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當前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核心素養作為學生適應終身發展與社會需求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結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認知特點,融合國內外數學教育研究成果,新課標提出,小學階段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為:數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數據意識、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為小學數學教學指明方向。教師需深入貫徹新課標精神,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為學生筑牢數學素養根基。
課前“兩問”法:激發求知欲望
(一)生活化提問:聯系實際,引發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若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需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史寧中教授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幫助學生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實現知識的主動建構。生活化提問作為有效的課堂導入方式,注重創設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此類問題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蘊含數學抽象與概括,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發現數學價值。劉曉玫教授指出,好的數學問題應植根于現實生活,又能超越具體情境,引發學生從數學的視角思考世界的多樣性和規律性。對于甘肅地區學生,教師可挖掘當地自然與文化資源,設計貼近生活的問題,幫助學生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應用價值,培養持久學習興趣。
以“多邊形的面積”教學為例,教師創設情境:“小明家長方形客廳長5米、寬4米,媽媽鋪地板每平方米造價100元,共需多少錢?”學生將這一生活場景與數學知識相關聯,運用“長方形面積 Σ=Σ 長 × 寬”的知識快速得出答案。教師進一步提問:“如果客廳是上底3米、下底5米、高4米的梯形,鋪地板費用又是多少?”引導學生在已有認知基礎上,探索復雜問題,深化對多邊形面積計算的理解。
(二)游戲化導入:趣味求異,培養興趣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將游戲融入數學課堂,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孔凡哲教授認為,數學游戲蘊含豐富數學思想與方法,學生在游戲中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數學魅力。設計數學游戲應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多樣化形式,注重動手實踐與合作互動,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對于甘肅地區的學生,數學游戲設計可融入當地獨特民俗文化元素,將數學與地方特色相結合,既能激發學生鄉土情懷,又能拓寬其數學視野。
在“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中,教師設計“變變變,變出最大面積”游戲。各小組獲得邊長10厘米和6厘米的長方形模型,任務是在規定時間內剪拼出面積最大的平行四邊形,并解釋原理。游戲后,小組代表展示過程、闡述道理,教師引導總結:在周長一定的條件下,剪去部分應為直角三角形,并拼合到平行四邊形另一邊,才能得到最大面積。
游戲化導入促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激發學習動機,在思維碰撞中鍛煉思維能力,在歸納總結中提升抽象水平,同時培養學生團隊意識與表達能力。學生在親身體驗游戲情境中主動建構知識、內化概念,自然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數學原理。由此可見,游戲不僅讓數學學習更具趣味性,更契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在游戲化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合理把控時間,注重游戲與其他教學環節的銜接,發揮組織者與引導者作用,讓游戲助推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二、課中“兩學”法:凸顯學生主體
(一)自主學:自主探究,合作共進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與探究機會。自主學習強調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發現規律的過程,旨在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小學生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數學教學需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從具體經驗中概括數學概念與原理。教師應創設開放性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讓學生在嘗試錯誤中體驗數學思考的樂趣。同時,合作學習為學生搭建交流互動平臺,學生在小組內分享觀點、相互碰撞、展開辯論,實現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有學者指出,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在平等互助氛圍中展現自我,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獲得歸屬感與成就感。對于甘肅地區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模式尤為重要。教師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設計探究活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學習效率。
在“三角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如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學生自由分組,每組獲得兩個全等直角三角形和一個矩形,在操作學具過程中獨立思考。小組成員積極討論,有的發現兩個全等直角三角形可拼成矩形;有的推測直角三角形面積可能是矩形面積的一半。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直角三角形與矩形的關系。學生通過剪拼、擺放、比對學具,逐步發現規律:兩個全等直角三角形拼合可構成一個長方形,而長方形面積公式學生已掌握。在動手操作中,學生直觀理解直角三角形面積是矩形面積的一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拓展思考:“三角形有幾條高?高的方向如何確定?”學生借助三角板、繩子等學具,發現從三角形三個頂點向對邊作垂線,即可得到三條高。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學生不僅能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更在探索過程中培養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
(二)互助學:小組研討,生生互教
