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幼兒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對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具有重要作用。為了深入了解幼兒閱讀興趣現狀,對613名幼兒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僅有27%的幼兒表現出較高的閱讀興趣,60%的幼兒閱讀興趣一般, 13% 的幼兒閱讀興趣較低。通過進一步分析,我園發現導致幼兒閱讀興趣不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家庭閱讀氛圍不足。調查顯示,46%的家庭沒有固定的親子閱讀時間, 13% 的家長很少或從不陪伴幼兒閱讀。許多家長缺乏正確的閱讀指導方法,無法有效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其次,教師閱讀指導能力欠缺,無法為幼兒提供有效支持。幼兒園閱讀環境適切性不強,閱讀角布置單一,影響幼兒閱讀體驗。此外,幼兒園閱讀活動以教師講述為主,未尊重幼兒的自主性,難以滿足幼兒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再次,社會環境支持不夠。社區圖書館、兒童書店等公共閱讀場所缺乏,無法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外部閱讀環境。
針對上述問題,我園聚焦全環境育人理念一一其強調教育應貫穿幼兒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幼兒閱讀興趣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此為指導,我園從幼兒園、家庭和社會三個層面提出了幼兒閱讀興趣的培養措施。
“童”創空間,多維悅讀
提升教師閱讀指導能力。我園組織教師學習兒童文學、早期閱讀理論及相關學科知識,夯實教師的理論基礎,同時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實踐研究,通過觀摩優秀案例、開展行動研究和案例分析,不斷積累經驗并提升實踐能力。教師定期反思總結,通過撰寫反思筆記、開展經驗交流和成果展示,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我園構建學習共同體,通過組建學習小組、利用網絡平臺和專家引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教師提供持續支持。
優化閱讀環境。我園采用閱讀環境創設三步法:觀察與傾聽一討論與規劃一整改與實施。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幼兒充分參與,自主打造閱讀環境,進一步激發出對閱讀的熱愛和興趣。
第一步,觀察與傾聽。教師細心觀察幼兒在班級閱讀區的活動情況,包括閱讀時間、閱讀材料的選擇、閱讀過程中的行為表現等,同時通過日常交流、小組討論等方式,傾聽幼兒對閱讀環境的看法和需求,了解他們的興趣和偏好。
第二步,討論與規劃。基于觀察和傾聽的結果,教師與幼兒共同討論閱讀環境的改進方案,鼓勵幼兒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如增設舒適的閱讀角落、增加多樣化的閱讀材料、設立“閱讀小助手”等。在規劃過程中,教師注重幼兒的參與感和主體地位,讓他們真正成為閱讀環境創設的主人。
第三步,整改與實施。根據討論結果,幼兒與教師逐步對班級閱讀環境進行整改。在圖書角擺放帳篷、小沙發等家具,為幼兒創設出一個個相對獨立、私密的閱讀小天地;調整了書架布局,使幼兒能夠輕松取閱;引入內容多樣化的閱讀材料,包括科普書、故事書等,以滿足不同幼兒的閱讀需求。同時,鼓勵幼兒參與閱讀環境的裝飾和維護,如制作手工書簽、繪制閱讀墻畫等,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創造力。
開展多元化閱讀活動。
第一,繪本劇表演一—讓幼兒深度體驗繪本。幼兒讀完繪本后常常興奮地分享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想法,主動進行演繹。教師抓住契機,根據繪本內容與幼兒多次探討,改編繪本中的故事情節、角色對話,與幼兒一起制作服裝及道具,繪本劇表演拉開序幕。通過繪本劇表演,幼兒不僅深刻理解了繪本內容,還鍛煉了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增強了自信心,在表演過程中感受到閱讀的另一種樂趣。
