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線組元”視域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其劃分為不同的能力層級,并根據每個層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與評價指標;同時,將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線索巧妙穿插于教學活動中,通過層級化培養策略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達成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一、了解“雙線組元”
“雙線組元”是中小學語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兩條線索組織單元內容的結構模式。人文主題線索包括“親近自然”“了解別樣人生”“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等。人文主題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的豐富內涵,旨在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接受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語文要素線索包括“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等。語文要素明確了課程學習的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使語文教學更具系統性和科學性。教師應基于“雙線組元”視域,以層級化培養策略落實核心素養培養,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一)基于雙線視角,深化文化自信與思維發展層級培養
1.啟蒙認知,厚植文化根基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培養文化自信,是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之一。教師可基于雙線視角,引導基礎層的學生通過誦讀、梳理、理解文本來增強文化認同感。
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編排了《黃河頌》《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土地的誓言》《木蘭詩》等課文。教師圍繞單元課文提煉了人文主題—“歌頌戰爭中那些偉大的人”,并通過呈現視頻與圖片的方式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基礎層的學生化身為戰地記者,通過與英雄人物展開跨時空對話和誦讀重點段落等方式,感受課文的語言魅力。
在學生與主角對話、品味文本語言的過程中,教師仔細觀察學生的表現,適時提供方法指導。例如:引導學生思考對話的目的;指導學生運用恰當、得體的語言,向英雄人物表達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把握課文的主旨。以上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基礎層學生對單元語文要素的理解,還能夯實學生的文化根基,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2.理解傳承,促進思維進階
202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產生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和創新等良好的學習品質,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教師可基于單元人文主題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本的人文主題內涵,進而
實現思維能力的進階[2]。
為幫助拓展層與提升層學生發展思維能力,教師圍繞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文《木蘭詩》創設了“家國情懷”主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的關鍵句,理解課文的人文主題內涵。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古代,女子從軍往往面臨重重困難,為何花木蘭明知如此,卻依舊迎難而上呢?”在主題探究活動中,學生從“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等關鍵句中找到花木蘭的從軍原因一一父親年邁、弟弟年幼,加上花木蘭本身具有非凡的勇氣與能力,所以她選擇替父從軍。
另外,教師還設置了具有思辨價值的問題:“文章末尾的‘安能辨我是雄雌?’是在贊美木蘭的勇敢,還是體現了人們認知的局限性?”學生在深度思考與辨析中得出答案:這句話既贊美了花木蘭的美好品質,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固有認知。主題探究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還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與表達水平。
(二)緊扣雙線目標,促進語言運用與審美創造層級提升
1.注重積累,培養語言能力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通過反復訓練和強化培養學生的語言習慣。教師可緊扣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線索開展文本仿寫活動,讓基礎層的學生在實踐中鞏固語言知識,提升寫作能力。
以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文《回憶我的母親》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引導基礎層學生學習課文的生字詞,并開展簡單的語言訓練,為文本仿寫奠定基礎。之后,教師要求學生模仿作者的寫作手法,寫一寫身邊那些平凡而偉大的人。完成寫作任務后,教師隨機選擇一名學生誦讀自己的習作,待誦讀結束后,鼓勵其他學生從情感表達、語法問題、詞匯運用等方面,對朗誦者的習作進行點評,指出其作文的優點及不足之處,最后教師進行終結性評價,幫助基礎層學生夯實語文基礎,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2.綜合運用,提升審美能力
德國教育家席勒指出,美育是通過審美活動來實現人的感性和理性和諧發展的教育。基于這一理論,教師可有目的地開展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品味文字、解讀文本、即興寫作中提升審美能力。
對于拓展層學生,應該如何落實審美教育呢?在教學《回憶我的母親》時,教師從拓展層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聚焦語文要素(了解回憶性散文的特點等),提煉出“學習刻畫典型人物形象”的目標,要求拓展層學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共同分析課文的寫作手法。例如:作者通過細節描寫刻畫了母親的形象,塑造了母親慈愛、堅韌的性格特點;運用對比與襯托手法,將五叔與母親進行對比,體現了母親的氣量與品格。