學生間的互幫互助是提升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孔凡哲教授認為,學生在同伴互助中能夠相互啟發,彌補獨立思考的不足。生生互教體現了“人人都是學習資源”的理念,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擔任“小老師”,幫助其他同學理解和鞏固知識;基礎薄弱的學生在同伴幫助下取得進步,實現互利共贏。小組討論為學生提供平等交流機會,學生在互動中拓寬思維視野。對于甘肅地區學生,小組互助學習模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農村學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學生間的互助學習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互助學習有助于營造團結友愛的班級氛圍,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溝通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科學分組,將不同層次學生合理搭配,發揮優勢互補的作用,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升。
在“多邊形的面積”復習課中,教師開展“你教我,我幫你”互助學習活動。首先,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異質分組,保證每組至少有一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和一名學習困難學生,這種分組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潛力。
隨后,小組成員輪流出題,相互考查。題目涵蓋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與應用,包含基礎題、提高題和拓展題,形成明顯難度梯度。面對這些問題,學生展開熱烈討論。“小老師”耐心講解題目難點,如“計算梯形面積為何需要知道上底、下底和高”“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中‘底’和‘高’如何對應”等;基礎較弱的學生則提出疑問,尋求幫助。
例如,小李提問:“計算梯形面積時,為什么要知道上底、下底和高?”“小老師”小王解釋道:“因為梯形面積公式為(上底 + 下底) × 高 ÷2 ,僅知道一條底和高無法得出準確結果。梯形面積公式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不同,這是其特點所在。”通過深入探討,學生逐一攻克難題,在輪流“出題”“解題”過程中查缺補漏、共同進步,原本枯燥的復習練習變得生動有趣。
三、課后“兩測”法:鞏固提升能力
(一)關聯化測評:學科融合,拓寬視野
單元測評不應局限于本學科知識的機械重復,而應彰顯數學的應用性與工具性,關注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引導學生從多維度感受數學價值。例如,在圖形面積測評中,可將數學與美術、地理等學科融合,引導學生欣賞幾何圖形之美,了解土地面積測量的意義。對于甘肅地區學生,教師可將數學與當地特色產業、民俗文化相結合,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測評內容,讓學生切實體會數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在“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測評中,可設置如下跨學科綜合題:“有一片梯形草坪,上底15米,下底25米,高12米。美術老師計劃在此設計圖案,圖案由邊長6米的正方形,底8米、高6米的平行四邊形和底10米、高5米的三角形組成。該圖案面積約占整個草坪面積的幾分之幾?草坪空白處還可鋪設多少平方米鵝卵石?”此題目將多邊形面積計算與美術圖案設計、分數應用相結合,學生需準確計算各圖形面積,求出圖案占草坪面積比例及剩余面積,考查知識點全面,難度適中,實現了學科之間的有效融合。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不僅要靈活運用多邊形面積公式,還需將圖形面積的絕對量轉化為相對量,用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充分鍛煉了空間想象力與邏輯推理能力。
(二)層次化練習:夯實基礎,分層提升
課后練習是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重要環節。然而,由于學生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存在差異,統一的練習難以滿足所有學生需求。層次化練習強調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置不同難度梯度的習題,實現因材施教、分層提升。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以鞏固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為主,通過針對性訓練幫助其適應學習節奏;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增加練習難度,設置變式題、拓展題等,充分挖掘其學習潛力。層次化練習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既關注后進生的基礎鞏固,又注重尖子生的能力提升,使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取得進步。
在“多邊形的面積”單元課后練習中,可依據學生實際水平分層布置作業。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以強化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基本圖形面積公式的掌握為主,通過反復練習幫助其熟練掌握計算方法,如:“已知平行四邊形底為12米,高為5米,求其面積。”“已知三角形底為8分米,高為4分米,求其面積。”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布置難度較高的應用題和探究題,如:“在平行四邊形中,斜邊中點與對角線相交,交點到高所在邊的垂線將平行四邊形分成幾個圖形?這些圖形面積分別占總面積的幾分之幾?”此類問題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面積公式的基礎上,靈活分析問題、巧妙添加輔助線,有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層次化練習,不同起點的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學習任務,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小學數學是學生數學學習的起點。在核心素養理念引領下,需從課前、課中、課后各環節優化教學,激發興趣、突出主體、鞏固提升。教師應加強師生、生生互動,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收獲快樂,提升能力,為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史寧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教學——以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例[J].中小學管理,2017(01):35-37.
[2]孔凡哲,史寧中.中國學生發展數學核心素養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3]劉曉玫.數學深度學習的教學理解與策略[J].基礎教育課程,2019(08):33-38.
[4]文世慧.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19):53-55.
[5]葉金良.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1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