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能力多指朗讀流暢度,即準確、快速、有韻律地朗讀文章的能力,是閱讀者整體閱讀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成功閱讀者的重要特征(董桂娟等,201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傾聽、樂于模仿、大膽表達,鼓勵學生大膽開口;教師要注重學生的體驗、感知和實踐,帶領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故事,引導他們積極投入語言學習和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然而,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多以機械重復和跟讀的方式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缺乏提升學生朗讀動機與朗讀能力的有效策略(徐國輝、李磊,2019),導致學生難以享受朗讀過程。
項目式語言學習是英語學科化的項目式學習,注重語言學習能力培養,并凸顯情境化問題驅動與產品導向(楊魯新、刁慧瑩,2024)。項目式語言學習可為解決上述問題帶來新的思路。在眾多提升學生英語朗讀能力的教學策略中,讀者劇場呈現出與項目式語言學習理念一致的獨特優勢。讀者劇場指多人手持臺詞朗讀劇本,主要以聲音傳情達意,可適當借助音效、肢體、道具等戲劇要素(徐國輝、李艷,2023)。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讀者劇場兼具朗讀與戲劇表演特征。首先,表演者要利用聲音將觀眾帶往劇本的世界,這對表演者的朗讀能力有較高要求(Young amp; Rasinski,2009)。其次,讀者劇場所蘊含的戲劇元素體現了受眾意識、合作意識,并能調動學習者多種感官,符合“用英語做事情”的項目式學習本質。因此,本文將結合具體案例闡述如何開展以讀者劇場為項目產品的項目式語言學習活動,旨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為提升小學生的英文朗讀能力和學習興趣,本文將深入解讀項目設計、實施、展示與反思三大環節及其核心步驟,解析指向朗讀能力提升的英語項目式語言學習實踐策略。
(1)基于朗讀能力發展需求與學習材料分析,確定項目學習主題
該項目授課對象為二年級學生。為了解學生的朗讀素養,教師組織了一分鐘英文朗讀測試,評估學生能否有節奏地流暢朗讀,并記錄學生朗讀的準確性、速度和節奏感。結果顯示,學生朗讀能力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學生能夠準確、流暢地朗讀文本,但部分學生存在發音不準、朗讀停頓等情況;學生整體重音、升降調變化不明顯,韻律感較弱。同時,教師通過朗讀態度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愿意進行朗讀練習,具備模仿重音和升降調的意識,但相關習慣尚未養成,信心不足,朗讀能力仍需進一步培養,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感也亟待提升。上述發現為后續教學設計提供了明確方向。
該項目圍繞人教版小學《英語》(新起點)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展開,基于學生朗讀能力不足且缺乏表演經驗的情況,教師在前三個單元的教學中系統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與朗讀習慣,逐步指導學生練習用讀者劇場表演,在第四單元正式開展項目活動,進行項目式合作探究。前三個單元著重介紹家人和朋友,第四單元是介紹周圍環境,與學生生活經驗、生活環境緊密聯系,旨在讓學生在學習、介紹話題內容的過程中加深對周圍人物和環境的了解。第四單元的題目為“In the Community”,主要介紹了社區內不同地點的名稱與功能。為幫助學生理解“社區”這一整體概念,激發對社區的熱愛,理解完善的社區設施能夠為住戶帶來豐富體驗,同時提升朗讀能力,教師將第四單元主題確定為“My Colorful Life in Our Community”,并將項目主題確定為“用讀者劇場活動展演我的多彩社區生活”。
(2)明確主題意義導向的核心知識,確定項目學習目標
為有效實施項目,教師需深入分析單元核心語言知識與價值觀知識。“In the Comnunity”單元共包含三個對話語篇、一個配圖故事和一個補充繪本,要求學生學習使用“— Where are you going? — I’m going to the ...”問答,描述在社區計劃去的地點;用“I can ... / I want ... / I’m +情緒”說明理由,在讀、唱、演等活動中演繹社區活動,直觀感受社區中的快樂生活,從而培養對社區的熱愛之情。本單元核心知識梳理見表1。
《課標》指出,英語語音包括重音、意群、語調與節奏等,語音和語義密不可分,語言依靠語音實現其社會交際功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課堂應當實現“音、形、義、用”的融合(田朝霞、王文宇,2025)。詞匯方面,本單元包含supermarket、excited等長難詞,學生應多聽、多讀,在語境中記憶和內化這些詞匯的發音。在描述活動時,學生需關注并模仿ride a bike等短語中的連讀現象。在句子表達中,學生需使用升調提問、降調回答,并結合恰當的表情和動作,生動表達喜悅、激動等情感態度。因此,在方法類知識層面,學生需通過讀者劇場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模仿練習重音與節奏,聲情并茂地準確朗讀,借助語調、表情和動作表達情感,在師評和互評過程中積累表達自信,提升朗讀能力。
綜上,學生在完成項目后應能達到以下目標:
① 在聽、讀活動中提取主題信息并有邏輯地流利、準確復述,有情感地演繹故事;
② 在語境中流利、準確地介紹周圍的人和社區;
③ 合作完成社區地圖等知識邏輯圖,有邏輯地介紹話題知識;
④ 合作完成劇本撰寫、排演、臺詞朗讀等活動,在讀者劇場中用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道具等演繹故事和社區生活;
