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逢《莫愁》,是在20世紀90年代。當時,我正在讀師范學校。在學校閱覽室,《莫愁》雜志新穎的刊名、精美的排版、豐富的內容、清新的文風,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之后就成了我每月必享的精神加餐。《莫愁》的三年陪伴,激發了我對婦女兒童群體的關注,讓我領悟到了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之人的巨大差別,而我即將從事的鄉村教育事業,正是須差別化、個性化進行的愛心良心恒心之工作,必然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現在想來,《莫愁》對于一個將為人師者何嘗不是入職前的啟蒙教育呢。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所區中心小學教書,校圖書室訂有一份《莫愁》,雜志在同事們手里輾轉漂流,一年能讀上五六本就算是幸事了。后來,有位同事自費訂閱了《莫愁》,說是很適合全家共讀,因同處一室辦公,我厚著臉皮蹭讀了不少。這段閱讀和實踐經歷,讓我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的見識決定了教育子女的眼界、胸襟和方法。我想,但凡在子女教育、家庭建設上用心的家長,遇見《莫愁》實乃全家幸事。
后來我到一所鄉村中學任教,每次去縣城開會或者辦事,總要在郵局買上幾份雜志,當然少不了《莫愁》。讀到好文章,我會在班會課上分享給學生,組織大家討論,讓思想在碰撞中更深刻,師生們都很享受這段心流激蕩的美好時光。我還會復印一些文章,有針對性地給個別孩子帶回去與父母共讀。在家長會上,我也會推薦家長多讀《莫愁》,在不斷學習中當好父母。現在看來,這也算是校家社協同育人小小的探索吧。
2015年起,我開始以閱讀推廣志愿者的身份為書香社會建設貢獻微火之光。這份使命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莫愁》的引領。我與讀友們一起,欣欣然地組織了一場場領讀、薦書、分享等活動,團結了小縣城里的一批真正熱愛閱讀、有志于閱讀推廣的各界人士。其中有一位名叫陳皓的讀友,退休前是如通石油機械廠的工程師,經過幾次領讀之后漸入佳境,開始提筆創作投稿,文章被《莫愁》雜志錄用。現在,她已成為省作協會員,出版了首部散文集。她說,是《莫愁》編輯部的老師給了她莫大的鼓勵和支持。在陳皓的帶領下,我們的一些讀友也成了《莫愁》雜志的作者,也包括我,看著自己的思想變成鉛字,其中蘊含的激勵價值是難以估量的。2023年暑假,我的女兒回鄉進行田野調查,寫了一篇題為《走進如東看鄉村振興》的手記,發表在了《莫愁·小作家》上。《莫愁》雜志在我家完成了一次閱讀和寫作的傳承。
在最近的一場讀書分享會上,一位讀友深情講述了當年《莫愁》雜志給初為人母的她帶來的幫助,她說《莫愁》讓她找到了勝任母親的底氣和志氣,現如今,她的兒子已獲聘北天教授,成了院士團隊的骨干成員,她兒媳為養育孫女也帶領全家讀起了《莫愁》。她的分享,讓我對這份名刊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增添了更大的信心和更多的期待。今年是《莫愁》雜志創刊四十年。這四十年,《莫愁》雜志在講好江蘇家庭故事,寫好江蘇人文華章上作出了積極探索和有為努力,為文化強省和教育強國作出了眾多家庭和讀者都能感知到的突出貢獻。對于個人而言,四十年不短,已屆不惑;對于一份名刊而言,四十年不長,正值青春。
孫陳建:江蘇省如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新聞出版局(版權局)局長,中國法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社科聯理事,曾獲評江蘇省書香家庭、全國社科工作先進個人,作品見于《北京文學》《散文百家》《少年文藝》《新華日報》等報刊。出版散文集《守望家園的星空》,發起創立如東縣閱讀者協會,打造多個閱讀推廣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