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藝術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要實現從知識技能到核心素養的轉化,必須推動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從注重“知識與技能”轉向關注“素養發展”,從“單課時教學”轉向“單元整體設計”,從“碎片化學習\"轉向“連續性學習”。本研究以“整合構建”“活動進階”和“評價驅動”三大路徑為核心,通過“鏈式統整單元內容”“創新設計音樂活動”和“系統評價學習表現”三個維度,探索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路徑。這一模式突破傳統單課時的局限,立足單元深入挖掘課時之間的內在聯系,確保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實。
整合構建:鏈式統整單元教學內容
音樂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應當突破傳統單課時的局限,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構建系統化的教學框架。通過整合性設計促進知識遷移與深度理解,以單元整體規劃為抓手,精準把握音樂教學的核心要義,明確單元教學的核心概念。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目標,可采取“縱橫梳理”“問題驅動”和“目標分解”三種策略,分別對應“構建單元目標體系”“構建階梯式教學目標體系”和“構建精細化教學內容體系”三個實施維度。
(一)縱橫梳理:構建單元目標體系
新課標強調重視知識的內在關聯性,整合教學內容,堅持素養導向、育人為本。鑒于現行教材中蒙古族器樂內容分散于三至五年級不同主題,缺乏文化主題的統整性,難以支撐學生對草原器樂文化的系統性理解,筆者從結構化視角出發,通過縱向貫通與橫向關聯的系統梳理,厘清單元核心概念,構建“草原器樂風情”主題的單元目標體系,實現教學目標的精準定位。
以“草原器樂風情”單元為例,該單元銜接人音版三年級上冊第2課“草原”和第4課“放牧”,四年級上冊第2課“家鄉美”以及五年級上冊第2課“足跡”等相關內容,精選《森吉德瑪》賽馬》牧民新歌》草原放牧》《牧歌》和《嘎達梅林》等六首典型蒙古族風格器樂作品。這些作品集中展現了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特色與草原文化風情,體現了教材編排的系統性與延續性。在單元設計中,我們以“感受蒙古族器樂特色”為核心概念,圍繞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養,梳理構建完整的單元目標體系(見圖1)。
(二)問題驅動:構建階梯式教學目標體系
布魯納(J.S.Bruner)的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學科知識具有內在關聯性,教學應當幫助學生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基于此,在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我們以大概念為統領,引導學生建立知識間的深層聯系。通過將單元目標與核心概念有機融合,實現從知識技能習得到意義建構的轉化,最終形成以問題為導向的階梯式教學目標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在“草原器樂風情”單元設計中,圍繞單元大概念,設置了三個遞進式的驅動性問題,分別是“器樂作品如何展現草原風土人情?”“器樂作品如何描繪草原自然景觀?”“器樂作品如何刻畫草原英雄形象?”這些問題引導出具體的分層教學目標(見表1),形成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
(三)目標分解:構建精細化教學內容體系
在音樂單元教學設計中,既要把握宏觀的核心概念,又要注重微觀的教學實施。基于單元整體目標,需要將核心素養要求細化為可測可評的具體課時目標,通過系統化的內容分解,構建環環相扣的教學內容鏈條,實現教學目標的精準落地。


以“草原器樂風情”單元為例,教學設計分為三個遞進式課時,每個課時都以前一個課時的學習為基礎,逐步強化學生的能力和情感體驗。第一個課時為“草原風土人情”,第二個課時為“章原自然風貌”,第三個課時為“草原英雄事跡”。現以“草原英雄事跡”課時為例,展示其精細化教學目標設計(見表2)。
二、活動進階:創新音樂實踐活動設計
教學過程應從傳統的“講解式”轉向“體驗式”,通過“實物具象化”“空間體驗化”和“情境創編”三種方法,在保持音樂藝術鮮明特點的前提下,采用逆向設計思路,即從預期的學習成果出發來規劃教學活動,確保每個活動都緊密圍繞核心目標,構建系統且連貫的音樂活動體系。
(一)實物具象化:強化音樂主題記憶
音樂主題的記憶對小學生存在一定難度,因其具有抽象性特征。正如莎士比亞所言“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音樂主題的感知同樣具有主觀性。為此,我們設計了“舉、貼、畫、辨”四步漸進式活動(見圖2),通過實物轉化的方式,將抽象的音樂主題具象化,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聽覺記憶。


(二)空間體驗化:深化音樂體裁認知
基于蒙古族音樂體裁特征分析,本單元采用空間體驗教學法,通過身體律動幫助學生建立音樂體裁的具身認知。蒙古族音樂主要分為兩大體裁體系,分別為長調(“烏爾吐”)和短調(“烏爾火”),其特征對比如表3所示。本單元三個課時中六首音樂的體裁類型與特征分析如表4所示。

