、創新型、專業技能型、應用實踐型和工程技術型人才構成了環境監管效能、固體廢棄物處理能力和風險預防與控制水平的關鍵制約因素[14]。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賦能勞動者具有先進制造能力和創造能力。與傳統型勞動者相比,新型勞動者具備原創性和顛覆性的創新技能,利用環境科學、材料科學、循環經濟等多領域的專業知識打造危險廢物綜合監管信息系統,對固體廢物收集、儲存、轉移、處置等環節進行信息化和可視化的技術檢測。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賦能勞動者具有綠色低碳環保理念。新質生產力是以綠色、低碳、智能為核心的新型生產力形態,要求勞動者不僅在生產實踐中主動參與綠色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更要做綠色理念的傳播者與踐行者
其二,賦能“無廢”數據技術創新。新質生產力下的勞動對象逐漸發展為新型材料、數字化數據資源等,其范疇已超越傳統的物化“硬資源”,拓展至非物態化的“軟資源”領域。數據作為一種新型勞動對象,其涵蓋生產過程、日常生活和自然環境。在推動產品研發、供需精準對接、生產流程優化、產業升級與環境保護等方面,數據的價值功能遠超傳統勞動對象[15]一方面,在數據資源的融合下,新型勞動工具代替了傳統物質性的生產工具,以智能數據為依托對傳統設備和技術加以改造。在“無廢城市\"建設中安裝數字模擬設備,通過數據虛擬仿真技術模擬環境污染的變化趨勢,對固體廢物的產生、收集、儲存、轉移、利用、處置等全過程實施監控,對固體廢物的產生趨勢和處理效果進行數據評估。另一方面,數據資源可以協助企業及時發現技術設備的漏洞,在技術研發方面不斷提出改進措施,進而縮短產品生產周期,降低污染物降解成本。
其三,賦能“無廢”技術手段迭代。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勞動資料的創新,當前科技革命浪潮孕育了一系列高科技、高效且環保的新型勞動工具,如算法、自動化生產設備、虛擬現實技術等,以及大數據平臺、云計算服務、區塊鏈架構與人工智能技術等數字技術工具,這些創新工具為“無廢”技術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高端設備使“無廢”技術的創新更加智能化和系統化。云計算平臺可以促進不同企業、社會甚至國家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協作,通過集中化的數據管理和資源調度,推動廢物的跨領域利用。另一方面,更高效、更精確的生產工具的使用,為“無廢”技術的管理和應用帶來了深刻的變革。高端自動化制造設備和智能化技術能夠精準控制生產過程,提升“無廢”技術的綠色含量和生態價值。
2.產業賦能:“無廢”產業向新
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是核心,產業是載體。國內很多學者也針對產業布局、產業結構、產業政策、產業關聯、產業發展等方面展開研究,逐漸形成產業經濟學。其中的產業結構理論與生態環境的依存度越來越高,產業結構理論主要研究產業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演變規律。該領域的研究通常分為兩個層次:一方面,從廣義的產業定義出發,探討三大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另一方面,從狹義產業概念的角度,分析工業內部各個產業之間的聯系[16]。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推動產業結構逐漸轉向合理化,主要包括改造傳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
其一,賦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傳統產業作為工業主體,面臨著人口、環境、資源的巨大壓力,拼資源、拼投資、拼速度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從產業結構來看,要想從源頭減少固體廢物的排放,關鍵還在于如何改造傳統產業。一方面,進行傳統產業的流程工藝再造倒逼企業轉型。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精準找出消耗大、污染高的關鍵流程節點,優化合成工藝和設備改造,減少有害副產品的生成。另一方面,提高數智化的程度。這可使傳統生產過程中的過度生產與粗放生產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實現生產過程精益化,從源頭減少資源浪費和廢物排放。
其二,賦能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與產業結構理論密切相關的是產業關聯理論[17]。其主要關注不同產業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揭示產業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新質生產力在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帶動了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發展,推動了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合作,形成了綠色供應鏈體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供應鏈效率,助力“無廢”產業向著更高效、可持續的方向轉型
