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以單元為基本組織框架,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路徑與過程進行了科學優化。教師可以以“雙線”作為方向,進行聚焦性、螺旋性、導學性的構建;以“遷移”作為方法,進行結構性、關聯性、探學性的構建;以“異同”作為支架,進行整體性、系統性、共學性的構建。實踐結果顯示,在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教師優化小學語文學習過程及其流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能,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以“雙線”為方向,引導學生聚焦性構建
語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元的。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緊密圍繞這兩條主線,深入聚焦于人文主題的豐富內涵與語文要素的核心價值,以此確保學生的語文學習既具有明確的目標導向,又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雙線”不僅是教師開展語文教學的邏輯脈絡與內在驅動力,也是學生語文學習應達成的總體目標與要求。教師應將“雙線”視為教學的核心主題,引領學生的語文學習之旅。這意味著教師需要具備高度的自覺性,從“雙線”中精準提煉并概括出語文教學的關鍵要點,包括教學重點、難點、疑惑點以及需要特別關注的環節。以“雙線”為指引方向,教師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對語文學習內容進行深度聚焦、螺旋與導學性構建,促進知識的內化與能力的提升,從而為學生構建一個既廣闊又精細的語文學習框架。
以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四時景物皆成趣”,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基于這樣的學習目標、要求和方向,教師在教學中應重點引導學生圍繞“雙線”對相關語篇如《四季之美》《鳥的天堂》等進行深入解讀。在《四季之美》中,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作者如何寫出不同時間段景物的特點;在《鳥的天堂》中,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作者如何采用由遠及近的描寫手法展現不同時間段下的景色,以及作者如何結合時間和空間變化。這種基于語篇的解讀,緊緊圍繞著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展開,因此是一種“聚焦式”構建。“聚焦式”構建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文本內容,更能幫助學生把握文本的寫作特色。這種構建方式能夠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思維層次不斷提升,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師應充分挖掘并利用“雙線”的導學潛能,展現其引導價值。這要求教師精心設計單元學習整體框架,包括清晰的學習脈絡、連貫的學習線索以及嚴謹的學習結構,為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語文學習坐標系。
二、以“遷移”為方法,引導學生結構性構建
教材中的單元課文分為教讀(精讀)課文和自讀(略讀)課文,它們共同構成結構化教學的兩個遞進階段。具體而言,精讀課文與教讀課文構成了“教結構”的關鍵階段,為學生搭建起語文學習的基本框架和思維模式。而自讀課文與略讀課文則進入了“用結構”的實踐階段,這一階段通過相對寬松的閱讀任務,賦予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更大的主動權與探索空間。相較于精讀課文與教讀課文,自讀課文與略讀課文在教學方法上更為靈活,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閱讀策略,從而在實踐中鞏固并拓展已學的知識結構,進一步提升語文學習的自主性與實效性。
基于單元整體視角,在“教結構”階段,教師要滲透、融入更多的語文學習方法、策略、路徑等,從語篇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而在“用結構”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基于自我的文本解讀經驗和方法對文本的內容、形式作自主性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遷移“學法”。
以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為“一花一鳥總關情”,語文要素為“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情感的方法;寫一種事物,表達自己的情感”,單元內編排了精讀課文《白鷺》《落花生》《桂花雨》以及略讀課文《珍珠鳥》。在深入學習《白鷺》《落花生》《桂花雨》之后,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文本解讀經驗,因此能夠對《珍珠鳥》一文進行自主解讀。在自主解讀過程中,學生會發現,《珍珠鳥》一文中有許多細節描寫,這些語句通過對珍珠鳥與作者的互動表現了珍珠鳥與作者之間逐步親近的過程,同時也展現了珍珠鳥自身的調皮。學生可以積極運用“借物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通過《珍珠鳥》一課表達對自然界生物的喜愛之情,借助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來抒發真情實感的寫作方法。
通過遷移性解讀,學生能夠發現本單元語篇的共同點,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這種自主解讀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還增強了他們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
三、以“異同”為支架,引導學生整體性構建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單元中的教讀(精讀)課文與自讀(略讀)課文整合起來進行教學,淡化二者界限。如教師可以將單元中的教讀課文、自讀課文、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寫作內容、寫作方法和寫作形式等方面進行比較,從而提煉出單元語篇之間的異同。而教師以這些“異同”為支架,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整體性構建。
整體性構建能夠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效能。教師應改變單篇課文順序教學的模式,采用“異同比較”整體性教學模式。
以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舐犢之情”這一主題,將單元內的文章《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以及口語交際和習作《我想對您說》等作為一個整體展開教學。具體可以設計以下三個任務:任務一,圍繞“愛”,探尋三篇文章中“愛的落點”。通過比較三篇文章,學生能夠發現每篇文章中父母之愛的具體表現形式和情感落點。任務二,學習課文中的語文要素,捕捉課文中的關鍵場景和細節描寫,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和情感。學生可以通過分析文章中的場景和細節描寫,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任務三,利用場景和細節描寫進行口語交際以及習作活動。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描寫手法,進行口語交際和寫作練習,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這種整體性教學模式不僅能引導學生閱讀文章,還能幫助他們學習文章的結構、修辭和寫作手法。學生不僅能夠提煉、抽象和概括出借物抒情的方法,還能結合具體的篇章解讀其中的人物語言、外貌、動作等描寫,揣摩文章表達的思想和情感。以“異同”為抓手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有梯度、有序列,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聚焦性構建、結構性構建和整體性構建,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更有針對性、層次性、結構性、整體性和實效性。通過優化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教師能夠引領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從淺表理解走向深度思考。
陳海紅(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南京路雙語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