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現代職業教育的核心與靈魂,也是推動教育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實現真正的校企融合,破解職業教育與企業需求“兩張皮”的難題,既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關鍵,也是其難點所在。自成立起,便確立了“產教融合,校企一體”的辦學理念,并設立產教融合中心,積極探索產教融合的新路徑。
專業與產業銜接,教學圍著企業轉
隨著產業的持續升級與轉型,職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必須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構建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對接的專業體系。學校在申報招生專業前,深入企業進行調研,以企業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并邀請職業教育專家、行業企業專家深度參與專業規劃與設計,充分論證并優化專業設置方案,確保人才培養精準匹配行業產業的特定需求。
為了精準把握產業發展新動態與技能需求變化,學校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的支持,建立了政校企高技能人才協同共育聯席會議制度,構建了政校企聯動的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和產業需求反饋機制,推動專業設置更加貼合社會需求、人才培養更加契合企業要求。
課程與流程匹配,教材圍著標準轉
課程是連接教育體系與產業發展的關鍵紐帶。通過課程建設,可以將產業需求、行業標準、技術發展等元素融入教學內容,提升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邀請企業專家深度參與課程開發,并引入企業崗位標準、真實案例和實踐項目,確保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前瞻性,實現實戰化教學。
同時,學校不斷完善反饋機制,定期評估課程教學效果,根據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將企業生產流程轉化為學校活頁教材,以企業生產標準和操作標準作為教學與考核標準,切實保障人才培養質量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契合。
教學與生產對接,教師圍著機器轉推動學校教師與企業專業技術人員雙向流動,實現師資互聘互用,是當前深化產教融合、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學校一方面聘請技術骨干和企業專家擔任實訓導師,將實戰經驗與前沿技術融入課堂,為學生們提供更加貼近行業發展需求的教學指導;另一方面鼓勵本校教師到企業掛職,參與實際生產,深入了解企業的運作流程和技術需求,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通過建立雙向流動的師資互聘互用機制,進一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
學校實行“工學交替、課崗一體”的教學模式,打通課堂與訂單企業車間之間的壁壘。從新生專業認知教育,到課堂實訓、跟崗見習,再到頂崗實習,實現了企業全程參與學校教學,教學全面滲透企業生產流程。通過企業真實場景的體驗,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課本知識單調、抽象的問題也得以解決。
招生與招工一體,招生圍著就業轉
常聽企業說,企業不缺人,缺的是來了就能上崗的熟練工人。“訂單式”培養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成為職業教育實現產教融合的有力載體。在“訂單式”培養過程中,學校與企業在學生選拔、培養方案制定、考核標準確定以及課程設置、實訓實習安排等環節進行深度合作。企業成為學校的技能實訓基地,學校成為企業的人才培養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校教育與就業市場的無縫對接,讓校企關系由被動互動變為主動聯動。
學校創造性參考政府“選調生”的工作機制,要求“訂單班”合作企業為接收的畢業生制定職業發展規劃,明確3年成長為初級工程師、5年晉升中級工程師、8年晉階高級工程師的路徑,既解決了畢業生的后顧之憂,也緩解了企業“招人難、留人更難”的問題。
為了加強企業和師生的聯系,學校還開設了“董事長面對面”大講堂,定期邀請企業領導與師生溝通互動,分享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用人制度,并講述企業發展歷程與企業家成長故事,以創業精神激勵學生奮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