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b)-0098-05
Landscape Design of Rural Small Theat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aking Zijingtai Village as an Example
LI Yanbing 1,2 , DU Yuanyuan 1,2 , GUANHuifang12, BAI Yanbo3, WEI Xiao 1,2 ,LU Menglan2, CHEN Benxue 1,2 (1.ZhoukouNoalUivesityZhoukouHenan,466Ol,Cina;2ZoukouUrbanLndscapeEngeringTchologyReserchte ZhoukouHenan,466Oo,Chia;3.HnaFfthostructionUrbanRuralDevelopmentCo.td.ZhengzhouHnan,450ina)
Abstract:Asthemostdynamicpublicspaceandculturalcarierinruralareas,villagetheatersholdsignificantvalueinpromotingruralculturalevitalzatioicngvilges'spirituallives,ndeaningvilgeetosandlandsaps.Servingasabdgeb tweentraditionalulturalinheritanceandmodercultural-tourismdevelopment,ruraltheatersfacedemandsforfunctionaltransforationandspatialiovationundertheualcontextofcultural-ourismintegrationand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ies.TakingZigtai Village in HuaiyangDistrict,HenanProviceasacasesudy,thispapercategorzesrural theaterfunctinsanddesignsthredistinc
tivetheaterspacesbased on sitecharacteristicsand local cultural context, exploring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landscape design for village theaters. The waterside theater integrates cultural display with ecological experience through elevated viewing platforms and waterfront interface design;the age-friendly barrier-free theaterenhances spatial inclusivity via tiered elevation treatments and universal accessibility systems;the leisure theater employs detachablebamboo structuresto accommodate seasonal agricultural cycles while promoting resource circularity.
Key Words: Zijingtai Villag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Village theater;Public spac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Innovative design
村落作為特定的生活空間,具有相對封閉、自給自足的特點。村落公共空間是鄉村民眾集體記憶的共同載體,也是鄉村民眾在長期集體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區域文化和社會規則的特定載體。鄉村文化作為鄉村旅游的靈魂內核,在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協同推進的背景下,正日益彰顯出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1-2。作為鄉村公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劇場以其鮮活的文化表征功能和復合空間屬性,持續為鄉村旅游注人文化動能,有效構建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文旅發展之間的價值紐帶。近年來,在文旅融合發展戰略指引下,鄉村小劇場以其靈活機動的建設模式、集約高效的空間利用和貼近民生的服務定位,逐漸發展成為兼具文化傳播效能與藝術惠民功能的新型載體[4-5]。這類文化空間通過戲曲展演、非遺活化、民俗展陳等多元化形式,不僅承載著鄉村集體記憶的賡續傳承,更在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鄉村小劇場既是村民日常公共文化生活的核心場域,也是維系地方文化認同的精神坐標。城鄉現代化進程加速的當下,傳統小劇場正面臨功能定位模糊、文化生態變遷和運營機制滯后等多重挑戰。如何在保持鄉土文化本真性的同時實現創新性發展,已成為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1鄉村劇場空間形態類型
鄉村劇場可依據場地屬性與功能特征歸納為三種典型范式:傳統古戲臺劇場、自然景觀劇場及創新復合劇場,三者構成了從歷史遺存到當代演進的完整譜系。
1.1傳統古戲臺劇場:文化基因的時空延續
作為中國鄉土社會獨特的空間原型,古戲臺劇場呈現\"村—廟一臺\"三位一體的文化圖式。其空間組織通常包含兩個要素:抬升式戲曲舞臺與多功能廣場構成的核心場域。在功能運作層面,此類劇場展現出動態適應性特征:演出期間,村民自帶坐具形成臨時觀演區;日常則轉化為生產生活復合空間,兼具曬場、停車場及社交廣場功能。固定座椅的引入雖強化了觀演專屬性,卻弱化了傳統空間的多義性特質。
1.2自然景觀劇場:生態美學的技術重構
此類劇場通過場所精神再造實現自然要素的戲劇化轉譯。選址多依托山林、水域等自然基底,運用現代聲光電技術構建虛實交融的沉浸式場景。為維持生態完整性,通常采用非固定座席設計,觀演區與自然肌理形成柔性邊界。除文化展演功能外,其空間價值更體現在環境療愈維度,天然聲場系統降低人工擴聲干擾,光影裝置強化晝夜景觀差異,使劇場同時成為生態教育與實踐的自然課堂。浙江松陽竹林劇場借竹海為天然幕布,意大利山崖劇場依托峭壁打造立體聲場,比利時水景舞臺與古園林水系相映成趣,實現藝術展演、自然療愈與知識傳播的三維疊合。
1.3 創新復合劇場:彈性生長的文化容器
新興劇場模式突破傳統空間定式,通過模塊化設計與在地文化植入實現功能迭代。其核心特征體現為:全周期動態調節(使用壽命約5—8年)多功能復合疊加(演出、電影放映、文創市集等)、文化符號轉譯(提取民居構件、農具等元素進行抽象演繹)。相較于前兩類劇場,其建設周期縮短 60%-70% ,空間重組靈活度提升3倍以上,但材料耐久性限制導致生命周期較短,典型案例包括可拆卸竹構劇場、移動集裝箱劇場等。
2鄉村小劇場建設的多功能價值
2.1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鄉村小劇場,作為鄉村地區的重要文化設施,經過合理的設計與改造,能夠顯著提升鄉村的整體風貌。其獨特的建筑風格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構成了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作為鄉村的文化地標,鄉村小劇場不僅豐富了村民的業余生活,還吸引了大量人氣,改變了鄉村往日的沉悶氛圍。同時,廣場與劇場周邊的綠化設施及完善配套,為鄉村增添了活力,共同描繪出一幅宜居宜樂的美麗鄉村畫卷。
2.2 推動文旅開發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核心資源,地域文化會給游客帶來與眾不同的人文體驗。鄉村小劇場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將鄉村小劇場與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及自然風光深度融合,是構建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品牌的關鍵策略。通過策劃文化節、藝術節等一系列活動,激發鄉村文化的活力。在此基礎上,通過與周邊景點的串聯,形成了“白天觀景,夜晚觀演\"的特色旅游模式,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促進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2.3 強化鄉村治理
鄉村小劇場作為村民的“議事廳”,承載著村規民約宣講、文明倡導、道德教育等多重功能。同時,小劇場也是村務公開的重要平臺,為村民與政府之間搭建了溝通的橋梁。通過組織多樣化的活動,鄉村小劇場在增強鄉村居民凝聚力與歸屬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效提升鄉村居民的整體素養,進而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2.4傳承與弘揚鄉村文化
鄉村小劇場在傳統戲曲、歌舞等文藝形式的保護與傳承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定期舉辦演出、培訓及其他相關活動,使地方傳統文藝得以有效延續。同時,將本土的歷史故事與民俗文化搬上舞臺,讓村民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鄉文脈,增強了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并向外界展示了鄉村深厚的文化底蘊,彰顯鄉村文化的自信與魅力。
3 鄉村小劇場設計實踐
3.1 研究區概況與場地特征
紫荊臺村地處河南省淮陽東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降水少,夏季炎熱降雨集中[8-9]。農業資源豐富,周邊分布有淮河支流及人工灌溉水系,自然環境優越?;搓柟欧Q陳州,歷史悠久、生態秀美、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鄉村傳統文化資源豐富,歷史上曾三次建國、五次建都,有“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陽,八千年看淮陽\"之說[]。紫荊臺村以“七臺八景\"中的紫荊臺命名,紫荊是親情、團結、和睦的象征,,紫荊臺村崇尚紫荊精神,孝悌文化濃厚,村中至今仍有種植紫荊的習慣。村內規劃三處小劇場區域(Site I-Ⅱ)(見圖1),其選址位于村落公共空間核心節點。村內主要種植的喬木類植物有國槐(Prunusserrulate)桂花(Osman-thussp.)石榴(PunicagranatumL.)等,灌木類植物有紫荊(Cercis chinensis Bunge)、月季(Rosa chinen-sisJacq.)、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L.),草本植物有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Persoon)、酢漿草(Oxalis corniculata L.)等。
圖1紫荊臺村劇場選址

