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25)03-0012-
一、引言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基,關乎社會穩定與民生福祉。中共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全球氣候變化、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的背景,不僅極大地增加了中國糧食安全所面臨的外部市場風險和壓力,而且對國內糧食供需平衡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1],此外,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進程、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的剛性增長趨勢等都對中國糧食安全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2]。可見,鍛鑄糧食體系韌性,構建一個具有防范能力、恢復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糧食安全系統,成為復雜形勢下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由之路[3]。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與消費國,中國以不足世界 9% 的耕地養活近 20% 的人口,其供應鏈韌性不僅關乎14億人的生計,更對全球糧食市場波動具有顯著的“穩定錨”作用。
當前,中國農村老齡化速度遠超城市,呈現“未富先老”的典型特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日漸加深,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已然成為新時期的“三農”問題[4],“老人農業”成為中國農業的典型特征之一。因此,通過深入研究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供應鏈韌性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有關于糧食供應鏈韌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內涵界定和測度評價。關于糧食供應鏈韌性內涵界定,Tendalletal.[5]將韌性納入糧食安全系統,提出糧食韌性概念;Benéetal.[認為糧食系統中的韌性是吸收能力、適應能力和變革能力的結合。在測度方面,國外學者Martin[7]基于宏觀層面探討了韌性的測度,國內學者大多數基于熵值法、標準差橢圓、Moran'sI指數等方法對我國糧食供應鏈韌性進行測度,研究發現,我國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水平表現出提升趨勢[8-13] O
目前學術界對于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供應鏈韌性的影響研究相對較少。學者們都是基于農村人口老齡化與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業經濟韌性相關的研究,且學界主要分為三種結論,第一種結論是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發展具有正向的影響,唐小平、蔣健[14]基于2004—2020 年中國大陸30個省市面板數據,探討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發現農村人口老齡化能顯著提升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劉成坤[15]基于2000—2018年中國省際層面的面板數據,探討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發現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顯著為正。第二種結論認為,農村人口老齡化抑制了農業的發展,魏君英、夏旺[1]基于2001—2015年間我國糧食主產區相關數據,研究農村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糧食產量的影響,研究發現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產量變化產生了顯著負向的影響,Renetal.[17]基于中國15000多戶有作物但沒有牲畜的農村家庭數據,研究發現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第三種結論是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發展可能存在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蔣健等[1基于2011—2021年中國31個省份面板數據,研究發現農村人口老齡化通過促進規模化農業經營土地面積的增加、農業技術的進步,進而提高農業經濟韌性;通過抑制教育人力資本等資本的投入,進而抑制農業經濟韌性。張宏勝[9]認為農村人口老齡化會造成農村耕地資源浪費、農業生產效率低下,但是卻促使了農業生產規模化、提高了農業科技水平等。