⑤ 了解生活環境,培養熱愛社區、關愛他人、保護社區的積極態度。
(3)設計驅動問題并借助GRASPS模型,明確項目產品
項目式語言學習活動要以驅動問題引領學習過程,探索、解決問題,積累語言知識,發展綜合素養。圍繞項目主題和項目學習目標,教師將項目驅動問題設計為:“How do you introduce your colorful community life through Reader’s Theater?”(如何用讀者劇場的方式向他人介紹我們多彩的社區生活?)。為確保項目式學習活動的有效性,明確項目探究情境,教師依據GRASPS模型系統化定義項目的核心維度,設計項目目標和項目產品(McTighe et al.,2020),如表2所示。同時,教師參考讀者劇場活動評價標準(徐國輝、李艷,2023),從劇本設計、劇本理解及劇本表演三個維度設計了項目產品評價標準(見表2“評價標準”欄)。
(1)借助“扶放有度”教學模式系統培養朗讀能力,為正式開展項目做好鋪墊
作為項目產品的讀者劇場是一種表演形式,要求學生不僅要準確、流暢、有韻律地朗讀劇本,還要承擔劇本中的不同角色,融入角色情感,適當運用簡單道具、音效、呼應等生動演繹故事。但對于缺乏表演經驗和專業訓練的低年級學生來說,良好的表演效果無法一蹴而就。因此,為減輕學生學習壓力,教師在正式開展項目之前的第一至第三單元的教學中,系統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明確讀者劇場的核心要素。學生在第一單元學習準確模仿語音朗讀語篇,初步體驗讀者劇場;在第二單元學習準確模仿語調和有節奏地朗讀語篇,完善讀者劇場表演;在第三單元練習流暢、準確地朗讀語篇,并根據情節創編動作,豐富讀者劇場演繹。為達成各單元目標,教師在各單元教學中均運用“扶放有度”教學模式,逐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讀者劇場表演能力。“扶放有度”模式分為教師示證、教師輔導、同伴協作和獨立表現四階段(見圖1),能逐漸培養學生獨立、自信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費希爾、弗雷,2019)。
具體而言,第一單元重點關注語音,旨在培養學生準確模仿、流暢朗讀詞、句和語段的能力。首先,教師用歌謠示范play football、make a model plane等詞組發音,用錄音、視頻示范“— What can you do? — I can ...”等句子的正確發音。然后,教師引導學生以游戲、比拼等方式齊讀、共讀,針對較難詞匯如model plane等重新示證,并指導練習。接著,學生小組合作練習朗讀并展示成果。課后,教師鼓勵學生獨立將朗讀視頻、音頻分享至班級打卡群,培養朗讀習慣。
第二單元重點練習標注重音和升降調,旨在培養學生準確、流暢、有節奏地朗讀故事。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聽錄音,講解單詞、短語和句子的重音和升降調變化。例如,weather重音在wea部分,today重音在day部分;在句子“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中,what’s、weather、today重讀;問答天氣時,用升調表示疑問,用降調表示陳述事實。然后,教師指導學生聽錄音、標注并模仿朗讀,學生聽教材Story Time板塊配圖故事音頻,用三角形符號△標出重音,用斜箭頭符號↗和↘標注升降調。接著,學生小組合作練習朗讀。最后,學生獨立展示。
在第三單元學習中,學生初步嘗試根據情節和人物創編動作,并進行小組合作表演,介紹北京的四季。為避免動作同質化,教師首先通過圖片示范,啟發學生結合不同的動作和表情,演繹不同天氣的狀態,如冷得瑟瑟發抖、熱得大汗淋漓等,并進行模仿。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圍繞第三單元主題“Beijing’s Colorful Seasons”開展小組合作,創編不同季節的天氣和活動,并進行獨立展示。
(2)呈現項目任務并引導學生入項,建構所需知識與能力
在系統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及練習讀者劇場表演后,教師在第四單元的教學中首先播放學生一至三單元學習的課堂展示視頻,表揚學生的進步,然后引出本項目任務(即綜合運用第四單元所學知識完成讀者劇場表演)和評價標準,明確努力方向。此外,教師通過家長會及班群等家校溝通渠道,向家長簡要介紹活動內容及意義,提供具體可操作的朗讀指導方法,鼓勵家長監督并陪伴學生完成朗讀任務,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在本環節,教師圍繞項目驅動問題“How do you introduce your colorful community life through Reader’s Theater?”,以問題鏈“What places are there in our community? How do you introduce the places in the community?”“How do you introduce the places through Reader’s Theater?”串聯第四單元全部課時。在語言知識和價值觀知識層面,學生在第一至三課時先探訪社區地點并繪制社區地圖,再通過討論完善社區地圖并介紹社區地點;接著,以采訪、介紹周末活動計劃的形式,匹配不同地點的活動、參與人物和感受,內化語言知識;最后,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準確介紹社區不同的地點、活動、人物和感受,完成社區介紹劇本,建構介紹社區的語言知識和能力,逐步加深對社區的認識,交流、體會社區豐富設施所承載的多彩社區生活。
(3)引導學生發揮各自優勢合作探究,完善項目產品
在第四單元第四課時,學生小組合作模仿課本對話,任選兩個社區地點,填空描述社區地點、可以進行的活動、參與人物和感受,完成社區介紹劇本。劇本完成后,小組商討分角色、標出劇本中的臺詞并練習朗讀,做到準確、流暢、有節奏地朗讀劇本。
