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大力推進文創產業和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博物館文創成為聯系文化遺產與現代消費的紐帶。徐州博物館擁有豐富的漢代文物資源,其中樂舞俑、兵馬俑等陶俑是最具代表性的IP形象,但當前其文創開發面臨同質化、文創缺乏創新、文旅聯動不足等問題。如何打造特色陶俑IP產品,將徐州的兩漢文化和文旅經濟進行推廣與傳播,成為有待探索的課題。通過對漢代文物元素的創新設計,搭建起文旅融合發展的橋梁。結合徐州博物館館藏繞襟衣舞俑,提取其造型元素和符號,設計一款承載文化價值的啤酒啟瓶器。通過對文物元素的應用,不僅保證舞俑的“翹袖與折腰”姿態,也實現文化的傳承。文物文創的設計方法主要分為兩種:一是以歷史文物為設計元素;二是根據用戶需求設計產品。通過案例分析,結合本地文物進行文創開發,既能滿足觀眾的紀念需求,又可通過日用產品進行文化傳播,成為中小型博物館文旅融合的一種創新型方式。
關鍵詞:漢代文物;繞襟衣舞俑;數字化;徐州博物館;文創產品
徐州博物館作為江蘇地區著名的博物館,其文創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創產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徐州博物館作為當地重要的文化場所,為了更好地推廣和傳播博物館文化,提升文創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積極開展數字化項目,力求實現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該項目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徐州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元的發展過程。早期,徐州博物館以文物復制品和文物衍生品為主,如仿制陶器、玉器等。隨著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需求的提升,徐州博物館開始注重文創產品的創新設計,逐漸開發出一系列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如舞女冰箱貼、漢畫像石印章、文創雪糕等。這些都是采用原文物形象進行設計,而我們要將徐州漢代文物繞襟衣舞俑與數字化相結合,做出別具一格的文創。
一、徐州繞襟衣舞俑視覺圖式的設計理論
徐州繞襟衣舞俑是漢代雕塑藝術的代表,其造型生動、姿態優美,充分體現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將傳統文物進行創意設計是當下研究的重點,數字技術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提供時代背景。本文擬對繞襟衣舞俑視覺圖式進行設計理論研究,探索其數字化、功能化、形式化的表達,為傳統文化的轉化提供設計思路。
(一)繞襟衣舞俑的3D數字化表達
3D數字化技術提供一種讓漢代文物得以展示和保護的新方式,比如利用高精度結構光掃描技術(達到0.05毫米)對徐州博物館館藏繞襟衣舞俑進行掃描,可以得到文物的詳細信息。有人提出,非接觸式測量可有效保護文物,避免二次損傷。掃描后的數據可由軟件進行處理。在紋理映射上,將文物色彩與花紋層次進行真實映射,最終的數字模型可以進行虛擬展示或制作成文創產品。徐州博物館在2022年度的報告中提到,以繞襟衣舞俑數字模型為基礎進行的AR應用開發項目,使觀眾的交互時間增加了65 %。[1]例如:
1.北京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項目
與徐州博物館合作,將繞襟衣舞俑三維數據引入其線上平臺,在瀏覽器中使用實時渲染查看,支持4K超高清展示。半年內,瀏覽量高達12萬,成為平臺上最熱的漢代文物。[2]
2.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動態捕捉研究
對復制漢代樂舞的繞襟衣舞俑進行動作捕捉,使用軟件再現漢代樂舞的運動軌跡,用于央視紀錄片第三季《如果國寶會說話》的動畫制作[3],并獲得第3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紀錄片獎。[4]
(二)文物功能化改造中的動態美學保留
衣紋線條和扭動舞姿造型是繞襟衣舞俑最突出的藝術特征,該類舞俑衣飾動態呈S形,體現漢代人“氣韻生動”的審美追求。在設計轉化中,動態保留是難點。實踐證明,舞俑的形態特征可以利用參數化的方式來處理,衣紋曲線的外形在發生變化、記錄數據后,以現代產品設計的造型語言進行表述。例如:
1.中國國家博物館“漢風霓裳”系列燈具(2021年)
合作機構為中國美院工業設計系與洛可可設計,將繞襟衣舞俑衣紋的衣紋拋物線通過Grasshopper參數化編程建立成燈罩的表面。燈具開啟后,在墻面形成光影的衣紋動態投影。獲得2021德國iF設計獎。[5]