其三,賦能未來產業發展布局。產業發展理論是產業經濟學的又一重要分支,旨在引導企業根據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特征進行創新。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我國加速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等前瞻產業的戰略布局與規劃,使得各領域發展力度得到顯著加強。未來產業通過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納米制造等核心關鍵技術的增量器作用,瞄準高端、智能和綠色等方向,聚焦量子信息、生物質能、衛星通信等相關產業,打造“采集-儲存-應用”全鏈條未來產業統籌體系。城市可依托未來產業的技術優勢與資源整合能力,提升區域資源的配置效率,加速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滲透與改造,從而實現二者的融合發展,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向新。
3.功能賦能:“無廢”模式更新
作為綠色生產力的代表,新質生產力對于提升城市發展效率與踐行新發展理念具有深遠意義。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倡導低碳轉型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將綠色發展作為重要的內在驅動力,為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符合新發展理念的整體要求
其一,新質生產力通過其強勁的經濟輻射功能,有力推動“無廢城市”協同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強輻射作用,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首先,我國在載人航天、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衛星導航與量子信息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這些科技成果持續推動科技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使得企業不斷從低端生產走向高端布局,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還有效實現了資源化利用,推動城市治理從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治理轉變。其次,綠色制造和清潔技術的推廣,不僅對上下游產業鏈帶動作用增強,而且推動整個產業鏈向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形成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再次,鼓勵企業自覺投入到綠色發展的行列之中,建設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到國家強的發展模式和“科技-金融-產業”的循環體系,將“四化同步”貫徹到“無廢城市”建設的全過程,形成以創新技術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為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其二,新質生產力具有強大的經濟帶動作用,促進“無廢城市”共享發展。在當代社會,國家需要大力發展經濟以保證人民物質財富和基本生活需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物品,做到生態為民、生態利民、生態惠民,使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增強,與城市建設成為命運共同體。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以能源革命和綠色制造為建設突破口,通過將高污染工廠還原為自然濕地,使濕地總面積逐漸達到全球第四,打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空間,給“無廢城市”建設打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基礎。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了民宿經濟等新業態的興起,帶旺了綠水青山,也提升了城市居民對家鄉建設的熱情,在滿足了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也開辟了全民開展綠色行動的新模式。
其三,新質生產力顯著的生態示范效應,促進“無廢城市”綠色發展。生態系統服務是指人類從生態系統中獲得的多樣化利益,涵蓋了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18]。按照功能劃分,生態系統服務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人類生活必需的生態產品;另一類則是支撐和提升人類生活質量的生態功能[19]。生態系統服務不僅僅是對自然資源的簡單利用,更是一種與人類社會緊密交織、相互依賴的動態過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強化了這一理論體系,表明通過創新和技術手段,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增強生態系統的功能和服務能力,推動人類社會向更高質量的生態文明發展。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以其低能耗、環保特性為實現綠色發展的目標提供了強大的示范效應,鼓勵發展安全可靠的清潔能源,通過結合自動化生產線與智能制造工藝,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摒棄了傳統生產模式中的高能耗、高排放的弊端,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綠色技術手段的應用,使得城市的廢棄物管理從傳統的人工處理向精細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轉型,形成“智慧無廢”管理模式,深刻改變了城市生態系統與人類活動的互動模式。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無廢城市”建設的實踐路徑