通過文獻梳理發現,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研究頗多,已形成了相對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有關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供應鏈韌性影響的研究卻亟待補充。因此,本研究首先對糧食供應鏈韌性評價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實證分析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供應鏈韌性的影響,旨在探究人口老齡化究竟會對糧食供應鏈韌性產生何種影響,同時厘清農村人口老齡化影響糧食供應鏈韌性的作用路徑。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可以為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提升糧食供應鏈韌性,進而推動鄉村振興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二、理論機制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供應鏈韌性的影響
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生產具有雙重影響:短期可能引發土地擢荒、生產率下降等問題[19],但長期通過三方面機制提升糧食供應鏈韌性。首先,國家構建“保基本、強服務、促參與”政策體系,通過惠農政策提高農戶保障水平[20]。其次,勞動力短缺加速土地流轉,推動集約化經營與主糧種植集中,降低邊際成本[2I]。通過土地流轉整合零散耕地,形成規模化種植,降低邊際成本,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同時推動種植結構向主糧作物集中,降低勞動力依賴,從而增強供應鏈的抵抗力和恢復。最后,倒逼農業生產技術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14]。據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供應鏈韌性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二)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村人口老齡化影響糧食供應鏈韌性發揮中介作用
在農村勞動力外流與人口紅利消退背景下,農業機械化成為推動發展和增收的關鍵[22]。老齡農民體力受限促使農業轉向機械化和智能化[23]。例如,無人機播種、智能收割機等新質生產力工具的應用,不僅彌補勞動力缺口,還通過精準作業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生產成本。劉成坤[24研究也發現當經濟發展水平由低到高變化時,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機械化的影響將逐漸由負向變為正向。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生物技術、AI等技術重構生產體系,支持智慧農業和農機升級。機械化對供應鏈韌性的作用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通過節省勞力擴大播種面積,推動種植結構趨糧化[25],有助于提高糧食供應鏈的適應能力。其次,提升單產與作業效率,減少農時損失[26],有助于提高糧食供應鏈的抵抗能力。最后,農業機械化過程將刺激新知識產生,推進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產生收益遞增,從而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長期經濟增長,提高農業的競爭能力[27],提高供應鏈韌性的變革能力。據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2:農業機械化水平能夠在農村人口老齡化影響糧食供應鏈韌性過程中發揮中介作用。
(三)農業技術創新水平的調節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第一章第七條規定,“國家加強糧食安全科技創新能力和信息化建設”,“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先進技術、設備的推廣使用”[28]。農業技術創新的合理應用不僅可以實現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也能緩解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生產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首先,農民工大規模轉移與非農化趨勢,使農村用工荒、務農者高齡化及低素質化趨勢常態化。為此需淘汰勞動密集型技術,研發降低勞動力需求、強度并提升效率的機械化技術。農業發展方向調整需強化技術創新過程研究[29]。技術創新推動機械化作業標準制定,增強供應鏈穩定性。其次,技術創新是賦能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一動力,保障糧食供給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的核心驅動作用[30]。最后,在面對自然災害、氣候變化等外部沖擊時,農業技術創新能夠提供更有效的應對措施,提前做好防范和應對準備,降低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綜上所述,農業技術創新能夠與農業機械化水平協同發展對糧食供應鏈韌性產生 1+1gt;2 的效果。據此,提出如下假設:
H3:農業技術創新水平對農業機械化水平在糧食供應鏈韌性中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三、模型設定與變量說明
(一)模型設定
基于理論分析,借鑒相關學者[3]的研究,本文采用以下回歸模型檢驗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供應鏈韌性的影響:
FSRit=α0+α1Poeit+α2Controlsit+εit
MAiu=β0+β1Poeit+β2Controlsit+εit
FSRit=γ0+γ1Poeit+γ2Mait+γ3Controlsit+εit
FSRit=δ0+δ1Poeit+δ2Mait+δ3Aiit+δ4Controlsit+εit
