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持續推進,中職教育的主要任務已由學生直接就業轉變為向社會“輸送具有扎實技術技能基礎和合格文化基礎的生源”,這對教學管理改革提出了新課題。精益化管理是一種以精益思維為核心的管理方法。按照“以學定教、以教定管”的思路,實施精益化教學管理改革,通過實施分類培養,組建教學團隊、設定差異化目標、建立評價模型等方式,成功實現了從標準化到個性化、智能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
存在問題
當前,中職學校在教學管理中面臨以下間題。一是生源質量參差不齊。二是教學效率低,學校專業門類、課程類型多,學生接受能力差異大。三是教學組織雜,教師面向班型多,教學質量管理不聚焦。四是質量監測難,例如單個專業規模小,專業內沒有對比;監測標準不同,專業間無法對比;評價方式單一,教師對評價結果的認可度較低。
改革實施
構建“學情定基、目標分類、動態調整”教學組織機制,教學實施多樣化。學校結合月度測試數據,實時更新學情清單,確保教學與學情緊密銜接;定期研判學生學習層級,引導其合理制訂目標,實現教學與目標緊密銜接。學校根據學生共性開設多樣化教學班級,包括“3+2”班、技考試點班、紅藍試點班和賽課融合班等,形成動態分層的教學組織機制。在專業、系部和學校三個層面定期會談會診,及時調整學生的基點和發展目標,暢通分類成才通道。
采取“自標導引、夯基立信、梯度賦能”教育教學策略,人才培養精準化。學校明確學段、學年、學期和月度目標,依據評價標準定期評估、動態調整,引導學生保持學習方向。優化課程體系,建設以知識點為單位的課程資源,推行“夯基立信”教學策略:第一學年放緩核心課程進度、增強學生信心,培育行為習慣,筑牢學業根基;第二學年適度增難提速、激發學生興趣,夯實專業技能;第三學年注重綜合能力,提升職業素養,助力可持續發展。
建立“分類對標、分層測評、診預驅動”發展評價系統,教學評價個性化。學校根據學情,個性化設定卓越率、優秀率和合格率“三率”評價指標,通過多樣化標準分類對標不同專業與班型,滿足人才個性化培養的需求。針對學業困難學生,學校制訂學業預警方案,建立個性化輔導檔案,并對暫時性未達標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階段性未達標學生則通過家校聯動獲得支持。
創新“項目包干,班級聘任,部門協同”團隊管理機制,教學效率最大化。為提高教學質量,學校建立了團隊管理機制,以班級為單位組建“職教高考”教學團隊,以專業為單位組建“教訓賽”教學團隊。班主任擔任團隊核心,跨系部、跨教研組聘任學科教師,形成多元化的教學團隊。教學內容整合為具體目標、計劃、措施和產出的教學項目,采用項目包干制以增強團隊凝聚力。
完善“備教學練輔全過程支撐,測評析改扶大數據賦能”信息化系統,實現教學管理信息化。學校通過數據驅動精益化教學管理,開發了顆粒化資源管理、共享式備授課和階梯型在線學練三大平臺。運用大數據算法,為學生智能化設定階梯目標,繪制知識圖譜。學生可以針對薄弱知識點得到有效幫扶,教師可以根據動態學情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這使得精益化教學管理得以實施和延續。
實踐成效
精益化教學管理改革推動學校優良校風和學風的培育,人才培養質量大幅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成效顯著,涌現了大批教學能力精湛的教師。其推動學校打造數字賦能的“管理鏈、過程鏈、支撐鏈”三鏈協同的精準化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實現教育教學從大規模標準化向個性化、智能化轉變。學校改革實踐成果推廣應用廣泛,近年累計接待省內外15所院校489人次考察,為20余所學校提供精益化教學管理樣板,成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