而對于提升層學生,教師引導他們品味文本,在感受語言美與形象美的同時,學習借鑒課文的寫作手法,以“寫作 + 畫人物肖像”的方式進行創作。創作完成后,學生與同伴相互鑒賞作品,傾聽同伴意見,并修改作品,由此實現提升審美能力的目標。
(三)雙線融合,實現核心素養協同發展層級跨越
1.雙線整合,實現讀寫結合
系統性學習理論強調,要將教學內容視為一個系統,使各部分內容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對此,教師可基于雙線融合原則整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感知語文學習的魅力,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以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學時,教師根據單元課文內容,提煉出單元主題“趣味游記”,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領會課文內涵的基礎上,撰寫具有獨特個人風格的游記類習作,并為不同層級的學生設置了不同的寫作側重點。
基礎層學生:構建合理寫作框架,突出寫作重點,融入情感描寫。提升層學生:在習作中運用比喻、擬人、比擬等修辭手法,使語言表達更生動、形象,凸顯習作的深刻意義。拓展層學生:注重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立意,例如,通過對旅游地區環境現狀的描寫,深入分析環保對于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價值。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在教學中融合了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以讀寫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涵,品味精美的語言,實現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2.實踐拓展,培養綜合素養
大部分小學生樂于參與實踐活動,教師應從學生的這一特點出發,精心設計語言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其在“做中學”中實現知識的內化與遷移。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具有科學探究價值的經典之作,教師基于課文內容創設了主題活動“了解物候學與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開展合作探究學習。主題活動開始前,教師合理劃分小組,確保每個小組中三個能力層級的學生人數相當。
活動期間,學生分組在校園及周邊區域觀察并記錄不同季節植物發芽、開花、落葉的情況,總結不同季節的特征。他們運用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等說明方法撰寫調查報告,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梳理現象與本質的邏輯關系,增強報告的可讀性。
活動結束后,教師舉行了一個小組分享會,鼓勵學生積極分享觀察到的物候現象,并適時引導他們運用所學說明方法,準確描述自然事物的特點。這一綜合實踐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邏輯思維和審美素養,還鍛煉了其口頭表達、信息整合與實踐探究能力。
(四)分層評價,保障核心素養層級化培養有效落實
1.多元評價,關注個體差異
發展性評價理論認為,評價應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強調過程性、多元性和激勵性。教師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導向,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針對不同能力層級的學生設定不同的評價標準,確保不同層級的學生均能有所發展。
以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文《藤野先生》的教學為例。教師針對不同層級的學生設計了融合單元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學習任務,并設置了不同的評價標準。針對基礎層學生,評價重點在于是否掌握本篇課文的重點詞匯,能否簡單介紹重點段落的大意,等等;針對提升層學生,評價重點在于能否從作者視角分析課文所表達的情感,等等;針對拓展層學生,評價重點在于能否找出同類題材作品的風格差異,等等。
教師根據不同層級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以“評分 + 簡潔短語”的方式評價學生的表現和學習情況,了解不同層級學生在核心素養發展方面的差異,以便在后續教學中針對性調整教學策略。
2.動態反饋,優化培養策略
評價反饋是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客觀、公正的評價有助于學生了解自身實際情況,以便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動態跟蹤學生表現,給予針對性反饋。
為提升不同層級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從作業完成情況、測試結果分析、課堂表現、合作學習表現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并將評價結果記錄到量化考評表與教案中。學生通過查看量化評價表,結合教師的動態反饋進行深度反思,發現自身在基礎知識、寫作技巧、口語表達、審美素養等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礎上,學生可與同伴交流討論,共同探索改進方法,優化學習路徑。
教師則根據最終的評價結果,制訂對應的分層教學策略,從而確保每個層級的學生均能有所發展。例如:定期組織基礎層學生參加朗誦比賽、趣味閱讀活動、專項寫作訓練;引導提升層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寫作訓練,創作小說、戲曲、詩歌等作品;為拓展層學生設置具有挑戰性和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如研究某一文學現象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脈絡,或對課文中的觀點進行批判性思考等。
結語
人文主題巧妙串聯情感價值與文化認知,語文要素精準聚焦知識技能與方法策略,二者相輔相成,有助于優化教學結構,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綜上所述,在“雙線組元”視域下開展初中語文教學,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層級化培養策略,能夠讓各個層級的學生領悟單元人文主題內涵,在多樣化語言實踐活動中掌握語文要素,從而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高中語文作業設計[J].現代教學,2023(1/2):124-125.
[2]李慧東.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分層教學模式解析[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23,44(1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