第二,故事大王一一讓幼兒講述精彩故事享受閱讀樂趣。故事大王活動以一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激發了幼兒的閱讀興趣,鼓勵幼兒勇敢地站在眾人面前,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或創編故事。此外,故事大王活動還營造了濃厚的閱讀氛圍,在班級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幼兒沉浸在繪本的世界中。
第三,自畫書一一讓幼兒在奇妙想象中暢游閱讀。自畫書是幼兒發揮想象力,用畫筆描繪出自己心中的故事,并配上簡單文字的一種創作形式。在創作自畫書的過程里,幼兒展現出非凡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有的幼兒將月亮畫成會發光的滑梯,用波浪線表達風聲的旋律;有的幼兒用連環畫形式講述“會走路的房子拯救森林”的故事許多幼兒在活動后表示,他們現在更加喜歡閱讀了,因為閱讀可以讓他們發現更多有趣的故事和奇妙的世界。
書香浸潤,親子共航
家庭閱讀角,共享閱讀時光。聚焦“環境創設”,營造家庭閱讀環境,激發更多家庭參與書香家庭的建設。為助力家長打造既溫馨又富有啟發性的家庭閱讀角,教師組織家長會,根據幼兒的興趣,深入剖析了家庭閱讀角的創設條件,從合理設計空間布局、增強空間照明、增添裝飾元素等方面提出建議,幫助家長營造舒適又充滿吸引力的閱讀環境。
劇目展演,感受繪本魅力。親子繪本劇是家庭提升幼兒閱讀興趣的有效途徑。家長與幼兒共同選本時,會圍繞“選擇《猜猜我有多愛你》還是《大衛,不可以》’展開討論,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的內容鑒賞力;排練對話時,家長通過調整語速、模仿角色語氣引導幼兒體會語言節奏,使“閱讀”從視覺活動延伸到情感的交流。以戲劇為紐帶的教育模式,讓每個家庭成為繪本魅力的傳播者,在角色共情與創意表達中,悄然種下終身閱讀的種子。
家庭聯動,成立閱讀共同體。我園倡導以“閱讀共同體”為紐帶,打破家庭間的教育壁壘,通過定期舉辦親子閱讀分享會,引導不同家庭一起討論和分享閱讀心得,營造了溫馨和諧的閱讀氛圍。這種“成人導讀 + 兒童表達”的雙向互動模式,讓閱讀從單向輸入轉變為多維對話。家長在交流中學習如何提出開放性問題,幼兒則在傾聽同伴觀點時拓展思維邊界。閱讀不再是“任務”,而成了連接家長與孩子、家庭與家庭的情感密碼。
社區樞紐,立體浸潤
我園借助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生態系統理論,構建“家庭一園所一社區一社會”協同的全環境閱讀生態系統,在社區場域形成三大創新實踐模塊。
空間互嵌:跨界閱讀資源的整合與重構,構建實體與虛擬空間的雙向賦能機制。我園通過與新華書店深度合作構建“沉浸式閱讀實踐基地”,創新實施“三階空間交互”模式。打造150平方米兒童專屬閱讀區,配置分級閱讀書架與互動投影設備形成固定閱讀空間;創設覆蓋周邊三個社區的“行走的故事屋”移動閱讀空間,延伸服務半徑;開發“智能書柜”線上平臺,實現500余冊繪本資源的掃碼即讀功能。
場景共生:社會化閱讀情境的創生與實踐。在魯商廣場打造“悅讀吧”實驗室,幼兒可以聽故事、做手工、玩游戲。通過這些互動體驗,幼兒沉浸在閱讀活動中,在藝術的魅力中感受別樣的繪本精彩。
文化浸潤:社區閱讀共同體的生成機制。與新華書店建立“雙導師”協作機制,由書店選派2名專業閱讀推廣人駐園指導,加上園所教師累計開展16場“書店故事會”,服務400人次。同時組建家長志愿者“閱讀領航員”團隊,形成“專業引領一實踐落地一家庭聯動”的支持體系。在社區內,設立三處“閱讀能量站”,實現1200冊次繪本漂流循環;舉辦“社區閱讀節”,聯動600戶家庭參與,制作26個親子共創閱讀視頻。
在為期兩年的實踐后,為了評估實施效果,我園對參與活動的幼兒再次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觀察評估。結果顯示,幼兒的閱讀興趣顯著提高,高興趣組比例從 27% 上升至 65% 家長參與親子閱讀的頻率明顯增加, 80% 的家長表示每周至少進行3次親子閱讀。教師觀察記錄顯示,幼兒在閱讀活動中的參與度和專注度明顯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也有顯著提升。這一結果充分表明,全環境育人理念下的閱讀興趣培養策略是有效的,能夠有效激發幼兒內在的閱讀動機,讓幼兒實現從“被安排閱讀”到“主動探索閱讀”的轉變。
(本文系濟南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一般課題“全環境育人理念下幼兒閱讀興趣培養的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23C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