在合作探究階段,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明確項目產品:學生作為社區宣傳大使,用讀者劇場生動地介紹多彩社區和豐富活動,并回顧“劇本表演”評價標準(見表2)。
為幫助學生逐條達成評價標準,教師運用“扶放有度”模式,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劇本表演”的四條評價標準。首先,教師運用教育戲劇的“定格畫面”范式進行教師示證,引導學生回答問題“What can you do and how do you feel in the park?”,準確表達“I can take photos. I’m excited.”“I can see birds. I’m happy.”等活動和情感,復習語言知識,確保學生達成評價標準1。接著,教師用上揚語調和開心的情感示范朗讀“I can take photos. I’m excited.”,說明評價標準2。教師展示一人拍照、一人擺造型的圖片,合作擺出動作并定住,說明評價標準3。然后,教師說“I can take photos.”,一名學生配音“咔嚓咔嚓”,所有人齊說“So excited!”,示范評價標準4。然后,教師在指導環節邀請學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讀“I can see birds. I’m happy.”并依次增加動作、音效,練習依照評價標準創編讀者劇場表演。最后,學生小組合作,自選一個社區場景,完成創意表演并展示,各組依據評價標準互相評價學習。互評以鼓勵、共情的正面評價為主,也需給出友好建議,以學習其他小組的成功經驗,調整和改進不足。
為豐富項目產品展示平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學習成就感,教師突破教室限制,組織學生在班級內部展演的基礎上,通過班級比拼、年級巡演等形式進行跨班、跨年級分享,在學校英語嘉年華活動中展演,并將表演視頻分享給家長觀看。
項目后測顯示,學生朗讀的流暢度、準確度和節奏感均有明顯提升。在課后訪談中,學生普遍表示愿意繼續參與讀者劇場活動,認為該活動讓英語課堂更加輕松、有趣,同時顯著提升了自己的朗讀能力。上臺表演和同伴評價的正向反饋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焦慮,增強了學習自信心和興趣。教師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朗讀積極性顯著提高,并能在課后更自主地進行練習。然而,活動中仍存在部分問題,如小組合作雖有效提升了課堂效率,但部分小組因缺乏溝通技巧導致合作效率較低。未來,教師需加強對合作方法的指導,優化小組合作效果,全面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
以讀者劇場形式開展的、以朗讀能力為導向的項目式語言學習活動,能夠引導學生逐步學會準確、流暢且富有節奏感地朗讀劇本,從而有效提高朗讀能力。在具身化活動中,學生充分發揮創意和學習主動性,自主探索多種演繹方式,激發英語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展示和評價活動積累學習經驗,改進學習表現,逐步提升元認知能力。為優化實施效果,教師需秉持“扶放有度”的原則,為學生提供有效示范、監控和指導,運用貫穿始終的評價標準,幫助學生明確目標與達成方法。在將讀者劇場融入常態化教學實踐時,教師應強化素養立意,關注語言知識與主題意義之間的關聯,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運用恰當的語言知識,結合肢體、道具、音效等手段表達個人觀點和態度,解決真實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助力育人目標的實現。
McTighe, J., Doubet, K. J. amp; Carbaugh, E. M. 2020. Designing authentic performance tasks and projects: Tools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mp; Curriculum Development.
Young, C. amp; Rasinski, T. 2009. Implementing readers theatre as an approach to classroom fluency instruction [J]. The Reading Teacher, 63(1): 4—13.
董桂娟, 董文芳, 王文靜. 2013. 英語閱讀流暢性教學的有效開展[J]. 中國教育學刊, (7): 55—58.
費希爾, 弗雷. 2019. 扶放有度實施優質教學[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田朝霞, 王文宇. 2025. “音、形、義、用”相融合的基礎階段英語語音教學——兼談“以評促學”實現路徑[J]. 英語學習, (3): 2—8.
徐國輝, 李磊. 2019. 運用讀者劇場提升鄉村校中學生英語朗讀素養的實踐探索[J]. 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 (3): 57—62.
徐國輝, 李艷. 2023. 當朗讀遇見戲劇——讀者劇場在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探索[M]. 北京: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楊魯新, 刁慧瑩. 2024. 項目式學習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回顧與展望[J]. 外語教學, (1): 69—7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袁明一,北京學校英語教師,小學英語二級教師。
徐國輝,北京教育學院人文與外語教育學院外語系副主任,副教授。
郄利芹,北京教育學院人文與外語教育學院副教授。
楊陽,北京學校英語教師,小學英語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