3.2 設計構思
針對文化傳承與功能適配雙重命題,紫荊臺村主要設計濱水劇場(I號)無障礙適老化小劇場(II號)和休閑小劇場(IⅢI號)三個。通過提取紫荊花與河流中圓形和曲線作為設計主形態,營造舒適放松的空間氛圍。色彩上采用紅色和藍色,結合曲線設計,營造出動態的空間節奏。采用本土材料創新應用體系,如竹鋼、松木條、彩色混凝土和透水磚,在降低營造成本的同時,強化場所的生態化和識別性。同時,瓦片、舊磚石的使用可以增強村民對小劇場場所環境的歸屬感。植物配置主要由鄉土植物為主,如:紫荊(Cercischinensis)、月季(Rosachinensis)、荷花(Nelumbo nucifera)、油菜花(Brassica rapa var.oleifera)和紅花酢漿草(Oxaliscorymbosa)等,一方面種植成本低、抗逆性強,另一方面易形成當地的特色景觀。
3.3 總體設計
3.3.1 濱水劇場
濱水劇場由文化廣場、親水平臺、木質棧道、休閑空間等部分組成的濱水劇場(見圖2和圖3)。濱水劇場毗鄰紫荊臺村委會和紫荊臺小學,是在紫荊臺村文化廣場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和擴建的,主要是村民舉辦大型活動和日?;顒拥膱鏊藗兛梢栽谖幕瘎鰬c祝節日,也可以進行戲劇觀演活動。場地以抬升1米的圓形觀演文化劇場為主體,通過面向水域的臺地設計形成天然觀眾席(見圖4)。在靠近河流的區域增加欄桿,以提高現場安全性;休閑草坪和親水平臺使村民能夠與自然近距離接觸、體驗和享受自然;親水平臺與木棧道系統,采用弧線形路徑連接岸線與水域,形成多層級親水界面,既拓展空間容量又塑造觀演視線通廊;整合休閑草坪、林下廣場等開敞空間,以本土青石板結合防腐木構劃分柔性邊界,支持市集、展覽等多樣化活動。由此,傳統廣場轉型為兼具文化展示、生態體驗與社群交往功能的復合型濱水空間。設計以本土材料為主,如瓦片、麥稈等,保持村民對設計場地的熟悉感,煥發村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使場地空間能夠達到滿足鄉土情感、傳承鄉土文化的自的。另外,采用木材、竹子等低碳環保的材料,以降低對景觀環境的影響,使場地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圖2濱水劇場平面圖