2.河南博物院“樂舞千秋”數字交互裝置(2020年)
基于Unity引擎實時渲染,依據繞襟衣舞俑動作數據開發的體感互動項目。觀眾在操作Kinect傳感器的過程中可感應到肢體的運動,從而驅動虛擬舞俑跟隨肢體的引導共同起舞。該項目榮獲2020年第十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6]
(三)有機組合與形式求變
繞襟衣舞俑的現代設計應用在《傳統的當代性》一書中提出,對傳統文化元素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可以從材料上設計,如將陶俑的質感與現代材料相結合,在尺度上放大或縮小。
2022年徐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推出的“漢風新韻”文創產品,將繞襟衣舞俑元素添加到時尚消費品中,產品的神態保留繞襟衣舞俑原有特色,契合當下的功能需求。事實證明,其市場效果良好,深受年輕人喜愛。
二、漢代文物中繞襟衣舞俑的創新設計方法
(一)繞襟衣舞俑文物的幾何化與重塑
繞襟衣舞俑高41.5、寬48厘米,身體呈S形,體現人體工學和舞蹈動律,加強了腰部的扭動和長袖的流動。我們重構原來的衣飾紋樣,用純色和條紋圖形概括幾何,保留原始“長袖折腰”的造型元素,結合漢代樂舞文獻對長袖動作的描述,體現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觀(見圖)。
(二)結合繞襟衣舞俑外觀與功能性的創新研究
衣袖的S形和甩擺軌跡是舞蹈動作傳遞軌跡以及身體運動的平衡狀態,衣袖的飄落軌跡是離心力與向心力的隱性換能,既是對舞動的拉力,又通過衣袖的落垂度自然限制動作幅度。通過以上形態符號,結合舞俑曲線,形成起子硬線條,將起子抓柄部雕刻為螺旋凹凸紋理,既增加摩擦又形成衣紋流線感;柄部可使用金屬和陶瓷鍍層,將硬工具和觸感融為一體。
(三)漢代樂舞符號與市井餐飲場景的跨時空對話
漢代樂舞的S形體態與長袖舞動軌跡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正在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實現“古今對話”的盛況。例如:宮廷宴飲“迎賓—獻禮—送客”的禮儀與儀式體系轉化為現代餐飲的交互腳本;成都“蜀宴賦”食具以四神瓦當為飾,以釉色肌理呼應漢代禮器“權力物化”的物品屬性;從漢代樂舞的“非對稱性平衡”到市井餐飲的“沉浸式平衡”,在文化符號的構建下,新的情感聯結得以產生。這種對話的本質是以餐飲場景的煙火氣為載體,將樂舞符號轉換為可觸、可嘗、可穿的“時空膠囊”,在留住文化符號辨識度的同時,增強當下人民群眾的體驗參與度。
三、徐州漢代文物繞襟衣舞俑與本土特色結合呈現設計過程和應用
(一)繞襟衣舞俑的創作過程
徐州博物館館藏繞襟衣舞俑是西漢時期的陶制品,以繞襟深衣的裝束和動態舞姿為特征,是體現漢舞藝術成果和社會文化風尚的典型代表。繞襟衣舞俑的主要創作材料為陶土,陶土是制作陶俑的最佳原料,塑型和燒制均易于進行。文創繞襟衣舞俑的主要創作材料采用3D打印,使陶俑立體化,步驟包括模具制作、分段塑造、拼接組裝、修整打磨和彩繪裝飾。
(二)與徐州本土特色產品聯動的文創產品
繞襟衣舞俑通過與地方特色產品、非遺技藝、現代科學技術的融合,衍生出一系列兼具文化價值和消費潛力的文創產品,帶動徐州文旅產業發展。聯動設計的案例和突破如下:
1.非遺融合:傳統技藝的現代轉化
將繞襟深衣的褶皺和長袖樣式提取出來作為現代服飾的設計元素,用于改良漢服作為國潮配飾,以展示漢代服飾的飄逸之美。
徐州馬莊香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通過3D打印技術完善香包工藝,在香包上繡上舞俑或AR互動標簽。
2.本土符號與生活場景的創意延伸
徐州博物館首推“燒烤文創店”,將繞襟衣舞俑舞蹈形象與徐州燒烤飲食相聯結,推出“毛絨燒烤玩偶(肉串、茄子造型)+漢畫像石宴飲圖背景”的“燒烤過家家”,吸引年輕游客打卡。
3.景區IP與文旅消費的深度融合
“富甲天下”是龜山景區的核心主題,龜形掛墜、漢墓印章等周邊產品主打龜鈕銀印,在一定程度上借鑒繞襟衣舞俑S形曲線的“美形”理念,形成創意系列產品。
4.未來方向:全球化與多元化探索
做更具特色的產品,不僅是冰箱貼、貼紙、小掛件之類的平面產品,而是要以“漢文化為根、本土特色為魂”,通過聯動開發“科技活化+非遺創新+生活場景化”的思路開發繞襟衣舞俑文創,既活化歷史文脈,又呼應消費需求。文化是從歷史中延續下來的在象征符號上展現的意義形式,當這些文物“破圈”時,徐州的文化符號也將隨之融入日常生活,成為城市魅力傳播的重要工具。
(三)創新徐州文物繞襟衣舞俑的3D作品展示
以徐州博物館館藏西漢陶繞襟衣舞俑為原型,設計制作3D效果作品展示,可以沿著以下方向拓展文物創新設計,即展示歷史價值、增強互動性、擴大傳播覆蓋力。
1.動態舞蹈復原與AI驅動的虛擬表演