當前,“無廢城市”建設仍然面臨著資源要素配置與建設基礎不匹配,“無廢”技術水平亟待提高;整體性產業結構不合理,“無廢”發展根基面臨挑戰;各領域的協同力度不足,“無廢\"模式難以全面落實等問題。因此,結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迫切需求,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并實現向綠色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轉型,需要堅持創新驅動,突破“無廢城市”建設技術難題;優化產業結構,夯實“無廢城市”發展根基;協同減污降碳,創新“無廢城市”發展模式。
1.堅持創新驅動,突破“無廢城市”建設技術難題
“無廢城市”的建設需要以創新技術為驅動。一方面,培養創新型人才。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歸根到底要靠創新型人才。建設“教育-人才-科技”良性循環體系,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造“開放共享、融合創新”的育人體系,培養有能力、有追求、有專長、有貢獻、有知識的“五有”創新人才,強化跨領域人才梯隊的系統化培養,深化勞動者在生產力系統中的功能發揮。另一方面,開展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截至2024年10月底,我國有效發明專利466萬件[20],著力構建以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引領的發展路徑,推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廣泛滲透,從而促進以綠色化、智能化、網絡化為核心特征的群體性技術變革。發揮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作用,通過算力技術精確測算城市污染排放的高峰時段與具體位置,實現污染物的高效收集轉運,依靠創新驅動真正實現源頭減碳、過程降碳和末端固碳。通過以上方式合理配置資源,提升系統整體效率,同時改善基礎設施,消除制約技術發展的瓶頸。
2.優化產業結構,夯實“無廢城市\"發展根基
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打造“無廢城市”的系統結構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明確要求“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21]。首先,應堅持國家一盤棋統籌產業綠色轉型。在能源對接方面,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代替傳統能源,推動企業由“含綠量”向“含金量”進發。在生產對接方面,通過全面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再造,推動生產標準、流程、體系和軟硬件設施的升級與優化,致力于實現智能生產、敏捷生產、柔性生產和綠色生產等目標[22]。在產業模式對接方面,著重發展科技服務、環保技術服務,推動傳統產業向資源利用效率高、附加值大的方向轉型。其次,應大力發展未來產業和新興產業。應加快構建以未來產業為引領的綠色創新體系,聚焦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領域。再次,產業結構優化還需要結合“無廢城市”建設的空間規劃,以區域化協調為核心,構建產業發展的梯次格局。根據城市功能分區和環境容量,合理布局未來產業和新興產業,將其重點集中于資源消耗低、環境負擔輕的區域,并鼓勵區域間產業協作和資源互補,以期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協同減污降碳,創新“無廢城市”發展模式
建設“無廢城市”不僅應推動綠色發展、優化資源配置,還應深化各領域之間的聯動機制,尤其是在部門協同、區域協同和政策協同三個層面,形成系統性、整體性的創新發展模式。一方面,應進行部門協同,堅持上下聯動,強化省、市及相關部門之間的高效協作,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部門密切合作,設立“源頭減量化”技術研發專項資金,鼓勵研發清潔生產技術、可降解材料和綠色工藝,推動企業強化在減少廢棄物產生中的主體作用。同時,應推動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產學研合作,支持綠色設計和生產模式的推廣,通過優化工藝流程和提高資源利用率,落實好產廢源頭減量化。另一方面,應進行區域協同,聚焦固廢處理方式的無害化,化解固廢綜合利用與無害化處理能力的區域供需失衡和結構性短板問題,遏制固廢跨區域非法轉移、傾倒等環境污染事件。在城市間合作中,可根據資源互補和空間分離的特點,探索深度飛地合作模式,集中建設大型綜合固廢處理中心,實現區域范圍內的統一處理和分級管理。在城鄉互動方面,推動鄉村地區建設綠色回收和無害化處理設施,以消除城鎮廢物向農村轉移處理的隱患。此外,建設“無廢城市”還需政策協同,重點推動廢物資源化利用的制度設計與政策支持。應確保減污降碳目標與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等目標的平衡,避免資源化過程中因技術或管理不足帶來的二次污染和生態成本上升。政府還可以通過出臺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綠色金融、市場激勵等一系列的政策工具,鼓勵企業投資廢物資源化技術開發與應用,推動廢棄物向可再生資源的高效轉化。通過各方面的協同防污治污、減污降碳,可以為“無廢城市”的建設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與實踐路徑,在全社會落實“無廢”發展模式,從而邁向更加綠色、低碳、循環的未來城市發展模式。
四、結語
