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勞動教育是幼兒認識世界、塑造品格的重要載體。通過適當的勞動活動,幼兒能收獲成就感和自信心。看似簡單的實踐,實則是培養耐心、感恩之心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石。讓我們攜手為幼兒播撒熱愛勞動的種子,使其成長為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腳踏實地的新一代。
在教育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情境性、體驗式、游戲化的教育思維逐漸在幼兒教育中占據核心地位,符合“做中學”的內在需求。以情境教育理念為依托,以情境游戲課程為載體,在五育融合理念引領下探索幼兒園勞動教育的新路徑,以期促進幼兒知識、能力及思維各方面的全面發展。
情境賦能,激活勞動教育實踐樣態。我園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通過情境賦能的方式,讓幼兒自然而然地獲得生活技能、建構知識經驗、養成良好品格,讓勞動真正活起來、動起來、趣起來。
一是真實情境,讓勞動扎根生活。將勞動自然融入幼兒一日生活,從餐后收拾餐具到區域游戲后整理玩具,從照顧班級自然角到參與農作物的種植,從自己穿衣、吃飯到班級衛生大掃除,讓每一處生活場景都成為勞動教育的生動課堂。
二是角色情境,讓勞動充滿童趣。通過“娃娃家的小管家”“廚房里的小廚師”等趣味角色扮演,激發幼兒勞動的興趣和內在動機,使其在勞動體驗中感悟職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問題情境,讓勞動激發智慧。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對解決問題的要求,引導幼兒在真實問題中主動學習。拋出“怎樣快速整理積木”“如何讓毛巾掛得更整齊”等開放式挑戰,引導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課程重構,打造旁動教育項目集群。我園圍繞幼兒觸手可及的生活、游戲、區域資源,挖掘課程生發點,生成項目化課程,打造多元立體的勞動教育項目集群。
生活化勞動活動鏈:從自理到服務。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三個年齡班級分別圍繞“自我服務”“班級服務”“園所服務”三個難度層次的項目,挖掘課程生發點,生成貼近生活的活動鏈。如:小班立足生活技能的培養,開展“能干的小手”主題課程。中班從自然角切入,開展“植物喝水的秘密”主題課程,圍繞“什么時候喝水”等問題開展學習。大班則開展“值日生”等更“高階”的項目,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與服務意識。
游戲化勞動項目包:玩中學,做中悟。我園立足幼兒“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學習特點,構建了富有童趣的游戲化勞動項目包。從游戲項目入手,挖掘主題點,生成項目化課程。如:在美工區,以剪紙項目為切入點,開展“安全使用小剪刀”系列課程活動。將勞動技能轉化為游戲任務,使幼兒在愉悅體驗中自然達成“愿意承擔力所能及的勞動”的發展目標,真正實現“玩中學,做中悟”的教育效果。
資源式勞動課程群:深度探究,五育融合。我園將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轉化為勞動教育載體,構建了開放多元的資源式勞動課程群。其一,自然資源探究課程。將園內種植區、社區公園中蘊藏的自然資源轉化為生動的課程載體。其二,文化資源傳承課程。以“非遺啟蒙”“生活智慧”“節日體驗”為中心點,精選適合幼兒操作的非遺項目和生活技藝,開發階梯式文化勞動課程。其三,社會資源實踐課程。整合社區資源開展特色實踐活動,構建了“職業體驗 + 社區服務 + 社會實踐”三維聯動的社會化勞動教育體系。如:小班開展“職業初體驗”活動,邀請家長進課堂展示職業特點,萌發幼兒對職業角色的崇敬感與探索欲;中班實施“社區小管家”項目,組織參與垃圾分類、公園清潔等公益服務,培養公民意識;大班推進社會實踐課程,實地參訪消防站、石油科技館等場所,加深幼兒對社會的認知。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情境體驗式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23QC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