在“草原器樂風情”單元中,音樂主題的聽辨記憶是重要教學目標。我們根據不同課時的進階要求,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主題活動,具體包括:舉一舉,通過肢體動作表現音樂主題;貼一貼,用圖形符號標記主題出現位置;畫一畫,繪制音樂主題的旋律線條;辨一辨,比較不同主題的音樂特征。
基于對蒙古族音樂體裁特征的分析,本單元創新設計了空間體驗式音樂活動。通過將音樂元素轉化為身體律動,引導學生進行多維度的空間探索:水平方向(前后左右移動)表現節奏變化,垂直方向(上下起蹲)展現音區轉換,肢體動作(手臂起落)表達情感張力。這種具身化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其藝術表現力的發展,深化對蒙古族長調與短調音樂的辨別能力。下文以第二課時“草原自然風貌”中《牧歌》的教學活動為例,具體說明實施方法(見表5)。


(三)情境戲劇化:提升創意表現能力
在音樂單元整體設計中,學習過程應具備遷移性,即通過關聯性音樂活動逐層融入聲勢律動,最終圍繞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與創意實踐展開。荀子曾言:“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這表明,音樂活動的實踐應用遠勝于單純的言語描述。通過情節轉化,不斷疊加律動元素,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提升其音樂律動的編創與表演水平。
在“草原器樂風情”單元的整體設計中,創意實踐是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重要目標。聲勢律動編創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在不同課時中,雖然設計了相似的音樂活動,但每項活動分別聚焦不同的音樂要素(如節奏、音色、旋律等),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對單元整體概念的理解。
從第一課時“草原風土人情”開始,在《賽馬》的教學中,設計相應的律動(如騎馬、擠奶等),引導學生模唱主題旋律,結合基本的蒙古族舞蹈動作,跟隨音樂片段進行律動和舞蹈,以此體驗音樂的魅力。在后續兩個課時中,以《草原放牧》的教學為例,學生在原有的蒙古舞蹈律動基礎上加入新的創意元素。在統一的蒙古音樂風格框架下,通過不同的情節轉化,學生能夠將對兩段音樂的感受轉化為即興編舞或簡單的律動表演。
最終,將本單元六首音樂的片段進行剪輯拼接,讓學生在律動中感受蒙古族音樂的獨特風情。這種情節轉化不僅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還提升了他們在音樂律動創編與表演方面的能力。
三、評價驅動:精準提升學生音樂素養
在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我們深入探究音樂本體特征,聚焦蒙古族器樂音樂的風格特點,構建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多元評價體系。該體系通過預留給學生展示空間、設計過程性評價任務等方式,全面把握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具體評價量表見表6)。
(一)立足素養,設計指標
新課標強調聚焦核心素養,組織課程內容。要充分落實核心素養,必須緊扣音樂學習的完成度、方法和效果。在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設計單元評價量表,將音樂核心素養細化為可測可評的評價指標,對應到評價內容和標準,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

以“草原器樂風情”單元第三課時“草原英雄事跡”為例,基于單元評價量表細化四項核心素養的評價標準:在審美感知維度,重點考查學生能否在欣賞《草原放牧》時準確感受音樂情緒并進行恰當描述;在藝術表現方面,評估學生能否辨識主奏樂器音色特征并理解其藝術感染力;就文化理解而言,關注學生對作品的革命背景認知程度以及對蒙古族音樂文化價值的理解深度;針對創意實踐素養,則著重評價學生即興創編動作表現音樂情緒與風格的能力。這種細化的評價標準設計,既確保了評價的針對性,又有效促進了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中的落實,真正實現了以評促教的教學目標。
(二)以生為本,多元評價
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指向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適應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基于此,音樂教學評價必須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體系。在評價量表設計中,整合自評、互評和師評三個維度,實現教、學、評的有機統一。
以第三課時“草原英雄事跡”中的《嘎達梅林》教學為例,結合“草原器樂風情”單元評價量表,評價分為自評、互評和師評三個部分。課堂評價環節中,如在空間探索活動后,學生分組感知音樂空間,通過自評和互評分析動作設計與音樂變化的契合度,并選出組內表現最佳的學生。教師則在課后進行總結性評價,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這種評價方式,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培養自我反思能力。
(三)正向激勵,積極反饋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因此,激發學生對音樂課堂的興趣和學習熱情至關重要。在教學評價中,要重視鼓勵性原則,以正面引導為主,積極反饋,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落實核心素養。
在“草原器樂風情”單元評價中,緊密結合學校“七彩評價養正體系\"的獎卡設置,將評價結果具象化。以“蒙古族長調和短調分辨”為例,評價等級分為“王者”30\~40分)、“黃金”(20\~30分)、“白銀”(10\~20分)和“青銅”(0\~10分)。學生可以根據評價量表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其綜合評價結果為“感知王者、表現黃金、理解白銀、實踐青銅”。通過這種方式,促使學生對照評價標準改進與優化學習表現,切實提高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杜宏斌.立足素養,以樂育人(下)——《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音樂\"學科標準解讀[J].中國音樂教育,2022(06):5-9.
[2]沈國強.基于素養本位的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實踐探索——以“歡樂的村寨”單元整體教學為例[J].課程教學研究,2022(12):74-78.
[3]嚴峰.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音樂單元活動設計策略——以“春天的歌”單元教學為例[J].中國音樂教育,2022(01):29-32.
陳信宇 浙江省海寧市獅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