新質生產力是一種更為高級的生產力形態,它摒棄了傳統發展模式中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轉而通過創新驅動,實現經濟體系、產業結構和能源配置的綠色低碳轉型與升級。這與“無廢城市”建設理念相輔相成、宗旨同頻共振、目標相向而行,都倡導通過精細化管理和技術手段,聚焦“綠色變革”與“和諧共生”,進而推動城市綠色發展。因此,應從“要素-結構-功能”框架的維度,深入挖掘新質生產力在“無廢城市”建設中所展現的賦能邏輯。在要素層面,賦能“無廢”人才培養、“無廢”數據創新、“無廢”手段迭代,夯實“無廢城市”建設的技術基礎;在產業結構層面,賦能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鼓勵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優化未來產業發展布局,助推“無廢”產業向新。在功能作用層面,賦能“無廢城市”協同、共享、綠色發展,激勵各方協同減污降碳,深度落實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低碳化、綠色化等全方位城市建設工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江蘇考察時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可持續發展[N].人民日報,2020-11-15(01).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1)[2024 -12 - 03]. https://www. gov. cn/zhengce/content/2019 -01/21/content_5359620. htm.
[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01).
[4]項松林,李辛墨.新質生產力引領創新型城市建設:邏輯機理與實踐進路[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44(1):62-72.
[5]蒲清平,向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內在邏輯和實現途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1) :77 -85.
[6]蔣永穆,喬張媛.新質生產力:邏輯、內涵及路徑[J].社會科學研究,2024(1):10-18,211.
[7]姜長云.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要義、發展要求和發展重點[J].西部論壇,2024,34(2):9-21.
[8]雷凱歌,陳齊,陳張宇,等.共同富裕示范區目標下浙江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的協同路徑研究[J].環境工程學報,2024,18(10):2965 - 2971.
[9]李金惠.“無廢城市”建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新方向[J].人民論壇,2021(14):30-32.
[10]秦全德,周潔瑩,張珺婷.面向無廢城市建設的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跨主體協同治理機制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25(1) :100 -115.
[11]2023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57.2億噸標準煤[EB/OL].(2024 -02 -29)[2024 -11 -23].https://www. cpnn. com. cn/news/xwtt/202402/t20240229_1680004.html.
[12]黃群慧.讀懂新質生產力[M].北京:中信出版
社,2024:4-10.
[13]項松林,孫悅.新質生產力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機理、困境與路徑[J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1(4):81-90,202
[14]曹得寶,胡勘平.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的“無廢城市\"建設[J].環境保護,2024,52(19):38-40.
[15]宮長瑞,修珺.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要求與要素變革[J/OL].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https://doi.org/10.13766/j. bhsk.1008 -2004.2024.0808.
[16]李孟剛,蔣志敏.產業經濟學理論發展綜述[J].中國流通經濟,2009,23(4):30-32.
[17]簡新華.產業經濟學發展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經濟評論,2000(3):41-42,49.
[18]馮偉林,李樹茁,李聰.生態系統服務與人類福祉:文獻綜述與分析框架[J].資源科學,2013,35(7) :1482 -1489.
[19]孫剛,盛連喜,周道瑋.生態系統服務及其保護策略[J].應用生態學報,1999(3):110-113
[20]操秀英.截至10月底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66萬件[N].科技日報,2024-11-30(01).
[21]習近平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3-05-06(01).
[22]高煜.賦能與重塑:新質生產力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向與應對[J].學術界,2024(9):45 -53.
[責任編輯:侯圣偉]引用格式:項松林,李千一.新質生產力賦能“無廢城市”建設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J].鄭州輕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26(4):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