圖3濱水劇場效果圖

圖4濱水劇場立面圖

圖5無障礙適老化小劇場平面圖

圖6無障礙適老化小劇場立面圖

圖7無障礙適老化小劇場效果圖

3.3.2無障礙適老化小劇場
無障礙適老型小劇場位于村民住宅區,因為場地有高差,通過分層化設計應對場地高差問題(見圖5和圖6。景觀元素采用適老化組合模式,弧形景墻限定空間領域感,下沉種植池營造安全圍護界面,涼亭設施提供蔭蔽休憩點,通過水流的動態感,營造出充滿活力的空間氛圍。場地垂直劃分為首層活動平臺與拾升1米的二層觀演區,西側設置坡道銜接系統實現全齡友好通行,西北角栽植國槐以遮蔭。南部利用臺階做抬高處理,增設亭子。首層核心區配置環形舞臺及配套休閑空間,通過階梯式過渡與二層形成立體觀演界面,階梯式坐凳構建復合型觀眾席。廣泛設計無障礙通道,并增加扶手,以確保場地的安全(見圖7)。
圖8休閑小劇場平面圖

3.3.3 休閑小劇場
圖9休閑小劇場效果圖

休閑劇場位于耕地附近,是基于農業周期特征設計的臨時性文化活動空間,由小劇場舞臺、廊架、休閑步道等組成的可拆卸裝置小劇場(見圖8)。收割后和播種前的農閑時節,平整場地或選公共曬谷場,采用預制梯架單元構成劇場主體結構,通過標準化連接件實現快速拆裝。環形布局中,階梯式模塊單元構成觀眾席,中央預留圓形舞臺區,形成向心式空間格局,為村民慶祝豐收活動提供靈活的場所(見圖9)。該劇場以模塊化梯架為核心構件,既可獨立形成觀演空間,也可靈活嵌入文化廣場等既有場所。通過增減梯架單元數量,可彈性調節觀眾區容量以適應不同規模的文化活動。裝置拆除后,梯架系統可轉化為村民日常生活工具,或與松木構件重組為臨時展陳空間,滿足鄉村教育展示、節慶宣傳等多樣化需求,實現裝置全生命周期的功能迭代與資源循環利用。
4結束語
鄉村公共空間作為村民日常生活與社交活動的核心載體,在鄉村建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紫荊臺村鄉村小劇場的方案設計,致力于滿足村民多樣化的活動需求,同時達到傳承本土文化、增進村民幸福感的目的。設計過程中,巧妙融合現代設計理念,遵循生態修復、鄉愁延續、以人為本及功能復合等原則,從當地獨特的紫荊文化中汲取靈感,提煉設計元素,打破傳統小劇場建設中的同質化困境,賦予劇場空間更豐富多元的活動形態,為村民提供既貼近自然又富含文化底蘊的社交新天地,增強村民主體性空間體驗。
參考文獻
[1]李悅.鄉村振興一體化視下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4(11):105-107.
[2]何睦.美麗鄉村文化建設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社會科學戰線,2024(11):68-77.
[3]張瀲,劉磊.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公共空間營造策略:以重慶北碚柏林村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10):46-49.
[4]何崴,金偉琦.大槐樹下的紅色小劇場[J].設計,2020,33(8):10-15.
[5]蔣亞敏.小劇場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J].劇影月報,2022(1):40-41.
[6]彭恒禮.古戲臺與鄉土藝術的空間集聚[J].民族藝術,2023(3):129-139.
[7]朱姝.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助力文旅融合發展:連云港市圖書館地方文獻整理與利用的實踐與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5,9(7):101-105.
[8]彭愛華,李玉民,張穎.周口市淮陽區龍湖濕地保護規劃[J].現代農業科技,2021(7):127-130.
[9]李雁冰,勾榮鑫,牛一涵,等.校園植物調查與分析:以周口師范學院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5):126-128.
[10]鄧皓嵐.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建設研究:以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部分村莊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4(2):25-28.
[11]徐亦升.又見紫荊花開[J].青年文學家,2023(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