其中, FSRit 代表在 χt 年省份 i 的糧食體系韌性,FSR為糧食供應鏈韌性的簡稱; Ma 代表農業機械化水平。 Poe 代表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 ?Ai 代表農業技術創新水平。Controls代表控制變量, εit 代表擾動項。
(二)變量說明
本文選取2014—2023年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構建糧食供應鏈韌性和農業技術創新水平兩套指標體系,糧食供應鏈韌性為被解釋變量,農業技術創新水平為調節變量。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以及各省份統計年鑒。由于香港、澳門和臺灣的數據缺失較多,本研究著重測度我國31個省(市、區)的糧食供應鏈韌性和農業技術創新水平情況。
1.被解釋變量
糧食供應鏈韌性(FSR)。基于糧食供應鏈韌性內涵,遵循全面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借鑒郝愛民、譚家銀[9]和陳振等[32]的研究,從抵抗能力、適應能力和變革能力三個維度出發,構建由3個一級指標、6個二級指標、17個三級指標組成的糧食供應鏈韌性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熵值法對糧食供應鏈韌性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測算,具體情況見表1。

構建糧食供應鏈韌性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與農業技術創新水平指標體系,以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第一,利用公式(5)(6)對正負向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
正向指標為:X =
負向指標為: 
其中, Xij 表示 i 地區第 j 指標的標準化數據, aij 表示未經標準化的第 i 地區第 j 指標,max aij 表示樣本期間第 i 個地區第 j 個指標的最大值; minaij 表示樣本期間第 i 個地區第 j 個指標的最小值。
第二,計算第 i 地區第 j 項指標所占比重 Pij

第三,計算第 j 項指標的熵值 ej :

式中, m 為研究單元個數,當
時, PijlnPij ε=0 。
第四,確定各指標的熵權 Wj :

第五,計算綜合指數 E :

E 表示為糧食供應鏈韌性和農業技術創新水平。
2.核心解釋變量
農村人口老齡化( (Poe) 。參考姚東旻等[33]的做法,采用65歲以上農村老年人口占農村地區總人口比重來衡量農村人口老齡化。
3.中介變量
農業機械化水平( Ma) 。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量化借鑒周振、孔祥智[34]的研究成果,同時考慮到耕地面積不同地區所需要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差異。本文農業機械化水平變量的量化方式為地區農業機械總動力與該地區耕地面積之比。
4.調節變量
農業技術創新水平(Ai)。借鑒李磊[35]的研究,從基礎條件、研發水平、推廣水平、應用水平四個方面出發,構建包含1個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7個三級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萬名就業人員研發人力投入”為Ramp;D人員與農業就業人員之比,“人才培養水平”為平均每萬人口在校學生數中中學生及大學生所占比例,具體情況詳見表2。通過熵值法對農業技術創新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測算。
5.控制變量
本文選取城鎮化水平( Urb) 、產業結構(As)、公路密度(Way)和化肥折純量(Huafei)作為控制變量。其中,城鎮化水平采用城鎮人口與地區人口數之比表示。產業結構用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總值之和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表示。公路密度采用公路長度與省域面積之比表示。化肥折純量采用農用化肥施用量與糧食播種面積的比重表示。

(三)描述性統計
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3所示。其中,糧食供應鏈韌性的均值為0.2282,最小值為0.0597,最大值為0.5188,說明糧食體系韌性的總體水平不高且存在兩極分化。同理,其他變量在不同省份之間也存在差異。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農村人口老齡化和糧食供應鏈韌性發展水平特征
2014一2023年,我國四大區域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均呈持續上升趨勢,表明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齡化問題在全國農村范圍內普遍加劇。分區域來看,東北地區老齡化水平在2018年后高于其他區域,且后期增速明顯加快,2023年達最高值。東部和中部地區老齡化水平上升態勢較為平穩,二者差距較小,整體處于中等水平;西部地區老齡化水平起點最低,且前期增速較緩,后期增速有所加快,但仍為四大區域中老齡化水平最低的區域

(二)糧食供應鏈韌性發展水平特征
基于上文熵值法測算我國31個省(區、市)糧食供應鏈韌性綜合發展水平,并依據2023年計算值對各區域進行排名,結果如表4所示。2014—2023年期間,全國糧食供應鏈韌性發展水平均值呈現出穩步上升的態勢,從2014年的0.20增長至2023年的0.27。從地區層面來看,東部地區的平均發展水平較高且增長較為穩定,從2014年的0.21提升到2023年的0.26。東北地區平均水平與東部地區接近,從2014年的0.23增長到2023年的0.26。中部地區發展水平最高,從2014年的0.24增長到2023年的0.34;西部地區平均發展水平相對稍低。這一趨勢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3]