動作捕捉與舞蹈復原:將3D建模技術應用于舞俑S形身材、繞襟深衣的褶裥、長袖飄逸的舞姿等細節,根據馱籃山西漢楚王陵出土舞俑的造型進行AI模擬,以《西京雜記》中戚夫人的舞蹈為例,模擬漢代楚舞中“翹袖折腰”的動作。[7]
AI虛擬樂團聯動:借鑒徐州博物館“文物新春音樂會”舞俑與陶撫瑟樂俑、擊磬俑等的組合,生成民族音樂,使舞俑與樂俑實現動態同步,產生同時共景的視聽體驗。
2.數字化文物細節展示與教育功能
3D掃描、打印結構拆解:呈現舞俑制作工藝的曲尺形手臂、單臂、上臂刻“五”(應為“舞”簡寫)字的細節部分,采用分層拆解模型制作。根據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出土彩繪俑服飾色彩數據,復原舞俑原有彩繪。[8]
文化背景植入:在3D界面中添加“知識標簽”,鏈接到漢代樂舞制度、楚文化對西漢的影響(劉邦、戚夫人的楚舞、楚歌)、漢文化的發祥地徐州。
3.跨平臺傳播與文創衍生
衍生數字藏品和虛擬展覽:將3D模型轉化為文創,支持全球用戶在線觸摸,并提取舞俑S形線、繞襟衣紋樣等元素,設計動態壁紙、表情包等數字文創。還可以用3D打印制造一些拼裝模型,吸引一部分以小孩子為主的消費群體。
四、結語
在文旅融合語境下,徐州漢文化文創設計更加注重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以3D打印的啟瓶器為例,它是以徐州漢墓出土的繞襟衣舞俑為原型,將漢代樂舞俑S形、衣袖長飄等特征元素提煉出來應用于啟瓶器,使博物館文物在新時代背景下“硬”與“軟”兼“柔”,以科技賦能漢文化文物創意設計。通過數字建模、3D打印等技術使博物館文物“硬”起來、讓靜態的文物“活”起來,以沉浸式體驗(數字孿生體驗,線上虛擬展示)和“硬”而“軟”的實體文創衍生,讓漢文化文物創意設計成為徐州“國潮漢風”的一張新名片。這種新的嘗試和創新,不僅讓漢文化遺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也為文化旅游業提供新的“文物+科技+銷售”運營模式,為徐州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傳承地和旅游目的地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2022年徐州市文化旅游發展報告[R].徐州: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2023.
[2]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平臺建設白皮書(2022版)[R].北京:故宮博物院,2022:23-25.
[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創作紀實[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23:156-160.
[4]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第3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評獎資料匯編[G].2023:45-47.
[5]中國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研究院.基于文物數字化的燈具設計研究報告[R].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21:15-18.
[6]河南博物院.2020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申報材料[Z].鄭州:河南博物院,2020.
[7]徐州博物館.徐州馱籃山楚王墓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45-68.
[8]河南省文物局.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案例集[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112-115.
作者簡介:
王怡靜(2002—),女,漢族,山西呂梁人。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劉馨羽(2004—),女,漢族,江蘇徐州人。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張越(2004—),女,漢族,江蘇徐州人。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陸灝(2004—),女,漢族,江蘇蘇州人。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通訊作者簡介:
肖丹(1983—),女,漢族,江蘇徐州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