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對學生的綜合素養與思想品德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其教育模式亟待突破傳統分段教學的局限,實現各學段間的有機銜接與協同育人。基于此,的“思政一體化”理念應運而生,其核心在于打破學科、學段、空間上的藩籬,實現資源共享、目標一致與效果疊加。
頂層設計先行,縱橫交織有“術”
頂層設計是思政一體化建設的戰略支點。只有基于整體規劃與系統布局,才能打破學科與學段壁壘,凝聚多元育人合力。
“橫向貫通”:匯聚多元教育合力。“橫向貫通”要求在學科教學、校園活動、社會實踐等多重場域構建思政教育的整體網絡。學校以學科教學為主線,推動各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在人文學科方面,融合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等課程探究“長征精神”等主題,既拓寬學生知識邊界,又讓其在情感共鳴中內化愛國情懷。理工科方面則通過數學、科學與思政課程的跨學科融合,將“科技報國”理念融入課堂討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縱向銜接”:凝聚階梯式目標。在思政一體化過程中,不同學段在知識深度、情感體驗與實踐要求上存在明顯差異,加強各學段的銜接尤為重要。為此,“縱向銜接”應注重分層次、分階段設計教學目標和育人內容。小學階段,思政教育應著眼于情感啟蒙與價值塑造;初中階段以理性認知和法治意識培養為核心,借助模擬法庭、情景劇演繹等教學活動,將抽象的法律知識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悟法律規則的重要性,深化對公平正義的理解;高中階段則需要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通過政策調研、模擬提案、社會實踐等環節,推動學生將課堂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
社會實踐悟“道”,創新方式方法
思政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的理論講授,還要借助豐富的社會實踐,將“道”的內涵深植于學生心中。
構建實踐“大課堂”,延伸育人空間。學校積極構建實踐“大課堂”,以社會實踐為載體創新思政教育模式。例如,依托浙西南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學校組織學生開展紅色研學旅行、主題探訪等活動。此外,學校還聯合地方政府、文化機構等,開發研學手冊、設計互動式學習任務,使學生在探訪中帶著問題學習,在交流討論中深化理解。同時,結合區域內綠色生態、鄉村振興等社會實踐項目,學校設計了“綠色家園”體驗課程,引導學生關注生態文明建設,增強其社會責任感與可持續發展意識。
強化協同育人機制,構建家校社聯動模式。學校搭建家長、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多方協同平臺,形成教育合力。學校邀請社會各界專家走進校園舉辦法律、科技、文化等專題講座,拓寬學生視野,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同時組織學生參與社區公益活動,使其在服務社會中涵養公民素養。此外,家校共育也是提升思政教育實效的重要途徑。學校設立“思政家長課堂”,鼓勵家長分享職業經歷與人生感悟,讓學生在親情互動中感受榜樣的力量,共同構建起立體、多元的育人網絡。
優化師資強“學”,打造卓越思政教師隊伍
在思政一體化建設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傳授者,更是價值的引領者,構建一支高素質、內外兼修的思政教師隊伍,是推動協同育人實踐持續深入的重要保障。
開展高質量的培訓,實現內外兼修。為適應一體化教學要求,學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雙向互動模式,定期組織教師赴省內外名校、研學基地交流學習,同時邀請專家學者到校進行專題講座和教學研討。通過舉辦“新課標專題研討”“思政課堂微課大賽”等活動,為教師搭建展示教學成果、相互學習的平臺,匯聚教學改革創新思路,助力教師在實踐中成長,形成內生動力與外部激勵相結合的良性循環。
組織高水平的教研,攜手凝力聚慧。在日常教學中,學校積極構建“團隊備課、聯合聽課、集體研討”的常態化教研機制。同時以“金課”建設為抓手,通過內部評選、校際交流等方式,不斷探索適應新課標要求、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模式。