(二)假設檢驗
根據上文公式(1)一(4),進行了基準回歸分析,模型計算均采用statal7,選用Hausman檢驗統計量選擇適當的模型,結果如表5所示。
如表5所示,模型1考察了糧食供應鏈韌性與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關系。數據顯示,農村人口老齡化 Poe 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0.250),說明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供應鏈韌性有提升作用,H1得到驗證。模型2驗證了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關系,可以看出,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0.971),說明農村人口老齡化是推動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的變量,模型3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上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的變量,展示了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共同對糧食供應鏈韌性的影響回歸結果,結果顯示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0.054),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回歸結果顯著為正(0.297),且與模型1中農村人口老齡化回歸系數(0.250)相比增強了0.047,因此,控制農業機械化水平后,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供應鏈韌性的影響力上升,表明了農業機械化水平表現在農村人口老齡化與糧食供應鏈韌性起到部分中介作用,H2得到驗證。同時,利用Bootstrap方法進行了1000次重復抽樣,結果如表5所示,中介效應的置信區間[0.079,0.359],不包括0,再次驗證了假設H2。在模型3基礎上,模型4增加農業技術創新水平,以及農業機械化水平與農業技術創新水平的交互項,結果表明了 Ma*Ai 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0.190),說明農業技術創新在農業機械化水平與糧食供應鏈韌性表現關系間起到了正向調節的作用,H3得到驗證。


(三)穩健性檢驗
為了驗證模型估計結果的穩健性,借鑒相關學者的研究[36],將核心解釋變量農村人口老齡化替換為農村老年人口撫養比,結果如表6所示

根據表6穩健性檢驗結果所示,在4個模型中,農村老年人口撫養比的系數均為正值且高度顯著,這表明農村老年人口撫養比的上升會對糧食供應鏈韌性產生正向影響。在模型7中,農業機械化水平的系數為0.052且在 1% 的水平下顯著,說明農業機械化水平對糧食供應鏈韌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模型8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技術創新水平交叉項的系數顯著為正(0.168),且在 5% 的水平下顯著,這與前文的結果一致。因此,即使是替換了核心解釋變量,結論與前文也是一致的,顯示本文建立的模型具有較好的穩健性。
(四)農村人口老齡化影響糧食供應鏈韌性的區位異質性分析

從各地區的回歸結果來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系數均顯著為正。這表明在各個地區,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供應鏈韌性都存在正向的影響。從估計系數來看,中部地區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供應鏈韌性影響的系數為3.092,系數值在各地區中最大。這說明在中部地區,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供應鏈韌性的提升作用最為明顯。可能中部地區本身是重要的糧食產區,可能與中部農業資源密集、老年勞動力經驗積累對精細化管理的正向作用有關。東部地區系數為0.711,其影響程度僅次于中部地區。這可能是因為這東部地區則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資金充裕,智慧農業、無人農場等前沿技術應用廣泛,資本替代勞動力的邊際效益顯著。相反,東北技術替代已達天花板,西部則受自然條件限制無法大規模推廣。因此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供應鏈韌性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小。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第一,2014—2023年期間,全國糧食供應鏈韌性發展水平均值呈現出穩步上升的態勢,從2014年的0.2增長至2023年的0.27。其中中部地區的糧食供應鏈韌性水平最高,這可能是因為中部地區平原面積廣闊,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為規模化種植提供了自然條件。
第二,實證研究表明,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供應鏈韌性發展有正向的促進作用,這種影響在中部地區尤為突出,而東北地區的作用強度相對較弱。進一步分析發現,老齡化進程通過推動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這一中介變量,間接增強了糧食供應鏈韌性,驗證了農業機械化的中介傳導機制。
