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作為承載紅色基因的歷史名城,其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為幼兒園提供了鮮活的育人資源。如何讓濟南鮮活的本土紅色資源轉化為幼兒可感知、可體驗的德育內容,既是傳承革命精神的時代命題,又是創新幼兒德育的實踐挑戰。聚焦濟南本土紅色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的實踐路徑,打造“顯隱結合”的紅色育人環境,并依托基層黨組織整合家園社資源,形成協同育人新范式。
當前,部分幼兒園在紅色文化教育中仍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革命歷史事件與人物精神因年代久遠、敘事宏大,易與以具象化認知為主的幼兒脫節;另一方面,家園社協同機制尚未健全,紅色教育多局限于園內,未能形成“浸潤式”育人合力。在此背景之下,幼兒園以黨建引領破題,依托基層黨組織統籌區域紅色場館、社區資源與家園力量,探索“紅色故事童趣化、實踐活動場景化、協同育人常態化”的德育新路徑,通過課程、環境及家園社協同逐步破解這一難題。
課程設計:紅色故事的轉化策略
幼兒園立足濟南本土紅色文化資源,以“場景化、游戲化、生活化”為核心理念,構建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紅色思政課程體系,將抽象的革命精神轉化為可觸摸、可參與的教育實踐,讓紅色基因在童心中生根發芽。
通過場景化體驗實現紅色敘事的具象轉化。幼兒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教師應當注重通過還原歷史場景來降低幼兒的認知門檻,增強情感共鳴。幼兒園嘗試緊扣濟南革命歷史脈絡,以解放閣、英雄山等標志性地標為原型,開發沉浸式主題課程。如教師引導幼兒用木質積木搭建解放閣微縮模型,通過扮演“情報傳遞員”“戰地小醫生”等角色,在模擬“物資護送”“傷員救助”等任務中沉浸式體驗感知紅色精神。園所黨支部聯動濟南戰役紀念館,為課程提供歷史影像、老幼兒園可以嘗試將濟南紅色文化的精神符號與幼兒園空間美學有機融合,打造‘可觸摸、可互動、可傳承’的紅色育人環境。兵口述錄音等真實素材以確保敘事的真實性與教育性。幼兒在“搭建一演繹一感悟”的遞進過程中,觸摸紅色歷史的溫度。
以游戲化滲透增強紅色學習的趣味性。游戲是幼兒學習的基本形式,將紅色文化轉化為互動任務能夠有效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探索的動力。幼兒園立足濟南“山泉湖河城”的地理特色,設計“泉水邊的紅色密碼”闖關游戲。幼兒手持“黨史地圖”,通過解密以趵突泉、黑虎泉命名的暗號,收集“鄧恩銘家書”“王盡美手稿”等線索卡片,最終拼合出“中共山東黨組織誕生”的完整故事線,教師引導幼兒在合作中理解團結與堅持的意義。園所黨支部牽頭成立教研組,將游戲目標與品德培養要點結合,形成“玩中學、學中悟”的遞進式教育鏈條。例如,在“濼口黃河鐵橋保衛戰\"任務中融入“堅持”“協作”等教育目標,讓紅色精神在趣味互動中悄然浸潤。教師運用“引導一觀察一反思”的循環指導策略,在認知層面通過具象化場景破解歷史密碼,在情感層面借助角色扮演喚醒共情能力,在行為層面依托任務驅動培育品格素養,在保障游戲自主性的同時,確保教育目標的有效達成,使幼兒在解謎過程中自然完成從“知道”到“理解”再到“認同”的價值內化過程,最終實現紅色文化傳承與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機統一。
借生活化延伸構建紅色教育的代際紐帶。紅色教育需扎根生活場域,幼兒園要用好代際對話這一方式來增強文化傳承的真實性與延續性。教師嘗試深挖濟南老城區的紅色記憶,開展“三代共話紅色記憶”主題活動。邀請黨員家長攜帶糧票、軍功章等老物件入園,結合剪子巷、芙蓉街等老街巷的歷史變遷,講述“送軍糧”“護城墻”等平民英雄故事。幼兒園同步設計“行走的紅色日記”親子任務,鼓勵幼兒探訪曲水亭街的“紅色茶館”、芙蓉館的“地下交通站”舊址,用拓印門牌、錄制方言故事等形式,讓紅色教育融入城市肌理與家庭日常。鼓勵親子在尋訪紅色印記的過程中,用錄音、繪畫記錄祖輩口述歷史,讓紅色教育從課堂延伸到家庭代際對話。