第三,農業技術創新在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糧食供應鏈韌性發展中起到正向調節作用。形成“技術創新一機械化水平一供應鏈韌性”的傳導路徑優化機制。
(二)政策建議
1.構建基于韌性三維度的“老齡化一技術”動態響應監測與調控體系。建議建立國家級動態監測平臺,實時追蹤老齡化率、機械化率、技術應用率等關鍵指標。利用AI模型預測老齡化壓力區域的供應鏈瓶頸風險,并自動觸發差異化政策響應,如定向提高補貼、優先安排技術項目、加強培訓等。建立政策效果的持續評估與反饋機制,形成“監測一預警—響應一評估”的閉環優化體系,實現精準調控。
2.推動適老化農機研發與補貼,降低老年人使用門檻。針對老年農民體力弱、技術接受度低的特點,重點研發輕量化、智能化、操作簡便的農機設備,如無人駕駛拖拉機、自動播種機,并融入語音交互、一鍵操作等適老設計,減少體力消耗和操作復雜度。可借鑒日本延岡市引入無人機播種和機器人除草的經驗,推廣“省力化 + 精準化”技術模式。在現有農機購置補貼基礎上,對適老化農機,如小型多用途機械、智能終端提高補貼比例,并優先覆蓋老齡化嚴重的東中部、東北地區。
3.深化主產區“機械化技術創新”雙輪驅動。依托糧食主產區,如河南、山東的規模化種植優勢,建立“科研機構 + 龍頭企業 + 合作社”的產學研創新聯盟,重點攻關智慧農業關鍵技術。例如,中部地區可借鑒山東“無人農場”經驗,通過北斗導航和AI算法提升機械化作業效率;東北、西部可聯合高校開發寒地和旱地農業專用機械,形成“技術研發一成果轉化一應用推廣”的閉環,推動糧食生產從人力依賴向技術驅動轉型。
4.激活“銀發人力資本”賦能韌性提升新路徑。著眼于將老齡化壓力轉化為轉型動力,將老年農民角色從體力勞動者轉向技術應用與管理者。建議實施“銀發技能轉型計劃”,開發智能化設備操作、精準管理、農機維護、品控等VR/沉浸式培訓課程,與職業認定和補貼掛鉤。建立“社區化知識管理平臺”,鼓勵老農分享傳統經驗與災害應對心得,形成活態知識庫。推動經驗豐富老農轉型為“老年農場經理人”,擔任技術督導與質量管理員。簡化適老農機設備的駕照考核流程。
5.構建“韌性導向型”區域補償與協同發展機制。針對區域韌性水平(中部gt;東部gt;西部gt;東北)及老齡化促進效應差異,建議設立中央財政“糧食韌性提升”專項轉移支付,重點補償提升韌性成本高的西部和東北地區,資金定向用于適老農機、專用技術研發及智慧倉儲/節水灌溉。組織高韌性地區(如山東、河南)與低韌性地區開展“東西部韌性結對工程”,進行技術輸出、人才交流及共建“智慧農場”。在典型區域設立“國家老齡農業韌性示范區”,探索差異化政策,成功后全國推廣。
參考文獻:
[1]朱晶,臧星月,李天祥.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糧食安全風險及其防范[J].中國農村經濟,2021(09):2-21.
[2]呂新業,冀縣卿.關于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再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3,34(09):15-24.
[3]鄭駿川,周世昕,李璨.中國糧食體系韌性測度、時空分異及推進路徑——基于三大糧食功能區及四大經濟區域的比較視角[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5,46(01):1-12.
[4]朱冬亮.農民與土地漸行漸遠——土地流轉與“三權分置”制度實踐[J].中國社會科學,2020(07): 123-144+207
[5]Tendall D M. Joerin J.Food System Resilience:Defining theConcept[J].Global Food Security,2015(O3):17-23.
[6]Béné C,Headey D,Haddad L,et al.Is Resilience a UsefulConcept inthe Context ofFood Security andNutritionProgrammes? Some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J].Food Security,2016,8(01) : 123-138.
[7]Martin R.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HysteresisandRecessionary Shocks [J]. Journal ofEconomic Geography,2012,12(01):1-32.
[8]戴媛媛.中國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分布動態與區域差距[J].統計與決策,2024,40(18):114-119.
[9]郝愛民,譚家銀.數字鄉村建設對我國糧食體系韌性的影響[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03):10-24.
[10]王娟娟,曲健.數字經濟賦能糧食供應鏈韌性的效應及區域分異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01) :138-154.
[11]李明亮,陳德慧,余國新.數字普惠金融賦能糧食體系韌性——基于空間溢出效應視角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4,45(05):74-84.
[12]馬俊凱,李光泗,韓冬.數字經濟賦能糧食供應鏈韌性:作用路徑和政策取向[J].新疆社會科學,2023(01):46-54.
[13]羅強,黃大金.水資源安全與糧食生產韌性耦合協調特征及驅動因素研究——基于中國糧食主產區的實證[J/OL].中國農機化學報,1-10[2025-04-03].
[14]唐小平,蔣健.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03):45-56.
[15]劉成坤.農村人口老齡化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區域異質性[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06) :46-55.