環境創設:紅色元素的“隱性浸潤”
幼兒園應充分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在黨建引領下打造“顯隱結合”的紅色文化空間,使幼兒在日常生活與游戲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精神熏陶。在環境創設方面,幼兒園嘗試將濟南紅色文化的精神符號與幼兒園空間美學有機融合,打造“可觸摸、可互動、可傳承”的紅色育人環境,使幼兒在自由活動時自然接觸紅色記憶,通過美學敘事實現價值觀的隱性傳遞。
班級區角創設動態紅色教育場景。區角活動是幼兒自主學習的載體,教師要善于運用動態場景促進幼兒深度體驗與反思。幼兒園組織教師以英雄山烈士群雕為靈感設置班級“紅色小劇場”,配備“小貨郎擔”“竹編醫藥箱”等濟南戰役時期道具。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排演《英雄山下的誓言》《泉水送糧隊》等劇目,通過“如果你是偵察兵會怎么做”等開放式提問,引導幼兒在表演中理解勇敢與智慧的內涵。黨員教師定期更新區角主題,結合黨史紀念日推出“紅色節日盲盒”,內置魯繡黨徽、微縮版《大眾日報》創刊號等文化符號,激發幼兒持續探索的興趣。
戶外空間模擬本土革命歷史場景。戶外游戲是幼兒感知空間關系的重要途徑,教師如果能夠用好歷史情境模擬手段,則可以進一步深化德育效果。例如,教師利用園中戶外沙池、攀爬架等設施為幼兒設置“搶渡黃河”“翻越山嶺”等歷史游戲場景。幼兒在模擬行軍過程中學習分工協作,通過“傷員救助站”“糧草運輸隊”等角色感悟集體主義精神。美術教師則可以嘗試將紅色符號融入地面彩繪、器械裝飾,例如用腳印圖標標記“長征路線”,用五角星標記“勝利營地”,實現紅色符號與游戲空間的融合。
文化長廊構建家園共育可視化窗口。可視化成果展示是增強幼兒文化認同的重要手段,通過“環境可視一過程可見一成果可感”的三維路徑,能夠使德育突破傳統的說教模式,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的轉變。幼兒園在走廊墻面設置“紅色童畫展”,展示幼兒與家長共同創作的《我心中的英雄山》《泉水邊的紅領市》等作品,每幅畫作附二維碼鏈接親子講述的創作故事,通過童言解讀來促進教育目標的內化與外顯。幼兒園定期組織“紅色長廊講解員”活動,由幼兒向同伴介紹作品內涵,為家園互動提供具象載體。
家園社協同:紅色教育的“三方聯動”
幼兒園以基層黨組織為紐帶,打通家園社資源壁壘,構建“尋訪一體驗一傳承”的紅色教育生態圈,致力于讓濟南紅色文化在協同育人中生生不息。
家庭任務驅動紅色精神代際傳遞。家庭教育是文化傳承的起點,任務驅動是提升親子互動深度與效度的有效途徑。幼兒園設計《泉城紅娃行動手冊》,設置“尋找家門口的黨史密碼”系列任務。例如,拍攝解放閣不同角度的晨昏光影,記錄老黨員講述的“護城河阻擊戰”口述史,收集老城區門牌拓片拼貼“紅色地圖”。手冊上可以設置“我的紅色發現”“爸爸媽媽說”等欄目,通過圖文記錄、印章積分等機制,將單向灌輸轉化為雙向互動。幼兒園定期評選“紅色傳承家庭”,邀請家長分享育兒心得,強化家庭教育的示范效應,讓家庭教育從被動參與轉向主動創生。
社區共建拓展紅色實踐場域。社區資源是紅色教育的活態載體,雙向互動才能實現教育場域的多維延伸。幼兒園與本地革命紀念館、黨群服務中心簽訂共建協議,開發“幼兒友好型”紅色研學路線。例如,組織幼兒走進革命紀念館擔任“小小講解員”,在教師指導下用童謠、簡筆畫等形式為游客進行“一分鐘黨史微講解”。紀念館講解員定期入園開展“文物里的濟南”互動課堂,展示軍用水壺、行軍鍋等實物,手把手教幼兒拓印“打過長江去”等歷史標語。社區黨員志愿者則入園開展“紅色工匠課堂”,教幼兒制作紅船模型,讓紅色文化在“走出去”與“請進來”中煥發新生。同時,幼兒園確保紅色教育的政治性與適童化平衡,真正實現“紅色基因代代傳,泉城文脈潤童心”的德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