[16]魏君英,夏旺.農村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糧食產量變化的影響——基于糧食主產區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8(12):41-52.
[17]Ren CC,ZhouXY,WangC,etal.AgeingThreatensSustainability of Smallholder Farming in China[J].Nature,2023,616:96-103.
[18]蔣健,吳海濤,李雙雙,等.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韌性的影響——基于生產要素視角的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24,38(08):94-105.
[19]張宏勝.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J].農業經濟,2022(04):83-85.
[20]徐旭初,吳彬.合作社是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理想載體嗎?[J].中國農村經濟,2018(11):80-95.
[21]林寶.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影響與應對[J].西部論壇,2015,25(02):73-81.
[22]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J].經濟研究,2010,45(04) :4-13.
[23]左秀平,葉林祥,臺德進,等.數字經濟與中國糧食體系韌性: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J].統計與決策,2024,40(21):117-122.
[24]劉成坤.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機械化的非線性影響——基于面板門檻模型的實證分析[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6(01):51-57.
[25]仇童偉,羅必良.種植結構\"趨糧化”的動因何在?——基于農地產權與要素配置的作用機理及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18(02):65-80.
[26]徐志剛,章丹,程寶棟.中國糧食安全保障的農地規模經營邏輯—基于農戶與地塊雙重規模經濟的分析視角[J].管理世界,2024,40(05):106-122.
[27]楊敏麗.中國農業機械化與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3.
[28]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N].人民日報,2024-01-03(14).
[29]劉劍飛.農業技術創新過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30]高維龍.中國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驅動機制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1.
[31]BaronRM,KennyDA.TheModerator-mediatorVariable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O6): 1173-1182.
[32]陳振,鄭銳,李佩華,等.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效率評價與分析[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8,52(03):464-469+484
[33]姚東旻,寧靜,韋詩言.老齡化如何影響科技創新[J].世界經濟,2017,40(04):105-128.
[34]周振,孔祥智.農業機械化對我國糧食產出的效果評價與政策方向[J].中國軟科學,2019(04):20-32.
[35]李磊.農業技術創新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D].蘭州:蘭州財經大學,2019.
[36]劉成坤,陳晗,張茗泓.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及作用路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3,44(06) :955-966.
(責任編輯:李韻婷)
Dual Technical Pathways to Enhance the Food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Population Aging: Mechanization Empowerment and Innovation Synergy Mechanism
PENG Yan-ting, GUO Ying-mei (College of Economicsand Management,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
Abstract:Globalclimatechange,geopoliticalconflicts,andotherfactorshaveexacerbatedtheuncertaintyofthefoodsupplychainIn thecontextofaging,strengtheningtheresilienceofdomestcsupplychainshasbecomethekeytoresistexteralshocks.Basednthe paneldataof31provincialregionsinChinafrom2O14toO23,thispaperempiricallyexaminestheefectpathndtechicalsyergy mechanismofagingonthereslienceoftefodsupplychainbyconstructingamodelthatincludesthelevelofagriculturalmecanzation asthemediatingvariableandagriculturalechnologyinnovationasthemoderatingvriable.Theresultsshowthat:(1)Thedevelopent leveloffodsupplychainresilienceinChinahasshownanupwardtrend,withthecentralregionoutperformingotherregions.(2)The agigoftherualpopulationsignificantpositivelyipactsteesilienceofthefodsupplyhnesilence,andisimpactisinectral gt; eastern gt; western gt; northeastregions.The aging of therural population drives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significantlyenhancingthresilienceoftefodsupplychain,tuscreatingaposiveimpact.(3)Televelofagriculturaltechology inovationhasaposivemoderatingeffctonthelevelof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inthereslienceofthefodsupplychain, demonstrating a\" 1+1gt;2 \"multiplier effect.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examining the path of agriculturaltransformationinanagingsocietyadprovidepolicyimplicatiosforehancingfoodseurityesiliencethroughthetwoheel driven strategy of \" mechanization instead of labor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mpowering mechanization\".
Keywords:uralpopulatioaging;Foodsuplyainesilience;Levelofagculturalmehanzation;Iovatiosingculturaltho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